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醫百」1400年前古天花病毒被發現,科學家懷疑進化得毒力更強

2020-12-04 星醫百

來源:生物谷

導語:新的研究顯示,在維京時代,多樣化的天花毒株廣泛存在。這為新冠溯源帶來哪些啟示?

CNN

病毒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變得更加致命嗎?發表在近期的《科學》(Science)上的一項發掘天花古病毒的研究,引發了相關思考。

目前我們對人類歷史上最致命的病毒——天花的進化只有淺顯的了解。與新冠病毒和許多其他致病病毒一樣,天花似乎起源於動物,可能是嚙齒類動物,並可能在數千年前蔓延到人類中。僅在20世紀,它就造成3億至5億人死亡。在世界衛生組織於1967年發起全球疫苗接種運動後,其於1980年被宣布根除。

最早被證實的天花病例是在17世紀立陶宛兒童木乃伊遺體中發現的。

黃色陰影部分即為立陶宛,紅星表示維爾紐斯市。該市是多米尼加聖靈教堂的所在地,VD21標本就是在那裡發現的,推測其年代大約為1654年。17th Century Variola Virus Reveals the Recent History of Smallpox.DOI:https://doi.org/10.1016/j.cub.2016.10.061

23日,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將這一日期推回到1000年前。他們從北歐維京時代(現在的丹麥、瑞典、挪威、俄羅斯和英國)的人群遺體中找到了天花DNA。

雖然歷史記載表明,天花在3500多年前就已經存在,但還有很多不確定因素。由於這項研究,我們現在對天花病毒存在的具體認識起碼回到了公元600年左右。

新的證據打消了以前的理論,即天花可能是在摩爾人入侵期間通過西班牙、由返回的十字軍或由諾曼人通過英國傳入歐洲的。研究表明,在維京時代,天花就已經存在於歐洲,且基於2%(11/500)的陽性率,我們可以假設它的存在可能已經很普遍,或已在整個歐洲流行

維京天花樣本地理位置和系統發育位置分布

Diverse variola virus (smallpox) strains were widespread in northern Europe in the Viking Age.DOI: 10.1126/science.aaw8977

同時,科學家們從樣本中重建4個古代天花病毒基因組,並發現這些病毒的結構與現代毒株相比有顯著差異。維京病毒走的是一條不同的進化之路,足以構成一個新支系,但它不是現代病毒的早期版本,不可能導致現代病毒的出現。但現代天花和維京病毒都是共同祖先的後裔,它們至少在1700年前就出現了分歧

mVARV、aVARV、CMLV和TATV序列中的基因失活突變,並推斷內部節點的基因狀態

Diverse variola virus (smallpox) strains were widespread in northern Europe in the Viking Age.DOI: 10.1126/science.aaw8977

然而維京病毒比現代天花病毒擁有更多的活性基因。比較維京時代序列的基因含量,可以看出與現代天花病毒的基因含量有很大的反差。在所有現代天花病毒序列中活躍的3個基因在1000多年前的部分或全部古代天花病毒中是不活躍的。在現代天花病毒和維京時代天花病毒中無活性的10個基因中,引起無活性的突變是不同的,預測這些基因在兩個支系的祖先中都是有活性的,這表明發生了平行進化。

現代天花病毒中失活的14個基因在古序列中部分或全部具有活性,其中8個基因編碼已知的毒力因子或免疫調節劑。四個覆蓋率較高的維京時代病毒基因組的活性基因數提供了約350年期間的快照,顯示了天花病毒進化過程中基因含量的減少。這些基因組支持這樣的建議,即維京天花病毒和現代天花病毒來源於一個共同的祖先,而活性基因數的減少被推測為宿主物種內長期適應的結果。

基因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失活

Diverse variola virus (smallpox) strains were widespread in northern Europe in the Viking Age.DOI: 10.1126/science.aaw8977

此前科學家們觀察到,在自然界眾多不同的痘病毒中,較少的基因往往意味著更致命的病毒。如果把這些事實放在一起,就可能意味著現代天花病毒可能在進化過程中一反常態,變得更加致命。而大多數病毒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得不那麼致命。

