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突變是病毒生命周期一個自然過程,不等於更危險

2020-11-30 前瞻網

在流行病學研究中,一種病毒在傳播中往往會發生突變。有時它們會變得更為危險和致命,但有時僅僅是無事發生。

近日,一篇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臨床傳染病》(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上的論文發現,新冠病毒的突變率很可能與SARS病毒處於相同的數量級,而且並不能排除會出現宿主內變異(intra-host variants)傳播,從而變得毒力更強的風險。

不過,一些科學家認為,這並不代表著人們需要變得更加恐慌。2020年2月18日耶魯大學流行病學專家Nathan D. Grubaugh等在Nature Microbiology上發表的一篇文章就指出,在COVID-19爆發之際,病毒突變符合正常流行病學規律。他表示,事實上,突變是病毒生命周期的自然部分,很少會對疫情產生嚴重的影響。

(網頁截圖)

他還提到,實際上大部分突變對病毒本身來說都具有消極的影響,會被自然選擇淘汰掉。此外,病毒的一些特徵如病毒毒力及傳播方式,其往往是由多個基因決定,所以進化過程很保守。

基因突變不能判斷傳播路徑

德國知名病毒學家Christian Drosten曾在網上公布新型冠狀病毒的基因序列,目前,隨著病毒在全球蔓延,超過350個基因組序列在在線平臺GISAID上被分享。

這些基因組序列代表著新病毒SARS-CoV-2傳播和進化的線索。不過,Drosten很快意識到,由於這些序列只代表了一小部分案例,而且幾乎沒有什麼明顯的區別,它們很容易被過度解讀。

作為柏林查裡特大學醫院的病毒學家,Drosten曾對一名在義大利感染COVID-19的德國病人的病毒進行了排序。

該基因組與一個多月前在巴伐利亞州首府慕尼黑的一名患者身上發現的病毒基因組相似;

這兩種病毒都有三種中國早期基因序列中沒有的突變。

這可能會導致這樣一種觀點,即義大利的疫情是由慕尼黑所傳播過來的。但Drosten認為,有著這種突變的病毒同樣有可能以獨立的途徑進入這兩個國家,突變的基因組「不足以證明慕尼黑和義大利之間存在聯繫」。

弗雷德·哈金森癌症研究中心的Trevor Bedford則在推特上衝動地表示,這種突變表明慕尼黑的疫情似乎導致了義大利的疫情爆發。

這一分析被廣泛傳播,但受到了如歐洲疾病預防和控制中心的病毒學家Eeva Broberg、巴塞爾大學計算生物學家Richard Neher等人的批評。

這是一個關於病毒基因組實時分析的威力和缺陷的案例研究。

「這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疾病。我們需要了解它是如何運動的。」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的生物學家Bette Korber說,他也在研究SARS-CoV-2的基因組。

突變不等於更危險

科學家們還在基因組多樣性中尋找可能改變病原體危險程度或傳播速度的突變。在這方面,謹慎也是有道理的。

北京大學的Lu Jian及其同事3月3日在《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期刊上發表的一篇論文分析了103個病毒基因組,認為它們屬於兩種不同類型中的一種,分別名為S和L,由兩種突變來區分。

由於測序的SARS-CoV-2基因組中有70%屬於L型,即較新的病毒類型,因此,作者得出結論,病毒已經進化得更具侵略性,傳播速度更快。

但Rambaut認為這篇論文的結論缺乏證據,只是簡單地判斷一個分支更大,所以病毒一定更致命或傳播力更強(作為回應,Lu稱類似說法是誤解了他的研究)。

Drosten指出,大多數基因組的改變並不會改變病毒的行為。他說,確認突變有影響的唯一方法是在細胞培養或動物模型中研究它,並找到真正的性狀改變,可能是好方向的也可能是壞方向的。

在2018年,Drosten的團隊發表了一篇論文,表明在2002-2003年SARS爆發的早期,病毒失去了一小部分基因組,一個基因有29個鹼基對。在實驗室中添加這些鹼基對使病毒在幾種細胞培養模型中複製得更好。

Drosten說,削弱病毒的突變也可能會形成,這這可能發生在它剛剛進入人類種群,而且沒有與缺乏突變的毒株競爭的時候。

「遺憾的是,這種新病毒沒有出現這種基因缺失。」他補充道。

分析基因組突變為時尚早?

克裡普斯研究所的計算生物學家Kristian Andersen說,序列數據在早期提供的信息最多。

1月初的第一個序列回答了最基本的問題:是什麼病原體導致了這種疾病?

