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英語詞典》更新:疫情如何影響了我們的語言?

2020-11-30 新京報

撰文|秦無憲

《社會變化與語言變化》報告分析指出:在今年3月份,佔據使用頻率前20名的關鍵詞,幾乎每一個詞彙都與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有關。

《牛津英語詞典》官網。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由於疫情誕生了一些新的詞彙、短語、詞組或縮略語,但這些被我們廣泛使用的語言並不一定是因為新冠肺炎疫情而被創造出來的,有些在歷史上早已存在,只是在疫情蔓延全球的危機下,這些語言的使用範圍變得更加廣泛。

語言的變遷見證著人類命運。詞典執行主編Bernadette Paton在語言學報告中表示,作為一部具有歷史意識的辭典,《牛津英語詞典》中的一些詞彙向我們展示了人類祖先在語言上與各種流行病作鬥爭的歷史。

1

從未像現在這般真實的議題

巨大的社會變革帶來巨大的語言變革

疫情在全球的蔓延,對數十億人的生活造成了巨大影響,也給人類社會的日常語言交流帶來了深刻變革。和每年跟蹤和吸收網絡新型詞彙一樣,《牛津英語詞典》也對疫情下的社會語言進行了跟蹤分析。

根據以往傳統,《牛津英語詞典》每月都會根據新聞內容的實時監測,對語料庫及單詞庫進行更新,其中不僅包括對現有詞條的修訂,還包含對新詞條和新詞義的增補。上周,《牛津英語詞典》在官網更新了《2020年4月新詞列表》,針對與疫情相關的語言進行了語料庫數據分析,剖析了疫情衝擊給人類社會帶來的語言影響,並發布了針對新冠肺炎的語言學報告《社會變化與語言變化》。

《牛津英語詞典》公關部經理Fiona McPherson對外聲明:任何一種大規模的社會變革,都會帶來與之相關的語言變化,並隨之出現用於描述變化的新語言。當下這場特殊的社會危機及其對世界的巨大影響,不僅帶來了新型詞彙的增加,還帶來了已有詞彙的詞義變化。在對超過80億詞語的當代英語語料庫數據進行跟蹤和分析後,《牛津英語詞典》進行了更新。這次更新,也是在季度出版周期慣例之外的重大更新。

「巨大的社會變革帶來巨大的語言變革,這是詞典學的一貫議題。但在當前的全球危機之下,它從未像現在這般真實地呈現在我們眼前。」詞典的執行主編Bernadette Paton說,對於詞典編纂者而言,在很短的時期內觀察到一個詞彙的使用量呈現指數級劇增,並且該詞彙在全球範圍內以壓倒性的優勢主導全球話語,甚至霸佔其他大多數社會話題,這是極為罕見的人類經驗。儘管這次更新出現在季度出版周期的慣例之外,但詞典編纂人員和其他人一樣,在家工作時依然追蹤著流行語的社會發展。

用於跟蹤語言的新聞語料庫。

2

並非新造的疫情熱詞

許多語言在歷史中早已存在

在對語言使用頻率進行評估後,《牛津英語詞典》對外發布的新詞條和新詞義不僅包含了流行病學領域和醫學領域方面的專業術語和新型縮略詞,還涵蓋用於表達社會隔離和社交距離等方面的社會需求性詞彙。

《牛津英語詞典》編纂團隊表示,2019年12月,佔據新聞主導地位的是脫歐(Brexit)、彈劾(impeachment)和氣候(climate)等詞彙;2020年1月之後,冠狀病毒(conaravirus)、森林大火(bushfire)、考拉(koala)、蝗蟲(locust)和暗殺(assassination)等時事詞彙出現了大幅度增加;而今年3月以後,佔據使用頻率前20名的關鍵詞,幾乎每一個詞彙都與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有關。

