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人類行為:評估新冠病毒帶來的「信息流行病」

2020-11-13 集智俱樂部


導語

在蔓延2020一整年的新冠疫情中,各國政府和公眾不僅在對抗一場大流行,還在對抗各種虛假、低質量信息的大流行。近日Nature Human Behaviour 期刊在線發表一篇論文,研究者基於全世界162個國家在新冠大流行的早期(1月22日-3月10日)的1億條推特信息,研究了與流行病流行相伴而生的「信息流行病」現象。

論文題目: Assessing the risks of 『infodemics』 in response to COVID-19 epidemics 論文地址: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2-020-00994-6


面對跌倒起伏的美國大選,想必太多人見識到了假新聞的危害。信息流行病(infodemics)是描述這一現象的新詞。它由信息information和流行病pandemic兩個詞合成而來,是指伴隨疾病的流行,各種信息特別是虛假信息大範圍傳播,進而造成巨大負面社會影響。如今關於新冠病毒的信息流行病正在世界範圍內蔓延。

信息流行病的傳播過程,與傳統的流行病傳播有相似性。為了描述與新冠疫情相關的社交媒體中的信息傳遞,研究者首先對信息和傳播者進行了分類。

信息傳播示意圖

如圖所示,社交媒體上的信息傳播方,不僅有真實人類,還有一些機器人帳號。根據帳戶發布的信息真偽,將其分為紅色、藍色和綠色三種,分別代表虛假信息傳遞者、一般用戶和可信信息源。

針對不同類型的信息,給予不同的打分,例如陰謀論的危害最大,得分是9,而虛假信息的危害為8分。之後針對各地區某段時間用戶的新冠信息總和,得出代表該地區的信息流行病的總分,稱其為「信息流行病風險指數(Infodemic Risk Index )」。

各國不同時間段新增病例和社交網絡中傳播信息的信息關係

上圖中部,展示了世界各國受到「信息流行病」影響的程度,四角分別是加拿大、俄羅斯、瓜地馬拉和韓國日均病例和傳播信息的有多少是經過驗證的(淺藍色),有多少是未驗證的(深藍色),圖中的圓圈代表該國單日新增病例數。

各國的信息流行病嚴重程度隨時間變化

對比國與國、地區與地區,可以發現在不同地域,信息流行病嚴重程度的變化是獨立的。上圖所示的各國信息流行病風險指數,先後順序上並不存在相互之間的影響。

總病例數和信息流行病嚴重程度的關係

而對比在研究期間,總確診病例數和各國信息流行病風險程度得分的記錄,可以看出兩者之間並沒有顯著的相關性,其中紅線為線性回歸的結果,黑線為多項式回歸擬合。

從該研究中,可得出幾個出人意料的結論:

  • 社交網絡中關於疫情的信息大多是未經驗證的、錯誤的;
  • 謠言的傳播和單日新增病例這一代表疫情嚴重程度的指標,並沒有明顯的關係;
  • 不同國家可信與不可信新聞來源的佔比,和社會經濟發展程度沒有關聯。

考慮到應對新冠,最有效的手段是預防,而這需要真實信息的廣泛傳遞。故而這項研究有著深遠的意義。但由於教育背景、常用語言的原因,缺少對各國社交網絡的無偏採樣,同時由於實時收集海量數據面臨的困難,該研究還有諸多局限性。

作為一篇量化研究」信息流行病「的論文,這項研究提出在重大社會事件背後,社交網絡中必然存在著與正確信息伴隨的虛假信息,而虛假信息的傳播規律,比想像中的更為複雜多樣。

信息流行病作為新興課題,在全球疫情持續發酵、人類信息環境愈發惡劣的背景下,未來研究值得期待。未來還會繼續拓展,比如可以考察社交網絡中機器人帳戶在虛假信息傳播中起到的作用;可以針對可靠來源的數據,建立多語言的文本庫;以及對跨社交平臺進行文本挖掘,建立對各國人群的有代表性的抽樣。

