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科學家認為,新冠病毒源於自然界

2020-08-08 科技日報

科技日報駐俄羅斯記者 董映璧

自新冠疫情暴發以來,世界科研人員爭分奪秒地對其展開調查分析與科學研究。除了研究如何預防和治療新冠患者之外,研究中的很大一部分問題集中在新型冠狀病毒是如何產生的,它於何時何地首次出現,何時開始在人與人之間傳播,該病毒是否來自於蝙蝠,在傳染給人類之前有沒有中間宿主,有沒有的病毒進行人工幹預重組的可能,以及新冠病毒為何如此能夠快速地在人與人之間傳播等問題。至今,半年多的時間過去了,科學界對上述問題尚無共識。近期,俄羅斯科學家對其中一些問題的研究或許有重要意義。

俄羅斯科學院信息傳輸問題研究所生物學家亞歷山大·潘欽,通過分析大量新冠病毒基因組的突變後提出一重要結論:新冠病毒起源於自然界。

亞歷山大·潘欽將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在美國《同行評議科學雜誌》(PeerJ)上。俄羅斯塔斯社和《消息報》等媒體也對此進行了報導。

俄塔社報導說,亞歷山大·潘欽比較了新冠病毒、非典病毒(SARS)和普通感冒病毒基因組中點突變的積累情況,研究了這些病毒感染人類後基因相對突變的概率等問題。在比較了超過1000個 新冠病毒基因,200多個SARS病毒和40多個普通感冒病毒基因組,以及一些相似的動物冠狀病毒的基因後,研究人員發現所有人類感染的新冠病毒基因組中存在著1千到2千點基因突變。這意味著基因突變是在人被病毒感染後才出現的。

科研人員對這些突變基因的進一步研究發現,新冠病毒具有一個非常顯著的特徵,而這種特徵在其它冠狀病毒不存在。研究發現,新冠病毒的基因組中存在許多異常的突變,它們導致基因中的鳥嘌呤(G)分子被尿嘧啶(Y)取代,而鳥嘌呤(G)是組成RNA和DNA鏈的四個「字母」之一。新冠病毒的基因組中發生突變的比例接近15%,這幾乎是新冠病毒感染人之前中基因突變的十倍。

亞歷山大·潘欽指出:「我們發現,新冠病毒基因組中鳥嘌呤(G)突變成尿嘧啶的比例在病毒傳播給人類後幾乎增加了十倍,而這一特徵幾乎SARS病毒病原體的基因組中沒有顯現出來,感冒病毒基因組也不具備這樣的特徵。」

亞歷山大·潘欽說,研究還發現,其他類似冠狀病毒感染人類之前和之後的鳥嘌呤被尿嘧啶取代的數量基本上一致。他稱,新冠病毒的這一獨有特徵在包括從美國、中國等國家的病毒基因中同樣存在。

依據新冠病毒的這一特性說明,亞歷山大·潘欽提出,很早以前,新冠病毒感染了蝙蝠,但蝙蝠的細胞很好地保護了這種病毒分子的襲擊,病毒在蝙蝠體內突變較少,蝙蝠細胞和新冠病毒共生了。而當新冠病毒感染了人之後,人體組織不具備對這種攻擊病毒的保護特徵,人體可能發生高水平的氧化應激反應,從而導致基因中許多鳥嘌呤被破壞,變異基因開始積累,積累到一定程度性質就改變了,病毒變得具有攻擊性了。他認為,上述研究成果一方面表明,新冠病毒起源於自然界;另一方面也使人想起,來源於蝙蝠的SARS病毒為什麼沒有發生這樣的突變。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數據,全球累計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已超過1800萬例,累計死亡病例超過70萬,新冠疫情仍在全球迅速蔓延。世界各國提高預防和治療新冠病毒的手段迫在眉睫,全球科學家面對新冠病毒的溯源問題依然任重而道遠。

