土壤微生物碳泵開啟陸地固碳新篇章

2020-11-27 中國科學院

土壤微生物碳泵開啟陸地固碳新篇章

2017-09-05 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

【字體:

語音播報

  在陸地生態系統碳循環的過程中,土壤微生物既通過分解代謝向大氣釋放碳,同時也通過合成代謝將碳轉化成某種形式儲存於土壤中。一直以來,關於微生物分解代謝的研究很多,但對微生物通過合成代謝實現固碳作用的關注卻較少。現有研究證據表明,來源於微生物同化合成的產物——微生物細胞殘體是土壤穩定有機碳庫的重要組分。因此,了解並掌握如何調控微生物來源碳對於更好發揮土壤長期固碳作用並據此建立可持續管理措施具有重要意義。

  近日,中國科學院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研究員梁超與美國加州大學教授Joshua Schimel以及美國阿貢國家實驗室資深科學家Julie Jastrow等三位科學家創建了由微生物介導的土壤固碳過程的新型理論體系。相關成果以The Importance of Anabolism in Microbial Control over Soil Carbon Storage為題,在期刊Nature Microbiology的Perspective欄目下發表。

  基於梁超提出的核心觀點——「土壤微生物碳泵」,該理論體系首次定義了「續埋效應」(entombing effect),即長期微生物同化過程導致微生物殘留物的迭代持續積累,促進了一系列微生物殘留物在內的有機物質的形成,最終導致此類化合物穩定於土壤中。該理論體系結合微生物兩種不同的碳代謝模式——「體外修飾」(ex vivo modification)和「體內周轉」(in vivo turnover),系統描述了土壤生態系統中來源於植物與微生物的碳的動態過程,闡明土壤微生物通過體內周轉途徑中的「碳泵」增強「續埋效應」,從而實現對土壤碳固存的貢獻。基於該理論體系,研究人員首創了嵌套「土壤微生物碳泵」的碳氮循環概念模型。此模型對於通過調控微生物來源碳,探索使土壤長期發揮固碳作用的管理措施,以及精準描述和解釋微生物代謝在土壤碳固存中的重要性具有顯著的科學價值。從長遠來看,針對該理論體系的深入研究可為優化我國農田地力、發展低碳經濟、增加氣候談判籌碼和提升國際影響力提供嶄新的思路,具有重要戰略意義。此外,研究對當前一些基礎生態問題提出了具有前瞻性和指導性的假設:微生物通過「體外修飾」和「體內周轉」調控土壤有機碳化學組成;通過「激發效應」和「續埋效應」調控土壤穩定有機碳庫儲量動態。

  該研究主要得到了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以及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的支持。

  文章連結:1 

  參考文獻:2 3 4 

  微生物碳泵示意圖:微生物同化合成的碳由土壤微生物碳泵進入土壤並通過續埋效應而穩定於土壤碳庫中。碳泵連接地上部植被和地下部土壤,其主要組成部分用陰陽圖形象表徵了碳泵的動態運轉,並體現了其動態的驅動者真細菌群落。

  在陸地生態系統碳循環的過程中,土壤微生物既通過分解代謝向大氣釋放碳,同時也通過合成代謝將碳轉化成某種形式儲存於土壤中。一直以來,關於微生物分解代謝的研究很多,但對微生物通過合成代謝實現固碳作用的關注卻較少。現有研究證據表明,來源於微生物同化合成的產物——微生物細胞殘體是土壤穩定有機碳庫的重要組分。因此,了解並掌握如何調控微生物來源碳對於更好發揮土壤長期固碳作用並據此建立可持續管理措施具有重要意義。
  近日,中國科學院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研究員梁超與美國加州大學教授Joshua Schimel以及美國阿貢國家實驗室資深科學家Julie Jastrow等三位科學家創建了由微生物介導的土壤固碳過程的新型理論體系。相關成果以The Importance of Anabolism in Microbial Control over Soil Carbon Storage為題,在期刊Nature Microbiology的Perspective欄目下發表。
  基於梁超提出的核心觀點——「土壤微生物碳泵」,該理論體系首次定義了「續埋效應」(entombing effect),即長期微生物同化過程導致微生物殘留物的迭代持續積累,促進了一系列微生物殘留物在內的有機物質的形成,最終導致此類化合物穩定於土壤中。該理論體系結合微生物兩種不同的碳代謝模式——「體外修飾」(ex vivo modification)和「體內周轉」(in vivo turnover),系統描述了土壤生態系統中來源於植物與微生物的碳的動態過程,闡明土壤微生物通過體內周轉途徑中的「碳泵」增強「續埋效應」,從而實現對土壤碳固存的貢獻。基於該理論體系,研究人員首創了嵌套「土壤微生物碳泵」的碳氮循環概念模型。此模型對於通過調控微生物來源碳,探索使土壤長期發揮固碳作用的管理措施,以及精準描述和解釋微生物代謝在土壤碳固存中的重要性具有顯著的科學價值。從長遠來看,針對該理論體系的深入研究可為優化我國農田地力、發展低碳經濟、增加氣候談判籌碼和提升國際影響力提供嶄新的思路,具有重要戰略意義。此外,研究對當前一些基礎生態問題提出了具有前瞻性和指導性的假設:微生物通過「體外修飾」和「體內周轉」調控土壤有機碳化學組成;通過「激發效應」和「續埋效應」調控土壤穩定有機碳庫儲量動態。
  該研究主要得到了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以及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的支持。
  文章連結:1 
  參考文獻:2 3 4 

