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染病仍然是人類的大敵

2021-01-07 光明時評

  作者:張田勘

  2月10日下午,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就加強基層社區疫情防控有關情況舉行發布會。儘管全國各地醫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效果初步顯現,治癒比例均明顯上升,但專家表示,目前疫情仍然處於高發期。

  截至2月11日6時,中國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確診病例40272例,疑似23589例,死亡909,治癒3624例。

  從傳染病和人類歷史角度看,人類發展史就是一部與傳染病做鬥爭的歷史。疫病與社會緊密相聯,社會和人的生活導致疫病,疫病又重新塑造社會。這種互為因果和表裡的關係在人們應對疫病的理念和行動上體現出來。

  1980年5月28日,世界衛生組織宣布,嚴重威脅人類生命健康的天花已在世界範圍內消滅。這一天成為人類歷史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一個分界線,它標誌著在此之前主要是生物致病菌(病原菌)危害人類健康和生命的模式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此後一些專家提出,當今世界的醫學模式實際上已經轉變,人們對疾病的認識和防治也應當從生物-醫學模式向社會-心理-醫學模式轉變。即以前人類的疾病主要是由生物因素引起的傳染病,而當今及以後的主要疾病是由社會和心理(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引發的慢病,如癌症、糖尿病和心腦血管病等。

  在這種觀念影響下,研究和教學上,一些國家的大學和醫學院關閉了傳染病學系,認為傳染病問題已徹底解決。實踐中,對傳染病防治關注和投入也減少。

  但事實是,即便在豐衣足食的今天,傳染病也從來沒有停止過活動。而且從生物的相生相剋和相互利用來看,很多微生物都需要有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宿主,除了大型動物,人類當仁不讓。

  雖然人類的疾病譜確實發生了變化,如1950年代中國城市居民疾病死亡原因依次為呼吸系統疾病、傳染病消化系統疾病、心臟病和腦血管病,到了1980年代,死因變成心臟病、腦血管病、惡性腫瘤(癌症)、呼吸系統疾病、消化系統疾病。但是,傳染病從來沒有退出過歷史舞臺。

  當今,人們所面臨的傳染病有無數種,新型和新發現的有伊波拉、克雅氏病、新克雅氏病(普裡昂病)、愛滋病、SARS、中東呼吸症候群(MERS)和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還有原有的疾病以新形式的馬甲出現,如萊姆病、登革熱、貓抓病、軍團病、結核病、西尼羅河病、幽門螺旋桿菌引起的胃潰瘍,人類嗜T淋巴細胞病毒Ⅰ型導致的淋巴細胞白血病,瘧疾、霍亂、白喉、鼠疫,當然還得加上年年變異年年出現的流感等。

  各種新老傳染病仍然有存在的方式,它們並沒有完全滅絕。其一,舊有傳染病會在新形式下爆發,而且有些疾病看似消滅了,但實際上是以新的形式死灰復燃,如結核病;其二,變化是永恆的,新的傳染病總是伴隨著人們的生活,比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其三,隨著環境的變化、生活方式的改變(如濫用抗生素)也會產生新的傳染病,如每年的流感變異病毒引起的不同流感等。在此情況下,就不能把當代的疾病譜和醫學模式的轉移簡單地看作是慢病替代傳染病,而是兩大類疾病和兩種醫學模式並存,或者說是傳染病與慢病的犬牙交錯狀態。

  雖然大量的事實表明人類的疾病譜發生了變化,但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傳染性疾病並沒有退出人們的生活領域。或者說,生物致病原本身就在與人類分享自然這一生態環境,並相互競爭。從近年來傳染病的流行趨勢看,人們低估了傳染病原體極強的再生能力和它們產生抗藥性的能力。

  現在,從武漢發源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既是新老傳染病的結合和交叉點,更是傳染病一有機會就會痛下毒手的典型。如果對其放鬆警惕,人類付出的代價將極為沉重。

  2003年SARS肆虐之前,愛滋病傳播越來越嚴重之時,世界衛生組織已認識到了傳染病將永遠伴隨人類的這個趨勢和事實,提出了一個新的觀念:全球警惕,採取行動,防範新出現的傳染病!

  但願此次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能再次敲響這一警鐘。任何時候都不能放鬆對傳染病的預防和治療,也不能因為種種困難放棄藥物和疫苗的研發。(張田勘)

[ 責編:王營 ]

