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科學家首次提取並解析古埃及木乃伊基因組—新聞—科學網

2020-12-01 科學網

 

古埃及木乃伊保存著已逝者的很多細節:面部特徵、疾病跡象,甚至是紋身。但它似乎沒有保存DNA。經過反覆提取DNA之後,很多科學家認為或許炙熱的沙漠氣候或是木乃伊製作過程中使用的化學物質在很久之前就破壞了所有的基因材料。現在,一個古DNA專家團隊對90具古埃及木乃伊成功進行了基因組測序。這些改變遊戲的結果讓科學家首次洞察到古埃及普通人的基因組,令人驚奇的是,經過多個世紀的徵服後它們的改變依然非常少。

此次成功測序結果近日發表於《自然—通訊》。義大利博爾扎諾木乃伊研究所的古生物古人類學家Albert Zink說:「它最終向所有人證明,古埃及木乃伊中保存了DNA。」他曾參與2010年從16具埃及皇家木乃伊中鑑定DNA序列的研究,其中包括古埃及法老圖坦卡門。但那次研究採用了聚合酶鏈反應,該方法能夠有效地發現和提取目標DNA片段,但卻不能總那麼可靠地區分古DNA和現代汙染。

這項新研究由德國耶拿馬普學會人類科學歷史研究所遺傳學家Johannes Krause帶領,採用下一代測序方法讀取樣本中呈現的任何DNA片段,並提取出那些類似人類DNA的片段。完整序列讓該團隊發現與古DNA相關的有蛛絲馬跡的損傷模式。這讓新分析更加可靠,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古DNA研究專家Hannes Schroeder說,「此前對古埃及木乃伊的研究或是失敗,或是不足,它卻成功了。」

Krause曾研究過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和史前遷徙到歐洲的人類的DNA,由於被古埃及帝國動蕩的政治歷史所吸引,他開始研究古埃及木乃伊。在不同時期,它曾被來自近東的亞述人、來自尼羅河沿線南方的努比亞人徵服,此外還有波斯人、希臘人、羅馬人等。「我們的問題是,這些國外徵服者有遺傳影響嗎?」Krause說。

Krause轉向了在尼羅河沿線開羅南部約100公裡的古代定居地點Abusir el-Meleq收集的151個木乃伊頭部藏品。該定居點是向「死亡之神」歐西裡斯致敬的地方,所以數百年來它一直是一個受歡迎的埋葬點。那些木乃伊頭部在20世紀初被出土(並從其軀幹上移走),現在分別位於德國的兩個地方——圖賓根大學和柏林史前及早期歷史博物館。放射性碳測定年代法表明,這些木乃伊跨越了1300年的古埃及歷史,經歷了很多國外徵服,接著埃及首先被併入希臘,隨後又被併入羅馬帝國。

儘管木乃伊的軟組織中幾乎沒有包含任何DNA,但其骨骼和牙齒卻充滿了基因物質。其中有90個木乃伊存在一度曾停留在線粒體(細胞的能量加工廠)內的DNA。線粒體僅攜帶少量基因,但它們是如此豐富,通常比單個細胞核中的一個完整人類基因組更容易發現他們的DNA。此外,由於線粒體會從母親傳遞給孩子,它會略去父親的DNA。包含雙親DNA的核基因組信息量則更大。Krause說,不幸的是,僅有少量木乃伊的核基因組被完好保存下來,而能夠通過他嚴格汙染檢測的核基因組就更少。他的團隊最終僅獲得3個木乃伊的核基因組樣本,每個樣本都來自不同的時間期限。

Krause的團隊將這些木乃伊的線粒體和核DNA與近東和非洲的古代和現代人群進行了對比,他們發現古埃及人極為接近古代和現代近東人群,特別是那些位於黎凡特的人群。此外,即便在不同的軍事力量徵服古埃及帝國時,這些木乃伊的遺傳學特徵仍表現出驚人的一致性。埃及博物館古DNA實驗室創始人、開羅國家研究中心分子遺傳學家Yehia Gad說,很有可能線粒體基因組沒有記錄國外父親的遺傳特徵。但Krause指出,3個擁有核基因組數據的木乃伊還顯示出明顯的基因一致性。

然而,此後的確有一些事物改變了埃及人的基因組。儘管木乃伊幾乎沒有包含來自撒哈拉以南非洲的DNA,約有15%至20%的現代埃及人線粒體DNA則反映了撒哈拉以南非洲祖先特徵。他推測尼羅河沿線貿易的增加,包括奴隸貿易或是中世紀時期伊斯蘭教的傳播,可能加強了非洲北部和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接觸。

美國波士頓哈佛大學醫學院遺傳學家、研究古代人群如何以及何時混合在一起的Iosif Lazaridis稱,新研究結果「是一個巨大的成就」。但他想知道Abusir el-Meleq遺址對於整個古埃及代表性有多高。「埃及是一個遼闊的國家。」他說。其他地區經歷的徵服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一些地方可能擁有更多的基因融合。Lazaridis希望看到更多啟示。「現在已經證實了從木乃伊中提取DNA樣本是可行的。實際上,我們有數千個木乃伊。」他說。(晉楠編譯)

