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擔心這一行為或導致傳染病從動物身上傳播給人類

2020-09-13 空投紅番茄


人類砍伐森林森林致使生物多樣性降低時,也會提升例如新冠肺炎(COVID-19)等疾病爆發的風險。這個理論過去許多生態學者就已提出,而現在一篇新研究為這個理論提出解釋。

研究指出,當一個原先物種滅絕,原先以該物種為宿主的病原體很有可能會因此需要轉換宿主向外發展,進而感染人類。
這項研究發表於科學期刊《自然》(Nature),作者之一的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的模擬生態學家 Kate Jones 表示,生態學家在這數十年來不斷對公眾發出警訊,但並沒有獲得重視。

Jones 長期致力於研究生物多樣性與土地利用對於新興傳染性疾病的影響,但過去由於得不到重視因此研究進行相對低調。但如今因為 COVID-19 全球肆虐,了解各地生態群落的消長,並以此指出疾病興起的高風險地區的研究也隨之受重視。
今年 7 月時,由聯合國主導的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政府間科學─政策平臺(Intergovernmental Science-Policy Platform on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Services,IPBES)透過網絡舉行工作坊活動,希望聚集該領域專家探討生物多樣性與新興傳染病的關聯,並且為預計於 9 月紐約舉行的聯合國高峰會做準備,在各國政府討論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議題之前,提供專業評估。
此外,在今年不久之前的 7 月 24 日,知名科學期刊《科學》(Science)上也有集結了病毒學家、經濟學家及生態學家的跨領域評論發表,認為各國政府應該透過控管森林砍伐和管制野生動物交易等措施,降低未來大型傳染性疾病的爆發。除了因為這些野生動物交易會直接傷害野生動物的生存,感染稀有野生物種的病原體對人類來說往往更危險。
在過去,防治疾病的研究通常著重於疫苗的研發、早期診斷或者圍堵措施,但在先前主持 IPBES 工作坊的生態健康聯盟(EcoHealth Alliance)NGO 組織的動物學家 Peter Daszak 認為,這種做法治標不治本,這次 COVID-19 的疫情也顯示我們絕對有必要研究生物多樣性對病原體傳播的影響。他表示,「Jones 團隊日前所發表的最新論文正是以行動支持這個概念,我們需要改變,維持生物多樣性的同時也保護我們自身健康。」
已經有先前研究指出,包含 SARS 以及禽流感在內的由動物傳播至人類的傳染病類型爆發案例在過去數十年中有變多的趨勢,可能就和人類與野生動物或者牲畜接觸越來越頻繁有關。

當人類逐漸擴張居住範圍往未開發地區遷移發展,就會改變自然地貌與環境,也會增加和野生動物接觸的機會。

今年 4 月由史丹佛大學研究團隊發表的論文也有提到,他們發現人類在烏幹達砍伐森林造成棲息地破碎化,讓野生靈長類動物和人類接觸變多。因為靈長類猿猴開始冒險到人類生活區域找尋農作物,而人類也會進入森林搜集木材資源。
而目前最關鍵的是,人類開發範圍擴張所勢必伴隨著生物多樣性的下降,是否會讓原本以野生動物為宿主的病原體更容易轉而感染人類。

在 Jones 研究團隊的成果中,答案是肯定的。因為生物多樣性的下降也就意味著原本生態系中多樣的物種被少數的物種取代,而留存下來的少數物種就會成為各類型病原體的宿主,進而更容易傳播至人類。
在 Jones 研究團隊的最近的這項研究中,研究團隊分析六大洲約 6,800 個生態群落(community),顯示人類開發所導致的生物多樣性下降和疾病的爆發有關。

他們搜集了包含從原始叢林到市區農田超過 320 萬筆來自全球幾百項生態學研究的資料。透過分析後發現,雖然生物多樣性整體在下降,但是包含蝙蝠、嚙齒類以及多種靈長類動物在內,已知能夠將病原體傳播給人類的 143 種哺乳類的數量,在自然環境及都市範圍竟然都增加了。
Jones 研究團隊接著研究疾病傳染到人類族群的可能性。在更早之前研究團隊已經對非洲伊波拉病毒的爆發做過了類似的分析研究,並且根據開發趨勢、可能潛在傳染能力的物種分布以及社會經濟情形繪製了風險地圖,以此推測病毒向人類社會傳播的路徑。

