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 木乃伊與基因進化的研究

2020-08-01 BioArtReports

撰文 | 小陳

責編 | 雪月


人類是天花病毒(Variola virus VARA)的唯一已知宿主,僅在20世紀,它就使數億人失去生命。1980年,人類宣布天花已被完全消滅。但天花在人類中出現的時間表尚不清楚。已知最早確診的天花病例,是在17世紀立陶宛兒童的木乃伊遺骸中發現的。但最近,研究人員又將該日期向前推進了1000年,即歐洲的維京時期。該發現已在Science發表,題為Diverse variola virus (smallpox) strains were widespread in northern Europe in the Viking Age。研究人員也表示已經回收了此時期的天花病毒。


Science | 木乃伊與基因進化的研究


維京時期的天花病毒現已滅絕,它也不是現代天花病毒的祖先,而是天花病毒進化過程中的一個分支。該變種和現代天花病毒均起源於一個共同的祖先,但它們至少在1700年前就出現了進化。且它與現代病毒相比,具有更多的基因。


馬德裡自治大學的天花病毒專家Antonio Alcami在同期的Science上發表題為Was smallpox a widespread mild disease? 的評論,他提出了一種假設,即天花在其發展過程中演變得更加致命。他認為,天花病毒可能隨著時間在人類中進化。在現代天花病毒和其他致命天花病毒中,失活的基因可以幫助減弱或逃避被感染宿主的免疫反應。丟失這些基因,評論因為它們可以幫助病毒。由於具有較少的活性基因,該病毒可能複製得更快,其傳播給另一個人的機會也隨之提高,並激起了失控的免疫反應,最終導致宿主死亡。此外,Antonio Alcami也強調到,他提出的假設只是為了促進討論和進一步調查。

原文連結: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9/6502/376


Science | 木乃伊與基因進化的研究


文章的第一作者,來自劍橋大學的Barbara Mühlemann表示,現代天花病毒的基因會隨時間的流逝而丟失,而維京時期病毒的活性基因比現代病毒要多。但同時,她和她的同事沒有直接證據能證明維京版病毒的致命性更低。


在沒有任何可以預防天花的方法之前,人們已經發現患過天花並且已經康復的人不會再次生病。而且,在奶牛場工作的婦女,被牛痘感染恢復後也對天花免疫。1796年5月,Edward Jenner向8歲的兒童接種了牛痘病毒,發現男孩發低燒,胳膊下淋巴結腫脹,食欲不振,然後恢復了。同年7月,Jenner又向他接種了天花,但男孩沒有染病。此後,這種方法在歐洲和美國都有廣泛傳播。


牛痘病毒可引發體內免疫反應,且無需暴露於真正的危險中,這也就是疫苗的作用。現如今,新冠疫苗的開發和Jenner使用的未經改造的活病毒不同,而是依靠於滅活或弱化的病毒或病毒基因片段等多種方法,新冠疫苗的研發同時也涉及到多個學科的交叉。


