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澎湃新聞】
澎湃新聞記者 楊寶寶 編譯
全球新冠感染病例已經突破200萬例。從經濟到社會層面,這場疫情給世界帶來的長久影響還難以準確評估,但幾個月來,「新冠」已經成為最受關注的話題。據《衛報》報導,4月,英語權威詞典《牛津英語詞典》專門修訂了Covid-19和與該流行病有關的詞條,將WFH (「work from home」的縮寫,即「居家工作」)、「社交距離」和「自我隔離」等詞彙進行了特別更新,將Covid-19產生的影響納入到《牛津英語詞典》對英語語言的最終記錄中去。
《牛津英語詞典》執行主編伯納黛特·帕頓(Bernadette Paton)表示,「編輯在短時間內觀察到一個詞的使用呈指數級增長,並且壓倒性地主導了全球話語,甚至排除了大多數其他話題,這是一種罕見的經驗。」
《牛津英語詞典》網頁版上的「Covid-19」詞條
Covid-19正是這樣的一個詞,它因此被添加為《牛津英語詞典》的一個新條目。在《牛津英語詞典》中,Covid-19被描述為「由冠狀病毒引起的人類急性呼吸系統疾病,能夠產生嚴重症狀和死亡,對老年人和其他有潛在健康狀況的人影響尤甚」。
這次更新超出了《牛津英語詞典》通常的季度出版周期,「但這是一個非同尋常的時代,《牛津英語詞典》的編纂者和許多其他人一樣都在家裡工作。他們正在追蹤這一流行病語言的發展,並為其使用提供語言和歷史背景。」 帕頓認為,這次超出常規的更新是必要的。
《牛津英語詞典》對80多億字的網絡新聞進行了分析,發現「冠狀病毒」和Covid-19這兩個詞目前正主導全球話語。雖然在去年12月,英國脫歐、彈劾和氣候等詞彙佔據了新聞的主導位置,但到了今年1月,「冠狀病毒」這個詞的使用頻率大大增加,與諸如叢林大火、考拉、伊拉克、蝗蟲和暗殺等時事詞彙一起被廣泛使用。到了今年3月,《牛津英語詞典》使用頻率前20的關鍵詞中的每一個都與「冠狀病毒」有關,而「冠狀病毒」這個詞本身的使用頻率更是大幅增加。
在一份分析報告中,《牛津英語詞典》寫道:「1月,高頻詞主要與冠狀病毒、非典、病毒、人與人、呼吸道、流感樣病毒的命名和描述有關。」「到了3月,關鍵詞則反映了病毒的社會影響,以及圍繞醫療反應的問題,如『社會距離』、『自我隔離』、『封鎖』、『非必要(如非必要的旅行)』和『推遲』等詞彙的使用都特別頻繁,PPE(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個人防護設備)和『呼吸機』等詞也是如此。」
編纂者注意到專業醫學術語和新縮略詞(如WFH和PPE)使用的增加。WFH(居家工作)這一縮略詞用法是最早出現在1995年,但帕頓指出,「在這個縮寫今年成為我們很多人的生活方式之前,很少有人知道它。」個人防護設備的縮寫PPE的出現可以追溯到1977年,但「以前可能僅限於醫療和急救專業人員(使用)」。
1957年首次使用的「社交距離」這個詞最初是指一種態度,指的是一種冷漠或有意與他人在社交上保持距離的行為。但現在,這個詞被用於描述「保持身體距離」,「保持我們與他人之間的距離,以避免感染。」巴頓寫道。
以前的流行病也產生了新的詞彙。黑死病於1347年至1351年之間在歐洲出現高峰,不久後的1382年,「瘟疫」、「致命流行病」這兩個詞語首次出現,「自我隔離」這個詞則最早出現於1878年,用來形容17世紀埃亞姆村民的行為,他們將自己隔離起來,以防止第二波赫死病蔓延到周圍村莊。
「社會的巨大變革帶來了語言的巨大變革,這是詞典編纂的一貫主題,而在當前的全球危機中,這一點從未如此真實。」 帕頓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