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爾蘭電影《教授與瘋子》講述的是迄今為止最有名的詞典《牛津英語詞典》編撰中的一段感人故事。所謂「教授」,指的是曾經擔任《牛津英語詞典》主編的詹姆斯·墨裡,但他卻從不是正經的教授,而只是一個出身微寒、從未上過大學的語言學天才。所謂「瘋子」,指的是關押在英國布羅德摩爾精神病院的美國退休軍醫威廉·切斯特·邁納,他也不是一個單純的精神病人,而在第一版《牛津英語詞典》中貢獻了1萬多個詞條。
1872年2月17日凌晨,倫敦泰晤士河邊的蘭貝斯區發生了一起槍擊案。美國退休軍醫威廉·切斯特·邁納誤殺了司爐工喬治·梅裡特。邁納在法庭上再三辯白,當晚有人闖進他的房間,他追出來殺錯了人。法庭判決,以「法定刑事精神病患者」 的名義將邁納永久關押。在布羅德摩爾精神病院,邁納告訴看守芒西,把他的退休金都給梅裡特太太撫養她的孩子。
1857年開始由英國語文學會負責編寫的《牛津英語詞典》起步就困難重重,陷於難產。此時,14歲就退學謀生,沒有學位,自學成才,精通十幾種語言的詹姆斯·墨裡被推薦給了詞典編委會。在牛津大學的專家學者們經過20年努力一事無成之後,把墨裡這樣「卓越的反教條人才」當做《牛津英語詞典》的「靈丹妙藥」成了唯一選擇。
詹姆斯·墨裡果然拒絕墨守成規,一上任就推出了一個全新的舉措:全民參與。他在報紙、書店、圖書館發放傳單廣告,動員全世界使用英語的人一起為詞典收集詞條定義,然後通過郵寄方式發送給編委會。看到此處,我不禁恍然大悟,維基百科這樣開放互動式的編撰詞典方法,早在一個多世紀以前,就已經在《牛津英語詞典》編撰中用過了!
一個偶然的機會,邁納在精神病院裡看到了墨裡的傳單,找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短時間內,他給墨裡寄去了1萬多個詞條的筆記,解決了詞典編輯中的難題。1884年,《牛津英語詞典》第一分冊終於出版。墨裡興衝衝地帶著詞典來到布羅德摩爾,卻發現邁納居然是被終身關押的精神病殺人犯。
此時,看守芒西也找到了梅裡特太太,但她拒絕了邁納的退休金。芒西只好不斷地買了食品來救濟梅裡特太太和孩子們。為了表示感謝,梅裡特太太來到精神病院,並給邁納送了一本書。邁納發現梅裡特太太不識字,就教她認字。文字裡蘊藏的美好感動了梅裡特太太,也讓她了解了邁納,讓她萌生出愛意。
梅裡特太太的愛意並沒有使邁納的病情緩和,反而使他陷入了更深的自責中。此時,《牛津英語詞典》的編撰者是個精神病殺人囚犯的消息被報紙披露。墨裡和編委會陷入了漩渦中。
這部根據《牛津英語詞典》編撰過程中的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由歐美電影界兩位大名鼎鼎的巨星主演。奧斯卡最佳導演獎獲得者梅爾·吉勃遜飾演墨裡,兩度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獲得者西恩·潘飾演邁納。他們把這兩位頗具個性的人物演繹得真實生動,感人肺腑。
在墨裡身上,有著梅爾·吉勃遜扮演角色慣有的宗教狂熱般的熱情。面對牛津大學的頂級專家,他豪放地說:「一件事如果一個人做,可能要用一百輩子。100個人做的話,這一生一定能做完。要是有1000個人,幾年就能完成。」在100多年前,用全民參與、開放互動的方式來編撰大英帝國的第一部官方詞典,無疑是一個瘋狂的舉動。在他的詞典中,又有一位真正的精神病殺人囚犯擔當了重任,更令人難以想像。所以,看完電影,我覺得墨裡才更像一個瘋子。
而在邁納身上,更獨具西恩·潘飾演性格分裂人物的特點。戰爭給邁納留下了嚴重的精神創傷,但卻沒有損害他的知識、才情和理智。西恩·潘用精湛的演技,完美地塑造了一個精神殘疾卻知識豐富、人格偉大的人物。他的瘋癲,他的痛苦,令人動容,催人落淚。而他驚人的知識能力和寫作效率,又讓我們佩服和感慨。所以,他外表上是個瘋子,內裡卻是一個高雅的教授。
人生之中,往往就是這樣倒錯。有瘋狂的教授,有優雅的瘋子,孰高孰低,一句話難以說清楚。沒有墨裡教授瘋狂的全民參與、開放互動新招,《牛津英語詞典》何時問世還是個問題。沒有邁納醫生在精神病院夜以繼日的寫作,墨裡教授可能早就已經崩潰。在每一部巨著的背後,都會有許許多多這樣的逸聞秘事,等待我們去挖掘。
最後,我還感慨於愛化解仇恨的力量。邁納在精神病發時誤殺了梅裡特,梅裡特太太和孩子們卻從仇恨走向和解,寬恕了這位可憐的病人,邁納回過來又帶給了梅裡特太太知識,和他們一起走向新生。一個悲劇,最終演變成一個完美的喜劇。這不是好萊塢式的大團圓,而具有英國文學藝術特有的、具備文藝復興特點的人文道德高度。善良和愛,是這個世界最偉大的力量。它最終將化解一切仇恨,消弭一切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