作者:郭瑞東

編輯:鄧一雪

相關焦點

  • 多倫多大學成立大流行病研究所,專門研究新冠病毒
    根據CTV News報導,多倫多大學新成立了一所大流行病研究所。該研究所將致力於研究新冠病毒帶來的影響以及恢復工作相關內容,同時還將幫助政府為將來的疫情做準備。  大約有十二名教職員工致力研究各種科學主題,包括醫院能力的影響,疫情對社會不平等現象的影響以及新冠病毒對黑人社區的特定影響。  多倫多大學在流行病學,急救和社會工作等多個領域都頗具研究深度,這使學校能夠召集專家,並提供更多全面的信息和方法。
  • 【英國專家:新冠病毒的傳染性,讓它比伊波拉病毒更可怕】流行病...
    2020-03-09 19:07:48來源:FX168 【英國專家:新冠病毒的傳染性,讓它比伊波拉病毒更可怕】流行病防範創新聯盟CEO Richard Hatchett在電視節目中表示,新型冠狀病毒的潛力在中國、義大利、伊朗等國家已經得到展示,這可能對全球50%-70%的人口造成威脅。
  • 科學家警告:85萬種未知病毒可能感染人類。大流行病還將到來?
    對於人類來說,毀滅我們的,除了戰爭之外,可能性最大的就是災難性的生物風險,包括細菌,真菌,原生生物,蠕蟲,朊病毒和病毒。從古猿時期,人類就開始了和這些微生物的抗爭,人類更是差點因為微生物引發的大流行病而消亡。
  • 世衛組織:新冠病毒變異是流行病正常演變過程,無需大感驚慌
    針對在英國發現的一種變異新冠病毒,世界衛生組織(WHO)敦促各國不要「大感驚慌」,稱這是流行病的正常演變過程。透明度非常重要,向公眾說明事實非常重要,但我們也必須讓公眾明白病毒進化是一個正常過程。」瑞安指出:「能夠如此緊密、小心、實時科學性地追蹤病毒,對全球公共衛生來說是一項積極性的發展,能夠做到這點的國家應該獲得表揚。」他指出,許多國家在評估風險後實施旅行禁令是為了防範萬一。
  • 為什麼新冠病毒如此令人恐懼?人類讓病毒變得更強大
    儘管人類現已掌握先進的醫學技術,但是新冠病毒的爆發,令許多國家措手不及,造成了世界範圍內的大恐慌,為什麼新冠病毒這麼令人感到恐懼?其實歷史上,一些病毒比新冠病毒更糟糕。數百年前的西班牙流感和黑死病讓人們感到恐懼,這些災難事件導致數百萬人死亡,對當時的社會帶來了深刻變化。
  • 聯合國&世衛組織:大流行病是人類破壞自然的結果
    寨卡病毒、非典、伊波拉病毒、新冠病毒……是什麼導致近年來大流行病頻發呢?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和世界自然基金會指出,這都是人類破壞自然的結果,如果不保護自然,未來還會暴發更致命的大流行病。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和世界自然基金會的領導人指出,新冠肺炎等大流行病是人類破壞自然的結果,而幾十年來全世界一直在無視這個赤裸裸的現實。
  • Nature|新冠病毒水解酶結構!多種病毒抑制作用小分子!
    依賴RNA聚合酶)被認為是新冠病毒的兩大重要靶點。of its inhibitors」的論文,解析了新冠病毒水解酶Mpro的結構並基於該結構進行了藥物篩選並利用了細胞實驗評估了藥物效果,發現了具有較強病毒抑制作用的小分子。
  • 西媒:流行病專家探討新冠病毒成為常駐性病毒可能性
    新華社北京10月25日新媒體專電 據西班牙《經濟學家報》網站近日報導,研究新型冠狀病毒的專家傑弗裡·沙曼(因其準確的模型和判斷聞名)發表的最新文章提出了一種可能:通過感染或接種疫苗獲得對新冠病毒的免疫力,會在一年之後減弱,這與導致輕度呼吸道疾病的常駐性冠狀病毒的特徵相似。
  • 新冠病毒讓牛津英語詞典提前更新了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新聞記者 楊寶寶 編譯全球新冠感染病例已經突破200萬例。從經濟到社會層面,這場疫情給世界帶來的長久影響還難以準確評估,但幾個月來,「新冠」已經成為最受關注的話題。據《衛報》報導,4月,英語權威詞典《牛津英語詞典》專門修訂了Covid-19和與該流行病有關的詞條,將WFH (「work from home」的縮寫,即「居家工作」)、「社交距離」和「自我隔離」等詞彙進行了特別更新,將Covid-19產生的影響納入到《牛津英語詞典》對英語語言的最終記錄中去。
  • 全國10省市開展,新冠病毒血清流行病調查能解決哪些問題
    這項調查工作還陸續在全國另外9個省市進行,用以摸底新冠病毒在中國的感染現狀。中國疾控中心駐武漢流調隊隊長丁鋼強此前表示,這次在全國抽取包括武漢在內的10省市,開展社區居民新冠病毒血清流調,目的是探尋新冠病毒無症狀感染者的發生情況、了解社區人群的新型冠狀病毒抗體水平,為新冠防控策略調整提供科學依據。血清流行病學是流行病學的一個重要分支,於1916年創立。