2020年1-3月佔據牛津語料庫前20名的關鍵詞。

此外,根據《牛津英語詞典》對語言使用的實時監測,1月疫情所帶來的語言使用主要涉及病毒名稱及其描述方面,比如coronavirus(冠狀病毒)、SARS、virus(病毒)、human-to-human(人與人之間)、respiratory(呼吸道)、flu-like(類流感)等;但到了3月,社會使用的關鍵詞逐步趨向病毒所帶來的社會影響,以及圍繞醫療防疫方面的問題:social distancing(社交距離)、self-isolation和 self-quarantine(自我隔離)、 lockdown(封鎖)、non-essential( 非必要,比如in non-essential travel,非必要旅行)、 PPE(個人防護設備)、ventilator(呼吸機)、postpone(推遲)等也都被極度頻繁地使用。

詞典編纂人員也注意到,諸如WFH(work from home,在家工作)和PPE(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個人防護設備)等專業醫學術語和新型縮略詞的使用有所增加。《牛津英語詞典》執行主編Bernadette Paton指出,「在家工作」英文詞組的首次使用出現在1995年,在它成為我們的日常生活方式之前,很少有人知道「WFH」的縮寫形式。「個人防護設備」的英文詞組可以追溯到1934年,它的縮寫形式「PPE」可以追溯到1977年,但只限於醫療和急救專業人員。「社交距離」(Social distancing)於1957年首次使用,最初指向的是一種冷漠的態度,用於表達刻意在社交上與他人保持距離的意圖;而在當下,我們都把它理解為在自己和他人之間保持身體的距離以避免感染。

值得注意的是,當下使用的一些熱詞並非是因為此次疫情出現。通過對新聞、社交媒體、政府簡報和法令等方面語料庫的追蹤和分析,詞典編纂人員表示,儘管由於當今的危機誕生了一些新的詞彙、短語、詞組或縮略語,但這些被現代人廣泛使用的語言並不一定是因為冠狀病毒流行病而被創造出來的,有些在歷史上早已存在,只是在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的危機下,這些詞彙、短語、組合和縮略語的使用範圍變得更廣了。

比如「瘟疫」(pestilence)或「致命的流行病或疾病」(a fatal epidemic or disease)的用法首次出現在歐洲鼠疫大流行(1347~1351)之後的1382年。「自我隔離」(self-quarantined)一詞首次被用於形容17世紀英國埃亞姆村(Eyam)的村民為了防止第二波「黑死病」向周圍村莊蔓延而自我隔離的行為;而在19世紀,該詞更多的時候則被應用於某些國家自我選擇在政治和經濟方面與世界其他國家發生脫離。

當然,由於社會變革給人類社會帶來的社會衝擊和生活影響,一些新型詞彙和詞組也隨之誕生。比如2003年因SARS而出現的詞語Infodemic,指的是與疫情危機有關的媒體和網絡信息的大量湧現,但這些信息往往未經證實,目前也被用來形容圍繞新冠肺炎疫情的新聞泛濫。

2019年12月至2020年3月,「conaravirus」和「Covid-19」的使用頻率變化。

3

辭典中的歷史意識

語言見證人類與流行病的鬥爭史

在針對新冠肺炎的語言學報告《社會變化與語言變化》中,詞典執行主編Bernadette Paton寫道,「作為一部具有歷史意識的辭典,《牛津英語詞典》中的一些詞彙向我們展示了我們的祖先是如何在語言上與他們所目睹和經歷過的流行病作鬥爭的。」

比如,早在14-15世紀出現的大瘟疫和後來持續發生的瘟疫中,歐洲人口就大概達到了40%-60%的死亡率,災難的記憶和恐懼造成了永久性的影響。「瘟疫」(pestilence)或「致命的流行病或疾病」(a fatal epidemic or disease)最早是從法語和拉丁語中借來的,首次出現在大災難發生後的1382年威克利夫版《聖經》中。與此相關的詞彙pest(害蟲)也是在此不久之後出現的,來自於法語詞彙peste。「痘痘」(Pox,來自於pock的複數,表示膿皰或留下的痕跡)作為適用於病毒性傳染病的術語,首次出現在1476年;還有1560年代首次出現的「天花」(smallpox),等等。

