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世界上僅存的熱帶泥炭地有助減少人類感染新興人畜共通傳染病的風險

2020-12-01 科普百分百

(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環境資訊中心(姜唯 編譯):《獨立報》(The Independent)報導,根據一份新的科學評論,保護世界上僅存的熱帶泥炭地,有助減少人類感染新興人畜共通傳染病的風險。

研究首次調查泥炭地與新興傳染病的關聯

該評論指出,保護熱帶泥炭地也是因應氣候危機的關鍵,因為泥炭地富含水分的土壤中儲存了大量的碳。在整個地球上,泥炭地僅佔陸地表面的3%,但卻儲存了所有土壤中1/3的碳。

研究主要作者、英國埃克塞特大學生態學和自然保護研究員馬克.哈裡森(Mark Harrison)博士說:「熱帶泥炭地和其中的野生動植物受到幹擾,與公共衛生和疾病大流行息息相關,應被保育和復育。」

「人們普遍認同熱帶泥炭地在野生動植物保育、碳排放和提供當地社群資源等方面的好處……但是我們的研究首次明確描繪並調查了熱帶泥炭地與新興傳染病之間的關聯。 」哈裡森說。

研究指出,熱帶泥炭地中棲息許多已知對人類構成疾病風險的動物,包括蝙蝠、嚙齒類、穿山甲和靈長類。保護這些物種的棲息地能減少它們與人的接觸,進而減少疾病傳播的風險。

專家指出 人類破壞自然將使更多傳染病爆發

由於COVID-19的關係,野生動物傳人的新興傳染病正受到科學界的關注。武漢肺炎的起源尚不完全清楚,但科學家懷疑是從蝙蝠經過一種未知的中間宿主(可能是穿山甲)傳給人類的。

當人類與野生動物接觸,會相互傳播有害病原體。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定義,能在脊椎動物(如哺乳動物或鳥類)和人類間傳播的疾病叫做人畜共通傳染病。

人畜共通傳染病對人類健康有重大影響,佔人類所有傳染病的2/3,四種新興疾病中有2/3是人畜共通傳染病。

根據全球頂尖生物多樣性專家10月份發表的一份報告,目前人類破壞自然棲息地的速度將導致更多的傳染病爆發。

政府間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科學政策平臺(IPBES)的報告指出,未來的傳染病將比武漢肺炎更常發生、傳播速度更快,對世界經濟造成更多損害並造成更多人喪生,全球因應傳染病的方式應有所變革。

印尼的熱帶泥炭地正大量消失 是全球第二大森林砍伐區

哈裡森博士說,保護和復育熱帶泥炭地應是重大變革之一。 「我們不是說熱帶泥炭地比起其他熱帶棲地特別危險,而是從新興傳染病的角度來看,有證據顯示這種風險的存在,並且可以透過保育、復育生態系統及其中野生動物,將感染風險降低。」

哈裡森博士說,目前熱帶泥炭地正在以驚人的速度消失。損失率在印尼特別高,那裡的泥炭地經常被砍伐並排乾,改成棕櫚油種植園。從2000年到2015年,印尼平均每年砍伐49萬8000公頃森林,是全世界第二大森林砍伐地區,僅次於巴西。

印尼泥炭地排乾積水也與大火蔓延有關。大火會導致大量溫室氣體釋放到大氣中。哈裡森博士說:「儘管目前來看非洲和南美的熱帶泥炭地劣化程度較小,但這些地區並非倖免於這些威脅,未來狀況仍可能惡化。」

參考資料:獨立報(2020年11月17日),Protecting world’s tropical peatlands could help 『stop the spread of new diseases』

本文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網站,內容由許多專家學者及民間環團,提供國內外環境教育與環保資訊;主題涵蓋全球變遷、溫室氣體控制、環保生活、環境汙染防治、生態保育、能源節約與能源效率、綠建築等各面向。期許能替沒有選票的山林、溼地、海洋、土地發聲。

