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駐俄羅斯記者 董映璧
自新冠疫情暴發以來,世界科研人員爭分奪秒地對其展開調查分析與科學研究。除了研究如何預防和治療新冠患者之外,研究中的很大一部分問題集中在新型冠狀病毒是如何產生的,它於何時何地首次出現,何時開始在人與人之間傳播,該病毒是否來自於蝙蝠,在傳染給人類之前有沒有中間宿主,有沒有的病毒進行人工幹預重組的可能,以及新冠病毒為何如此能夠快速地在人與人之間傳播等問題。至今,半年多的時間過去了,科學界對上述問題尚無共識。近期,俄羅斯科學家對其中一些問題的研究或許有重要意義。
俄羅斯科學院信息傳輸問題研究所生物學家亞歷山大·潘欽,通過分析大量新冠病毒基因組的突變後提出一重要結論:新冠病毒起源於自然界。
亞歷山大·潘欽將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在美國《同行評議科學雜誌》(PeerJ)上。俄羅斯塔斯社和《消息報》等媒體也對此進行了報導。
俄塔社報導說,亞歷山大·潘欽比較了新冠病毒、非典病毒(SARS)和普通感冒病毒基因組中點突變的積累情況,研究了這些病毒感染人類後基因相對突變的概率等問題。在比較了超過1000個 新冠病毒基因,200多個SARS病毒和40多個普通感冒病毒基因組,以及一些相似的動物冠狀病毒的基因後,研究人員發現所有人類感染的新冠病毒基因組中存在著1千到2千點基因突變。這意味著基因突變是在人被病毒感染後才出現的。
科研人員對這些突變基因的進一步研究發現,新冠病毒具有一個非常顯著的特徵,而這種特徵在其它冠狀病毒不存在。研究發現,新冠病毒的基因組中存在許多異常的突變,它們導致基因中的鳥嘌呤(G)分子被尿嘧啶(Y)取代,而鳥嘌呤(G)是組成RNA和DNA鏈的四個「字母」之一。新冠病毒的基因組中發生突變的比例接近15%,這幾乎是新冠病毒感染人之前中基因突變的十倍。
亞歷山大·潘欽指出:「我們發現,新冠病毒基因組中鳥嘌呤(G)突變成尿嘧啶的比例在病毒傳播給人類後幾乎增加了十倍,而這一特徵幾乎SARS病毒病原體的基因組中沒有顯現出來,感冒病毒基因組也不具備這樣的特徵。」
亞歷山大·潘欽說,研究還發現,其他類似冠狀病毒感染人類之前和之後的鳥嘌呤被尿嘧啶取代的數量基本上一致。他稱,新冠病毒的這一獨有特徵在包括從美國、中國等國家的病毒基因中同樣存在。
依據新冠病毒的這一特性說明,亞歷山大·潘欽提出,很早以前,新冠病毒感染了蝙蝠,但蝙蝠的細胞很好地保護了這種病毒分子的襲擊,病毒在蝙蝠體內突變較少,蝙蝠細胞和新冠病毒共生了。而當新冠病毒感染了人之後,人體組織不具備對這種攻擊病毒的保護特徵,人體可能發生高水平的氧化應激反應,從而導致基因中許多鳥嘌呤被破壞,變異基因開始積累,積累到一定程度性質就改變了,病毒變得具有攻擊性了。他認為,上述研究成果一方面表明,新冠病毒起源於自然界;另一方面也使人想起,來源於蝙蝠的SARS病毒為什麼沒有發生這樣的突變。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數據,全球累計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已超過1800萬例,累計死亡病例超過70萬,新冠疫情仍在全球迅速蔓延。世界各國提高預防和治療新冠病毒的手段迫在眉睫,全球科學家面對新冠病毒的溯源問題依然任重而道遠。
編輯:張琦琪
審核: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