  • 科學家如何看待新冠病毒的來龍去脈
    世界衛生組織衛生緊急項目執行主任麥可·瑞安表示,對新冠病毒來源的相關調查對防止疫情捲土重來非常重要,對病毒來源的調查要「以科學為中心」,讓科學家主導。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鍾南山指出,新冠肺炎源頭是科學問題,無證據就隨意下結論是不負責任的。布魯塞爾知名智庫「歐洲之友」政策研究部主任莎達·伊斯拉姆表示:「陰謀論是疫情帶來的最糟糕的事物之一。
  • 牛津英語詞典增加與新冠病毒相關詞條
    全球新冠感染病例已經突破200萬例。從經濟到社會層面,這場疫情給世界帶來的長久影響還難以準確評估,但幾個月來,「新冠」已經成為最受關注的話題。《牛津英語詞典》網頁版上的「Covid-19」詞條Covid-19正是這樣的一個詞,它因此被添加為《牛津英語詞典》的一個新條目。在《牛津英語詞典》中,Covid-19被描述為「由冠狀病毒引起的人類急性呼吸系統疾病,能夠產生嚴重症狀和死亡,對老年人和其他有潛在健康狀況的人影響尤甚」。
  • Nature:在日本和柬埔寨發現與新冠病毒密切相關的冠狀病毒
    Veasna Duong表示從柬埔寨馬蹄蝠中發現的冠狀病毒與新冠病毒密切相關,甚至與它的祖先密切相關,它能夠提供有關新冠病毒是如何從蝙蝠傳給人類的重要信息,並為大流行的起源提供可能的尋找方向。 2013年從日本馬蹄蝠(Rhinolophuscornutus)中發現的Rc-o319冠狀病毒與柬埔寨發現的情況類似,該病毒與SARS-CoV-2共享81%的基因組,與新冠病毒親緣關係太遠,無法提供有關大流行病起源的見解。
  • @三亞 科學家如何看待新冠病毒的來龍去脈
    與武漢病毒研究所合作已經長達15年、專門研究大流行病起源的「生態健康聯盟」主席彼得·達薩克表示,新冠病毒源於中國實驗室的理論「可笑且荒謬」,武漢病毒研究所尚不具備引發疫情的病毒。美國國家過敏症和傳染病研究所所長、白宮疫情應對特別小組成員安東尼·福奇表示,導致新冠肺炎疫情的病毒並不是來自中國的實驗室。美國喬治·梅森大學研究生物安全的教授格雷戈裡·科布倫茨表示,疫情暴發後,武漢病毒研究所發布了若干早期的新冠病毒基因組序列信息,這使其他國家得以研發診斷工具,沒有證據表明武漢病毒研究所有掩蓋病毒源頭的行為。
  • 深網觀察 第112期|「政治病毒」比新冠病毒危害更大
    防控疫情系列評論之三十九深網評論員濟愚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3月19日,美國總統川普在白宮新聞發布會上的講稿被記者拍下,照片顯示,稿件中的「新冠病毒」一詞被劃掉,改為了手寫的「中國病毒」。這已不是川普第一次公開稱呼「新冠病毒」為「中國病毒」。
  • 中國-世界衛生組織新冠病毒溯源研究聯合專家組舉行新聞發布會
    2021年2月9日,中國-世界衛生組織新冠病毒溯源研究聯合專家組在武漢舉行新聞發布會,通報共同開展新冠病毒全球溯源中國部分的工作情況。2019年底,新冠疫情在武漢市突然暴發,中國迅速採取行動,主動通報疫情信息,採取最全面最嚴格的防控措施,疫情防控取得顯著成效。目前,疫情仍在全球持續蔓延。
  • ...微米級花粉化石、俄首款新冠疫苗、新冠病毒傳播、格陵蘭島冰蓋...
    ——《科技日報》4俄首款新冠疫苗同步開展3期臨床試驗和觀察研究俄羅斯「加馬列亞」流行病與微生物學國家研究中心副主任傑尼斯·洛古諾夫8月18日在莫斯科表示,該中心開展的「衛星V」新冠疫苗第三期研究包含3期臨床試驗和觀察研究,此前試驗中志願者接種的抗體幾何平均滴度(抗體濃度的幾何平均數)超過1
  • 貓比狗更易感新冠病毒,寵物是否需要進行新冠病毒檢測?
    近日,據媒體報導,來自比利時列日市的一隻貓在其主人確診新冠肺炎後,其新冠病毒檢測結果呈陽性。這是首例已知的貓感染病例。隨著新冠病毒在全球範圍內迅速傳播,一些人對它是否在寵物和人之間傳播感到擔憂。
  • 2020年新冠病毒是人類共同的危機
    高層公寓就是一座人造鋼筋水泥的山,「大山」人為改變環境,使得周遭氣流變得詭秘狂妄,這就是我時時痛感著的身邊的人類破壞環境的典型例子。其實每個人的身邊都有這樣的例子。新冠病毒是大自然向人類發出的警告,人類與大自然之間出現了不可調和的問題,於是來了一個強勢又狡猾的病毒來警告人類。
  • 鳥類和哺乳動物攜帶85萬種尚未發現病毒可能感染人類
    在一份最新研究報告中,一支由22名專家組成的國際小組表示,如果不採取行動保護野生動物,人類將面臨更頻繁、更糟糕的流行病,同時,我們需要轉向預防動物傳染性疾病,而不應完全寄希望於公共衛生措施和新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