接下來的幾次基因組測序幾乎一模一樣,這有力地表明,病毒是由一種動物單一地引入人類群體的。如果病毒跨越物種屏障多次,科學家將會在第一批人類病例中看到更多的多樣性。

像所有的病毒一樣,SARS-CoV-2通過隨機突變隨時間進化。愛丁堡大學的分子進化生物學家Andrew Rambaut說,在其3萬個鹼基對的基因組中,SARS-CoV-2平均每個月積累一到兩個突變。他說,這比流感要慢兩到四倍。

利用這些微小的變化,研究人員可以繪製出類似於家譜的系統發育樹。他們還可以在不同的COVID-19病例之間建立聯繫,並判斷是否存在未被發現的病毒傳播。

不過,目前通過基因組分析來確定病毒傳播路徑的研究還沒有很多確切的結論。

部分原因是,在全世界10萬多例病例中,基因組的豐富程度仍然是一個很小的樣本。而且由於疫情還在早期,大多數基因組仍然非常相似,因此很難得出結論。

「我們只有少量的突變,這使得這些分組非常模糊,」Neher說,「隨著疫情的發展,我們預計會看到越來越多的多樣性和越來越明顯的不同譜系。」

「然後,把東西歸類在一起就會變得越來越容易。」

3月2日,中國疾控中心譚文杰和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程根宏等團隊合作在預印版平臺bioRxiv發表的文章也認為,新冠病毒整體突變程度較低,也沒有發生重組,尚不清楚這些突變是發生在疫情爆發後還是在動物宿主階段。

病毒的突變確實有著一定的不利作用,比如對疫苗和藥物的研發會造成不良影響。但人們更不必「聽風就是雨」,應以科學、理性的態度來對待新冠病毒研究相關的報導。

參考文獻:

https://www.sciencemag.org/news/2020/03/mutations-can-reveal-how-coronavirus-moves-they-re-easy-overinterpret

