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化醫學專家:中國為何是新發傳染病暴發熱點地區?

2021-01-10 騰訊網

SARS(嚴重急性呼吸症候群)、MERS(中東呼吸症候群)、H1N1甲型流感、新冠肺炎,進入新世紀以來,這些新發傳染病接連暴發,極大威脅了人類健康。中國多次受到疫情衝擊,可謂新發傳染病暴發的熱點地區。

「新發傳染病多發生在北緯30度以南接近赤道的地區,中國是高發區,一些新發傳染病發生區域擴展到北緯60度。」吉林大學第一醫院轉化醫學研究院副院長、擁有近40年臨床工作經驗的牛俊奇近日在《理解未來》科學講座上解釋說。

新發傳染病包括多種情況。有的是新發物種或菌株感染人類,比如SARS病毒、新冠病毒等;有的是過去影響範圍不大,但由於生態環境變化,造成廣泛傳染,比如萊姆病。權威期刊《自然》曾總結出1940年至2000年間新發傳染病的種類,人畜共患病佔新發傳染病的60%,而人畜共患病中71.8%來自野生動物。

「人畜共患病難以預測。」牛俊奇分析說,SARS、MERS、寨卡病毒感染、伊波拉病毒感染這四種新發傳染病都是人畜共患病,而中國、印巴次大陸是人畜共患病高發地區,原因既在於低緯度,也因這些區域「闊葉常綠植物覆蓋廣泛、哺乳類野生動物的多態性最為豐富」,人類活動十分活躍。

儘管中國廣義政府衛生支出佔經常性的衛生總費用的比重逐年上升,然而對比歐美國家對新發傳染病的預防預測上的花費,總體來說,包括中國在內的新發傳染病高發區對疾病防治投入及資源配備仍然不足。

牛俊奇認為,預防新發傳染病暴發也要講求「最經濟、最有效」,為此需要緊盯三個目標,即:目標動物研究、溢出事件「人類哨兵」監測,以及一般人群監測。「假如我們發現並控制了原始宿主感染的病毒,這種投入最經濟。」他呼籲學界加強病毒學研究,特別是人畜共患病病原學研究,「新發傳染病最好是在源頭控制」。

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研究員石正麗此前接受本社記者採訪時也表示,應繼續加強長期監測,搶在病毒的前面找出「風險點」,為疾病預防控制部門提供信息。

牛俊奇還認為,預防和減輕疫情暴發應從兩個方面發力。一是提高病原體發現和檢測能力,二是加強疫苗和藥物研發。尤其是後者,將是複雜而漫長的過程。

中國科學技術部副部長徐南平26日在一場新聞發布會上說,目前中國疫苗研製是5條技術路線同步推進,均有國際合作。中國國防部新聞發言人任國強同日在例行記者會上說,中國軍隊研發的新冠疫苗已通過臨床研究註冊審評,獲批進入臨床試驗。

「開發一種藥物或疫苗有行業內『黃金標準』,平均花費11.9年,投入資金8億美元。」近年來參與多項藥物和疫苗臨床評價的牛俊奇說,綜合來看,新藥和疫苗研發成功率僅有10%至40%。他還注意到國內流感疫苗接種率仍非常低,這說明「社會對疫苗的認識不足」。

包括國際疫苗學會前主席盧山在內,已有多位醫學專家建議考慮製備廣譜性疫苗,即一種疫苗對多種病毒都具備防護能力。

牛俊奇表示,還可將類似思路應用於藥物研發,以廣譜抗菌素為例,如果有藥物能對多種病毒的蛋白酶或多聚酶有抑制作用,那就將實現「一藥多用」。

展望未來,牛俊奇坦言人類對於每一場新發傳染病難言「準備好了」,但應汲取教訓,因為傳染病大流行間接促進了社會的進步。僅在醫學層面,身為「抗非典優秀醫務工作者」的他有發言權。一方面,曾在「非典」時期被感染、親身經歷血漿療法的他注意到,如今採集的血漿既能檢測出抗體滴度,還能提純濃縮;另一方面,他說,基於「非典」經驗,呼吸機在中國醫療機構得以普及,而這或許是新冠肺炎疫情中國內病亡率較低的原因之一。

