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重磅 | 預防人類感染致命病毒的策略有哪些?

2020-10-15 生命科學前沿

人畜共患疾病包括由病毒、細菌、衣原體、立克次體、真菌和蠕蟲等病原體所引起的各種疾病。而蝙蝠是多種導致人畜共患病病毒的天然宿主,能夠攜帶數十種病毒。隨著人們對病毒所致人畜共患疾病的不斷深入研究,蝙蝠受到了生物醫學界越來越多的關注。

以往的研究表明,免疫特性可能是蝙蝠區別於其他動物,控制病毒的原因。多種病毒可以寄生在蝙蝠體內而不引起任何症狀,因此,如何利用該特性開發制定預防及治療人類病毒性感染疾病的策略仍是未解之謎

近日,來自美國國家野生動物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在Science發表了一篇名為「Contextualizing bats as viral reservoirs」的文章,基於COVID-19的肆虐,蝙蝠作為多種病毒的重要宿主再次進入大眾視野,本文就蝙蝠作為病毒宿主的特異性提出了預防治療人類病毒感染疾病的研究策略

人獸共患病是一個全球衛生難題

上世紀70 年代以來,全球範圍內的新發傳染病(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EID)復發傳染病(re-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R-EID)就多達60 多種,其中半數以上是人獸共患病,即不僅僅是人類與其飼養的畜禽之間存在共患疾病,而且與野生脊椎動物之間也存在不少共患疾病,甚至後者的程度往往更加猛烈。

以往的研究利用創建的龐大資料庫,分析了動物攜帶多種病毒傳人的可能性。並識別了影響病毒能否由動物傳播給人類的重要因素,給出最有可能對人類健康構成新威脅的地理位置,以及哺乳動物物種的圖譜。科學家們發現,人獸共患病毒從宿主物種傳播到人類的風險,隨著動物與人類的親緣關係、與人接觸的機會和病毒性狀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其中,蝙蝠攜帶的人畜共患病毒最多,其次是靈長類動物和嚙齒類動物。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世界上爆發了幾次比較嚴重的病毒性感染疾病,包括SARS病毒、MERS病毒、Ebola(伊波拉)病毒、Marburg(馬爾堡)病毒以及新出現的SARS-CoV-2,這些病毒的起源都與蝙蝠密切相關。

蝙蝠如何攜帶大量致命病毒

為什麼蝙蝠可以攜帶如此多的致命病毒?科學研究表明,這絕非偶然!2020年2月3日, eLife雜誌發表的一篇名為:Accelerated viral dynamics in bat cell lines, with implications for zoonotic emergence的研究論文。研究人員將蝙蝠細胞進行體外培養後發現,它們能夠產生強烈的抗病毒免疫反應,病毒也會因此變得具有更強的毒性。也就是說,蝙蝠體內強大的免疫系統增強了病毒的毒性,使得它們對於人類而言更加致命!

該研究表明,當病毒感染蝙蝠時,蝙蝠會產生強烈的免疫反應。然而,這些免疫反應竟可以誘導病毒更快地自我複製。這一特性使蝙蝠自身成為了一個能快速繁殖病毒的儲存庫,而當蝙蝠體內的病毒進入其他哺乳動物(如人類)體內時,就會變得更加致命!

此外,除了可以抵禦病毒之外,蝙蝠免疫系統的另一個關鍵是觸發被稱為「幹擾素-α」的信號分子,從而減輕與抗病毒免疫反應有關的炎症。有科學假想提出,蝙蝠在進化過程中可能通過抑制DNA損傷引起的腫瘤和炎症延長壽命,提高繁殖能力。這也可能解釋為什麼蝙蝠可以抑制部分病毒誘導的炎症反應,即表現為亞臨床感染,但這些病毒在寄生人體內時卻表現出炎症免疫反應。

在進化過程中,蝙蝠有限的炎症反應,加上高種群密度和某些物種群居的特性可能促進病毒傳播,而病毒可能會選擇在缺乏類似防禦的宿主中寄生而導致嚴重疾病。

如何將蝙蝠免疫學特徵轉化為人類抗病毒的新策略?

看到這裡,相信很多讀者都會迸發出一個想法,即然蝙蝠擁有如此強大的免疫學特徵,是否可將其轉化為人類抗病毒的新策略呢?