相關焦點

  • 古埃及人「從哪裡來」
    這90具木乃伊來自於埃及史上的新王國時期到羅馬時代,在公元前1380年到公元425年之間,被埋葬在埃及中部、尼羅河西岸的Abusir el-Meleq地區。德國馬普人類歷史科學研究所和圖賓根大學的研究團隊提取並比對了這些木乃伊的DNA信息。埃及地處非洲東北部,位於亞非歐三大洲要衝,北部經地中海與歐洲相通,東北與以色列、約旦接壤,中南部是撒哈拉沙漠。
  • 德國科學家推翻前人關於古埃及木乃伊防腐的論斷
    中新網10月23日電 據國際在線報導,德國一研究小組22日宣布,通過對雪松提取物的研究,他們發現了古埃及人保存木乃伊的秘密。  來自德國杜賓根(Tuebingen)大學和慕尼黑大學多納學院的化學家們復原了古代埃及人對雪松木提煉的技術,發現其提取物中包含具有防腐功能的化學物質——愈創木酚。
  • 近百個埃及木乃伊的DNA分析後,學者稱古埃及人真實身份被確定
    古埃及人來自哪裡?科學家已揭曉了答案。基因科學家通過對近百個埃及木乃伊的DNA分析,稱古埃及人真實身份被確定。來自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和圖賓根大學圖賓根大學的德國科學家將這些90名埃及木乃伊從3500年至1500年部分恢復。然後分析它們的DNA。
  • 對近百個埃及木乃伊的DNA分析後,學者稱古埃及人真實身份被確定
    古埃及人來自哪裡?科學家已揭曉了答案。基因科學家通過對近百個埃及木乃伊的DNA分析,稱古埃及人真實身份被確定。
  • 科學家解析人類基因組計劃的贏利奧秘—新聞—科學網
    1∶178的誘惑
  • 科學家解析油菜油脂合成的遺傳基礎—新聞—科學網
    油菜籽粒含油量是油菜重要的性狀之一,籽粒含油量的遺傳機理解析對於高含油量品種的選育以及滿足我國不斷增長的食用油需求具有重要意義。 12月10日,華中農業大學教授郭亮課題組與謝為博課題組合作在《分子植物》發表研究論文。該研究在油菜籽粒含油量遺傳基礎解析、新基因挖掘和油脂合成調控網絡等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
  • 昆明植物所解析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漾濞槭全基因組—新聞—科學網
    記者從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獲悉,該所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綜合保護團隊完成了漾濞槭全基因組測序、組裝,獲得了近於染色體水平的高質量全基因組
  • 科學家繪製水稻根單細胞轉錄組圖譜—新聞—科學網
    對於根尖這一重要的高異質性器官,傳統的高通量測序無法檢測不同細胞型的轉錄組差異。 12月19日,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谷曉峰課題組與德國海德堡大學Jan U. Lohmann課題組合作,在《分子植物》在線發表研究論文。
  • 古埃及為何要製作木乃伊?科學家進行全身掃描,探秘木乃伊的身世
    根據《科學報告》雜誌上的報導,國外有一支科學團隊,在不破壞木乃伊的情況下,使用CT掃描技術,對古埃及的木乃伊進行「驗屍」,為的就是一探木乃伊的究竟。古埃及為何要製作木乃伊?科學家進行全身掃描,探秘木乃伊的身世!
  • 全基因組測序重現小麥「家世」—新聞—科學網
    論文通訊作者之一焦雨鈴告訴《中國科學報》,原因在於小麥基因組異常龐大和複雜。一方面,小麥基因組的數量有17 Gb,是水稻基因組的40餘倍、玉米基因組的5倍多。另一方面,小麥的基因組包含三套高度相似的亞基因組,來自於三種原本獨立的麥類植物,這些複雜性嚴重製約了小麥遺傳和育種研究。
  • 科學家凝視著古埃及的貓,蛇和鳥木乃伊
    華盛頓(路透社)-科學家們正在使用高解析度3D掃描窺視貓,鳥和蛇的木乃伊,以了解他們的治療方法,然後將其殺死並進行防腐處理,從而使他們對古埃及將動物木乃伊化的做法有了新的認識。古埃及人不僅使人的屍體變得木乃伊,而且使數百萬隻動物(包括貓,狗,鳥,蛇和鱷魚)變得木乃伊,尤其是在公元前700年左右的一千多年中。
  • 科學家開發出高通量研究玉米基因位點新技術—新聞—科學網