參考原文: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9/6502/eaaw8977

https://nyti.ms/32NBcmX

https://nyti.ms/2ZzobvN

相關焦點

  • Science:導入了人類特有基因後,猴腦有了進化的趨勢
    :這個人類特有的基因,可能在人類大腦進化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也正因如此,研究人員推斷:人類特有的ARHGAP11B基因,很可能在人類進化過程中導致了大腦新皮層的擴展,從而導致了人類大腦的快速進化。而這項研究,可能是人在進化過程中歷史性時刻的復刻。
  • Science:導入了人類特有基因後,猴腦有了進化的趨勢
    這項發表在Science的研究向我們揭示了:這個人類特有的基因,可能在人類大腦進化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這很可能是人類區別於其他靈長類動物的重要原因。但是,這個基因的出現,卻是一個「美麗的意外」。那麼,這究竟是一項什麼樣的研究和意外呢?讓我們來了解一下。
  • Science:利用基因共同進化揭示蛋白相互作用網絡
    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華盛頓大學和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找到了一種從已被測序的DNA中提取有用信息的新方法。通過對細菌中成對基因之間共享的細微進化特徵進行編目,他們夠發現數百種之前未知的蛋白相互作用。這種方法當前正應用於人類基因組,並且可能產生關於人類蛋白如何相互作用的新見解。
  • 研究揭示隱性著色基因複合體進化中的大規模突變
    研究揭示隱性著色基因複合體進化中的大規模突變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7/25 17:22:16 英國謝菲爾德大學Patrik Nosil小組在最新研究中揭示了隱性著色基因複合體進化中的大規模突變
  • Science:獼猴的參考基因組為進化和疾病研究提供線索
    在研究人類生物學和疾病時,獼猴是最常用的非人類靈長類動物模型之一。鑑於獼猴在生物醫學研究中的重要地位,華盛頓大學等多家機構的研究人員近日組裝出獼猴的最新參考基因組,發現了新的譜系特異性基因和擴展的基因家族,有望為進化研究和人類疾病提供線索。
  • Science:最快的自然選擇進化過程
    研究人員在南太平洋薩瓦伊島發現,一種Wolbachia細菌會導致這種名為「藍月亮」的蝴蝶(Hypolimnas  bolina)中的99%雄性死亡。然而令人驚奇地是,倖存者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繁殖了10代,其中能夠抵抗細菌入侵的雄性蝴蝶比例從1%一躍升至39%。     科學家認為,雄性蝴蝶數量在一年中的驚人反彈是因為該物種抑制細菌的基因出現機率大大上升。
  • 研究揭示轉錄迴路的進化規律
    研究揭示轉錄迴路的進化規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3 14:48:42 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Alexander D.
  • 德國科學家首次提取並解析古埃及木乃伊基因組—新聞—科學網
    經過反覆提取DNA之後,很多科學家認為或許炙熱的沙漠氣候或是木乃伊製作過程中使用的化學物質在很久之前就破壞了所有的基因材料。現在,一個古DNA專家團隊對90具古埃及木乃伊成功進行了基因組測序。這些改變遊戲的結果讓科學家首次洞察到古埃及普通人的基因組,令人驚奇的是,經過多個世紀的徵服後它們的改變依然非常少。 此次成功測序結果近日發表於《自然—通訊》。
  • science:進化史是如何「進化」的
    Niles Eldredge花了許多精力用於收集19世紀進化學方面的研究事件,希望找到brocchi的思想對於後生達爾文的影響,儘管歷史學家笑話他術業無專攻,他還是堅信自己的正確性。然而,儘管Niles Eldredge的創造性想法並沒有受到達爾文思想的影響,當他把歷史上的進化學理論與目前熱點的進化學討論放在一起時,卻發現了令人困惑的事情。
  • 納斯卡外星人木乃伊,DNA結果驗明木乃伊的真身
    最新的DNA分析結果驗明了木乃伊的真身2017年6月,位於南美秘魯納斯卡郊區的地下洞窟墓穴裡,發現了全身呈白色的木乃伊,被稱為「瑪麗亞」,本次我們將向各位讀者介紹與之相關的最新情報,並且將會公開與木乃伊本源密切相關的遺物。
