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野生動物打疫苗,可以預防人類流行病麼?

2020-10-03 二三裡資訊眉山

吸血蝙蝠。圖片來源:Pixabay/CC0 public domain

蝙蝠等野生動物會攜帶傳染病,這些傳染病可能作為人畜共患疾病(zoonosis)「蔓延」到人類種群中。提前在動物種群中解決這些傳染病可能是保護人類最好的辦法。

科學家們仍在爭論 SARS-CoV-2 病毒起源於蝙蝠還是穿山甲。但他們確信,這種冠狀病毒只是人畜共患疾病(即從動物傳染給人類的疾病)的最新例子。正如流行病學家所說,從愛滋病病毒到後來的伊波拉病毒、尼帕病毒、禽流感,潛伏在野生動物體內的病原體一次次「蔓延」到人類身上。2009 年至 2019 年間,美國國際開發署(U.S.Agency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的傳染病預警系統「預測」(PREDICT),在野生動物身上發現了 1000 多種可能導致人畜共患病的新病毒。COVID-19 不會是最後一個。

如果能在野生動物之間通過傳播性疫苗(transferable vaccines)阻止病毒的傳播,我們能阻止人類傳染病大流行嗎?一些科學家們認為,答案或許是肯定的。

最近,愛達荷大學兩位生物學家發表在《自然-生態與演化》( 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為這種方法進行了佐證。「自我傳播」疫苗的概念在流行病學界流傳了幾十年,主要被當成保護野生動物健康的工具。數學生物學家 Scott Nuismer 和演化生物學家 James Bull 用他們建立的模型和其他實驗證據推進了這個想法。自我傳播的疫苗也可以是一種防止人畜共患病的安全實用的方法。這一想法在付諸實踐之前仍存在許多的困難,但研究人員對其潛在效用十分感興趣。

可轉移疫苗

為了動物的健康,也為了人類自身的防護,人們通常會給農場動物接種疫苗。但是,「給野生動物接種疫苗是非常困難的,」 Nuismer 說。蝙蝠、狐狸、浣熊、公豬和其他可能感染人畜共患傳染病的野生動物往往躲在偏遠的地方,為它們接種數量足以產生群體免疫力的疫苗並不容易。

科學家已經成功地使用了誘餌疫苗來控制西歐狐狸和美國浣熊的狂犬病。但是這些疫苗只能保護那些食用誘餌的動物個體,而一些攜帶病原體的動物,比如蝙蝠,並不會上鉤。

為了超越這些局限性,科學家們提議製造一種能夠在野生動物中自然擴散的自我傳播疫苗。Nuismer 和 Bull 討論了兩種疫苗:可轉移疫苗(transferable vaccines)和傳播性疫苗(transmissible vaccines)。

可轉移疫苗的接種方法是:在一隻蝙蝠的毛皮上粘一些疫苗,當它回到自己的棲息地,其他蝙蝠會通過梳理它的毛髮接觸到疫苗。這種疫苗的傳播是有限的,但在 Nuismer 和 Bull 的模型中,可轉移疫苗能夠在動物種群達到足夠高的免疫水平,從而根除該野生種群中的病原體。

2017 年,格拉斯哥大學(University of Glasgow)的疾病生態學家 Daniel Streicker 及其研究團隊驗證了可轉移的疫苗的有效性。他們在秘魯測試了吸血蝙蝠體內的狂犬病可轉移疫苗。狂犬病是南美洲人類死亡的一個主要影響因素。Streicker 說,即使鮮有人類感染狂犬病,「農場失去一兩頭牛,對一個家庭來說也是毀滅性的打擊。」

Samuel Velasco/Quanta雜誌

他和他的團隊找到了三個蝙蝠群體,每個群體有至少 200 只蝙蝠。他們在每個群體中 20 到 60 只蝙蝠的背部塗了含生物標誌物的凝膠,這種凝膠一旦進入它們的毛髮就會發出螢光。幾天後,科學家們發現在其中兩個群體中,至少 84%的蝙蝠能夠發光。這表明這樣應用可轉移疫苗可以免疫足夠多的蝙蝠,從而可以減少狂犬病爆發的頻率、規模和持續時間。

Nuismer 認為,如果資金足夠,可轉移疫苗可以很快得到應用。「我們絕對可以成功,」他說。除了傳染病預防之外,使用這種疫苗還可以為防止狂犬病傳播提供更人性化管控——在南美洲,撲殺蝙蝠是目前阻止狂犬病的主要方法。

傳播性疫苗

第二種自我傳播的疫苗是傳播性的,該疫苗由活的修飾病毒製成,以傳播弱化後的疾病。對於種群數量大的野生動物來說這會是理想的選擇,因為即使接種了疫苗的動物個體較少,也能廣泛傳播免疫性。