Science科學

了解未知 開啟認知

按此關注中文公眾號

Science科學英語平臺

THE SCIENCE OF EVERYTHING

按此關注英文公眾號

◢ 豁然開朗請打賞 ◣

分享票圈逢考必過,點亮在看SCI錄用率提高18%

相關焦點

  • 哪些地區易有新發傳染病,真是「神秘北緯40度」嗎
    (原標題:牛俊奇:哪些地區易有新發傳染病,真是「神秘北緯40度」嗎)編者按: 日前,一張「神秘的北緯40度」圖片在網上熱傳。北緯40度真的容易暴發新發傳染病嗎?3月26日,吉林大學第一醫院轉化醫學研究院副院長牛俊奇在科學公益組織未來論壇發起的第三期「《理解未來》科學講座:病毒與人類健康-專題科普」詳細盤點了世界上各種新發傳染病的起源和分布,總結出緯度越低的地方越高發。在1960年代,人們對抗傳染病的戰績頗佳,其中有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牽頭作了一項報告說「傳染病已經不再是威脅人類健康的重要的公共問題」。
  • 專家:哪些地區易有新發傳染病 真是"神秘北緯40度"?
    未來論壇聯合科學、醫藥、臨床等領域內的知名專家,並特邀一刻talks共同打造了「《理解未來》科學講座:病毒與人類健康-專題科普」,全方位專業解讀病毒及流行病相關領域知識,本期專家吉林大學第一醫院轉化醫學研究院副院長牛俊奇教授,以下是他帶來的《新發傳染病的應對策略》的主題分享自述。什麼是新發傳染病?
  • 中國醫學科學院劉遠立:對新冠病毒認知存在四大不確定性 警惕下一個新發傳染病
    11月26日,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衛生健康管理政策學院執行院長、中國老年保健協會會長劉遠立在「《財經》年會2021:預測與戰略」上表示,人類面臨新發傳染病的間隔期快速縮短,「必須要做好與狼共舞的長期準備」。
  • ...院劉遠立:對新冠病毒認知存在四大不確定性 警惕下一個新發傳染病
    11月26日,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衛生健康管理政策學院執行院長、中國老年保健協會會長劉遠立在「《財經》年會2021:預測與戰略」上表示,人類面臨新發傳染病的間隔期快速縮短,「必須要做好與狼共舞的長期準備」。
  • 德病毒學家:不認為中國現在會暴發第二輪疫情
    中新社柏林6月17日電 德國病毒學家約納斯·施密特-查納西特(Jonas Schmidt-Chanasit)17日在德媒表示,針對北京此次出現的疫情,中國很好地進行了應對,包括迅速做出反應,採取種種有效的防疫努力,進行大規模測試,迅速對部分片區進行封鎖。
  • 新冠肺炎是乙類傳染病,卻按甲類防控!這個新晉「九品」高手為何...
    但大家難免還是好奇,這個恐怖的疾病,為何只是乙類傳染病?又為何要按甲類傳染病管理防控特殊對待呢?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這個令人生畏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究竟厲害在哪裡。新冠肺炎是個「九品」傳染病最近,又一部電視劇《慶餘年》大火,裡面有不少武藝高強的人物,而要數一流頂級高手非「九品」莫屬,九品之上,就只有宗師了。
  • 徐建國院士:處理不好與微生物的關係,人類將永遠面臨新發傳染病的...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中國工程院院士、南開大學公共衛生與健康研究院院長徐建國擔任國家衛健委「病原檢測結果初步評估」專家組組長,率先判斷出病原體是新型冠狀病毒,為疫情控制贏得了時間。在傳播範圍上,SARS和中東呼吸症候群(MERS)分別在29個和27個國家與地區傳播,2009年,H1N1甲流病毒傳播的國家和地區有214個,而此次新冠病毒傳播的國家和地區有220個(截至11月16日)。新冠病毒的傳播特點非常像流感病毒,複製速度比流感病毒慢一點兒,但是比SARS和MERS病毒都要快。新冠病毒在環境中的生存力很強,在塑料、玻璃、布料等物體表面存活時間都要超過流感病毒。
  • 由市慢病中心主辦的《新發傳染病電子雜誌》被收錄為「中國科技...
    2020年12月29日,由科技部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組織的「中國科技核心期刊」評審結果在北京發布。由市慢病中心主辦的《新發傳染病電子雜誌》經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多項學術指標綜合評定及同行專家的嚴格評議,被收錄為「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證書編號2019-Q368-2486),擴展影響因子1.427。
  • 徐建國院士:處理不好與微生物的關係,人類將永遠面臨新發傳染病的威脅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中國工程院院士、南開大學公共衛生與健康研究院院長徐建國擔任國家衛健委「病原檢測結果初步評估」專家組組長,率先判斷出病原體是新型冠狀病毒,為疫情控制贏得了時間。在傳播範圍上,SARS和中東呼吸症候群(MERS)分別在29個和27個國家與地區傳播,2009年,H1N1甲流病毒傳播的國家和地區有214個,而此次新冠病毒傳播的國家和地區有220個(截至11月16日)。
  • 劉又寧教授:新發傳染病、細菌耐藥,抗感染之路任重道遠