  • Science:人類特有基因決定腦容大小
    2015年3月3日 訊 /生物谷BIOON/ --人類約有99%的基因與黑猩猩相同,只有極小部分不同。但是我們有一個重要的區別:即人類的大腦是黑猩猩大腦的三倍大。在進化過程中我們的基因組為了觸發大腦發育必然已經發生了改變。
  • 禽流感病毒宿主適應性「基因調頻」的進化特徵
    在感染過程中病毒基因組會發生適應性進化,例如PB2基因的627位點會發生由禽特徵性的穀氨酸(627E)替代為哺乳動物特徵性的賴氨酸(627K),這在哺乳動物細胞培養試驗、小鼠和雪貂等動物感染模型中得到驗證。但在感染人的過程中,H7N9禽流感病毒在人體呼吸道中的進化特徵,及其與患者臨床發病之間的關聯尚不明晰。
  • 研究揭示食肉植物陷阱進化的起源
    研究揭示食肉植物陷阱進化的起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1/22 15:15:55 英國諾裡奇研究園約翰·英尼斯中心細胞與發育生物學系教授Enrico Coen研究組發現,肉食性植物陷阱的進化是通過基因表達的簡單轉移而從平面葉片開始的
  • 狨猴實驗揭秘人類進化,人類特異性基因可引起新皮質擴張
    大腦擴張是人類大腦進化中一個重要的特徵。《科學》上一項新研究表明,這種基因會引起新皮質變大,在人類進化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前有研究表明,人類特異性基因ARHGAP11B,在小鼠和雪貂中會引起新皮質(neocortex)變大,大腦體積進而增大,但其與靈長類動物進化的相關性尚不清楚。
  • 「星醫百」1400年前古天花病毒被發現,科學家懷疑進化得毒力更強
    最早被證實的天花病例是在17世紀立陶宛兒童木乃伊遺體中發現的。黃色陰影部分即為立陶宛,紅星表示維爾紐斯市。該市是多米尼加聖靈教堂的所在地,VD21標本就是在那裡發現的,推測其年代大約為1654年。比較維京時代序列的基因含量,可以看出與現代天花病毒的基因含量有很大的反差。在所有現代天花病毒序列中活躍的3個基因在1000多年前的部分或全部古代天花病毒中是不活躍的。在現代天花病毒和維京時代天花病毒中無活性的10個基因中,引起無活性的突變是不同的,預測這些基因在兩個支系的祖先中都是有活性的,這表明發生了平行進化。
  • 木乃伊女孩身高僅15釐米,新研究卻稱並非外星人
    但現在,通過基因研究,科學家們確認了她不是外星人,也不是猴子黑猩猩,而是實實在在的人類。經過多年研究後,2013年諾蘭發行了一部紀錄片,稱阿塔不是外星人,而是一位人類小男孩,其骨骼顯示年齡約在6到8歲,在木乃伊的胸腔裡還發現了心臟和肺的殘留物。至於為什麼阿塔的身高僅15釐米,科學家們認為可能是特殊的侏儒症,不過現在世界上最矮的侏儒也有54.6釐米高,所以很難自圓其說。
  • Science:首次在體內繪製tRNA基因適應度景觀圖
    擁有一種準確地告訴你多種流感病毒毒株如何進化的詳細圖譜將是非常有益的。構建這種類型的圖譜是研究一種被稱作適應度景觀(fitness landscape)的概念工具的進化生物學家的目標,其中適應度景觀提供一種可視化觀察和預測進化的方法。自從20時間30年代群體遺傳學家Sewall Wright首次提出以來,適應度景觀的觀點就已非常流行。
  • 植物抗病基因RP1進化研究獲進展
    植物抗病基因 (Plant disease resistance gene,簡稱R基因)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表現出複雜的進化模式。很多研究表明,植物R基因是以基因家族的形式存在,通常成簇排列從而形成複雜結構。經由旁系同源抗病基因間頻繁的序列重組和交換的一類抗性基因叫I型R基因,而較少或沒有經過旁系同源基因序列重組和交換的基因為II型R基因。
  • Science: 促進基因多樣性可以拯救瀕危生物嗎?也許會適得其反!
    但他們想知道這是否真的有效,以及如何在不破壞處於危險中的群體的基因特性和獨特適應性的情況下做到這一點。上個月舉行的2019年進化大會上,研究人員描述了基因組工具是如何改進所謂的基因拯救的。儘管動物園一直在努力通過仔細匹配個別動物進行繁殖來保持瀕危物種的遺傳多樣性,但這種策略在自然界中很少被嘗試過。
  • Science:線粒體基因遷入核不為性
    「儘管我們還不確信當中的機制,但是我們假設進入核中的這些線粒體基因是與核中的基因相匹配的,」Brandvain說道,「當你擁有兩個相互依靠的完備基因時,最好的做法就是不要讓它們結合在一起。這可能與故意打破一個好的音樂二重奏有些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