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牛津英語詞典》的編輯做了件不尋常的事情。在過去的20年中,他們每季度發布一次更新,以收錄新的單詞和其含義。這些更新通常在3月、6月、9月和12月發布。然而,在今年春末以及7月,該詞典的編輯發布了特別更新,以記錄新冠疫情對英語的影響。
儘管編輯們已經記錄了許多與新冠病毒相關的語言變化,但他們的一些發現仍令人驚訝。例如,他們稱,疫情只產生了一個真正的新詞:首字母縮寫詞COVID-19。
編輯注意到的大多數與新冠病毒相關的變化,其實都是較陳舊、晦澀的單詞和短語被提升了使用頻率,例如傳染數(reproduction number)和保持社交距離。此外,他們還記錄了已有詞彙融合而成的新單詞。
一部記錄變化的字典
《牛津英語詞典》致力於成為英語語言及其歷史的最廣泛、最完整的記錄。1884年,《牛津英語詞典》初版的非完整版面世,全書直到1928年才宣告完成。在隨後的數年中,包含新詞的額外卷冊面世,以補充第一版《牛津英語詞典》,這些新詞後來被集成到了1989年出版的第二版《牛津英語詞典》中。大多數圖書館中都可以找到該版本的《牛津英語詞典》 。在隨後的1992年,《牛津英語詞典》發行了只讀光碟上的數字版本。
2000年3月,《牛津英語詞典》推出了在線版本。在這個新版本中,編輯人員修訂了各個版本中的釋義,很多釋義已有一個多世紀的歷史。考慮到其大小,第三版將不會以印刷形式出版。這一輪修訂可能要到2034年才能完成。
與此同時,隨著語言不斷成長、變化和發展,編輯人員將繼續記錄,季度更新提供了新單詞和修訂列表。比如,今年9月的更新加入了「手工主義者」(craftivist)和「甜餅怪」(Cookie Monster,《芝麻街》中的布偶角色)等詞。
新舊交融
與新冠病毒相關的特別更新讓我們得以觀察到,在面對前所未有的社會和經濟動蕩時,語言如何快速地發生變化。例如,疫情的影響之一是,它把以前晦澀難懂的醫學術語帶到了日常用語的最前沿。
傳統上,字典編輯僅在科學和技術術語在其學科以外達到一定的流通度時才會將其收入字典。藥品的名稱就適用這種情況,因為藥品有成千上萬種。例如,你會在字典中看到利他林(Ritalin,被廣泛應用於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和嗜睡症的治療)和羥考酮(Oxycontin,用於治療中度至重度疼痛),但看不到阿立哌唑(Aripiprazole,一種非典型的抗精神病藥)。
不過,這次疫情已經導致至少兩種藥物的名稱進入了公眾領域。
羥氯喹(Hydroxychloroquine)被部分人認為是治療新冠肺炎的靈丹妙藥,該詞於7月被收入《牛津英語詞典》。不過,這種藥物的名字早在1951年就已經出現在印刷品中。
另一種新近出名的藥物是地塞米松,一種能降低新冠病毒死亡率的皮質類固醇。該詞最早於1958年出現在印刷品中,並已被第二版《牛津英語詞典》收錄。在7月的更新中,編輯提供了引文以說明該藥物當前用途——抗擊新冠病毒。
更新的內容還包括為一些術語加上新引文,例如社區傳播(community transmission,可追溯至1959年)和社區擴散(community spread,最早於1903年出現在印刷品中)。
關於隔離的語言
與隔離相關的術語早在新冠疫情之前就已存在,但在2020年變得更加流行。
自我隔離(self-isolate)、自我隔離的(self-isolated)和就地避難(shelter in place,此處應理解為居家隔離)都獲得了新的引文來說明其當前用法。
一些術語的含義發生了變化。最初,就地避難指的是在使人身受限的事件(例如龍捲風或槍擊襲擊)中尋求安全。現在,它被用來指代長時間的隔離。類似地,碰肘(elbow bump)已從一種類似擊掌的打招呼方式(正如其於1981年所被記錄的那樣)演變為一種向他人打招呼的安全方式。
關於新冠病毒的語言也出現了一些地區差異。Self-isolate(自我隔離)是英式英語中的首選,而self-quarantine(亦為自我隔離)在美國更常用。作為俚語,人們在美國和澳大利亞用「Rona」或「the rona」代稱新冠病毒,但詞典編輯沒有觀測到足以讓它們被收錄的廣泛使用。
《牛津英語詞典》
觀察列表
對於詞典編纂人員來說,一個永遠的問題是,一個詞是否具有足夠的持久力,以至於它應當被收錄在詞典中。新冠疫情產生了很多新術語,這些新術語是由其他詞混合而成的,這其中的許多詞在編輯的觀察列表中。比如,「maskne」(口罩mask+痤瘡acen)指由於面部被覆蓋物引起的痤瘡爆發;「zoombombing」(zoom+轟炸bombing),即陌生人闖入視頻會議;「quarantini」(隔離quarantine+馬天尼Martini)指的是人們在隔離期間飲用的雞尾酒。
其他新混合詞包括「covidiot」(新冠病毒Covid-19+傻瓜idiot),指忽略公共安全建議的人。在智慧型手機上瀏覽導致焦慮的、有關疫情的報導的行為,稱為「doomscrolling」(末日doom+滾動屏幕scrolling);以及德語術語「hamsterkauf」,即恐慌性購買。至於疫情之後是否人們還會普遍使用這些術語,這留待大家猜測。
「 COVID」還是「 Covid」?
那麼「COVID-19」這個詞本身呢?
《牛津英語詞典》的編輯稱,作為「2019年冠狀病毒」的簡寫,它首次出現在2月11日的世界衛生組織形勢報告中。但我們應將其寫為COVID-19還是Covid-19?字典的編輯人員報告了該詞的地區差異。「COVID」在美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佔主導地位,而「Covid」在英國、愛爾蘭、紐西蘭和南非更常見。
由於《牛津英語詞典》是在英格蘭編輯和出版的,所以以英國形式優先:在在線詞典中,它被收錄在詞目「Covid-19」下。
之前的健康危機也曾催生新的縮寫詞和術語。將近40年前,「愛滋病(AIDS)」和「HIV」這兩個詞進入了語言。但直到1980年代末第二版《牛津英語詞典》出版時,它們才出現在字典中。
通過在線發布更新,編輯人員幾乎可以實時跟蹤語言變化,英語語言專家們就不用再做追蹤工作了。
(翻譯:王寧遠)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