相關焦點

  • C肝病毒發現者獲諾獎:傳染病仍是人類大敵
    哈維·沃爾特等三位科學家因為「發現C型肝炎病毒」而被授予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無形中,對於至今仍深陷新冠病毒泥淖的人類而言,也是莫大的鼓舞。在這樣的背景下,哈維·沃爾特等三位科學家因為「發現C型肝炎病毒」而被授予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無形中,對於至今仍深陷新冠肺炎疫情泥淖的人類而言,也是莫大的鼓舞。這三位科學家中,沃爾特和賴斯都來自美國,兩人獲得該獎項時所屬機構分別為馬裡蘭州貝塞斯達市國立衛生研究院和洛克菲勒大學;而出生於英國的麥可·霍頓,獲得該獎項時所屬機構為加拿大埃德蒙頓艾伯塔大學。
  • 還原傳染病的真相 | 天花:人類唯一戰勝的傳染病
    還原傳染病的真相 | 天花:人類唯一戰勝的傳染病 2020-10-21 15: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人類一直在與傳染病博弈
    「人類與傳染病的博弈」科普展覽現場。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提供近期,由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舉辦的「人類與傳染病的博弈」展覽備受關注,自9月底開展以來已經迎接了兩萬餘參觀者,線上宣傳內容的點擊量超過2500萬人次。該展覽講述了科技發展在人類傳染病抗爭史中的重要作用,為普通人理性認識傳染病和防疫提供了一個具有縱深感的視角。與此同時,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席捲全球。
  • 傳染病,將永伴人類
    天花是一種病毒引起的傳染病,這種病,正是歐洲人帶到美洲大陸的。美洲人對這種疾病完全沒有抵抗力,他們的勇士沒有在戰場上被擊敗,卻病死在病床上。沒能把人類擊敗的,終將令人類變得更強大,困難如是,病毒也如是。天花病毒是人類從畜養的動物身上感染得來的,在漫長的與天花共處的日子裡,歐洲人漸漸對這種病毒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免疫力。
  • 「人類與傳染病的博弈」主題展開展
    9月19日,第十屆北京科學嘉年華期間,「人類與傳染病的博弈」——2020年首都科技創新成果展第四期主題展正式亮相。本期主題展由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主辦,北京科學中心、北京科普發展中心、北京青少年科技中心承辦。
  • 思考:傳染病越來越猖狂,人類哪裡做錯了嗎?
    另外,人類肆意砍伐森林,破壞地球環境,也是導致傳染病急劇爆發的主要原因。比如,在1997年,人類將印度尼西亞上大片面積的熱帶雨林燒毀,改造成農田以促進農業的發展,由於棲息地被破壞,當地的果蝠只好「安家」在人類居住地,自此之後,整個東南亞地區不斷爆發疫情。
  • 人類史上傳染病排序,哪種最可怕?
    在沒經歷過疫情之前,很多人一說到傳染病,就是一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覺得傳染病離自己還很遠,沒必要杞人憂天。然而,很多傳染病就發生在我們身邊,且源源不斷,比如流感、狂犬病、B肝等等。人類最恐怖的傳染病排名top5天花由天花病毒引起的天花,是一種非常可怕的傳染病,但也是目前人類消滅的第一個傳染病。在人們還沒攻破它之前,不少人甚至死於天花,即使逃過一劫,也會留下滿臉印記,被稱為麻子。
  • 常見的傳染病有哪些?
    常見的傳染病有哪些?傳染病由於其傳染性,根治和預防都非常的難,無數的人和動物都在不小心經意間受到感染,一旦爆發起來極難防控。非典型肺炎指不是由細菌所引起的肺炎症狀一種因感染SARS冠狀病毒引起的新的呼吸系統傳染性疾病。
  • 人類為何會得傳染病,看看700萬年前的人類幹了什麼就知道了
    我們為什麼會得傳染病,看看700萬年前的人類幹了什麼就知道了!,一場人類與傳染病之間的鬥爭也開展起來,人類是地球的主宰,他們站在食物鏈的最頂端,任何動物在人類眼中都是一種大餐,由於人類不停地捕殺野生動物,很多野生動物身上的細菌、病毒等也到了人類身體上。
  • 徐建國院士:處理不好與微生物的關係,人類將永遠面臨新發傳染病的...
    這是因為,首先,國外疫情趨勢難以預測,「據南開大學黃森忠教授的預測模型估計,目前入境航班的每1萬名入境乘客中,大概會有20人左右攜帶新冠病毒,潛在風險很高,因此我國防範疫情境外輸入的壓力仍然很大。」此外,由於國內最初出現首例新冠肺炎患者的時間到現在還不滿一年,「不排除新冠病毒可能已經適應了人類,存在於人群中,在適宜的時候,可能會再次傳染。」
  • 盤點:人類歷史上最恐怖的傳染病TOP5,第一名已經被人類根除
