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國院士:處理不好與微生物的關係,人類將永遠面臨新發傳染病的...

2020-12-04 中國青年網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中國工程院院士、南開大學公共衛生與健康研究院院長徐建國擔任國家衛健委「病原檢測結果初步評估」專家組組長,率先判斷出病原體是新型冠狀病毒,為疫情控制贏得了時間。

10月18日,在由紹興市人民政府、中國青年報社、中國教育電視臺、柯橋區人民政府、北京橫山書院共同主辦的第四屆會稽山講壇暨第十二屆文化中國講壇上,徐建國表示,應該做好與新冠病毒長期相處的準備。這是因為,首先,國外疫情趨勢難以預測,「據南開大學黃森忠教授的預測模型估計,目前入境航班的每1萬名入境乘客中,大概會有20人左右攜帶新冠病毒,潛在風險很高,因此我國防範疫情境外輸入的壓力仍然很大。」此外,由於國內最初出現首例新冠肺炎患者的時間到現在還不滿一年,「不排除新冠病毒可能已經適應了人類,存在於人群中,在適宜的時候,可能會再次傳染。」徐建國說,「雖然這種情況還沒有發生,但這很符合低致病性冠狀病毒的特徵。」因此,除了防範境外輸入風險,還需要密切關注新冠病毒是否會在我國境內死灰復燃。像SARS病毒這種出現後很快消失的病毒,在病毒傳播中是小概率事件。

徐建國總結新冠病毒特點時說,新冠病毒是具有流感病毒特點的冠狀病毒,感染此種病毒後,症狀比流感重,但它在流行強度、速度和範圍方面與流感相同。在傳播範圍上,SARS和中東呼吸症候群(MERS)分別在29個和27個國家與地區傳播,2009年,H1N1甲流病毒傳播的國家和地區有214個,而此次新冠病毒傳播的國家和地區有220個(截至11月16日)。新冠病毒的傳播特點非常像流感病毒,複製速度比流感病毒慢一點兒,但是比SARS和MERS病毒都要快。新冠病毒在環境中的生存力很強,在塑料、玻璃、布料等物體表面存活時間都要超過流感病毒。此外,新冠病毒無症狀感染者比例非常高,遠遠高於SARS和MERS。徐建國認為,「上述這些特點造成了新冠病毒跟我們所有認識的冠狀物病毒都不一樣。新冠病毒為何會體現出流感病毒的特徵?這是我們需要繼續研究的問題。如果不把這個問題搞清楚,就很難控制好新冠病毒。」

對待疫苗需要積極、科學、謹慎

在新冠病毒傳染力強,又沒有特效藥的情況下,很多人把希望寄托在疫苗上。據了解,當前我國新冠滅活疫苗研發正處在全力衝刺階段,在Ⅲ期臨床試驗取得可接受的安全性和保護率數據以後,經審評獲批就可以上市。徐建國告訴與會者,總體來說,疫苗是防止傳染病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對新冠病毒來說更是如此。在新冠病毒疫苗Ⅲ期臨床結果還沒有出來之前,不可掉以輕心。徐建國介紹說,就新冠病毒疫苗研發而言,我國已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這是值得驕傲的地方。他認為,只有Ⅲ期臨床數據出來後,才可精確設計疫苗如何使用,預測效果如何。在此之前,都需要謹慎,對新冠疫苗「積極推進,謹慎實施」。「好消息是,到目前為止,我國國產疫苗已經注射近20萬支,接受注射人群全部為出國人員,目前並無一人感染新冠病毒。」疫苗對控制一部分傳染病非常有效。但即使如此,用疫苗消滅這些傳染病也需要很長的時間。天花疫苗在1796年研發出來,且是一次接種,終身免疫,但直到200餘年後,全世界才徹底控制了天花病毒。

人類必須學會處理好與微生物的關係

徐建國在中國疾控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所工作40餘年,擔任傳染病預防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多年,一直從事發現新的病原體的研究工作,發現和命名了50餘種新的細菌和一些病毒,以及一些發生了變異的、在我國具有重要公共衛生意義的病原菌。2008年,他把自己的實驗室改名為「新病原室」。他說,我們的世界是微生物的世界,微生物來到這個世界比人類要早得多。世界上可能存在的細菌種類估計有10的12次方之多(1萬億種左右),人類只發現和命名了1.4萬餘種。也就是說,人類發現的細菌的種類只有億分之一。「人類必須學會處理好與微生物的關係,如果處理不好與動物、環境、微生物的關係,就會發生傳染病。人類會永遠面臨著新發傳染病的威脅。」