他們所繪製的風險地圖精準預測了這幾年發生在剛果民主共和國的傳染病爆發,也顯示了生態學、氣候以及生物多樣性等因子可以影響並且用於評估未來傳染病發生的風險。
當科學家在討論生物多樣性與疾病傳染的關係時,有時候會對生物多樣區較高以及物種交流頻繁的地區發出警訊,因為這些地區比較有可能成為傳染病爆發的地點。

但身為致力於永續發展 NGO 組織 Earth Innovation Institute 的創辦人熱帶生態學家 Dan Nepstad 表示了他對於學者們無意間傳達的這項訊息感到擔心,因為人們可能會因為聽說了這項訊息而反而傾向於將可能是下一次流行疾病爆發地點的森林砍伐掉。

因此,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唯一方式是我們必須要從根本的經濟以及文化層面著手,從根本解決砍伐森林的動機,並且改善偏遠地區的經濟條件,讓他們不必再倚賴狩獵和販賣野生動物維生。
WHO 緊急應變組流行病學家 Ibrahima Socé Fall 也認為偏遠地區生態以及社會經濟脈動情勢對未來傳染病爆發有著關鍵影響,因此永續發展也變得格外關鍵。如果我們持破壞森林的速率無法減緩,資源開採持續不受管理,毫無規劃的一味發展,那麼未來疾病爆發得更頻繁就是可預期的。
IPBES 在最近將提出的報告很有可能會呼籲科學家以及政府單位需要更全面的正視人類地盤擴張的問題,才能夠根本的解決公衛問題和環保永續的問題。因為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警示,許多科學家和環保人士不斷強調管制野生動物貿易的重要性。

野生動物貿易產業在此次最初爆發疫情的中國就有約一年 200 億的貿易額,但這項研究作者之一 Daszak 也提醒這僅僅是人類在狩獵、畜牧以及土地利用等對生態造成的影響中的一部分而已。他認為生態學家應該要和傳染病學家、公衛學家以及醫療公衛體系專家合作,追蹤環境的變化以了解病原體的擴散風險,進而降低人類活動的風險。
除此之外,Daszak 也主張政府單位應該加強對森林砍伐以及野生動物貿易的管制,並同時追蹤、保護及管控傳染病由野生動物或牲畜轉移至感染人類。

研究指出這些政策執行估計會花費一年 220 億至 330 億美元,但其中估計主要花費 194 億為停止中國野生動物肉品交易所需,這部分並非所有專家們都認為必要;而抑制森林砍伐的花費則是估計高達 96 億美元。但儘管這些政策執行預計所費不貲,這些金額還是遠低於目前估計因 COVID-19 而損失的 560 兆美元。
WHO 流行病學家 Fall 也表示,目前的關鍵在於集結各國致力於公衛水平、動物衛生、環境永續經營的力量。

過去在剛果民主共和國從 2018 年到今年幾個月前才宣布結束的伊波拉疫情也是如此,追根究柢傳染病的爆發也和森林砍伐、資源開發、政治情勢不穩定以及各方衝突有關。

因此未來我們需要在風險較高的地區,對不管是野生動物或是家畜動物與人類的接觸進行妥善管理。一旦結合了公共衛生、動物衛生以及環境相關專家,我們就能夠對於疾病的發生更有準備。