https://academic.oup.com/nsr/advance-article/doi/10.1093/nsr/nwaa036/5775463?searchresult=1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俄專家:新冠病毒突變情況支持病毒為自然起源
    俄羅斯科研人員日前報告說,他們分析了新冠病毒的突變情況,結果支持新冠病毒是自然起源的觀點。資料圖 方非 攝據塔斯社日前報導,俄羅斯科學院信息傳輸問題研究所的亞歷山大·潘欽等人在美國《同行評議科學雜誌》上撰文說,他們分析了不同國家對新冠病毒基因組測序所得的1000多套數據,發現了1251處鹼基突變,其中許多地方的鳥嘌呤被替換為尿嘧啶。潘欽在媒體上表示,如果蝙蝠是新冠病毒的自然界宿主,那麼蝙蝠細胞和新冠病毒能「和平共處」,病毒在蝙蝠體內突變較少。
  • 美國新冠病毒,發生基因突變!專家疾呼:感染能力居然更強了!
    領導研究的病毒學家何雲(音譯)在聲明中指出,在他們使用的培養細胞方法中,病毒突變之後,比沒有突變的病毒更具傳染性。若有關發現得到證實,將是首次有實際證據顯示美國境內病毒的基因變化對疫情大流行的重要意義。
  • 俄專家談義大利病毒株 韓專家指病毒60度高溫不死
    韓國專家指新冠病毒60度高溫不死。據報導,當地時間28日,德國哈雷-維滕貝格馬丁·路德大學的醫學微生物學和病毒學教授,哈雷大學醫學微生物研究所所長亞歷山大·凱庫勒(Alexander Kekulé)在接受德國電視二臺(ZDF)馬庫斯·蘭茲(Markus Lanz)脫口秀節目接受訪談時表示,目前全球99.5%的新冠感染病例均可追溯到義大利北部發現的一種新冠病毒株變體,該病毒株遠比中國武漢最早發現的病毒株更具傳染性
  • 新冠病毒現有突變並不可怕,但需密切監測新突變
    研究人員對收錄在公共資料庫的103個新冠病毒基因組進行分析,從這些基因組中發現了149個突變點,其中同義突變(不影響其所編碼的胺基酸)43個,非同義突變(影響其所編碼的胺基酸)83個。註:基因組常見鹼基有五種:AGCTU(對應嘧啶或嘌呤),三個鹼基組成一個密碼子,共同編碼一個胺基酸。蛋白質由胺基酸組成,所以同義突變不影響其所編譯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
  • 新冠病毒太狡猾 突變不讓人類察覺?這可能是誤解了
    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新冠病毒還在以我們不可知的方向變化著,面對勝過 SARS 病毒的新冠病毒,科研人員最擔心的事情還是來了。一個很自然的推論是:相對古老的 S 型新冠病毒應該產生更多的病毒株,因其有更多的時間在人群中傳播。然而,基因組數據表明 L 型佔 70% ,S 型佔 30 %,且每個 L 型病毒株比 S 型攜帶了相對較多的新生突變。為什麼相對年輕的 L 型新冠病毒卻產生了更多的病毒株?作者推測,L 型病毒傳播能力更強,或者在人體內複製更快,因此可能意味著其毒力也更大。
  • 生命科學兩用研究的治理 ——以H5N1禽流感病毒的研究與爭議為例
    2011年8月31日,河岡義裕將論文《血凝素基因突變賦予H5N1甲型流感病毒識別人受體並以呼吸道飛沫在雪貂中傳播》投稿到《自然》雜誌,在文中披露了通過對病毒進行基因修飾使其獲得了更強的傳染性。支持者認為,富希耶研究中的5個基因突變均在自然的H5N1 流感病毒中發現,因此專家認為監測這5 種基因突變有助於早期預警流感大流行。同時,河岡義裕的研究也有助於我們理解病毒的傳播因素,深入了解病毒遺傳進化對人類認識流感有著積極意義[16]。然而,其潛在的風險也讓人難以忽視。
  • 世衛組織:新冠病毒沒有變異成更危險或更致命的病毒
    這種病毒並沒有失去力量,即使是在設法拉平曲線的國家,它的傳染性也不比以前弱。但世界衛生組織本周也解釋說,病原體的變異也沒有讓它變得更加危險,這對COVID-19疫苗的研發來說是個好消息。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匹茲堡大學醫學院傳染病專家Vaughn Cooper告訴《華盛頓郵報》,與流感相比,SARS-CoV-2的變異速度較慢。他表示:「我認為可以安全地說,醫生在義大利報告的差異完全是由於醫療治療和人類行為的變化,這限制了大劑量的病毒--大劑量的病毒似乎更糟糕--而不是病毒本身的變化。」其他專家同意病毒傳播速度並未放緩,即使局部流行病可能會有不同的演變。
  • 新冠病毒會突變?-虎嗅網
    一種常見的環狀突變似乎使這種蛋白質更傾向於開放的構象,這可能使病毒更容易進入細胞。圖片來源:結構數據由K. Shen & J. Luban提供今年3月,在杜克大學領導愛滋病疫苗研究實驗室的Montefiori聯繫了他的長期合作夥伴、HIV演化方面的專家Bette Korber。
  • 新冠病毒的D614G突變為何感染力更強?中國學者詳細解析
    此前也有研究稱,SARS-CoV-2變體的S-G614蛋白中存在一種新的絲氨酸蛋白酶(彈性蛋白酶-2)切割位點,但是目前科研人員尚不清楚S蛋白中D614G的轉化如何影響病毒的感染性,也不清楚S-G614蛋白是否可以在細胞模型中被彈性蛋白酶-2處理和激活。