徐建國告訴我們,預防控制新發傳染病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不吃野生動物」。他在對病原體進行研究的過程中,發現很多野生動物存在傳播新發傳染病的風險。在對旱獺、鼠兔、藏羚羊等野生動物進行研究後,徐建國院士團隊發現,每一種野生動物至少攜帶40-50種可以致病的微生物。

「一些細菌是野生動物生活所必須的,但對人類來說,卻是病原體,可引發嚴重傳染病。」徐建國說,「譬如青藏高原的禿鷲。禿鷲是猛禽,以動物死屍為主要食物。禿鷲的糞便中含有大量產氣莢膜梭菌,可高達腸道菌群的70%。產氣莢膜梭菌可產生芽孢。產氣莢膜梭菌芽孢可在地下長埋存活10年以上。產氣莢膜梭菌產生透明質酸酶等,可消化動物死屍,為禿鷲提供營養。所以說,產氣莢膜梭菌是禿鷲生存所必需的。可是,禿鷲通過糞便等排洩大量的產氣莢膜梭菌,汙染了土壤等環境。如果人的皮膚有破損,就很容易被感染,產生氣性壞疽、食物中毒等。所以說,食用野生動物是有傳染病風險的。」

除了「不吃野生動物」,人類還應該注重保護自己,保持健康。徐建國的建議是,「喝開水、吃熟食、勤洗手、戴口罩」。

徐建國說,我們聰明的老祖宗早就告訴我們要「喝開水、吃熟食、勤洗手」。「開水」和「熟食」通過加熱,可把病原微生物殺死。勤洗手也可把病原微生物洗掉。這三個好習慣,讓中華民族在不知道細菌、病毒、寄生蟲等病原體以前,預防了腸道傳染病的發生。現在,新冠病毒又帶來了新的挑戰,讓我們在「喝開水、吃熟食、勤洗手」的基礎上,再加上「戴口罩」的好習慣。「戴口罩好處很多。冬天呼吸道傳染病增多,在冬天戴口罩不僅可以防範新冠病毒,還可以防止其他呼吸道傳染病的傳播,值得推廣。」

徐建國認為,我們應該主動防禦新發傳染病,最好能夠避免新發傳染病的發生。為此,需要開展反向病原學研究,「先大量分離、研究新的微生物,找出那些未來可能會引起新發傳染病的微生物,提前研究,做好技術儲備,防患於未然。只要我們不懈努力,就可能找到方法,預防人類發生重大新發傳染病,這是我們最大的心願。」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夏瑾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