相關焦點

  • 思考:傳染病越來越猖狂,人類哪裡做錯了嗎?
    因為他們擔心,在未來,或許會有更有的病毒從動物跳躍到人類身上,而如果能實現常規病毒檢測,將病毒基因序列添加到資料庫中供科學家監測與學習,或有助於降低未來發生大流行的風險。美國科學家關於「病毒常規檢測」的想法,是一種未雨綢繆的行為,無疑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話說回來,為什麼近年來,新發傳染病似乎變得越來越多了?
  • 研究顯示:氣候變暖會導致,蜱蟲從狗的身上轉移到人類身上
    這種寄生蟲能夠寄生的動物種類非常多,可以說在陸地上的哺乳動物、還有爬行動物、兩棲動物,甚至天上飛的鳥都是它們的下嘴對象。這也就了它們本身就是一可怕的病毒載體和傳播的媒介。雖然它們喜歡長有毛髮的動物,這樣有利於隱藏自己,可以實現長時間的吸血,像硬蜱蟲(背部有硬背甲)一口扎進去吸血時間能長達幾天。而軟蜱蟲(無背甲)吸血時間也會在數分鐘甚至一個小時;所以像無毛的人類並不是它們的首選。但是它們也會對人下手。
  • 研究顯示:氣候變暖會導致,蜱蟲從狗的身上轉移到人類身上
    這種寄生蟲能夠寄生的動物種類非常多,可以說在陸地上的哺乳動物、還有爬行動物、兩棲動物,甚至天上飛的鳥都是它們的下嘴對象。這也就造就了它們本身就是一可怕的病毒載體和傳播的媒介。一般情況下它們很少騷擾人類,但是最近科學家發現,這種可怕的寄生蟲會隨著全球氣溫的升高,反而對人類產生了更大的興趣。養狗的朋友都會知道狗身上最容易招惹蜱蟲了,但是科學發現當還環境溫度達到37.8攝氏度的時候,蜱蟲對人的興趣比對狗高出了2.5倍。而在低溫環境下,它們更喜歡狗的味道。
  • 動物身上的疾病頻頻傳給人類,這事兒有得救嗎?
    ,動物疾病越來越多地向人類傳播。因此,動物學家和傳染病專家告誡我們,為了自己的健康,要和動物保持適當的距離,和動物接觸時要採取適當的防範措施。 動物疾病對人類危害嚴重 隨著人類進入農業社會,剩餘農作物出現了。怎樣處理多餘的糧食?養殖業隨之出現,在野生動物的馴養過程中,野生動物身上的病原體也相應地傳播給了人類。
  • 世界自然基金會:人類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正間接導致傳染病不斷爆發
    自12月中旬以來,冠狀病毒(covi -19)首次在中國爆發,這是所謂的新式流行病之一,其他有伊波拉、愛滋病、非典、禽流感或豬流感。世界自然基金會的報告指出,「人畜共患病」,即動物傳染給人類的疾病(如covi -19),往往與人類的不當行為直接相關,包括野生物種的非法或不受控制的貿易,以及人類對自然生態系統的總體影響。
  • 大多數傳染病來自於動物 非典病毒如何傳給人類
    許多專家相信,這種病毒在自然界中早已存在,原先寄生在動物身上,近來才轉移到了人體。轉自搜狐  大多數人類傳染病都來自於動物轉自搜狐  據統計,人與動物共患的疾病常見的有幾十種,人類有1/3的傳染病是與動物的共患疾病。
  • 氣候變暖如何影響傳染病的傳播空間和方式,進而威脅獅子的生存?
    然而,這只是氣候變暖對獅子帶來的諸多不良影響中的一個最直接的影響罷了。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氣候變暖通過影響傳染病的傳播方式,進而威脅到獅子種群的生存和繁衍。這其中,採採蠅的存在是不適合放牧的一個主要因素。採採蠅也叫舌蠅,是一種吸血類昆蟲,以人類、家畜及野生動物的血液為食。它們攜帶著可導致牛患上牛錐蟲病(也叫昏睡病)的寄生蟲,該寄生蟲也可導致人類和其他家畜患病。當採採蠅採食血液時,就可能把疾病傳播給牛和其他家畜。
  • 給野生動物打疫苗,可以預防人類流行病麼?
    圖片來源:Pixabay/CC0 public domain蝙蝠等野生動物會攜帶傳染病,這些傳染病可能作為人畜共患疾病(zoonosis)「蔓延」到人類種群中。提前在動物種群中解決這些傳染病可能是保護人類最好的辦法。科學家們仍在爭論 SARS-CoV-2 病毒起源於蝙蝠還是穿山甲。但他們確信,這種冠狀病毒只是人畜共患疾病(即從動物傳染給人類的疾病)的最新例子。
  • 人類活動深刻影響動物行為
    08:54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2018年 2月 26日第1398期作者:本報綜合外媒報導通過修建城市、鑿山修路、發展農業等行為,人類幾乎完全改變了地表的風景地貌,這對動物及其棲息地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 野生生物滅絕,新病毒傳染人類,病毒是否正在野生動物身上外溢?