因此,馬德裡自治大學的天花專家Antonio Alcami在同一期《科學》(Science)上寫了一篇評論,提出了天花病毒在進化過程中可能會變得更加致命的假說

Was smallpox a widespread mild disease?DOI: 10.1126/science.abd1214

當病毒傳播到另一個動物物種時,往往會出現高毒力,正如當前新冠大流行所觀察到的那樣。

Antonio認為,上述研究為天花病毒的起源帶來了新的、具有挑戰性的視角。

所有現代天花病毒基因組的一個顯著特徵是29個基因的失活(缺失、截斷或突變),這些基因涉及宿主免疫逃避和感染更廣泛的宿主範圍。天花病毒主要和次要菌株中所有這些基因的刪除表明,它們不是人類感染所需的。免疫逃避基因的丟失可能會增加毒力,這個概念是反直覺的,但它說明了病毒造成的大部分損害是由於宿主免疫反應過度造成的。例如,痘病毒編碼的細胞因子誘餌受體可以抑制細胞因子風暴,否則會引起病變。

而上述研究中最令人意想不到的發現之一是維京古病毒株仍然保留了14個免疫調節基因和宿主範圍基因,這些基因後來在現代天花病毒中消失了。這一發現對天花病毒的進化具有重要意義。它表明,參與早期人類傳播的天花病毒表達了許多存在於低致病性痘病毒中的免疫逃避和宿主範圍基因,這些基因能夠感染各種動物宿主。因此,古老的天花病毒分離株可能不會引起嚴重的病理反應。

他猜測,也許古代的天花病毒是作為一種比較常見的人畜共患病演化而來,在人類、嚙齒類動物,也許還有其他宿主中造成了幾個世紀的輕度感染。一旦天花病毒感染在人類中建立起來,幾個世紀以來,基因逐漸發生了失活,導致產生了一種高毒性的、人類特異性的現代天花病毒,引起天花

當病毒適應新的宿主時,它們可以失去毒力,正如在澳大利亞釋放控制野生歐洲兔群的肌瘤病毒(一種痘病毒)的嚴重性降低所說明的那樣。為什麼天花病毒在人類中向更高的毒力進化?

這可能是因為痘病毒不能建立持久性感染,感染後恢復的個體會產生終身保護性免疫,所以痘病毒被迫不斷感染新個體。觀察到的基因失活模式可能賦予了天花病毒更高效的傳播和複製能力,但病毒的毒性也變得極強。也許這推動了現代天花病毒支系的進化,導致了毀滅性的天花流行,而攻擊性較低、傳播性較低、致病性較低的古代天花病毒支系則滅絕了。

天花的演變

Was smallpox a widespread mild disease?DOI: 10.1126/science.abd1214

也就是說,病毒進化的標準觀點是病毒的毒性會變得更低,但這可能不一定是真的。而天花病毒在人類中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進化,可能有一段時間是一種相對溫和的疾病。

從這些骸骨中提取的1400年前的遺傳信息具有重要意義。雖然痘病毒與冠狀病毒的關係並不密切,但在新冠大流行中,了解古代天花變異病毒的進化史仍帶給我們一些啟示,即我們可以利用重建的基因組來追蹤病毒或其他病原體致病的步驟