相關焦點

  • 徐建國院士:處理不好與微生物的關係,人類將永遠面臨新發傳染病的威脅
    人類必須學會處理好與微生物的關係徐建國在中國疾控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所工作40餘年,擔任傳染病預防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多年,一直從事發現新的病原體的研究工作,發現和命名了50餘種新的細菌和一些病毒,以及一些發生了變異的、在我國具有重要公共衛生意義的病原菌。2008年,他把自己的實驗室改名為「新病原室」。他說,我們的世界是微生物的世界,微生物來到這個世界比人類要早得多。
  • 中國工程院院士徐建國:2021年3月全球新冠總發病人數可能過億
    在談到應對新發傳染病之道時,徐建國表示,我們生活在微生物的世界,微生物不可能與人類為敵。過去人類把微生物當做敵人對待,一些教科書都是這麼寫的。以下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傳染病預防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重大傳染病專項技術副總師徐建國部分演講內容:徐建國: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院士、各位來賓,非常榮幸受邀參加今天大會,談幾點我對傳染病的體會,給大家做一個匯報,我報告的題目是新冠病毒的新認識:趨勢和挑戰。
  • 「傳染病預防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眼科微生物研究基地」落戶山西...
    12月2日,參加中組部舉辦的「院士專家諮詢服務活動山西行」的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所研究員、傳染病預防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徐建國院士蒞臨山西省眼科醫院訪問指導,並向醫院授牌「傳染病預防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眼科微生物研究基地」。
  • 淺談人類與微生物的關係及新冠肺炎的認識
    巴斯德證實了微生物活動和否定微生物自然發生學說;預防種痘;發酵研究。科赫建立的微生物學研究基本技術,是人類第一次能區分有益菌和壞菌的基礎;著名的科赫法則;證實疾病的病原菌學說。他們將微生物作用的因果關係聯繫起來,極大促進了微生物學的研究進展。
  • 從農民逆襲成為院士,他率先判斷出新冠病毒,研究成果在全世界應用
    他從事傳染病防控工作40餘年,多次率領團隊從容應對我國重大傳染病的疫情,加強基層應對疫情的能力,也見證了我國傳染病預防的發展;他所取得的科研成果,提高了疫情控制的科技水平和科技含量,也在國際著名雜誌發表了多篇有影響力的論文……他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南開大學公共衛生與健康研究院院長徐建國。
  • 傳染病仍然是人類的大敵
    從傳染病和人類歷史角度看,人類發展史就是一部與傳染病做鬥爭的歷史。疫病與社會緊密相聯,社會和人的生活導致疫病,疫病又重新塑造社會。這種互為因果和表裡的關係在人們應對疫病的理念和行動上體現出來。  1980年5月28日,世界衛生組織宣布,嚴重威脅人類生命健康的天花已在世界範圍內消滅。
  • 專家:哪些地區易有新發傳染病 真是"神秘北緯40度"?
    在60年代,人們對這些成績歡欣鼓舞,其中有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牽頭作了一項報告說「傳染病已經不再是威脅人類健康的重要的公共問題」。但是這個報告發表以後不久就出現了一系列新發傳染病,例如軍團病等,這些病一直沒有得到廣泛重視,直到後來愛滋病的出現,人們才意識到新發傳染病仍然是嚴重威脅人類生活的重要問題。隨後又陸續爆發了各種各樣的流感、SARS以及布尼亞病毒感染等傳染病。
  • 哪些地區易有新發傳染病,真是「神秘北緯40度」嗎
    直到後來愛滋病的出現,人們才意識到新發傳染病仍然是嚴重威脅人類生活的重要問題。隨後又陸續爆發了各種各樣的流感、SARS以及布尼亞病毒感染等傳染病。新發傳染病包含以下幾種情況:第一種是新發的物種或菌株,以往從來沒有感染過人類但現在感染人類了,比如愛滋病病毒、SARS病毒以及這次的新冠病毒。第二種是過去僅在某一個小規模的人群中流行而後又傳播到新的人群的疾病,這也稱新傳染病。
  • 張文宏:人類要學習如何與微生物共存
    張文宏介紹,大量微生物繼續停留在動物界,另外一些會隨著人類進化進入人類世界,還有一些介於兩者之間。他講了一個臨床案例。一位非洲務工人員被昆蟲叮咬後出現發熱頭痛等症狀,回國後輾轉來到華山醫院感染科時,已全身布滿瘀斑,奄奄一息。
  • 人類新發傳染病78%與野生動物有關!有人吃野味,腦裡長11釐米長寄生蟲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今日,一條「78%人類新發傳染病與野生動物有關」的消息在網上引發眾多網友關注。圖片來源:新浪微博2月9日,在湖北省召開的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上,華中農業大學教授陳煥春表示,無論怎麼樣,我們都要儘量少養野生動物,更不能吃野生動物,當今人類新發傳染病78%與野生動物有關或者來源於野生動物。