編輯:張琦琪

審核:朱麗

相關焦點

  • 俄科學家認為,新冠病毒源於自然界
    除了研究如何預防和治療新冠患者之外,研究中的很大一部分問題集中在新型冠狀病毒是如何產生的,它於何時何地首次出現,何時開始在人與人之間傳播,該病毒是否來自於蝙蝠,在傳染給人類之前有沒有中間宿主,有沒有的病毒進行人工幹預重組的可能,以及新冠病毒為何如此能夠快速地在人與人之間傳播等問題。至今,半年多的時間過去了,科學界對上述問題尚無共識。近期,俄羅斯科學家對其中一些問題的研究或許有重要意義。
  • 新冠病毒源於自然界又有新證據
    除了研究如何預防和治療新冠肺炎患者之外,研究中的很大一部分問題集中在新型冠狀病毒是如何產生的,它於何時何地首次出現,何時開始在人與人之間傳播,該病毒是否來自於蝙蝠,在傳染給人類之前有沒有中間宿主,以及新冠病毒為何能如此快速地在人與人之間傳播等問題。至今半年多過去了,科學界對上述問題尚無共識。近期,俄羅斯科學家對其中一些問題的研究或許有重要意義。
  • 世衛重申新冠病毒源於自然界:重要的是確定病毒天然宿主
    原標題:世衛重申新冠病毒源於自然界:重要的是確定病毒天然宿主參考消息網5月3日報導外媒稱,世界衛生組織突發衛生事件規劃部執行主任麥可·瑞安當地時間周五在記者會上表示,全世界許多科學家確認,新型冠狀病毒來源於自然界。
  • 感染人類後基因突變才劇增 新冠病毒源於自然界又有新證據
    近期,俄羅斯科學家對其中一些問題的研究或許有重要意義。俄羅斯科學院信息傳輸問題研究所生物學家亞歷山大·潘欽,在分析了大量新冠病毒基因組的突變後得出一重要結論:新冠病毒起源於自然界。亞歷山大·潘欽將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美國《同行評議科學雜誌》(PeerJ)上。俄羅斯塔斯社(以下簡稱俄塔社)和《消息報》等媒體也對此進行了報導。
  • 感染人類後基因突變才劇增 新冠病毒源於自然界又有新證據
    除了研究如何預防和治療新冠肺炎患者之外,研究中的很大一部分問題集中在新型冠狀病毒是如何產生的,它於何時何地首次出現,何時開始在人與人之間傳播,該病毒是否來自於蝙蝠,在傳染給人類之前有沒有中間宿主,以及新冠病毒為何能如此快速地在人與人之間傳播等問題。至今半年多過去了,科學界對上述問題尚無共識。近期,俄羅斯科學家對其中一些問題的研究或許有重要意義。
  • 俄對外情報局長:新冠病毒應來源於自然界 未掌握任何其為人工製造...
    當地時間11月6日,俄羅斯對外情報局長謝爾蓋納雷什金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俄情報部門未掌握任何有關新冠病毒是人工製造的信息,他傾向於認為新冠病毒來自於自然界。    納雷什金強調,對於科學家和醫務工作人來說病毒來源於何處並不是原則性問題,目前應該將更多注意力放在研發疫苗和疫情防控等問題上。
  • 俄專家:新冠病毒突變情況支持病毒為自然起源
    俄羅斯科研人員日前報告說,他們分析了新冠病毒的突變情況,結果支持新冠病毒是自然起源的觀點。資料圖 方非 攝據塔斯社日前報導,俄羅斯科學院信息傳輸問題研究所的亞歷山大·潘欽等人在美國《同行評議科學雜誌》上撰文說,他們分析了不同國家對新冠病毒基因組測序所得的1000多套數據,發現了1251處鹼基突變,其中許多地方的鳥嘌呤被替換為尿嘧啶。潘欽在媒體上表示,如果蝙蝠是新冠病毒的自然界宿主,那麼蝙蝠細胞和新冠病毒能「和平共處」,病毒在蝙蝠體內突變較少。
