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聯合國框架下的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政府間科學—政策平臺(IPBES)10月29日發布最新報告指出,自然退化導致大流行病暴發的風險上升,如果應對全球傳染病的方式不發生根本性變革,未來大流行病的發生將更頻繁,並且將比新冠肺炎傳播更迅速、對全球經濟破壞性更強、造成更多民眾死亡。
該報告指出,新冠疫情至少是自1918年流感大流行以來的第6次全球大流行病。雖然這次疫情起源於動物攜帶的微生物,但就像所有的大流行病一樣,這次疫情的發生完全由人類活動導致。報告估算,目前在哺乳動物和鳥類身上還存在著170萬種「未知」病毒,其中高達85萬種病毒有可能傳染給人類。
「新冠肺炎疫情以及任何現代大流行病的起因並非神秘莫測。」生態健康聯盟總裁、IPBES研討會主席Peter Daszak說,人類活動對環境產生影響,導致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破壞,這帶來了大流行病風險。土地用途變化、農業的快速擴張和集約化發展以及不可持續的貿易、生產和消費活動破壞了自然,增加了野生動物、牲畜、病原體和人類的相互接觸。這就是大流行病產生的路徑。
Daszak說,人類預防大流行病的能力在不斷提高,但應對方法實際上停滯不前,依然要等到疾病出現後,再依賴於疫苗、療法等手段去遏制疾病。「我們能夠逃離大流行病時代,但前提除了應對疾病外,還要更加重視疾病預防。」
報告認為,在疾病發生後依賴於疾病反應措施,包括公共衛生措施和技術解決方案——尤其是迅速研發和分配新疫苗和療法,這一路徑「緩慢而充滿不確定性」。報告指出,大量民眾飽受疾病折磨,此外,為應對大流行病,全球每年的經濟損失高達數百億美元。
該報告同時提出了減少及應對大流行病風險的多條政策建議,主要包括成立高級別政府間大流行病預防委員會,為決策者提供關於新發疾病的最佳科學理論和證據;預測高風險地區;評估潛在大流行病的經濟影響以及認識研究差距。
該委員會還將協調建立全球監測框架。在各國政府中建立「同一個健康」(One Health)機制,增強大流行病預防能力,提升大流行病預防項目,並在各領域開展疾病調查、控制疾病暴發。通過建立政府間「衛生和貿易」夥伴關係,減少國際野生動物貿易中的人畜共患病風險;在野生動物貿易中減少或去除疾病風險較高的物種。此外,在非法、不受管控與合法、受管控的野生動物貿易在疾病風險中的相對作用,人們對生態系統的退化和恢復、景觀結構與疾病風險之間關係的認識等方面,縮小知識差距。(馮麗妃)
來源: 《中國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