然而,正如 Nuismer、Bull 和其他研究人員所承認的那樣,設計不當的活病毒在被釋放後可能會演化,並有可能成為病原體——這將與研究人員所期望的恰恰相反。因此,重組疫苗(recombinant vaccines)可能是最有安全的選擇。研究人員需要將病原體的基因插入無害病毒中:如果自然選擇導致插入的基因丟失了,剩下的也是無害的病毒載體。紐斯默說:「建模結果表明,這種方法可能非常有效。」

至少有一項實地研究支持了這一觀點——傳播性疫苗在根除野生動物的致命疾病方面既安全又有效。上世紀 90 年代,當時在馬德裡動物健康研究中心工作的獸醫 José Manuel Sánchez-Vizcaíno 帶領的一個研究小組研製了一種重組活疫苗,以保護兔子免受致命的出血性疾病的侵襲。

當他們在西班牙海岸的一個小島上進行試驗時,疫苗似乎傳播到了當地一半以上的兔子群體中。

儘管那次實驗取得了明顯的成功,但其他的實地研究卻沒有跟進:根據 Sánchez-Vizcaíno 的說法,傳染性疫苗並沒有引起製藥公司太大的興趣,因為它們看起來無利可圖。儘管如此,他依舊在研製一種非洲豬瘟的重組病毒疫苗,這種疫苗的傳播只需要幾個小時或幾天。利用新的分子生物學技術,研究人員可以精確調整疫苗預期的使用壽命,避免疫苗中的病原體產生有害突變或持續演化。

「我們不能再被動應對了「

普利茅斯大學的病毒學家 Michael Jarvis 的團隊已經發明了用巨細胞病毒預防伊波拉和肺結核的疫苗,這種疫苗作為載體具有很大的靈活性。大多數巨細胞病毒不會導致疾病,而且每一種病毒都只能感染一個物種,因此,巨細胞病毒疫苗在物種間交叉感染的風險非常低。Jarvis 表示,傳播性疫苗「有可能解決我們目前還沒有解決方案的問題」 。

然而,安全和生態問題是需要優先考慮的。Jarvis 說:「無論何時,在處理可能釋放到自然界的生物有機體時,你需要非常謹慎地避免犯錯。」

除了研究安全性,研究人員更需要了解疫苗在不同物種中傳播的方法,尤其是在那些比蝙蝠群居性更低的動物身上。為了找到實行疫苗幹預的良好目標,流行病學家可能需要更多或更完善的信息,了解哪些動物疾病數量正在上升,哪些疾病最有可能蔓延到人類身上。不過,該 PREDICT 計劃的資金在 2019 年用完了,川普政府在 3 月正式結束了這項計劃,該計劃獲得了 6 個月的延長資金,用以研究 SARS-CoV-2 病毒的動物來源。

對於目前正爭分奪秒生產 COVID-19 疫苗的德克薩斯州兒童醫院和貝勒醫學院的疫苗學家 Maria Elena Bottazzi 來說,通過自我傳播疫苗防止傳染病由動物蔓延至人類的概念 「絕對是有趣的。」這項努力也凸顯了人類健康與動物、植物乃至整個環境之間的相互聯繫。她說:「我們不能再被動應對了,要在危機中努力阻止情形惡化。」

「從經濟學角度來看,這是一個無需考慮的問題。」 Streicker 說,世界各地的政府和慈善家們已經投入了數十億美元來尋找 COVID-19 的治療方法和疫苗。「試想一下,即便我們只在一小部分動物疫苗幹預研究,尤其是在動物疫苗幹預新策略的研究中投入資金,這也可能帶來防疫領域發展的一大步。」

來源:Quanta magazine

作者:Rodrigo Perez Ortega (實習作者)