但是,17世紀的大瘟疫開啟了描述流行性疾病的大門,相關詞彙開始融入或改變英語。「流行病」(Epidemic)和「大流行病」(pandemic)都出現在17世紀;因患者皮膚出現的黑色膿皰而得名的「黑死病」(Black Plague),首次使用於16世紀初,它更為我們所熟悉的同義詞「Black Death」直到1755年才出現。正是在17世紀的瘟疫中,德比郡的整個村莊選擇了自我隔離(self-isolate ,self-quarantine);在1878年的歷史描述中,「自我隔離」(self-quarantined)首次被用於英格蘭德比郡亞姆村(Eyam)的故事中:亞姆村的村民們為了避免傳染給周圍的村莊,在1665年至1666年將自己隔離起來,結果全村損失了大約三分之一的人口。由此,亞姆村被稱為「瘟疫之村」,但這個稱呼並非恥辱,而是一種榮耀。

隨著世界範圍的擴大,疾病的傳播以及與之相關的詞彙量也在不斷增加。1738年,出現了黃熱病(Yellow fever);1890年,出現了所謂的西班牙流感(Spanish influenza,在1918年大流行期間減寫為Spanish flu);1878年,出現了脊灰炎(Poliomyelitis,1911年被簡化為polio,俗稱小兒麻痺症),雖然這種流行病對兒童的感染和對父母的打擊最嚴重的時期是在二戰之後。

最近幾十年來,在語言上也出現了一些與流行病相關的新詞彙。1982年出現了愛滋病(AIDS),2003年出現了嚴重急性呼吸症候群(SARS)。再比如2020年佔據語言使用頻率頂端的冠狀病毒(coronaviruses,之所以用這個單詞命名,是因為整個病毒像日冕——solar corona),首次見於1968年的《自然》雜誌論文;但在2020年之前,除了研究冠狀病毒的科學家之外,很少有人聽說或使用過這個單詞。

對於此次《牛津英語詞典》更新的《2020年4月新單詞列表》、更多關於Covid-19的語料庫分析,或者分析人類社會變遷及語言影響的語言學報告有興趣的讀者朋友們,可以登錄《牛津英語詞典》官網進行查閱:https://public.oed.com/updates/new-words-list-april-2020/