在上述的Science文章中,研究者就提到將對生物醫學、種群和生態系統規模的人畜共患過程的理解整合起來,可通過減少病毒在蝙蝠宿主中的傳播,預防人畜共患的出現。提示綜合性研究在抵禦病毒感染性疾病時的重要性。

一項對2805個宿主-病毒相互作用的Meta分析顯示,蝙蝠比其他哺乳動物更容易感染感染人類的病毒

研究者們發現蝙蝠免疫系統的特性可能改變病毒相互作用,基因組測序技術的興起為蝙蝠免疫的進化起源提供了重要的系統發育背景,同時促進了不同物種間的比較。研究者認為通過對不同的抗病毒特性研究,可能促進新方法的產生,從而預防和治療人畜共患病

不同的蝙蝠免疫系統可能反映了蝙蝠對病毒組合和環境條件的生物地理變異的不同反應。確定蝙蝠的內在特徵和外在因素如何相互作用來控制病毒傳播、人畜共患的出現,以及確定生態進化的決定因素和抗病毒防禦的範圍可能有助於確定未報導的人獸共患病的宿主

人畜共患病概述圖

此外研究者還強調,對蝙蝠基因組學和免疫的了解為利用CRISPR等基因編輯技術來設計野生蝙蝠的病毒抗性打開了大門。自然緩慢的人口更替將有助於維持疫苗誘導的群體免疫水平,從而減少幹預的頻率。但是,這種具有潛在變革性的戰略需要對其有效性、安全性和生態影響進行嚴格調查,並需要克服社會接受的障礙