相關焦點

  • 新冠病毒變異影響疫苗?專家:基本不會,感染性強不代表毒力強
    新冠病毒也一樣。同時病毒的變異還存在一個演化問題,「即一些毒株在變異過程中適應性更強,就保留下來,成為優勢毒株,一些適應性差的毒株在變異過程中被淘汰掉。」站在病原體的立場,它同人類一樣,在變異過程中,把更有利於傳代的毒株保留了下來。↑欒榮生他表示,從目前來看,這種變異的強度更多是從病毒的感染性去判斷的,「即看它傳染性的強弱。」
  • 病毒和人類,始終在共同進化
    20 世紀以來,人類逐漸看清致使這些重疾的病毒,研發疫苗與之對抗。而另一方面,病毒也在與人類的高頻次鬥爭中不斷強化、變異。人類高度密集的群居,和越來越頻繁的交流和遷移,也為流行病病毒播散得更遠。而病毒和將至的下一場大流行,又不斷促進著公共衛生繼續完善。病毒和人類,始終在共同進化。看見病毒病毒比槍炮更殘酷。
  • 新冠病毒已經發生突變!進化出兩種亞型,哪種病毒的傳播力更強?
    新冠肺炎被發現至今,大家一直比較擔心的是,新冠病毒是否會發生變異?如果發生變異怎麼辦?有沒有變得更加難纏? 近日,中國科學院主辦的《國家科學評論》發表了《關於 SARS-CoV-2 的起源和持續進化》。
  • 我們離人造「超級病毒」還有多遠
    畢竟,非典過去很久,都沒有人在自然中找到過足夠相似的病毒。 直到2013年,石正麗團隊才發現中華菊頭蝠是非典病毒的貯存宿主。2017年,在雲南的黑暗山洞裡的一群蝙蝠身上,學者們發現了極為多樣的冠狀病毒天然基因庫。非典病毒的全部基因組組分都在這裡找到,它們之間可以像拼積木一樣互相重組,「組」出非典病毒,其中也包括徐德忠所說的所謂「非自然存在」的部分。
  • 研究發現細胞代謝壓力可能減弱新冠病毒毒力
    11月7日,記者從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獲悉,該院與香港大學生物醫學院等團隊合作的一項研究顯示,細胞代謝壓力可能使新冠病毒毒力變弱。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基因組生物學與進化》。目前,科學家已發現7種人類冠狀病毒,其中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症候群冠狀病毒、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及新型冠狀病毒3種可引起致命呼吸系統疾病,其餘4種季節性流行的冠狀病毒通常只引起感冒症狀。
  • 新冠病毒是人造病毒的洩漏?新謠言錯在哪裡?
    而且,感染依然依賴於ACE2,說明SHC014的棘突蛋白雖然沒有SARS的棘突蛋白那樣強的ACE2結合能力,但其實仍然可以利用ACE2來感染人的細胞。另外,與很多媒體描述的「科學家製造出超級毒株」相反,這個實驗是將毒力較高的SARS毒株改造為毒力更低的毒株。
  • 科學家在巴西發現全新神秘病毒,90%的基因無法識別
    近日,科學家在巴西一人工湖中發現了一種神秘病毒,其基因組對科學家來說幾乎是全新的,在人類的病毒研究中從未得到過記載。科學家們將這種病毒命名為雅拉病毒(Yara virus),雅拉是巴西神話中的水女王,既讓人生畏,又讓人感到神奇。
  • 2012年科學家警告:未來5年人畜共通病毒或成人類末日病毒
    然而,事實上,去年英國科學家就發現,未來5年全球正面臨爆發新疫潮的威脅,並警告這些源自動物的人類和牲畜「共通病」或成為影響生存的「末日病毒」。若新病毒跟隨「西班牙流感」的模式,疾病會導致人類免疫系統出現過度反應「細胞素風暴」而死亡。  目前,人畜共通病的威脅是前所未見。新的致命病毒「下剛果病毒」(BASV)去年8月於剛果民主共和國出現,屬動物感染的杆狀病毒,但病毒家族中包括會傳染人的瘋狗症病毒。  美國自然史作家奎曼認為,流感比2003年的SARS更可怕,因潛伏期較長,病人難以被發現,造成廣泛傳播。
  • 最新研究:細胞代謝壓力或使新冠病毒毒力變弱
    新冠病毒的毒力是否有所減弱?這是全球普遍關注的問題。
  • 海水中首次發現「新冠病毒痕跡」,病毒要漂洋過海了嗎?
    美國福克斯新聞1日援引美國《明星論壇報》消息稱,今年9月,明尼蘇達大學醫學院德盧斯分校的研究人員首次在海灘取樣的水樣本中發現了「新冠病毒的痕跡」。今年9月,研究人員在布萊頓海灘、第42大道東海灘首次發現了SARS-Cov-2的痕跡。研究人員同時也表示,在這些水樣本中檢測出的新冠病毒,比在廢水中檢測到的水平「低1萬倍」。