    ,獼猴非常適應城市景觀,使它們更有可能將病毒傳播給人類。 隨著冠狀病毒遍布全球,一個普遍的問題是,傳染病是否可以與環境變化聯繫在一起?是的,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一個健康研究所今天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這是有必然聯繫的。 一項發表在《皇家學會學報B》上的研究發現,人類通過狩獵,貿易,棲息地退化和城市化對野生生物的開發促進了野生生物與人類之間的密切接觸,從而增加了病毒感染的風險。
  • 神秘的朊病毒,能讓人狂笑而死,也能讓動物患上這種著名的傳染病
    1980年,英國的一些養牛場裡出現了非常奇怪的牛瘟,許多牛發了瘋一般,跌跌撞撞、運動失調、緊張顫抖,並且表現出許多過激行為。科學家解剖後發現,這些牛的大腦都已經像庫魯病患者一樣,因此命名為牛海綿狀腦病。它還有一個家喻戶曉的名字——狂牛症。
  • 傳染病仍然是人類的大敵
    從傳染病和人類歷史角度看,人類發展史就是一部與傳染病做鬥爭的歷史。疫病與社會緊密相聯,社會和人的生活導致疫病,疫病又重新塑造社會。這種互為因果和表裡的關係在人們應對疫病的理念和行動上體現出來。  1980年5月28日,世界衛生組織宣布,嚴重威脅人類生命健康的天花已在世界範圍內消滅。
  • 人類史上傳染病排序,哪種最可怕?
    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大規模流行的傳染病,1948年,歐洲有一半人因黑死病而失去生命,印度和中國也有很多人死於這種傳染病。由於傳染了這種病的患者會陷入昏迷,全身發黑,且致死率高,人們將其稱為黑死病。愛滋病由HIV病毒感染的愛滋病,也是一種危害很大的傳染病,它主要通過性、血液和母嬰傳播,一旦感染愛滋病,體內的免疫細胞會受到攻擊,導致患者免疫功能逐漸下降,直到失去免疫功能。
  • 野生動物中包含160萬種未知病毒,為何人類要「飛蛾撲火」?
    而該病毒很可能是就是從動物身上傳播給人類的。此前曾有一種說法是該病毒的來源可能更加匪夷所思,甚至說是實驗室的產物,後來證明應該是空穴來風。但是冠狀病毒卻引起了我們對一種現象的關注,這種現象就是:人畜共患病。人畜共患病人畜共患病是由細菌、病毒、真菌或寄生蟲引起的傳染病,可從動物傳播給人類。
  • 研究發現:氣候變化加劇野生動物傳染病
    上周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氣候變化將加劇野生動物中傳染病的暴發。據西班牙《世界報》網站11月19日報導,美國《科學》周刊當周發表的一項研究對氣候變化與野生動物患病風險之間的關係進行了探究。該研究指出,適應寒帶和溫帶棲息地的物種遭遇這類疾病暴發的風險升高。
  • 「慢性子」動物更可能是人類傳染病宿主?猩猩、蝙蝠赫然在列
    英國研究人員說,動物宿主的生存特徵——無論是節能還是繁殖——可以幫助預測人畜共患疾病的宿主,以及人類在疾病導致的滅絕面前的脆弱性。  專家們關注的是與宿主物種長期共存的地方病,而不是目前在全球迅速傳播的冠狀病毒大流行。
  • 森林消失是如何導致人類疾病上升的(發表於耶魯環境學院)
    將生物多樣性高的森林從單一種植的土地上抹去會導致許多環境問題,從野生動物棲息地的破壞到儲存碳的快速釋放,這導致了全球變暖。但是砍伐森林還有另一個令人擔憂的影響:威脅生命的疾病如瘧疾和登革熱的傳播增加。出於多種生態原因,森林的喪失可能成為蟲媒疾病和其他折磨人類的傳染病的溫床。
  • 為什麼病毒會從動物身上轉到人類身上,你知道嗎?
    為什麼病毒會從動物身上轉到人類身上?來源於蝙蝠的病毒感染了人類, 這意味著新型冠狀病毒出現了「跨物種傳播」(viral host jumps),也就是病毒從蝙蝠身上轉移到了人身上。那為什麼病毒會從動物身上轉移到人身上呢?
  • Science:在未來會有更多的病毒從動物跳躍到人類身上
    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並不是第一個從動物跳躍到人類身上並造成嚴重破壞的病毒。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伊波拉病毒、豬流感病毒、禽流感病毒、SARS-CoV和MERS-CoV都是如此。這個名單還在繼續增加,而且還會越來越長。
  • 傳染病,將永伴人類
    一艘商船在貿易中心熱那亞靠港,這艘船並沒有帶來人們渴望已久的東方財富,相反,船靠岸的那一瞬間,死亡隨之在歐羅巴登陸。三年後,黑死病橫掃歐洲,2500萬人在短短幾年間喪生,佔歐洲總人口數的三分之一。由於不知道疾病為何而蔓延,謠言的流傳速度甚至比病毒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