翻譯:張元一

編輯:李姍珊

相關焦點

  • 人畜共患病成災,給野生動物接種疫苗,能預防下一場疫情嗎?
    一些科學家開始設想,可否通過給野生動物種群接種疫苗,使疫苗在動物種群自行傳播,達到預防下一場流行病的目的。人畜共患病,指的是由動物傳染給人類的傳染病,從愛滋病毒到伊波拉病毒,再到禽流感,潛伏在野生動物體內的病原體總能找到途徑傳播給人類。2009年至2019年,美國國際開發署的預警流行病系統(PREDICT)項目在野生動物中發現了超過1000種可能引起人畜共患的新病毒,這暗示了新冠肺炎不會是最後一場流行病。
  • CITES能預防下一次大流行病嗎?約翰·斯坎倫談全球野生動物貿易法...
    全球野生動物貿易法新視角:CITES能預防下一次大流行病嗎?Is CITES enough or do we need more?除了CITES,我們還需要做更多嗎?不過,我們都知道過往的流行病和疫情都與野生動物有關,比如愛滋病、伊波拉、中東呼吸症候群、非典型性肺炎等等。公共健康人員和科學家也多次提及由野生動物引起的動物性疾病的威脅,以及預防建議。我們也了解在什麼情況下病毒更容易從動物轉移到人類身上。The risks are real, and the stakes are high.
  • 專家提出大流行病時代降低風險方案
    該報告指出,新冠疫情至少是自1918年流感大流行以來的第6次全球大流行病。雖然這次疫情起源於動物攜帶的微生物,但就像所有的大流行病一樣,這次疫情的發生完全由人類活動導致。報告估算,目前在哺乳動物和鳥類身上還存在著170萬種「未知」病毒,其中高達85萬種病毒有可能傳染給人類。「新冠肺炎疫情以及任何現代大流行病的起因並非神秘莫測。」
  • 如何像天氣預報一樣預測流行病?
    回到標題中的疑問:流行病預防學,是怎麼像天氣預報一樣預測流行病的? 盯著「哨兵人群」 新型病毒或其他病原體往往是從動物跳躍到人身上,然後在人類中大肆傳播。
  • 對於下一次流行病爆發,這可能是成本最低的抗疫方法
    我們目前的流行病可能起源於蝙蝠。其中一隻蝙蝠與人類有過密切接觸,或者感染了另一種動物,而這種動物又將疾病傳播給人類。但這並不是病原體第一次或最後一次從動物身上蔓延到人類身上。多布森和一個包括生物學家、經濟學家和流行病學家在內的跨學科團隊最近在《科學》雜誌上發表了一篇政策論文,論證了為潛伏在野生動物體內的所有邪惡微生物做好準備的必要性。投資保護野生動物和規範野生動物貿易不僅能阻止病原體的傳播,而且比在流行病襲擊人類後處理它們要划算1000倍。
  • 科學家警告:85萬種未知病毒可能感染人類。大流行病還將到來?
    對於人類來說,毀滅我們的,除了戰爭之外,可能性最大的就是災難性的生物風險,包括細菌,真菌,原生生物,蠕蟲,朊病毒和病毒。從古猿時期,人類就開始了和這些微生物的抗爭,人類更是差點因為微生物引發的大流行病而消亡。
  • 西班牙專家:新冠大流行凸顯疫苗預防疾病重要性
    據埃菲社巴塞隆納10月25日報導,即將在10月28日參加由西班牙加泰隆尼亞開放大學組織的以疫苗為主題的一場遠程科學研討會的專家們指出,在新病毒和疾病不斷擴散的時代,疫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有必要。加泰隆尼亞開放大學健康科學教授哈維爾·博什指出,新冠大流行凸顯了疫苗在預防許多疾病方面的重要性。
  • 被哪些動物致傷需要打狂犬病疫苗?
    狂犬病是一種動物源性人獸共患病,狂犬病病毒在自然界的儲存宿主動物包括食肉目動物和翼手目動物,如犬科、貓科及蝙蝠等動物,這類動物都能傳播狂犬病病毒,99%以上的人類狂犬病是由犬傳播的,其次是貓。根據我國目前的狂犬病流行情況,致傷動物傳播狂犬病的風險可分三個等級:高風險動物:犬、貓;流浪的或野生的哺乳動物如鼬獾、紅狐、豹、熊、狼、猴;蝙蝠。被高風險動物致傷後,一律應及時進行規範狂犬病暴露後處置。
  • 為了避免「流行病時代」,我們必須保護自然
    他們說,大流行病對人類構成了「生存威脅」。這篇關於生物多樣性和流行病的特別報告的作者說,棲息地的破壞和貪得無厭的消費使得動物傳播的疾病更有可能在未來傳染給人類。「COVID-19大流行的原因——或任何現代大流行的原因都不是很神秘,」生態健康聯盟主席、起草報告的IPBES研討會主席Peter Daszak說。
  • 野生動植物犯罪可能成為大規模流行病的根源 必須納入國際刑法中
