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食蟹獼猴可以感染新冠病毒,並在特徵上與人類十分相似

2020-11-25 前瞻網

《科學》:食蟹獼猴可以感染新冠病毒,並在特徵上與人類十分相似

 Winnie Lee • 2020-04-20 14:10:36 來源:前瞻網 E2264G0

都在用的報告小程序

寫文章、做研究、查資料【必備】

近日,《Science》線上發表了一篇報告,比較了食蟹獼猴接種SARS-CoV-2或MERS-CoV的病理學和病毒學表現與以往報導的SARS-CoV感染的不同。

在SARS-CoV-2感染的獼猴中,病毒在沒有臨床症狀的情況下從鼻和喉排出,並在瀰漫性肺泡損傷病灶的I型和II型肺細胞以及鼻、支氣管和細支氣管黏膜的纖毛上皮細胞中檢測到。

在SARS-CoV感染中,肺部病變通常更為嚴重,而在MERS-CoV感染中則較為溫和,病毒主要在II型肺細胞中檢測到。

此前的研究表明,感染SARS-CoV的食蟹猴中老齡動物更容易患病。

在老年動物的鼻拭子中檢測到的SARS-CoV-2 RNA水平高於年輕動物。咽拭子中SARS-CoV-2 RNA的檢測在幼齡動物第1天和老年動物第4天達到高峰,與鼻拭子相比,隨著時間的推移下降得更快,但直到第10天仍然可以間歇性地檢測到。

病毒複製主要局限於呼吸道(鼻腔、氣管、支氣管和肺葉),肺內SARS-CoV-2 RNA水平最高。

鼻黏膜的病毒向性符合有效的呼吸道傳播,正如甲型流感病毒所見。

這種SARS-CoV-2病毒脫落的早期高峰與流感病毒脫落相似,這可能解釋了為什麼病例檢測和隔離對SARS-CoV-2的效果不如對SARS-CoV的控制。

SARS-CoV-2主要在呼吸道組織中檢測到,然而在其他組織如腸道中也檢測到SARS-CoV-2 RNA,這與最近的一份報告一致。

最近,在恆河猴接種SARS-CoV-2之後,也報導了類似的關於病毒脫落、組織和細胞向性的結果。

然而,與本次模型不同的是,恆河猴的SARS-CoV-2感染確實會導致短暫的呼吸道疾病和體重下降。

雖然MERS-CoV主要感染食蟹猴的II型肺細胞,但SARS-CoV和SARS-CoV-2也會感染I型肺細胞。I型肺細胞的損傷可導致肺水腫和透明膜的形成,這可能解釋了為什麼透明膜的形成是SARS和COVID-19的一個標誌,但在中東呼吸症候群中卻很少報導。