    最近,餃餃在家閒得長蘑菇,研究起了人類傳染病史 自人類文明開始以來,病毒、細菌、真菌等病原體多次出現在人口聚集的地區,造成傳染病肆虐,並殺死無數生命。人類的發展史,可以說是一部與傳染病做鬥爭的歷史:從天花到鼠疫,再到霍亂和愛滋病,剛消滅一種病原體,又出現一種新的病原體。
  • 大多數傳染病來自於動物 非典病毒如何傳給人類
    >>>專家指出,人類大多數傳染病都來自於動物  非典元兇是一種新型的冠狀病毒。最近日本生物資源利用研究所將感染人的非典病毒的序列與感染雞、豬、貓、狗等動物的幾種已知冠狀病毒做了比較,認為非典病毒與雞身上的冠狀病毒最接近。
  • 被人類消滅的唯一一個傳染病,致死5億人,人類怎麼做到的?
    導語:被人類消滅的唯一一個傳染病,致死5億人,人類怎麼做到的?其實這個傳染病並不是最可怕的,因為人類歷史上,還發生過更可怕的傳染病,那就是天花病毒了。 其實就是由天花病毒引起的一種烈性傳染病,也是到目前為止,在世界範圍被人類消滅的唯一一個傳染病。感染後的初期症狀包括:高燒、疲累、頭疼、心跳加速及背痛。而且患者在痊癒後臉上會留有麻子,「天花」由此得名。
  • 徐建國院士:處理不好與微生物的關係,人類將永遠面臨新發傳染病的威脅
    這是因為,首先,國外疫情趨勢難以預測,「據南開大學黃森忠教授的預測模型估計,目前入境航班的每1萬名入境乘客中,大概會有20人左右攜帶新冠病毒,潛在風險很高,因此我國防範疫情境外輸入的壓力仍然很大。」人類必須學會處理好與微生物的關係徐建國在中國疾控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所工作40餘年,擔任傳染病預防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多年,一直從事發現新的病原體的研究工作,發現和命名了50餘種新的細菌和一些病毒,以及一些發生了變異的、在我國具有重要公共衛生意義的病原菌。2008年,他把自己的實驗室改名為「新病原室」。他說,我們的世界是微生物的世界,微生物來到這個世界比人類要早得多。
  • 《傳染病》:災難背後對人類的警示意義和現實思考
    看了《傳染病》這部電影我才知道原來災難早有預言。一場災難來臨,恐懼和死亡帶給我們怎樣的現實意義和思考?這部電影給了我很多啟示。影片《傳染病》是由美國著名導演史蒂文•索德伯格執導。影片上映於2011年,豆瓣評分6.4分。當時觀眾一度認為影片內容荒謬無比,頓時差評無數。就在武漢疫情爆發後,我們再次看電影《傳染病》,它成了預示災難的神片。
  • 張文宏:傳染病不能消除,人類要與其長期共存
    武漢晚報10月29日訊 傳染病到底能不能消除?人類要通過怎樣的技術支撐來解決?10月29日,張文宏在2020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學術會暨「青促會講堂」上稱,包括新冠疫情,如今世界範圍內並未有效消除病毒,人類將和微生物永遠共生共存。
  • 巧克力,是雨林大敵還是生態之友?
    從瑪雅貴族的禁臠到現代人舌尖上的美味,儘管數百年來改變了食物形態和調味方式,巧克力仍然是幾乎所有人都無法抗拒的誘惑。這個「所有人」或許並不包括康熙皇帝。其實在許多冠以巧克力之名的食物裡,可可的含量微乎其微,這也使我們很難統計每天被吃掉的「巧克力」到底能繞地球多少圈,不過由於需求量居高不下,可可豆的消耗量仍然在逐年上升,巧克力貿易額的規模以百億美元計。可是,每吃掉一塊巧克力,或許又有一片雨林、一些動物在世界上消失……想到這一問題,你很可能會停下再拿一塊的手。
  • 中國消滅傳染病歷史紀實
    而從1963年之後,中國每隔6年仍然要普種一次天花疫苗,直到1981年。在全球撲滅天花委員會宣布已經徹底消滅天花的一年多之後。1981年,中國宣布停止種痘。「雖然如此,北京為了鞏固成果,又連續種了3年。」北京市疾控中心老專家戴科說,所有的疫苗都是免費的。
  • 張文宏:了解傳染病,跑在病毒前面,人類才能走得更遠
    只有對自然保持謙卑,人類才能走得更遠「我們和病毒之間,只隔了一個航班的距離。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的傳染病,都有可能在很短的時間內來到我們身邊。」張文宏在開場的這句話令許多網友心有餘悸。張文宏表示,人類只有更加了解傳染病知識,更加尊重自然規律,才能在病原體肆虐的時候永遠跑在前面,繼續生存下去。「也許新冠對我們的啟發,就是要對自然更加謙卑,才能走得更遠。」張文宏說。希望更多人了解我們今天所面對的「敵人」張文宏曾在採訪中表達過對「走紅」的無奈,坦言自己並不喜歡站在聚光燈之下。
  • 科學家擔心這一行為或導致傳染病從動物身上傳播給人類
    已經有先前研究指出,包含 SARS 以及禽流感在內的由動物傳播至人類的傳染病類型爆發案例在過去數十年中有變多的趨勢,可能就和人類與野生動物或者牲畜接觸越來越頻繁有關。當人類逐漸擴張居住範圍往未開發地區遷移發展,就會改變自然地貌與環境,也會增加和野生動物接觸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