    中國香港 - Media OutReach - 2020年10月20日 - 終止野生動植物犯罪全球倡議於上周五公布了一項解決野生動植物犯罪的新法律協議細節。該協議具開創性,可能有助於防範未來與野生動植物相關的大規模流行病。
  • 22名科學家警告:動物體內多達85萬種尚未發現的病毒或會感染人類
    科學家警告說,在鳥類和哺乳動物中可能有多達85萬種尚未發現的病毒,這些病毒有一天可能會感染人類。在一份新的報告中,一個由22名專家組成的國際小組表示,如果不採取行動保護野生動物,將會有更頻繁和更糟糕的流行病到來。
  • 「科學放大鏡」人類歷史上可以預防癌症的兩種疫苗,你都打了嗎?
    三十年前,在威脅人類的疾病中,癌症處於第6位,如今已經上升至第2位,僅次於心血管疾病。在談癌色變的現在,人類歷史上真正能預防癌症的疫苗也只有兩種:B肝疫苗和HPV宮頸癌疫苗。HPV疫苗可謂是近幾年的「網紅疫苗」,雖然紅,但許多人對其仍是一知半解。
  • HPV疫苗可以預防宮頸癌嗎?什麼時間打,效果最佳?
    預防宮頸癌需要多運動,便可以消除。這也是大多數的發病原因。HPV疫苗可以預防宮頸癌嗎?宮頸癌病因清楚,HPV預防性疫苗取得很大的效果,早期發現及早期治療的技術成熟,且有多種篩查方案可供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不同的地區選用,具有良好的控制前景。
  • 打過宮頸癌疫苗能預防多久?
    打過宮頸癌疫苗具體能夠預防多長時間,目前臨床上並沒有明確的數據,所以沒有明確的答案。宮頸癌疫苗上市已經十多年了,這種疫苗用於人體也就是十多年的時間,所以,這個數據還是有待於進行考證的。這十多年的臨床研究表明宮頸癌疫苗,至少有10年以上的預防作用。
  • 癌症疫苗只要打一針就可以預防癌症
    什麼是癌症疫苗? 癌症疫苗是屬於癌症免疫療法中最新的一種治療方式,因為它可以識別特定癌細胞上存在的蛋白質,可以阻止癌細胞生長,防止癌症復發,清除治療後殘留的癌細胞。
  • 法媒刊文:生物多樣性危機和流行病存在聯繫
    更多的流行病報告指出,最近50年來,人類遭遇的流行病尤其是源自動物的流行病的數量在增加。「這些疫病的死亡率差別非常大」。動物傳人的疫病數量的增多「部分原因來自於人類和野生動物群落接觸的不斷增多」。在動物傳人疾病方面,一些動物物種要比其他的更加頻繁:包括那些同人類在基因和生理上有高相近性的動物(尤其是靈長類哺乳動物以及其他一些諸如鳥類的脊椎動物);同人類有長期共同生活歷史的物種,也就是家畜(尤其是豬科動物)、共生動物(接近人類的老鼠和某些昆蟲)以及人類狩獵對象。中間宿主的存在是可能的但並不是必須的。
  • 由於全球貿易和旅行,新型流行病的再三爆發已不可避免
    最重要的一個因素是,人類活動正在顛覆人與病毒之間的脆弱平衡。城市化、全球化將大量人口聚集在有限空間內,拓展了人類與自然(特別是野生動物)的互動邊界,又加速了人員全球流動,為新型病原體的擴增和傳播創造了越來越有利的條件。從愛滋病、SARS,到伊波拉、寨卡,這個問題越來越明顯,新冠肺炎則是最新一例。
  • 專訪法國人類學家凱克:從動物的視角理解病毒與防疫
    對於自然科學研究者們而言,儘管病毒的具體演化過程尚無定論,但是新冠病毒來源於野生動物已成為基本共識,目前被認為可能是中間宿主的動物包括蝙蝠與穿山甲。人畜共患病這一概念因而被推到臺前,引發追問:動物是危險的病毒庫嗎?我們何以防範病毒難以預測的跨物種躍遷?我們應如何思考和調試人類和動物的關係?我們可以怎樣理解人類社會現有的結構和體制對人畜共患病大流行所做出的不同應對?
  • 終於明白了,這些病毒都和野生動物有關
    為了防止疫情爆發和獲取經濟效益,養殖場會給這些動物打防病毒疫苗,使得這些動物傳染病毒的風險大大降低。而野生動物身上攜帶的病毒,很可能我們人類之前沒有接觸過,一旦傳播到人身上,人體是沒有免疫力的。科學家懷疑,可能是靈長類動物食用了被蝙蝠啃食和口水汙染的水果後染毒,隨後又傳給人類。 而直到現在,都沒有一種疫苗能夠完全解決伊波拉病毒。
  • 預防宮頸癌打疫苗就夠了嗎?
    要說網紅疫苗,那除了還沒有上市的新冠疫苗外,就只有火了很久,經常需要排隊預約的HPV(人乳頭瘤病毒)疫苗了。從它在國內上市開始,博得了不少女性的青睞,導致疫苗供不應求。很多城市預約接種者排起長隊,漫長地等待;有的城市甚至推出「搖號」政策,能不能打上全憑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