  • ...新冠病毒來自自然界是怎麼回事 新冠病毒來自自然界是什麼意思
    近日,世衛組織衛生緊急項目技術主管瑪麗亞·范·科霍夫表示,新冠病毒是一個新型冠狀病毒,目前所有科學證據都表明新冠病毒源於自然,而非人為製造。針對新冠病毒來自實驗室的言論,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再次重申,世衛組織相信科學和證據,目前所有論文均顯示新冠病毒來自自然界。  世衛組織衛生緊急項目技術主管瑪麗亞·范·科霍夫表示,根據以往關於從動物傳染到人的病原體的研究經驗,確定其動物源和中間宿主需要一定時間,需要進行非常詳盡的調查。如果不知道其源頭和中間宿主,就有可能再次傳播給人類。
  • 美科學家駁斥「新冠病毒源於實驗室」
    據美國福克斯電視臺報導,美國政府正在開展有關新冠病毒起源的調查。福克斯引述消息人士稱,美國官員和情報機構日益傾向「新冠病毒」是源自武漢一實驗室的可能,並稱研製目的並非是生化武器,而是為了彰顯中國在應對病毒的能力已不遜色於美國。然而,眾多科學研究者相繼指出了這一判斷的不實和漏洞,並通過最新研究進一步強調了該病毒起源於自然。
  • 新冠病毒已變種,但沒有證據表明新冠病毒源於武漢
    近日美國科學院院報發表了英國與德國科學家共同的撰寫的有關新冠病毒肺炎變種的報告,該研究採用一種數學網絡算法,通過錄入2019年12月24日至2020年3月4日所有新冠病毒基因測序,分析出三種新冠病毒毒株,根據其構成胺基酸不同主要分為A、B、C組。
  • 科學家們的基因分析表明,新冠病毒來自自然界,而非實驗室
    研究人員分析了病毒的基因組成以尋找其起源的線索,安德森表示,他們幾乎在一個夜晚過後就知道了這個病毒是不可能由人為製造的。因為,要想認為製造這種病毒必須使用已經知曉的病毒,然後對其進行改造,使其具備所需的特性。但是,自新冠病毒出現以後,對其組成部分的研究卻發現,它與人類已經了解的所有病毒都不同,所以它們必須來自一種或多種未知病毒。
  • 世衛再次重申新冠病毒來自自然界 駁斥印度記者病毒中國製造言論
    一位印度記者就近日中國港大前僱員閆麗夢在美國炒作「病毒是中國人為製造的」一事挑事,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對此回應稱,世衛堅信科學與證據,目前所有科學證據都表明新冠病毒源於自然,而非人為製造。這裡包括SARS病毒,現在已經證明當初是從市場上的果子狸傳到人的。中東呼吸綜合症病毒是由蝙蝠傳到駱駝,駱駝傳到人。「新冠病毒怎麼傳過來的,現在還不清楚。」石正麗說。但是科學家也沒有放棄努力。努力的途徑有很多。比如在自然界檢測和新冠病毒相似的病毒,在實驗室做動物感染實驗,也可以用囊膜病毒和受體相互作用的實驗搜尋可能潛在的中間宿主,這些實驗結果都可以為後續溯源提供重要基礎。
  • 新冠病毒不是人工合成,俄衛生部說的「病毒重組」是什麼?
    俄聯邦衛生部很快予以否認,推測有人由於「對俄語的無知」,將「重組」一詞理解為「人工合成」,然後炮製出「假新聞」。僅隔一天,俄衛生部針對不實傳言迅速闢謠 | 俄衛星社謠言得以第一時間消滅,可喜可賀。但病毒重組是什麼?新冠病毒是如何重組的?重組意味著什麼呢?