  • 德璞資本:「新變異」新冠病毒來襲!英國感染已超1000例
    當地時間12月14日,英國發現新冠病毒「新變種」,至少60個地方政府確認了這種變種,總報告病例數超1000例,英國的科學家正對此展開研究,並已報告給世界衛生組織(WHO)。英國確認新冠病毒「新變種」當地時間12月14日,英國衛生大臣馬特·漢考克向下議院報告新冠疫情時確認,英國新冠肺炎疫情的現狀不容樂觀,一種新變異的新冠病毒正在英格蘭部分地區加速傳播。
  • 病毒把人類搞死了,自己也死了,它的目的是什麼?病毒與人類進化
    生物形成的難度如此之大,是不是證明地球上的生物是被更高級的生物設計出來的呢?其實並不是!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麼,我們會陷入一個無限循環的悖論,更高級的生物是哪個生物製造的呢?因此,我們還是要回到進化論!
  • 專家:突變是病毒生命周期一個自然過程,不等於更危險
    近日,一篇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臨床傳染病》(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上的論文發現,新冠病毒的突變率很可能與SARS病毒處於相同的數量級,而且並不能排除會出現宿主內變異(intra-host variants)傳播,從而變得毒力更強的風險。不過,一些科學家認為,這並不代表著人們需要變得更加恐慌。
  • 病毒進化論:病毒把人類殺死了,自己也跟著宿主死了,它想幹啥?
    生物形成的難度如此之大,是不是證明地球上的生物是被更高級的生物設計出來的呢?其實並不是!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麼,我們會陷入一個無限循環的悖論,更高級的生物是哪個生物製造的呢?因此,我們還是要回到進化論!
  • 病毒為什麼要弄死宿主?宿主死後病毒也得死,它的目的是什麼?
    病毒雖然沒有「理性思維」,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帶來的適應性,要比任何自負聰明的頭腦完美得多。 如果控制症狀真的可以為病毒帶來更大的傳播優勢及生存優勢,那麼病毒一定能在進化中學會「適可而止」。
  • 媒體刊文解讀英國變異新冠病毒:傳播性或增加,但不會更致命
    儘管科學家們在尋找有關該變種的更多信息,但已經感受到了它帶來的巨大影響。從發現病毒新變種到如今,短短兩周已在英國和歐洲多國引發不同響應。19日,英國首相鮑裡斯·詹森宣布了更嚴格的封鎖措施,稱這種變異新冠病毒似乎更容易在人與人之間傳播,新菌株導致感染人數呈螺旋式上升。
  • Evologie「進化論」
    Evologie「進化論」是精準科技護膚品牌,倡導科學護膚,致力於用精簡有效的配方,降低對肌膚帶來刺激的同時增強肌膚自愈力,精準修復肌膚問題。Evologie「進化論」致力於運用科技智慧,打造肌膚的生態美學,構建肌膚的生態養護世界。
  • 新冠病毒突變為「更強」亞型?最新結論並不如此
    新京報快訊(記者 李玉坤)《國家科學評論》3月3日在線發布了北大生命科學院研究員陸劍等人的論文,媒體對此論文解讀稱,新冠病毒已經突變,演化為兩個亞型,其中一個亞型「傳染性」更強(aggressive)。3月11日晚,記者發現陸劍等人已經重新提交了手稿,在文末解釋稱,「aggressive」(具有侵略性)用詞具有誤導性,他們沒有關於病毒致病性的結論。
  • 你當作「戰略物資」的酒精,早就被古人視為「生命之水」了
    封面題圖|《手術兩百年》文|風馬牛 (微信公眾號:馮侖風馬牛)正月早已過半,年前就已經打響的「戰疫」,戰況仍然膠著。除了口罩成為硬通貨之外,很多朋友都在四處搶購酒精甚至烈酒,作為居家隔離的戰略必備物資。
  • 病毒起源:《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研究坐實「美國投毒」?
    彼時中國網絡充斥「病毒系人工合成」「病毒是從P4洩露的」「軍方接管P4」「某研究生是『零號病人』」「研究院實名舉報所領導」繁雜的信息。而隨著涉事研究機構出面否認,以及官方輿論管控,這一論調戛然而止。如今看來,該說法多被認為是由境外傳導至中國輿論場,意圖歸罪中國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