    李平華(左二)和研究生查看模式植物長勢      山東農大供圖 10月9日,《自然—通訊》在線發表了山東農業大學農學院教授李平華等中外科學家合作研究成果。而葉片是保證玉米產量的重要器官,研究玉米葉片表達相關轉錄因子,解析其調控機制和網絡,對玉米遺傳改良具有重要意義。 論文通訊作者之一李平華介紹,轉錄因子在動植物生長發育及其對外界環境的反應中起著重要作用,是調控基因表達的最關鍵因子之一,也是生物學研究領域的焦點和熱點。真核細胞內部的轉錄調控網絡由轉錄因子的組合作用所決定,但業內對植物中轉錄因子的結合研究較少,對這種複雜的網絡仍知之甚少。
  • 2500年前古埃及石棺首見天日 木乃伊腳趾外露
    原標題:2500年前古埃及石棺首見天日 木乃伊腳趾外露   圖為木乃伊的腳趾露出。   據英國《每日郵報》12月8日報導,近日,美國芝加哥菲爾德自然歷史博物館打開了一具擁有2500年歷史的古埃及石棺,其中一具木乃伊的裹屍布已發黃、部分開裂且布滿灰塵,木乃伊的腳趾被露出。   石棺中的木乃伊名叫米尼爾迪斯(Minirdis),14歲,是一位古埃及祭司的兒子。他於20世紀20年代被發現,現在科學家首次將其打開。目前人們僅能看到米尼爾迪斯的腳趾。
  • FBI偵破史上最古斷頭案,解開木乃伊的遺傳史
    「但在2009年,人們還無法從4000年前的木乃伊中提取到DNA。」弗裡德說。研究埃及木乃伊會遇到一個獨特的挑戰:沙漠炎熱的氣候會迅速降解DNA。早期提取DNA的嘗試不是直接失敗就是混入了現代的DNA。為了解決這個難題,博物館求助於聯邦調查局(FBI)。
  • 科學家們仔細觀察了古埃及貓蛇和鳥的木乃伊
    科學家們對古埃及人將動物製成木乃伊的做法有了新的了解,他們使用高解析度的3D掃描來觀察一隻貓、一隻鳥和一條蛇的木乃伊,以了解它們在被殺死和防腐前的處理方式。研究人員周一表示,他們使用x射線微CT掃描技術對這三具木乃伊進行了數位化「剖開」和「解剖」,產生的三維圖像的解析度是醫用CT掃描的100倍。實際打開包裹會破壞和移動木乃伊內部的結構。古埃及人不僅將人類屍體製成木乃伊,還將包括貓、狗、鳥、蛇和鱷魚在內的數百萬種動物製成木乃伊,尤其是在公元前700年左右開始的1000多年的時間裡。
  • 法科學家揭距今2,500年的古埃及貓木乃伊內部奧秘
    據法國《費加羅報》援引法國國家預防性考古研究所網站消息稱,科學家在不打開古埃及貓木乃伊的情況下,發現其內部的奧秘。這具貓木乃伊距今2,500年,現藏於法國布列塔尼大區的雷恩美術館。科學家運用X射線製作了這具貓木乃伊的3D模型,然後使用AR技術(增強現實技術)進行研究。增強現實(Augmented Reality,簡稱AR),技術的目標是在屏幕上把虛擬世界套在現實世界並進行互動。最後,科學家成功製作出「透明的」木乃伊並展示出X射線不可見的元素。
  • 科學家發現無可識別基因的最怪病毒—新聞—科學網
    它們是世界上最小的生命形式,由於沒有宿主就無法生存和繁殖,一些科學家質疑它們是否應該被視作生物。 現在,科學家發現了一種沒有可識別基因的病毒,使其成為所有已知病毒中最奇怪的一種。同時,另一個研究小組日前在幾十種動物的組織中發現了數千種新病毒。
  • 中外科學家首次解析小麥適應性進化機制—新聞—科學網
    3月3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在線發表山東農業大學與電子科技大學、以色列海法大學等團隊在小麥物種進化領域的重要突破,闡明了同域情況下野生二粒小麥生態適應性進化機制,首次搭建了生物脅迫和非生物脅迫下植物同域物種形成機制模型,同時為小麥野生種質資源的發掘利用提供了理論參考。
  • 木乃伊歸來——古埃及人為什麼製作木乃伊
    金字塔,獅身人面像,木乃伊……我認為,就算您從沒來過埃及,又或者您從未了解過古埃及文明,這也是隨口而出的答案。來埃及的遊客總是會很期待看看木乃伊,今天,「Stargate埃及遊」將帶您走進木乃伊的世界。 古埃及人很早便開始製作木乃伊,他們為他們的國王,平民,甚至動物製作木乃伊。那麼古埃及人為什麼熱衷於製作木乃伊呢?
  • 面部識別技術揭秘 「木乃伊真實面像」
    他的身體被準備成木乃伊並埋葬;他的一些器官被摘除,遺體被包裹在縱橫交錯的亞麻布綁帶中,木乃伊的正面貼上了他的臉部肖像。 這種 "木乃伊畫像 "是希臘羅馬時代一些埃及人的流行做法之一,大約從公元一世紀到三世紀,但這些畫像的準確性如何呢?為了找出答案,奧地利和德國的一個科學家團隊CT掃描了這個小男孩的身體,並創建了他的面部3D數字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