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我國目前的狂犬病流行情況,致傷動物傳播狂犬病的風險可分三個等級:
高風險動物:犬、貓;流浪的或野生的哺乳動物如鼬獾、紅狐、豹、熊、狼、猴;蝙蝠。
被高風險動物致傷後,一律應及時進行規範狂犬病暴露後處置。
低風險動物:牛、羊、馬、豬等家畜;兔、鼠等齧齒動物 。
被低風險動物致傷後,一般不建議開展狂犬病暴露後處置,可詳詢當地醫生。
無風險動物:非哺乳動物如禽類、魚類、昆蟲、蜥蜴、龜、蛇等不感染和傳播病毒。
被其致傷後屬於無風險暴露,無需進行狂犬病暴露後處置。
特例:人與狂犬病病人的密切接觸按高風險處置。普通人之間的咬傷、抓傷無需進行狂犬病暴露後處置。
應儘快接受規範的狂犬病暴露後處置,這是預防發病的最重要措施,流程包括:傷口處理(傷口衝洗→清創→消毒)→必要時在傷口周圍浸潤注射免疫球蛋白→視情傷口縫合→及時並全程接種狂犬病疫苗→視情應用破傷風製劑。(1)傷口處理
傷口處理包括徹底的衝洗和消毒處理,可以減少傷口處的病毒,對於防止疾病發生,傷口處理與注射疫苗同樣重要。
正確清洗傷口的方法:用肥皂水(或其他弱鹼性清洗劑)和一定壓力的流動清水(如自來水管)交替清洗咬傷和抓傷的傷口及其周圍,最後用生理鹽水衝洗傷口,清洗時間不少於15分鐘。如果條件允許,建議使用狂犬病專業清洗設備和專用清洗劑對傷口內部進行衝洗。
自行清洗傷口後,也需要去醫療機構進行後續傷口處理。
(2)注射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
當皮膚被貫穿、破損的皮膚被舔舐或開放性傷口或黏膜被舔舐時(III級暴露,哪怕是很小的傷口,都可能導致嚴重的後果),應注射免疫球蛋白,其作用是應用外源性抗體立即中和傷口部位的狂犬病病毒,提供被動免疫,延長潛伏期,為疫苗誘導人體產生主動免疫贏得時間。應儘早使用,最好在傷口清洗完成後立刻開始。如未能及時注射,在第一劑狂犬病疫苗接種後的7天內均可使用。哪怕傷口已經癒合,也需要在傷口處浸潤注射。
(3)注射狂犬病疫苗
除非接觸狗、貓的皮膚沒有任何傷口,或者沒有被他們接觸到黏膜,否則都需要接種疫苗。疫苗接種可誘導人體產生內源性抗體從而降低病毒進入周圍神經的風險。狂犬病是致死性疾病,暴露後無任何禁忌,必須使用狂犬病疫苗。應到有疫苗接種資質的醫療衛生機構全程接種狂犬病疫苗,原則上是越早越好。
狂犬病疫苗並非只打一針,而是要通過1個月左右才能完成免疫,一定要嚴格按照時間規律接種,不可中斷!目前有「5針法」和「4針法」兩類疫苗,兩者在效果方面沒有特別的不同。
做好犬只的免疫和管理是消除人間狂犬病的關鍵措施。從全球範圍內來看,99%以上的人類狂犬病是由犬傳播的。我國人類狂犬病主要由犬傳播,其次是貓。在流行地區,大規模的犬只免疫達到70%的免疫覆蓋率,可阻斷狂犬病在動物中的傳播,從而拯救人類生命。因此,我們呼籲文明養犬,及時給家養的狗和貓接種疫苗,不要輕易遺棄;出門遛貓狗要拴繩,減少對他人的傷害。供稿:急性傳染病防制所 譚毅、周樹武
編輯:健康教育與傳媒科
(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