  微生物碳泵示意圖:微生物同化合成的碳由土壤微生物碳泵進入土壤並通過續埋效應而穩定於土壤碳庫中。碳泵連接地上部植被和地下部土壤,其主要組成部分用陰陽圖形象表徵了碳泵的動態運轉,並體現了其動態的驅動者真細菌群落。

列印 責任編輯:任霄鵬

相關焦點

  • 我國科學家首次摸清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家底」
    據「生態系統固碳」項目群首席科學家之一、中科院植物所前所長方精雲院士介紹,陸地生態系統通過植被的光合作用吸收大氣中的大量二氧化碳。利用陸地生態系統固碳,是減緩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升高最為經濟可行和環境友好的途徑。「如何提高陸地生態系統碳儲量和固碳能力,既是全球變化研究的熱點領域,也是國際社會廣泛關注的焦點。」
  • 我科學家摸清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家底」
    在碳收支的研究中,科學家們比較容易測算碳排放的總量,但生態系統固碳,也就是碳吸收的能力,卻一直難以測算。北京時間18日凌晨3時出版的《美國科學院院刊》以專輯形式,發表了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應對氣候變化的碳收支認證及相關問題」(以下簡稱「碳專項」)子項目「生態系統固碳」任務群系列研究成果,為這個問題提供了解答。科研人員對群落植物進行分器官取樣。
  • 中科院報告:量化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的強度和空間分布
    量化了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的強度和空間分布,以及生物多樣性和大尺度養分條件對生態系統生產力的影響。例如,在2001-2010年期間,陸地生態系統年均固碳201Tg(百萬噸),相當於抵消了同期中國化石燃料碳排放量的14.1%;其中,中國森林生態系統是固碳主體,貢獻了約80%的固碳量,而農田和灌叢生態系統分別貢獻了12%和8%的固碳量,草地生態系統的碳收支基本處於平衡狀態。
  • 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年均固碳2億噸,抵消14.1%碳排放
    由我國發起的世界範圍內最大野外調查計劃,今天發布結果:在2001-2010年期間,陸地生態系統年均固碳2.01億噸,相當於抵消了同期中國化石燃料碳排放量的14.1%!今天凌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以專輯形式,正式發表來自中國科學院戰略先導科技專項「應對氣候變化的碳收支認證及相關問題」(簡稱「碳專項」)的七篇論文。
  • 五國專家研討農業土壤固碳與氣候變化
    會場與會代表在觀看牆報論文  9月21-24日,第四屆「農業土壤固碳與氣候變化  本屆國際學術研討會由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植物營養與肥料學會主辦,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資源環境學院、農業部西北植物營養與農業環境重點實驗室及中英可持續農業創新協作網聯合承辦,旨在推進我國農業土壤固碳與氣候變化領域的研究,促進我國西部地區及全國土壤碳循環與農田可持續發展。
  • 最新研究表明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被低估
    新華社北京10月29日電(記者董瑞豐)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巨大,但在以往研究中被嚴重低估——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劉毅團隊的這項研究成果29日由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發表。研究團隊認為,基於大氣溫室氣體濃度計算排放通量的方法體系將為我國「碳中和」核算和國際談判提供有力的科學依據。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是人為化石燃料排放與陸地、海洋生態系統吸收兩者平衡的結果。生態系統吸收二氧化碳的固碳對「中和」碳排放貢獻巨大,但是如何定量評估仍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
  • 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被嚴重低估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劉毅研究團隊研究發現,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巨大,但在以往研究中被嚴重低估。該研究成果10月29日在《自然》發表。該研究團隊認為,基於大氣溫室氣體濃度計算排放通量的方法體系將為我國「碳中和」核算和國際談判提供有力的科學依據。
  • 最新研究顯示: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被低估
    人民網北京10月30日電(趙竹青)「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巨大,但在以往研究中被嚴重低估。」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獲悉,這一生態領域重要研究成果,北京時間29日凌晨獲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
  • 最新研究: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被低估 吸收人為碳排放約45%
    中新網北京10月29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29日從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大氣所)獲悉,該所劉毅研究團隊聯合英美同行最新研究發現,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巨大,但在以往研究中被嚴重低估,其實際上約吸收人為碳排放的45%。
  • 大氣氮沉降提高我國毛竹林生態系統固碳能力—新聞—科學網
    大氣氮沉降帶來的施肥效應,既可提高森林的生產力進而增加其固碳能力,又可激發/減少土壤溫室氣體排放,降低/增加土壤碳儲量,部分抵消/加強其固碳效應,已成為陸地生態系統反饋和減緩氣候變化的決定性因素之一,受到全球科學家的高度關注。 此前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氮缺乏的溫帶森林和北方森林,對於氮沉降如何影響普遍磷缺乏的我國南方亞熱帶森林仍不清楚。