這些數據表明,SARS-CoV-2可在獼猴體內引起COVID-19樣疾病,為驗證防治策略提供了新的模型。

原文來源: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early/2020/04/16/science.abb7314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中國研究團隊首次發現:獼猴在感染新冠病毒後會獲得短暫免疫力!
    中國研究團隊首次發現:獼猴在感染新冠病毒後會獲得短暫免疫力!周四發表在《科學》(Science)雜誌上的一項中國研究稱,感染新冠病毒(SARS-CoV-2)的試驗猴子在28天後不會再次感染。
  • 如果野生動物感染新冠病毒怎麼辦?
    外媒稱,根據發表在《哺乳動物評論》雜誌上的一篇觀點文章,存在人類將新冠病毒傳播至野生動物的巨大風險。文章主要作者、比利時魯汶大學微生物學、免疫學和移植系研究人員索菲·格裡塞爾斯對西班牙《公眾》日報記者說:「對於許多種類的哺乳動物來說,它們感染新冠病毒似乎不存在生物學障礙。事實證明,諸如雪貂、倉鼠、獼猴和其他一些哺乳動物對這種病毒的易感程度與人類一樣。」
  • 日本利用牛痘病毒載體開發新冠疫苗,動物實驗確認有效
    滋賀醫科大學的伊藤靖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為食蟹獼猴接種該疫苗,評估了預防效果。研究團隊使接種疫苗的食蟹獼猴感染新冠病毒後發現,疫苗接種組強力抑制了新冠病毒在肺部的增殖,幾乎沒有發生肺炎。另外,也未發現疫苗引起嚴重的副作用。
  • 感染人類後基因突變才劇增 新冠病毒源於自然界又有新證據
    俄羅斯科學院信息傳輸問題研究所生物學家亞歷山大·潘欽,在分析了大量新冠病毒基因組的突變後得出一重要結論:新冠病毒起源於自然界。亞歷山大·潘欽將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美國《同行評議科學雜誌》(PeerJ)上。俄羅斯塔斯社(以下簡稱俄塔社)和《消息報》等媒體也對此進行了報導。
  • 感染人類後基因突變才劇增 新冠病毒源於自然界又有新證據
    俄羅斯科學院信息傳輸問題研究所生物學家亞歷山大·潘欽,在分析了大量新冠病毒基因組的突變後得出一重要結論:新冠病毒起源於自然界。亞歷山大·潘欽將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美國《同行評議科學雜誌》(PeerJ)上。俄羅斯塔斯社(以下簡稱俄塔社)和《消息報》等媒體也對此進行了報導。
  • 研究證實:部分野生動物對新冠病毒的易感程度與人類一樣
    新華社北京11月13日新媒體專電 外媒稱,根據發表在《哺乳動物評論》雜誌上的一篇觀點文章,存在人類將新冠病毒傳播至野生動物的巨大風險。文章主要作者、比利時魯汶大學微生物學、免疫學和移植系研究人員索菲·格裡塞爾斯對西班牙《公眾》日報記者說:「對於許多種類的哺乳動物來說,它們感染新冠病毒似乎不存在生物學障礙。事實證明,諸如雪貂、倉鼠、獼猴和其他一些哺乳動物對這種病毒的易感程度與人類一樣。」
  • 研究發現:常與人接觸的26種動物有可能感染新冠病毒
    倫敦大學學院研究人員近日在英國《科學報告》期刊上發表一項研究稱,共有26種經常與人接觸的動物對新冠病毒易感。這項研究基於生物信息學模擬,旨在找出新冠病毒是否能感染共計215種動物。研究結論與實驗室觀察和患者報告相一致。
  • 研究發現:26種常與人接觸的動物有可能感染新冠病毒
    西班牙《阿貝賽報》網站近日刊文稱,經證實,經常與人接觸的26種動物有可能感染新冠病毒。文章內容摘編如下:倫敦大學學院研究人員近日在英國《科學報告》期刊上發表一項研究稱,共有26種經常與人接觸的動物對新冠病毒易感。這項研究基於生物信息學模擬,旨在找出新冠病毒是否能感染共計215種動物。研究結論與實驗室觀察和患者報告相一致。
  • ...重組ACE2蛋白封閉新冠病毒S蛋白,阻止其感染人體細胞丨科學大發現
    Penninger等研究證明,使用重組人ACE2蛋白(hrsACE2),可以防止新冠病毒感染細胞和人源的血管、腎臟類器官。這一研究已經過同行評審,準備在Cell上發表[1]。ACE2蛋白就是新冠病毒感染人體,進入細胞的重要靶點。用它來預防新冠,與癌細胞分泌PD-L1片段,擊落PD-L1抗體頗有異曲同工之妙。
  • 《細胞》:圍堵新冠病毒!科學家發現可以用人重組ACE2蛋白封閉新冠...
    Penninger等研究證明,使用重組人ACE2蛋白(hrsACE2),可以防止新冠病毒感染細胞和人源的血管、腎臟類器官。這一研究已經過同行評審,準備在Cell上發表[1]。ACE2蛋白就是新冠病毒感染人體,進入細胞的重要靶點。用它來預防新冠,與癌細胞分泌PD-L1片段,擊落PD-L1抗體頗有異曲同工之妙。