作者|秦無憲

編輯|楊司奇;張婷

校對|李項玲

相關焦點

  • 新冠病毒如何改變了《牛津英語詞典》?
    今年4月,《牛津英語詞典》的編輯做了件不尋常的事情。在過去的20年中,他們每季度發布一次更新,以收錄新的單詞和其含義。這些更新通常在3月、6月、9月和12月發布。然而,在今年春末以及7月,該詞典的編輯發布了特別更新,以記錄新冠疫情對英語的影響。
  • 新冠病毒讓牛津英語詞典提前更新了
    從經濟到社會層面,這場疫情給世界帶來的長久影響還難以準確評估,但幾個月來,「新冠」已經成為最受關注的話題。據《衛報》報導,4月,英語權威詞典《牛津英語詞典》專門修訂了Covid-19和與該流行病有關的詞條,將WFH (「work from home」的縮寫,即「居家工作」)、「社交距離」和「自我隔離」等詞彙進行了特別更新,將Covid-19產生的影響納入到《牛津英語詞典》對英語語言的最終記錄中去。
  • 《牛津英語詞典》收錄WFH、social distancing等新冠肺炎疫情相關...
    《牛津英語詞典》最近收錄了一批新冠肺炎疫情流行用語,「WFH」(在家辦公)、「保持社交距離」和「自我隔離」等詞彙都被納入其中。隨著「WFH」(work from home,在家辦公)、「保持社交距離」和「自我隔離」等詞彙成為常用詞,《牛津英語詞典》進行了一次非常規更新,將新冠肺炎疫情相關詞彙納入其中。
  • 牛津英語詞典如何收錄中式新詞
    編輯同志:作為英語權威工具書,牛津英語詞典日前又新增1400個潮流詞彙,比如來自中文「加油」的港式英文「add oil」。請問字典是如何收錄新詞的,有什麼標準或者依據?河南讀者劉芳【環球時報綜合報導】牛津英語詞典為了與時俱進,經常不斷修訂,其編輯部每3個月上網發布一次新修訂部分的內容,每年4次。這些修訂與更新,既包括一些全新的詞彙,也可以是現存詞彙的全新定義。牛津英語詞典正式收錄的詞是如何從茫茫「字海」中選出的?答案是「足夠量的使用證據」。
  • 牛津英語詞典更新新詞,「男人的說教」是什麼意思?
    2018 年 1 月 30 日,牛津英語詞典更新了在線詞庫,這次更新了 1100 餘個新詞、子條目和新義項,其中,與母嬰育兒相關的新詞超過了 100 個。牛津英語詞典的編撰者希望能「敏銳地捕捉到英語語言最新的變化和發展」,在增添新的專業術語時,詞典的編輯們往往會諮詢不同領域的專家的意見。這次,面對大量出現的育兒相關的新概念,編輯們向在線育兒論壇 Mumsnet 請求支援。在《衛報》的採訪中, OED 的資深編輯 Fi Mooring 提到了一些很有意思的事情。
  • 牛津英語詞典增加與新冠病毒相關詞條
    從經濟到社會層面,這場疫情給世界帶來的長久影響還難以準確評估,但幾個月來,「新冠」已經成為最受關注的話題。據《衛報》報導,4月,英語權威詞典《牛津英語詞典》專門修訂了Covid-19和與該流行病有關的詞條,將WFH (「work from home」的縮寫,即「居家工作」)、「社交距離」和「自我隔離」等詞彙進行了特別更新,將Covid-19產生的影響納入到《牛津英語詞典》對英語語言的最終記錄中去。
  • 漢語元素進入新版《牛津英語詞典》
    新版《牛津英語詞典》。(資料圖片)  日前,牛津大學出版社旗下的《牛津英語詞典》(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公布,該詞典2016年3月更新版收錄了500個新詞語,其中13個含有漢語元素的詞語來自中國香港特區,如char siu(叉燒)、yum cha(飲茶)、milk tea(奶茶)、dai pai dong(大排檔)等。它們頗具地方特色,多以粵方言拼音顯示。
  • 牛津英語詞典編輯部收錄中國新詞需要十年驗證
    在世界上,凡是學英語的人,幾乎沒有不知道牛津英語詞典、不用牛津詞典的。多少年來,牛津詞典一直是非常知名、具有權威性的語言工具書。目前收錄超過60萬單詞的牛津英語辭典的編纂,啟動於1857年,後在1884至1928 年間完成了第一版的編輯;1992年完成了20卷本的第二版;目前正在修訂中的第三版,估計全部完成後將達到40卷。
  • Add oil收入《牛津英語詞典》成為正式英語,各位老師怎麼辦?
    每三個月,《牛津英語詞典》都會更新一下自己的詞表,發布最新收錄英文單詞,以此對語言的變化進行跟蹤整理,這也是《牛津英語詞典》成為世界性權威之所在。今年10月份,《牛津英語詞典》發布今年第三季度收錄的新詞,其中有個單詞,各位小夥伴一定能無師自通——add oil。
  • 牛津詞典:川普創造多個新詞
    川普的語言技巧可能受人質疑,但這位美國總統的常用語已對英語造成了影響,這在最新增補的牛津在線詞典中可見一斑。牛津在線詞典內容開發負責人安格斯•史蒂文森說,新增詞彙"clicktivism"(網絡點擊行動主義)、"haterade"(極端仇恨)、"otherize"(異己)和"herd mentality"(羊群心態)都與川普有關。
