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田勘
2月10日下午,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就加強基層社區疫情防控有關情況舉行發布會。儘管全國各地醫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效果初步顯現,治癒比例均明顯上升,但專家表示,目前疫情仍然處於高發期。
截至2月11日6時,中國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確診病例40272例,疑似23589例,死亡909,治癒3624例。
從傳染病和人類歷史角度看,人類發展史就是一部與傳染病做鬥爭的歷史。疫病與社會緊密相聯,社會和人的生活導致疫病,疫病又重新塑造社會。這種互為因果和表裡的關係在人們應對疫病的理念和行動上體現出來。
1980年5月28日,世界衛生組織宣布,嚴重威脅人類生命健康的天花已在世界範圍內消滅。這一天成為人類歷史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一個分界線,它標誌著在此之前主要是生物致病菌(病原菌)危害人類健康和生命的模式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此後一些專家提出,當今世界的醫學模式實際上已經轉變,人們對疾病的認識和防治也應當從生物-醫學模式向社會-心理-醫學模式轉變。即以前人類的疾病主要是由生物因素引起的傳染病,而當今及以後的主要疾病是由社會和心理(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引發的慢病,如癌症、糖尿病和心腦血管病等。
在這種觀念影響下,研究和教學上,一些國家的大學和醫學院關閉了傳染病學系,認為傳染病問題已徹底解決。實踐中,對傳染病防治關注和投入也減少。
但事實是,即便在豐衣足食的今天,傳染病也從來沒有停止過活動。而且從生物的相生相剋和相互利用來看,很多微生物都需要有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宿主,除了大型動物,人類當仁不讓。
雖然人類的疾病譜確實發生了變化,如1950年代中國城市居民疾病死亡原因依次為呼吸系統疾病、傳染病消化系統疾病、心臟病和腦血管病,到了1980年代,死因變成心臟病、腦血管病、惡性腫瘤(癌症)、呼吸系統疾病、消化系統疾病。但是,傳染病從來沒有退出過歷史舞臺。
當今,人們所面臨的傳染病有無數種,新型和新發現的有伊波拉、克雅氏病、新克雅氏病(普裡昂病)、愛滋病、SARS、中東呼吸症候群(MERS)和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還有原有的疾病以新形式的馬甲出現,如萊姆病、登革熱、貓抓病、軍團病、結核病、西尼羅河病、幽門螺旋桿菌引起的胃潰瘍,人類嗜T淋巴細胞病毒Ⅰ型導致的淋巴細胞白血病,瘧疾、霍亂、白喉、鼠疫,當然還得加上年年變異年年出現的流感等。
各種新老傳染病仍然有存在的方式,它們並沒有完全滅絕。其一,舊有傳染病會在新形式下爆發,而且有些疾病看似消滅了,但實際上是以新的形式死灰復燃,如結核病;其二,變化是永恆的,新的傳染病總是伴隨著人們的生活,比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其三,隨著環境的變化、生活方式的改變(如濫用抗生素)也會產生新的傳染病,如每年的流感變異病毒引起的不同流感等。在此情況下,就不能把當代的疾病譜和醫學模式的轉移簡單地看作是慢病替代傳染病,而是兩大類疾病和兩種醫學模式並存,或者說是傳染病與慢病的犬牙交錯狀態。
雖然大量的事實表明人類的疾病譜發生了變化,但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傳染性疾病並沒有退出人們的生活領域。或者說,生物致病原本身就在與人類分享自然這一生態環境,並相互競爭。從近年來傳染病的流行趨勢看,人們低估了傳染病原體極強的再生能力和它們產生抗藥性的能力。
現在,從武漢發源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既是新老傳染病的結合和交叉點,更是傳染病一有機會就會痛下毒手的典型。如果對其放鬆警惕,人類付出的代價將極為沉重。
2003年SARS肆虐之前,愛滋病傳播越來越嚴重之時,世界衛生組織已認識到了傳染病將永遠伴隨人類的這個趨勢和事實,提出了一個新的觀念:全球警惕,採取行動,防範新出現的傳染病!
但願此次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能再次敲響這一警鐘。任何時候都不能放鬆對傳染病的預防和治療,也不能因為種種困難放棄藥物和疫苗的研發。(張田勘)
[ 責編:王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