  • 科學與新冠病毒的競賽:感染人數為何遠超SARS?
    科學家和醫生們開始對這個病毒以及它引起的這場疫情的特點有了越來越多的認識然而,至今依然不清楚它具體來自哪裡、何時開始感染人類尤其是,也無法判斷這場大暴發將如何收場科學與新冠病毒的競賽「現在,在美國的醫院裡,如果有人出現呼吸系統疾病、肺部感染和發燒,醫生必然會問他們一個問題
  • 新冠病毒動物實驗顯示 老猴體內病毒複製比幼猴更活躍
    相關研究顯示,新冠肺炎老年人死亡率高。而最近的研究成果解釋了這一現象的原因:在新冠病毒攻擊恆河猴後的14天內,老猴的鼻咽拭子、肛門拭子和肺的病毒複製比幼猴更活躍。這一研究來自3月30日《動物模型與實驗醫學》(Animal Models and Experimental Medicine)上正式發表的研究論文《Age-related rhesus macaquemodels of COVID-19》(新冠年齡相關的恆河猴模型)。
  • 研究:不排除新冠病毒通過龜類感染人類的可能
    2月26日,暨南大學吳建國課題組與湖北醫藥學院附屬人民醫院的劉龍在期刊Medical Virology上發表論文稱,龜類(西部錦龜、綠海龜、中華鱉)也是潛在的新冠病毒中間宿主。
  • 吃了蝙蝠的流浪狗,可能才是人類感染新冠病毒的源頭?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文 | 學術頭條自從新冠病毒(SARS-CoV-2)導致的疫情爆發以來,已在全球範圍內感染了近 200 萬人。科學家們一直在努力尋找這種新型冠狀病毒的起源,以了解其究竟如何從動物宿主轉移到人類身上。
  • 新冠病毒源於自然界又有新證據
    俄羅斯科學院信息傳輸問題研究所生物學家亞歷山大·潘欽,在分析了大量新冠病毒基因組的突變後得出一重要結論:新冠病毒起源於自然界。 亞歷山大·潘欽將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美國《同行評議科學雜誌》(PeerJ)上。俄羅斯塔斯社(以下簡稱俄塔社)和《消息報》等媒體也對此進行了報導。
  • 【新冠疫情】科學前沿首次發現新冠病毒感染人體細胞的新受體AXL
    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這場特殊的戰役裡,病毒毒株分離鑑定、感染機理、快速檢測、診療方案、抗病毒藥物的篩選以及疫苗研製都在被積極推進,科研人員功不可沒。   非常明確的是,新冠病毒SARS-CoV-2通過Spike蛋白與宿主ACE2受體結合,介導膜融合和病毒侵入。
  • 俄科學家認為,新冠病毒源於自然界
    俄羅斯科學院信息傳輸問題研究所生物學家亞歷山大·潘欽,通過分析大量新冠病毒基因組的突變後提出一重要結論:新冠病毒起源於自然界。亞歷山大·潘欽將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在美國《同行評議科學雜誌》(PeerJ)上。俄羅斯塔斯社和《消息報》等媒體也對此進行了報導。
  • 俄科學家認為,新冠病毒源於自然界
    俄羅斯科學院信息傳輸問題研究所生物學家亞歷山大·潘欽,通過分析大量新冠病毒基因組的突變後提出一重要結論:新冠病毒起源於自然界。亞歷山大·潘欽將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在美國《同行評議科學雜誌》(PeerJ)上。俄羅斯塔斯社和《消息報》等媒體也對此進行了報導。
  • 外媒:新冠病毒感染人類的新路徑是什麼?
    參考消息網9月28日報導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經濟新聞網9月27日發表記者胡安·迪利翁的一篇文章,題為《新冠病毒感染我們的新路徑是什麼?》,內容摘要如下:兩個由歐洲神經生理學家和分子生物學家組成的團隊一致認為,新冠病毒可能打開了人類的另一把鎖,可以在包括大腦在內的眾多身體組織內繁殖。這項旨在了解新冠病毒如何進入人體並在器官內蔓延的研究已公布在美國生物學論文檔案網上。分別來自芬蘭赫爾辛基大學和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的團隊的論文共同得出如上結論。
  • 全球首例動物感染,美國黑猩猩新冠病毒檢測呈陽性,它怎麼得的?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筆者:扶蘇曾經有科學家表示,人類進化的歷史就是一部與病毒的抗爭史。幸運的是,在過去幾百萬年的時間裡,病毒並沒有擊垮人類,反而讓我們的免疫系統不斷強化。到了現代社會,也推動了相關方面的研究和醫療科學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