  • 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被低估 吸收人為碳排放約45%
    10月29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大氣所)獲悉,該所劉毅研究團隊聯合英美同行最新研究發現,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巨大,但在以往研究中被嚴重低估,其實際上約吸收人為碳排放的45%。這一生態領域重要研究成果論文,北京時間29日凌晨獲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
  • 最新研究顯示: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巨大
    「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巨大,但在以往研究中被嚴重低估。」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獲悉,這一生態領域重要研究成果,北京時間10月29日凌晨獲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研究結果顯示,2010-2016年,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年均吸收約11.1億噸碳,吸收了同時期人為碳排放的45%。
  • 中科院發布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碳收支研究系列重要成果
    PNAS此次發表的專輯名為Climate change, human impacts, and carbon sequestration in China,共發表了該項目的7篇研究論文成果,全面、系統地報導了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特徵及其對氣候變化、人類活動的響應,量化了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的強度和空間分布,以及生物多樣性和大尺度養分條件對生態系統生產力的影響。
  • 科技話題:中醫經絡研究、最大飛行鳥類、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
    科技話題:中醫經絡研究、最大飛行鳥類、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空中飛行物探測、磁場、「朱諾號」探… 2020-11-13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濱海溼地固碳能力如何?研究:遠超陸海生態系統,潛力巨大
    與陸地生態系統相比,濱海溼地擁有更強的固碳能力,可以更高效地從大氣中吸收CO2氣體並將其穩定儲存起來。與陸地森林生態系統相比,濱海溼地的單位面積碳埋藏速率是前者的幾十到上千倍。典型濱海溼地藍碳生態系統碳循環示意圖(唐劍武等,2018,中國科學:地球科學) 通常,科學家們將陸地植被中固定的碳稱為「綠碳」,將濱海溼地、海藻床等生態系統中固存的碳稱為「藍碳」。
  • 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年均固碳11.1億噸
    本報記者 吳兆喆 本報通訊員 李青  日前,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Nature)發表的多國科學家最新研究成果顯示,2010-2016年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年均吸收約11.1億噸碳,吸收了同時期人為碳排放的45%。這一成果表明,此前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碳匯能力被嚴重低估。
  • 中國科學院東北草地固碳研究穩步推進
    中國科學院東北草地固碳研究穩步推進 2014-07-12 18:14:37專家介紹,目前,中科院A類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中的東北草地固碳現狀、速率、機制和潛力項目的研究已經進入到樣品數據分析階段,2015年將完成該項目總結。  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定位於解決關係國家全局和長遠發展的重大科技問題,是集科技攻關、隊伍孕育和平臺建設於一體,能形成重大創新突破和集群優勢的戰略行動計劃。
  • 北京一高中生研究草地 將沙地變成「固碳庫」
    北京景山學校的高中生竇沅青突發奇想,希望廣闊的沙地能變成巨大的「固碳庫」。她還具體測算了各種植被的固碳數據,發現草地比農田的固碳效果更好。她的此項研究,獲得了今年北京科技創新大賽的二等獎。而想到碳排放量,我們一般會首先考慮減少石油等燃料的使用,發展新能源,限制二氧化碳的產生,但是,我的導師——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白文明教授告訴我,陸地生態系統具有固碳效應,這讓我感到有些驚訝,並且對此產生了強烈的興趣。  查詢各種文獻後我發現,以前的研究基本都是以草地、森林等生態系統作為研究對象,少有文章關注沙地生態系統。沙地作為特殊的生態系統既是風沙源,同時也可能是巨大的碳貯存庫。
  • 陸地最大碳庫土壤:全球升溫2°C將打開2300億噸碳庫的閘門
    眾所周知,大氣中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儲存著大量的碳,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會引發全球氣溫上升。然而被大多數人忽略的是我們腳下土壤,地球土壤所含的碳是陸地生態系統中最大的,幾乎是大氣中的三倍,是陸地植被碳庫的2-3倍,每年吸收的二氧化碳約佔人類排放總量的四分之一。最新研究顯示,如果全球變暖2°C或更高,我們腳下的土壤就有可能變成碳噴口。
  • 蔣高明:大力發展固碳型生態農業
    大量有機肥使用,既改善了土壤,又減少了化肥汙染,還帶來了產量提高。 蔣勝利還不知道的是,他是中國億萬農民裡不知不覺之中用傳統農業辦法固定二氧化碳的一位。這個辦法其實很簡單:增加土壤有機質,使耕地變黑,秸稈從空氣中固定的碳以肥料形式進入耕地。當然,土壤還會通過呼吸釋放一部分二氧化碳,但在植物生長過程中,這些多呼吸出來的二氧化碳又變成了莊稼的氣體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