    中國醫藥教育協會感染疾病專業委員會(IDSC)第六屆學術大會即將開啟,作為本次大會的關注熱點之一,IDSC名譽主任委員、解放軍總醫院劉又寧教授在談及此次新冠疫情防控感受時說道。劉又寧 教授新冠疫情帶給我們的啟示劉教授表示,隨著國家對感染防控體系建設的投入,我國感染病學及相關學科領域得到了快速發展。「此次新冠疫情暴發初期,我國在半個月之內就分離到病毒,並把病毒序列向全世界公開,做得非常出色。要知道在SARS時候,我們很長時間都不清楚病原體是什麼,最後還是國外先報導了。」
  • 歷史與新域:新型傳染病流行與控制的新敘述
    這一觀點試圖擺脫「中心—邊緣」敘事、精英敘事,強化當地人扮演的角色,辯證看待現代醫學推進醫學發展的功用。儘管西方醫學往往被嵌入文明中心之中,但人類防疫經驗中傳染病防疫敘事一直是主流。在十九世紀歐洲暴發霍亂之後,衛生、公共衛生觀念的發展,現代檢疫制度的誕生,現代醫藥的發明,病菌學說、疫苗接種及全球衛生觀念的形成無不與傳染病相關。二十世紀以來,傳染病防疫行動走向國際合作。
  • 在頂級期刊發新冠論文誤用圖片,中國醫學科學院致歉
    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傳染病動物模型研究團隊於5月7日在《自然》雜誌發表的《新冠病毒在hACE2轉基因小鼠中的致病性》研究論文中誤用1張病理組織學圖片,現已通過電子郵件與《自然》雜誌聯繫,重新提交了正確的圖片。
  • 「人類與傳染病的博弈」主題展開展
    展覽分為「探索,發現隱形世界」「創新,守護生命健康」「發展,實現共存和諧」三個展區,展示了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科技創新發展中心(北京分院)、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等科研單位推送的43項創新成果。
  • 中國醫學科學院劉遠立:對新冠病毒認知存在四大不確定性 警惕下一...
    11月26日,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衛生健康管理政策學院執行院長、中國老年保健協會會長劉遠立在「《財經》年會2021:預測與戰略」上表示,人類面臨新發傳染病的間隔期快速縮短,「必須要做好與狼共舞的長期準備」。
  • 哥倫比亞大學流行病專家:新冠肺炎或將年年暴發
    據西班牙《經濟學家報》網站10月18日報導,研究新型冠狀病毒的專家傑弗裡·沙曼(因其準確的模型和判斷聞名)發表的最新文章提出了一種可能:通過感染或接種疫苗獲得對新冠病毒的免疫力,會在一年之後減弱,這與導致輕度呼吸道疾病的常駐性冠狀病毒的特徵相似。其結果將是新冠疫情每年都會暴發。
  • 思考:傳染病越來越猖狂,人類哪裡做錯了嗎?
    最近,科學期刊《science》發表了一篇文章,文中,由美國聖地牙哥動物園研究員領導的國家團隊呼籲:對於潛在疾病熱點地區,科學家以及動物專家應該進行常規的病毒檢測,而具體的疾病熱點地區包括野生動物養殖場、出售新鮮肉類食物和農產品的露天市場等。  為什麼研究者會發出這樣的呼籲?
  • 銀豐基因精準與轉化醫學發展醫學暨腫瘤轉化專家研討會圓滿結束
    2020年9月20日,2020銀豐基因精準與轉化醫學發展論壇暨腫瘤轉化專家研討會在濟南銀豐華美達酒店圓滿落幕。值此盛會,銀豐基因科技有限公司有幸參與其中,本次會議是由臨床腫瘤研學聯盟、銀豐基因科技有限公司、銀豐生物聯合主辦的面向臨床腫瘤醫生在腫瘤領域技術交流、學術交流、科研交流的學術盛會,會議現場座無虛席,與會人員的熱情高漲。
  • 科技獎專題 | 我國重要新發腸道原蟲病原和分子檢測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
    新發腸道傳染病重要病原隱孢子蟲、賈第蟲、微孢子蟲和環孢子蟲等感染可致嚴重腹瀉,主要傳播介質是水和食物,屢有暴發,造成嚴重針對該類傳染病防控重大需求,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寄生蟲病預防控制所的曹建平教授帶領團隊開展了「我國重要新發腸道原蟲病原和分子檢測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項目,建立和優化隱孢子蟲、賈第蟲和微孢子蟲等PCR和LAMP等標準化核酸檢測和基因分型技術,率先建立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多重PCR
  • 香港大學新發傳染病國家重點實驗室與CEPI合作研發新冠病毒疫苗
    港大的新發傳染病國家重點實驗室於2005年經科技部批准成立,由港大醫學院微生物學系教授袁國勇任共同主任,在多次對抗新發傳染病,包括今次的新冠狀病毒中扮演重要角色。  CEPI將提供62萬美元的種子基金,資助港大團隊就研發中的疫苗作臨床前期測試, 團隊由陳鴻霖教授領導,成員有陳志偉教授、何亦武教授和袁國勇教授。
  • 中國醫學專家致力研發國產醫學機器人
    醫院供圖中新網上海3月22日電 (記者 陳靜) 醫療機器人是當前人工智慧領域的最引人關注的研究熱點之一,在診斷、治療、康復、護理、功能輔助等諸多醫學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記者22日獲悉,「上海交通大學醫療機器人研究院—胸科醫院臨床聯合研究中心」將建立由美國認證的胸部機器人臨床實訓中心,通過嚴格細緻的理論和臨床培訓,將胸部機器人手術推廣至更多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