相關焦點

  • Science:新冠病毒食蟹猴感染模型建立
    這些數據表明,將多腫瘤血液檢測與PET-CT結合可以安全地納入常規臨床護理,並有可能指導腫瘤治療。(評論:優秀! 這是血檢驗癌新的突破。)DOI: 10.1126/science.abb9601, Source: 最新IF:41.0373、Science:新冠病毒食蟹猴感染模型建立近日,來自荷蘭伊拉斯姆斯大學醫學中心Bart L.
  •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藥物預防研究進展
    對782對男同性戀伴侶平均隨訪2年,結果共發現有15例新發HIV感染者,但經基因進化樹分析,新發感染者的病毒與HIV陽性伴侶的病毒不相關,繼續支持U=U的觀點。但應尊重患者的知情權,對於要求母乳餵養的母親,可給予支持,同時增加臨床訪視和病毒學監測的頻率。 臨床實踐中的關鍵問題 治療作為預防的實際效果主要取決於有多少HIV感染者能持續達到病毒學抑制。
  • 盤點人類史上最致命的病毒
    是一種十分罕見的病毒,1976年,在蘇丹南部和剛果(金)的伊波拉河地區被發現,引起醫學界的廣泛關注和重視,伊波拉病毒是一種能引起人類和其他靈長類動物產生伊波拉出血熱的烈性傳染病病毒,其引起的伊波拉出血熱(EBHF)是當今世界上最致命的病毒性出血熱,感染者症狀與同為纖維病毒科的馬爾堡病毒極為相似,包括噁心、嘔吐、腹瀉、膚色改變、全身酸痛、體內出血、體外出血、發燒等。
  • Science:T細胞產生的乙醯膽鹼是控制病毒感染的關鍵因素
    Mak博士解釋道,在感染過程中,免疫系統中的T細胞合成乙醯膽鹼。在大腦中,乙醯膽鹼作為神經遞質起作用並控制學習和記憶。在免疫系統中,合成這種經典的大腦化學物的T細胞能夠逃離血液循環並在組織中採取行動對抗感染。
  • 西媒:人類活動或喚醒世界上「沉睡」的致命病毒
    據西班牙《趣味》雜誌11月號報導,繁殖速度驚人、致死率居高不下、感染率高企等原因導致伊波拉病毒、甲型、乙型和C型肝炎病毒、人類乳突病毒和愛滋病毒成為最受關注的病毒。在這些看似渺小的微生物中,有些病毒的殺傷力甚至猛於一戰所有士兵。恰恰就在一戰快要結束的時候全世界爆發了有史以來最致命的一場流行病。
  • 【傳染病】諾瓦克病毒(諾如病毒)感染及預防
    (Norovirus,NV)屬的原型代表株,是一組形態相似、抗原性略有不同的病毒顆粒。諾如病毒與在日本發現的札幌樣病毒,現在的正式名稱為札如病毒,合稱為人類杯狀病毒。諾如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胃腸炎流行地區極為廣泛,20世紀70、80年代世界上發生的非細菌性腹瀉暴發中19%~42%系NV所致。
  • 解讀近期多種病毒感染研究新成果!
    該研究的作者說,這一發現表明研究人員如何開發針對寨卡病毒和類似蚊媒病毒的疫苗,相關研究成果刊登於國際雜誌Nature Microbiology上。目前沒有針對寨卡病毒感染的疫苗或治療方法,這種感染在2015年爆發期間造成了大量疾病,包括出生缺陷,影響了美洲一百多萬人。潛在疫苗策略的一個來源是攜帶並傳播病毒的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蚊子。
  • 美科學家提出:禽流感病毒感染人類與受體形狀有關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1月6日表示,他們發現了感染禽類的病毒和感染人類的病毒之間存在著的關鍵性差異——對於感染人類的病毒,其感染能力取決於人類呼吸系統細胞表面受體是否有同病毒能夠結合的特定形狀
  • Science:計算機設計的小蛋白可高效抑制新冠病毒感染
    圖片來自Science, 2020, doi:10.1126/science.abd9909。在實驗中,一種被命名為LCB1的主要抗病毒候選藥物在保護作用上可與最著名的SARS-CoV-2中和抗體相媲美。LCB1目前正在齧齒動物中進行評估。冠狀病毒布滿了所謂的刺突蛋白(Spike protein, S蛋白)。這些S蛋白會附著在人細胞上,從而使得這種病毒能夠侵入並感染人細胞。
  • 一名女子意外感染狂牛症毒:7年後出現症狀,9年才確診...
    一名女子意外感染狂牛症毒:7年後出現症狀,9年才確診致命腦部疾病  olivia chan • 2020-07-06 18:29:57 來源:前瞻網
  • Science | 木乃伊與基因進化的研究
    撰文 | 小陳責編 | 雪月人類是天花病毒(Variola virus VARA)的唯一已知宿主,僅在20世紀,它就使數億人失去生命。1980年,人類宣布天花已被完全消滅。但天花在人類中出現的時間表尚不清楚。已知最早確診的天花病例,是在17世紀立陶宛兒童的木乃伊遺骸中發現的。
  • 【盤點】世界上最致命病毒排行榜
    圖片來自:http://www.livescience.com/人類自誕生起,就一直在與病毒做鬥爭。對於現代人而異,某些病毒性疾病已經有了疫苗和抗病毒藥物,使我們能夠保持不被感染、阻礙其大肆傳播,甚至還能在感染後被治好。在這場人類與病毒的鬥爭中,人類已經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比如我們已經能徹底根除了天花病毒,數十年來再無新發案例。
  • Cell:對伊波拉病毒進行單細胞研究,揭示了這種病毒的致命策略
    2020年11月15日訊/生物谷BIOON/---伊波拉病毒是世界上最致命的病原體之一。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布羅德研究所、麻省理工學院和史丹福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報告了伊波拉病毒在感染過程中如何改變宿主免疫反應以有利於自己的新細節。
  • 這就是蝙蝠比人類更好地戰勝致命病毒的原因
    蝙蝠可以攜帶許多對人類有潛在致命性的病毒「如果你看看鳥類和西尼羅河病毒,在高峰期每1000人中就有1人被感染。似乎可以肯定的是,蝙蝠作為一個群體可以在冠狀病毒和其他感染的高負擔下生存。為什麼會這樣?」總之,這些新發現揭示了蝙蝠進化出了在多種水平上抑制炎症反應的策略,其中一些可能已經獨立進化了幾次。這反過來可能有助於蝙蝠容忍潛在的致命病毒。王指出,儘管缺乏AIM2樣受體可能會以某種尚不為人知的方式對蝙蝠造成危險,但通過避免對細菌過度活躍的免疫反應的傷害,這種風險可能會被抵消。
  • eb病毒能治療好嗎 如何預防EB病毒感染
    在我們生活中,想必大家對於eb病毒感染還是有一定的了解的吧,EB病毒又稱人類皰疹病毒,是一種皰疹病毒。它主要感染人類口咽部的上皮細胞和B淋巴細胞。那麼,eb病毒能治療好嗎?eb病毒怎麼預防?下面來了解一下吧。eb病毒能治療好嗎可以治好的放心吧!可能要住院治療,我寶寶住院十天就出院了。
  • 《科學》:食蟹獼猴可以感染新冠病毒,並在特徵上與人類十分相似
    《科學》:食蟹獼猴可以感染新冠病毒,並在特徵上與人類十分相似  Winnie Lee • 2020-04-20 14:10
  • 預防諾如病毒感染,校園防控是關鍵!
    9月份以來,我國校園諾如病毒感染聚集性疫情報告明顯增多,我省周邊的多個省份均發生了諾如病毒感染引起的學校聚集性疫情,近日我省某中學也出現多例諾如病毒感染病例。應該怎樣預防校園諾如病毒感染?怎樣保護在校師生的健康安全?
  • 2020年7月24日Science期刊精華
    2020年7月30日訊/生物谷BIOON/---本周又有一期新的Science期刊(2020年7月24日)發布,它有哪些精彩研究呢?讓小編一一道來。圖片來自Science期刊。1.Science:重磅!
  • 【微雜誌】人類歷史上十大致命病毒
    人類歷史上十大致命病毒 在人類文明的發展進程中 NO1 天花病毒 天花是由天花病毒引起的一種烈性傳染病,也是到目前為止,在世界範圍被人類消滅的唯一一個傳染病。感染天花病毒的患者在痊癒後臉上會留有麻子,「天花」由此得名。天花是人類歷史上發病率最高、死亡者最多的傳染病。被史學家甚至稱為「人類史上最大的種族屠殺」事件不是靠槍炮實現的,而是天花。
  • 被稱為「人類的噩夢」死亡率超高的伊波拉病毒,該怎麼預防呢?
    1、伊波拉病毒的引發緣由伊波拉病毒剛開始出現的時候是在一個疫情期間,後來出現是在一條伊波拉河流旁邊的村莊,因此成為伊波拉病毒,剛開始的時候,伊波拉病毒的傳染源是被病毒感染的人類和猴子以及大猩猩和靈長類的動物,那麼與人發生交集之後,感染的患者主要就成為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