  • 「tuhao」收錄《牛津詞典》 盤點入侵英語的網絡漢語
    」  《牛津英語詞典》有意收錄Tuhao、Dama  據媒體報導,牛津大學出版社雙語詞典項目經理朱莉·克裡曼在接受採訪時表示,「Tuhao」「Dama」和「Hukou(戶口)」等詞語已經在牛津英語詞典編著者的關注範圍內。「如果『Tuhao』這個詞語的影響力持續的話,會考慮在2014年的更新中把它加入詞典之中。」
  • 「中式英語」走進牛津詞典,漢語拼音立大功
    「中式英語」走進牛津詞典,漢語拼音立大功 隨著中國在國際舞臺上影響力不斷增強,漢語在全世界的普及度也越來越高,「你好」(Nihao)、「餃子」(Jiaozi)、「人民幣」(Renminbi)
  • 《教授與瘋子》:《牛津英語詞典》背後的故事
    愛爾蘭電影《教授與瘋子》講述的是迄今為止最有名的詞典《牛津英語詞典》編撰中的一段感人故事。所謂「教授」,指的是曾經擔任《牛津英語詞典》主編的詹姆斯·墨裡,但他卻從不是正經的教授,而只是一個出身微寒、從未上過大學的語言學天才。
  • 牛津詞典的2020關鍵詞?讓牛津編輯無話可說
    對此牛津詞典犯了難。  首先回顧一下往年牛津詞典的年度詞彙,去年是「氣候緊急狀態」(climate emergency),2018年是「有毒」(toxic),2017年是「青年震蕩」(youthquake),2016年則是「後真相」(post-truth)。而2015年是「笑哭」的表情符號,這算得上最特殊的一年,不過今年的情況也非同尋常。
  • 《牛津英語詞典》收了多少源自中文的詞語?
    曾泰元    2018年10月中旬,我首度發現直譯自中文「加油」的add oil收進了《牛津英語詞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簡稱OED),這個語言上的現象引爆了廣泛熱議,影響不僅及於兩岸四地,甚至傳播到了東南亞與北美的華語圈
  • 《牛津英語詞典》2020年度詞彙實在選不出來(雙語新聞)
    閱讀每日新聞,對積累英語詞彙,學習地道的英語表達是大有裨益的。下面是《牛津英語詞典》2020年度詞彙實在選不出來(雙語新聞)的內容。  史無前例!《牛津英語詞典》2020年度詞彙實在選不出來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couldn't pick just one 'word of the year' for 2020  每一年,《牛津英語詞典》都會評選出一個最具代表性的年度詞彙,但是今年,《牛津英語詞典》卻表示,沒有辦法用一個詞彙來概括2020年,他們實在是選不出來。
  • 流性人、男乳等詞彙入選牛津英語詞典新詞
    「流性人」入選牛津英語詞典新詞詞典收錄80多萬個詞條 每3個月更新 流性人、男乳等詞彙入選近日,牛津英語詞典官網發布了最新季度的詞語修訂情況。官網顯示,牛津英語詞典此次共收錄了1000餘個新詞條,其中包括「瑜伽拉提斯」(yogalates)和「男乳」(moobs)。前者指一種結合了瑜伽和普拉提的健身方式,後者則指異常突出的男性胸部。
  • 《韋氏》詞典已更新 氣功烏龍茶等詞被收錄(圖)
    《韋氏大學詞典》更新今秋推出第11版 納入新詞約百個 本報連線編輯部獲悉其吸收了外來詞   英文詞典傾心 氣功「嫁」入《韋氏》  此外 中國毛冠鹿一詞新入主 《牛津英語詞典》在線版專家認為中國人足跡遍全球把文化帶到各地
  • 《牛津英語詞典》竟然是瘋子編寫的?論讀書有多重要
    《牛津英語詞典》相信每個喜歡學英語的朋友都會有一本,筆者學英語時也多虧了這本字典,可能你認為這本字典的編撰者應該都是知識豐富的文人智士。但其實在 1928 年出版的第一版中,有大量的詞條是由一個精神病人編寫的。他的名字是威廉·切斯特·邁納。1834 年,邁納降生於美國紐哈芬市,在幼年時期便對語言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父親的影響下,他掌握了多門語言。
  • Facebook全面「佔領」牛津英語詞典
    Retweet(轉發),sexting(發送性簡訊)和 cyberbullying(網絡欺凌)這幾個詞也許對某些人來說沒有什麼意義,但是今天它們卻和其他新詞條一道首次被收錄到《牛津簡明英語詞典》當中。新世紀的這版詞典還附上了1911年版的詞典,這說明在英國人看來,neon(霓虹燈)、petticoat(襯裙)和「傷風敗俗的舞蹈」the Cancan(康康舞)這些詞都同樣值得被重視。這本新出爐的詞典包含24萬多個詞語、短語和釋義,反映了英國當下普遍使用的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