  • 新冠病毒已突變!
    新冠病毒已突變!出!現!變!異!中國科研團隊:新冠病毒突變,有兩個亞型傳染力有差異新冠病毒是否已經發生突變?如何突變?中國科研團隊最新發現顯示:新冠病毒已於近期產生了149個突變點,並演化出了兩個亞型,分別是L亞型和S亞型。研究發現,在地域分布及人群中的比例,這兩個亞型表現出了很大測差異。其中S型是相對更古老的版本,而L亞型更具侵略性傳染力更強。對不同亞型的深入了解,將有助於新冠肺炎的差異化的治療和防控。
  • 人造生命優於自然生命嗎
    然而,問題的另一方面是:人真能在各方面,尤其是創造生命方面,造出等於或優於自然的生命嗎?   今天,生命領域中的人類創造性活動還在不斷地為自然優於人工添加新的證據。現有的各種人工生殖技術(又稱輔助生殖技術),其產生的生命一般比自然孕育產生的生命要遜色得多。
  • 專家:閆麗夢病毒來源報告沒有科學依據
    如果像閆麗夢和她的同事所描述的那樣,從如此雜亂的基因模板中構建新冠病毒,會給即使最頑強的科學家帶來巨大的人力物力障礙。在這樣的過程中,需要研究人員費力對病毒基因組字母湯中的數千個單獨字母進行修補——這是一種極其低效的科學策略。
  • 《自然通訊》:新冠病毒已發現1.2萬種突變,沒有增加傳播風險
    出品 | 搜狐健康作者 | 周亦川編輯 | 袁月據CNN報導,《自然通訊倫敦大學學院Francois Balloux,Lucy van Dorp等多位病毒遺傳學家研究組從99個國家搜集了4.6萬個病毒樣本,通過實驗及數據證明這些突變都是中性的,沒有一個比當前的病毒平均傳播力顯著增加。新冠病毒的D614G突變是近期以來關注的焦點,此前多項研究稱這種突變使病毒結合力增強10倍,有可能導致感染風險驟增。
  • 《自然》:正常子宮內膜中也存在大量致癌突變,大多在十歲前產生
    原創 奇點糕 奇點網對每一個女性來說,子宮內膜應該都是很熟悉的「老朋友」,它會隨著生理周期增厚-脫落,形成循環。而發生於子宮內膜的惡性腫瘤,也就是子宮內膜癌,目前發病率正在逐漸增加,在中國,居於婦科癌症的第1-2位。
  • 29%新冠病毒樣本出現D614G變異更易傳播?專家解讀什麼是病毒變異
    此前也有研究稱,SARS-CoV-2變體的S-G614蛋白中存在一種新的絲氨酸蛋白酶(彈性蛋白酶-2)切割位點,但是目前科研人員尚不清楚S蛋白中D614G的轉化如何影響病毒的感染性,也不清楚S-G614蛋白是否可以在細胞模型中被彈性蛋白酶-2處理和激活。在此研究中,科研人員發現,D614G突變在所有分析的序列中佔比高達64.6%,在全球範圍內存在大量自然分布。
  • 預防新冠病毒感染,要戴手套嗎?專家說:不需要,戴了更危險
    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發布了手套使用指南。它建議醫護人員在清潔或照顧感染病人時要戴手套。外出後,保護自己免受新冠病毒侵害的最好方法是肥皂水洗手至少20秒,或使用酒精含量不低於60%的洗手液。對於流感、新冠病毒等疾病,保持手部衛生就足夠了。病毒不會通過手部皮膚的毛孔進入身體。如果在你洗手之前接觸你的鼻子、嘴巴、眼睛,病毒才會進入你的身體。
  • 新冠病毒突變,我們需要擔心嗎
    新冠是一個RNA病毒,這類病毒發生突變的頻率都很高,只是不同病毒表現不一:比如流感病毒經常發生變異,產生「抗原漂移」,所以要每年接種疫苗。而麻疹病毒雖然變異也很多,但不影響表面蛋白的結構,所以不需要反覆打疫苗。
  • 世衛組織確定新冠病毒來源於自然!專家:即使全世界最好的實驗室也...
    世界衛生組織疾病傳播專家彼得·本·恩布雷克(Peter Ben Embarek)和其他專家向《衛報》表示,如果對病毒進行了任何操縱,基因序列和突變的家譜數據中會有所表現–也就是所謂的比如有些人說未來注射疫苗是危險的,或者說這種疫情是由媒體所炮製的,或者說這種病毒對人不會造成威脅。所以要重視這些謠言,要證明謠言是錯的。「很不幸的是現在有些媒體報導中,這種謠言就像病毒一樣擴散並影響著人們,對人們造成了傷害。所以需要在防控病毒傳播的同時也破除謠言。」霍頓也在視頻採訪中指出,對中國的指責不僅不公平,更是事實上錯誤的。
  • 新冠病毒溯源有新發現,武漢是第一個疫區不等於起源地
    對於新冠病毒的溯源,全球科學家一直在探索,但到底來自哪裡,依然是個謎。不過隨著對新冠病毒的科學研究進一步深入,一些科學研究結果顯示:武漢雖然是第一個疫情發現地,但不等於是起源地,越來越多的科學研究表明,早於武漢出現新冠病毒的證據在全球多地被發現。
  • 俄發現近1500種新冠病毒突變 WHO:變異速度慢於流感病毒
    據俄羅斯衛星網1月15日報導,俄羅斯聯邦消費者權益保護和公益監督局局長安娜波波娃表示,俄羅斯已發現近1500種新冠病毒突變。據新華社此前發布的科普文章介紹,病毒在細胞內繁殖時,要為每個「子」病毒複製一份遺傳物質,而這些副本並不總是完美的,常會出現一些「錯誤」,即發生基因突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