  • 俄總防疫師波波娃:沸騰的液體殺死新冠病毒
    ,俄科學家在水中測試冠狀病毒感染試驗時發現病毒不會在脫氯和海水中繁殖,但仍然可以存活。當沸水時,病毒被完全破壞;在氯化水中,病毒喪失了生存能力。波波娃表示,俄羅斯防疫工作在防治外,還同步進行了一項重要研究,以研究新冠病毒在各種環境物體(不鏽鋼、亞麻油地氈、玻璃、塑料和瓷磚等載體)上活性的存留時間,這種病毒可以持續長達48小時,因此,必須遵循在表面消毒處理方面的所有建議。
  • 武漢病毒所石正麗:新冠病毒溯源背後,尋找自然界的病毒值得長久堅持
    冠狀病毒的囊膜蛋白和宿體的相互作用是病毒能夠入侵細胞的最關鍵的一步。分析了新冠病毒的囊膜蛋白的結構以後,科研人員推測新冠病毒有可能利用和SARS病毒相同的受體,同樣也是因為基於前期的積累,他們很快證實了新冠病毒和SARS病毒是利用「血管緊縮素轉換酶2(ACE2)」作為受體。利用人、果子狸、蝙蝠和豬等的ACE2,新冠病毒得以入侵細胞。
  • 新冠病毒在自然界中的天敵是什麼?
    在自然界中,很多生物都有各自的天敵,例如,鳥類是蝗蟲的天敵,青蛙是蚊子的天敵,噬菌體是細菌的天敵。既然如此,新型冠狀病毒是否也有天敵?能否通過找到天敵的方法來殺死新冠病毒呢?病毒無法獨立自我複製,需要藉助宿主的細胞才能進行。病毒會入侵人體,但人類也有相應的東西來阻止病毒入侵,這些東西從某種意義上可以稱為病毒的天敵。病毒入侵人體之後,巨噬細胞會識別出入侵的病毒,併吞噬和消化它們。在此期間,免疫系統中的免疫細胞會被激活,它們會進一步圍剿入侵的病毒。
  • 俄科學家指望明年底全球實現抑制新冠
    11月29日,俄國家科學中心研製出新冠疫苗的「媒介」中心主任馬克西烏託夫表示,如果當局管控防護措施得當,俄羅斯有望在12月底到達新冠冬季感染高峰。同時馬克西烏託夫認為,如果全球一半人口接種完疫苗,明年底新冠疫情將被人為控制。
  • ...微米級花粉化石、俄首款新冠疫苗、新冠病毒傳播、格陵蘭島冰蓋...
    【科技速覽】高分七號衛星、甲龍類恐龍、微米級花粉化石、俄首款新冠疫苗、新冠病毒傳播、格陵蘭島冰蓋等… 2020-08-21 20: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新冠病毒並非人造,而是在自然界的進化過程中偶然產生的
    新華社柏林5月12日電(記者任珂 田穎)德國柏林沙裡泰大學醫院病毒學教授克裡斯蒂安·德羅斯滕12日再次駁斥了「新冠病毒人造論」,認為這種不負責任的言論強化了帶有政治目的的危險陰謀論。德羅斯滕當天接受北德意志廣播電視臺採訪時表示,中國和歐洲科學家均在蝙蝠攜帶的病毒中發現與新冠病毒略有不同,但是「非常非常相似」的某種特徵。因此,新冠病毒並非人造,而是在自然界的進化過程中偶然產生的。
  • 科學家如何看待新冠病毒的來龍去脈
    27名國際知名科學家在《柳葉刀》上發表聲明強調,陰謀論除了製造恐慌、謠言、偏見,損害全球共同抗擊該疾病的工作外,別無他用。「新冠病毒源於中國實驗室的理論『可笑且荒謬』」。法國免疫學家、新冠疫情科學委員會負責人讓-弗朗索瓦·德爾弗雷西明確表示,新冠病毒源自實驗室的假設是「一種不屬於真正科學範疇的陰謀論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