相關焦點

  • 人畜共通傳染病:大自然的自我防禦
    因此,就某種意義上而言,這種新興病原體的宿主有點像蛇和胡蜂的毒液,就好比那樣。因為胡蜂的螫叮及蛇咬,像他們的一種自我防衛;毋庸置疑的,沒有蛇會蓄意計劃和謀殺一個人。所以,我的觀點是,好比胡蜂和蛇的毒液,外來的人畜共通傳染病宿主也是一樣。因這些傳染病或致病原深藏在野外。它是大自然的防禦武器,當我們越過臨界線,大自然便會釋放它,我們所謂的新病原體。
  • 人畜共患傳染病日益普遍?《自然》研究聚焦人類土地利用方式
    論文提到,例如伊波拉、拉沙熱和萊姆病這樣的人畜共患病,是由動物傳播到人的病原體引起的。人們普遍認為,土地利用變化——比如將自然棲息地改造為農業用地或城市——會影響人畜共患病感染人類的風險和出現。與野生棲息地的生態群落相比,在受人類影響的環境中,人畜共患病病原體(可以從動物跳到人身上)的物種和數量所佔比例都更高。這類影響對於齧齒動物、蝙蝠和雀形目鳥類最強,這可能有助於解釋它們作為人畜共患疾病宿主流行的原因。
  • 被人類活動損害的生態系統中,人畜共患病宿主動物增加了70%
    近日發表在《自然》(Nature)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發現,人類對自然生態系統的破壞增加了老鼠、蝙蝠和其他藏匿疾病的動物的數量,這些人畜共患疾病可能導致新冠等大流行病。自從冠狀病毒大流行開始以來,聯合國和世衛組織已經發出了一系列警告,要求世界必須解決這些流行病毒暴發的原因——對自然的破壞——而不僅僅是健康和經濟症狀。今年6月,專家們表示,新冠大流行是人類世界發出的一個SOS危險信號。今年4月,世界領先的生物多樣性專家表示,除非大自然得到保護,否則可能全球可能暴發更致命的疾病。
  • 專家:人跟動物越親近,共通傳染病越多
    源自動物的傳染病,大部分,甚至所有獨特的文明傳染病,都可能是由動物傳給人類的。由於人類和家禽、家畜的接觸最密切,因此目前許多常見的傳染病,都發現與某些家禽、家畜疾病有關,這點並不令人訝異。例如,麻疹很可能和牛瘟或犬瘟熱有關;天花則已確定和牛痘以及一大堆其他的動物傳染病密切相關;至於流行性感冒,則是人豬共同。
  • Science重磅 | 預防人類感染致命病毒的策略有哪些?
    人畜共患疾病包括由病毒、細菌、衣原體、立克次體、真菌和蠕蟲等病原體所引起的各種疾病。而蝙蝠是多種導致人畜共患病病毒的天然宿主,能夠攜帶數十種病毒。隨著人們對病毒所致人畜共患疾病的不斷深入研究,蝙蝠受到了生物醫學界越來越多的關注。
  • 科學家警告:85萬種未知病毒可能感染人類。大流行病還將到來?
    ,遷徙與徵服,它從北非跨越地中海到君士坦丁堡,又向北進入法國、德國,消滅了當時世界17%的人口。比如大規模森林砍伐使人們(例如工人)與熱帶地區傳播疾病的動物密切接觸,熱帶地區是病毒多樣性區域,這些工人將潛在面臨更大的疾病風險,而這或將在未來成為定時炸彈。
  • 牛津大學警告:動物傳染疾病給人類的風險正在增加
    圖源/英國《鏡報》海外網8月31日電 據英國《獨立報》31日消息,英國牛津大學負責研發冠狀病毒疫苗的科學家警告稱,疾病由動物傳染人類,從而使疫情大規模暴發的風險正在增加。牛津大學教授薩拉·吉爾伯特(Sarah Gilbert)認為,由於人類的生活方式的變化,人畜共同患病的可能性變得越來越大,比如人口密度不斷提高、出國旅行不斷增加、亂砍濫伐森林植被等。
  • 鳥類和哺乳動物攜帶85萬種尚未發現病毒可能感染人類
    IPBES執行秘書安妮·拉裡古德瑞(Anne Larigauderie)說:「大規模森林砍伐使人們(例如工人)與熱帶地區傳播疾病的動物密切接觸,熱帶地區是病毒多樣性區域,人們將潛在面臨更大的疾病風險。」
  • 泥炭地:地球的「固碳海綿」
    四川若爾蓋高原泥炭地泥炭地,即土壤剖面發育有泥炭層的沼澤,地表土壤經常過溼或有薄層積水,其上生長大量沼澤植物,其下則有泥炭形成和積累。泥炭地在北半球分布廣泛而南半球較貧乏就全球範圍而言,泥炭地的分布主要取決於氣候,因此,全球泥炭地的分布具有典型的地帶性分異規律。對一個區域來說,由於海陸位置、地質、地貌與水文等各因素影響,泥炭地的分布特徵更多表現為區域性或垂直性差異。除南極洲外,泥炭地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其中約80%位於高緯度地區,主要分布於俄羅斯、芬蘭、加拿大、中國、美國和瑞典等國家。
  • 研究發現:氣候變化加劇野生動物傳染病