  • 人類新發傳染病78%與野生動物有關!有人吃野味,腦裡長11釐米長寄生...
    今日,一條「78%人類新發傳染病與野生動物有關」的消息在網上引發眾多網友關注。圖片來源:新浪微博2月9日,在湖北省召開的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上,華中農業大學教授陳煥春表示,無論怎麼樣,我們都要儘量少養野生動物,更不能吃野生動物,當今人類新發傳染病
  • 轉化醫學專家:中國為何是新發傳染病暴發熱點地區?
    ▼ SARS(嚴重急性呼吸症候群)、MERS(中東呼吸症候群)、H1N1甲型流感、新冠肺炎,進入新世紀以來,這些新發傳染病接連暴發,極大威脅了人類健康。中國多次受到疫情衝擊,可謂新發傳染病暴發的熱點地區。
  • 人類對微生物的發現與探索之路
    人類對微生物的了解、探索任重而道遠,對微生物組的研究有望為人類健康問題和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新的解決之道。地球上微生物的誕生可以追溯到35億年前,遠早於人類的誕生。巴斯德還一直致力於致病微生物及免疫方法的研究,開創人類防治傳染病的新時代。19世紀50年代起,巴斯德通過對蠶病、牛羊炭疽病、雞霍亂和人狂犬病等傳染病病因的探究試驗對「疾病細菌學說」進行論證,證明了微生物是引起傳染性疾病的媒介。1881年,巴斯德公開演示證明了給健康的牛注射毒性減弱的炭疽桿菌,會使這種病發作輕微但不致命,之後還會使牛對此病產生免疫力。
  • 歷史與新域:新型傳染病流行與控制的新敘述
    加上,人類處於深度全球化時代,導致新型傳染病的流行都具有區域或全球性特徵。也就是說,當面對伊波拉、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等新型傳染病時,人類一直未能形成有效應對。何以至此?學界的解釋大概有四種:一是,「新病漲破舊框」之說。其代表學者為中醫史學家範行準先生,他認為面臨新型傳染病,人類既有的疾病認知框架難以適從,導致一系列防控局限。這一學說的歷史縱深是傳染病伴隨各國歷史進程,中國也不例外。
  • ...院劉遠立:對新冠病毒認知存在四大不確定性 警惕下一個新發傳染病
    11月26日,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衛生健康管理政策學院執行院長、中國老年保健協會會長劉遠立在「《財經》年會2021:預測與戰略」上表示,人類面臨新發傳染病的間隔期快速縮短,「必須要做好與狼共舞的長期準備」。
  • 張文宏:傳染病不能消除,人類要與其長期共存
    武漢晚報10月29日訊 傳染病到底能不能消除?人類要通過怎樣的技術支撐來解決?10月29日,張文宏在2020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學術會暨「青促會講堂」上稱,包括新冠疫情,如今世界範圍內並未有效消除病毒,人類將和微生物永遠共生共存。
  • 科學家警告:85萬種未知病毒可能感染人類。大流行病還將到來?
    比如大規模森林砍伐使人們(例如工人)與熱帶地區傳播疾病的動物密切接觸,熱帶地區是病毒多樣性區域,這些工人將潛在面臨更大的疾病風險,而這或將在未來成為定時炸彈。《自然》(nature)雜誌曾在2008年做過統計,當今新出現的傳染病中,有60%是人畜共患,其中72%又是以動物為宿主的病原體引起的。
  • 人類一直在與傳染病博弈
    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提供近期,由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舉辦的「人類與傳染病的博弈」展覽備受關注,自9月底開展以來已經迎接了兩萬餘參觀者,線上宣傳內容的點擊量超過2500萬人次。該展覽講述了科技發展在人類傳染病抗爭史中的重要作用,為普通人理性認識傳染病和防疫提供了一個具有縱深感的視角。與此同時,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席捲全球。
  • 「院士專家諮詢服務山西行活動」 助力山西疾病預防控制和疫情防控...
    12月2日至3日,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所研究員、傳染病預防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徐建國,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病原生物系及醫學分子病毒學教育部/衛生部重點室研究員黃競荷教授蒞臨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指導工作,助力山西省疾病預防控制工作。
  • 香港大學新發傳染病國家重點實驗室與CEPI合作研發新冠病毒疫苗
    港大的新發傳染病國家重點實驗室於2005年經科技部批准成立,由港大醫學院微生物學系教授袁國勇任共同主任,在多次對抗新發傳染病,包括今次的新冠狀病毒中扮演重要角色。  CEPI將提供62萬美元的種子基金,資助港大團隊就研發中的疫苗作臨床前期測試, 團隊由陳鴻霖教授領導,成員有陳志偉教授、何亦武教授和袁國勇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