    上周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氣候變化將加劇野生動物中傳染病的暴發。據西班牙《世界報》網站11月19日報導,美國《科學》周刊當周發表的一項研究對氣候變化與野生動物患病風險之間的關係進行了探究。該研究指出,適應寒帶和溫帶棲息地的物種遭遇這類疾病暴發的風險升高。
  • 非洲豬瘟不是人畜共患病,不傳人!不傳人!豬肉可放心食用
    自今年8月初 在瀋陽發現中國首例非洲豬瘟後 便蔓延到了河南、江蘇、浙江、安徽等地 ▽
  • 科學家警告「X疾病」每5年強襲人類!比新冠肺炎還要慘
    各界科學家警告,隨著人類與自然界的衝突日益嚴重,感染疾病的風險也逐漸增高,若未及時採取行動,可能每5年就會出現一場人畜共通傳染的X疾病(Disease X),不僅釀成疫情大流行,甚至比新冠肺炎、中世紀奪走7500萬條人命的黑死病更加嚴重
  • 科學家擔心這一行為或導致傳染病從動物身上傳播給人類
    今年 7 月時,由聯合國主導的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政府間科學─政策平臺(Intergovernmental Science-Policy Platform on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Services,IPBES)透過網絡舉行工作坊活動,希望聚集該領域專家探討生物多樣性與新興傳染病的關聯,並且為預計於 9 月紐約舉行的聯合國高峰會做準備,在各國政府討論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議題之前
  • 科學家警告X疾病,每5年強襲人類!比新冠肺炎,黑死病還要慘...
    各界科學家警告,隨著人類與自然界的衝突日益嚴重,感染疾病的風險也逐漸增高,若未及時採取行動,可能每5年就會出現一場人畜共通傳染的"
  • 布魯氏菌病成熱詞 追求新鮮喝生奶小心喝出傳染病
    布病拖成慢性病可致殘  布病是由布魯氏菌侵犯機體後引發的傳染—變態反應性的人畜共患傳染病。天津市南開醫院感染性疾病科和感染管理科主任徐桐柏介紹,布魯氏菌主要存在於牛、羊、豬等家畜和野生動物中,人接觸後亦可被感染。雖然人類普遍易感,但一般情況下,並不會人傳人。
  • 轉化醫學專家:中國為何是新發傳染病暴發熱點地區?
    吉林大學第一醫院轉化醫學研究院副院長、擁有近40年臨床工作經驗的牛俊奇近日在《理解未來》科學講座上解釋說。 新發傳染病包括多種情況。有的是新發物種或菌株感染人類,比如SARS病毒、新冠病毒等;有的是過去影響範圍不大,但由於生態環境變化,造成廣泛傳染,比如萊姆病。
  • 專家:哪些地區易有新發傳染病 真是"神秘北緯40度"?
    第三是天氣的變化,由於氣候的變化(變暖),蚊、蜱叮咬帶來的人畜共患媒介的疾病增多,比如西尼羅河疾病就是由蚊子傳播的,從熱帶正進一步傳播到亞熱帶;第四是人口和貿易的變化,交通的便利使得一個疾病能迅速在全球傳播。
  • 常見的傳染病有哪些?
    常見的傳染病有哪些?傳染病由於其傳染性,根治和預防都非常的難,無數的人和動物都在不小心經意間受到感染,一旦爆發起來極難防控。非典型肺炎指不是由細菌所引起的肺炎症狀一種因感染SARS冠狀病毒引起的新的呼吸系統傳染性疾病。
  • 歷史與新域:新型傳染病流行與控制的新敘述
    感染途徑大致有六種:(1)直接接觸傳播是最為主要的傳播方式,即直接接觸患者(動物)或相關蟲媒媒介的血液、排洩物和分泌物,以及經黏膜和破損的皮膚傳播而發生人傳人。(2)空氣傳播,含飛沫傳播或氣溶膠傳播,不僅使人與人之間傳播愈發便利,更使控制難度加大。(3)蟲媒傳播,因動物宿主多樣,可直接傳播到人,也可直接發生人畜共患的風險。(4)醫源性傳播。
  • 哪些地區易有新發傳染病,真是「神秘北緯40度」嗎
    第二是人類易感性的改變,比如愛滋病使人類的免疫系統受到破壞,所以引起人的感染。第三是天氣的變化,由於氣候的變化(變暖),蚊、蜱叮咬帶來的人畜共患媒介的疾病增多,比如西尼羅河疾病就是由蚊子傳播的,從熱帶正進一步傳播到亞熱帶。第四是人口和貿易的變化,交通的便利使得一個疾病能迅速在全球傳播。如果在某一局部傳播的疾病擴大到跨洲傳播或者全球傳播,這個我們也稱為新發傳染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