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與瘋子的合作,這部電影拍出了語言文化的橋梁

2021-01-10 騰訊網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從abandon到zygote」——能看懂這句話的小夥伴,估計都能想起被四六級支配的恐懼。

作為詞彙手冊的第一個和最後一個單詞,它倆在折磨完N代孩子之後,如今還搖身一變,成了網絡梗。

不過話說回來,當年大家在背單詞時有沒有好奇過,那些說文解字、追根溯源的詞典究竟是怎麼來的?又是誰規定的abandon永遠放在第一頁呢?

今天咱們要聊的這部新片,就將揭開第一版《牛津英語詞典》的誕生歷程——《教授與瘋子》。

看名字就知道,這是部「雙男主」電影。兩名主角分別由梅爾·吉勃遜和西恩·潘扮演,陣容不可謂不強大。

其中,梅爾·吉勃遜扮演的「教授」詹姆斯·默裡,是個語言學的研究愛好者。

當他得知牛津大學出版社打算推出《牛津英語詞典》時,就立即毛遂自薦,希望能主持詞典的編寫工作。

但在此之前,出版社曾聚集過近百位學術界大咖共同編寫詞典,耗費了20年時間,卻沒能取得絲毫成果。

這一來是因為語言發展太快,人力編寫的進度跟不上;

二來,也是因為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英語已經被全世界廣泛使用、用法詞義因地制宜,所以很難整理歸納到一起。

那麼,默裡又要如何保證自己能勝任這份艱難的工作呢?

一方面,他確實有兩把刷子。

雖然14歲輟學,沒有高學歷,但他憑藉一腔熱情自學成才,掌握了拉丁語、希臘語、義大利語、德語、法語、俄語等多門語言,並用以上語言出版過不少著作。

簡單講,除了中文不會說,他基本啥語言都懂。

另一方面,他相信「高手在民間」。

他提出不問學歷出身、向民間徵召志願者的創想,邀請全民幫忙收集詞條釋義和引用出處,通過郵寄的方式轉交給編寫組。

在出版社的大佬們看來,讓民眾參與編寫字典雖然很跌份兒,但這種不按章法的操作,卻很可能帶來意外驚喜。

於是沒過多久,默裡就拖家帶口移居牛津,正式上任成為了《牛津英語詞典》的主編。

他發布了一封措辭激昂的呼籲書,很快就吸引來上千名志願者和雪片般的來信。

點擊播放 GIF 0.0M

但同時,問題也隨之而來——

由於志願者寄來的信息量太大,而且魚目混雜,默裡編寫起來費時費力。

這導致他無法按期交稿,引發了出版社的不滿。

出版社表示,要麼精簡收錄的詞條,要麼提高工作效率,否則就撤掉默裡,換人續寫。

而就在默裡壓力山大之際,一位名叫邁納的救星突然降臨。

他不僅一下寄來了上千條有用信息,還發明了一種高效的詞條整理方法,幫助默裡解決了燃眉之急,迅速完成第一部分稿件,交給出版社出版成冊。

這個邁納到底是誰呢?

他就是影片的另一位男主——出身名門的耶魯學霸、美國退伍軍醫威廉·邁納。

但事實上,他的身份還不只這麼簡單——當默裡準備去當面致謝時,才發現邁納的寄信地址來自一家刑事精神病院。

原來,當年的軍醫邁納不幸趕上美國內戰,在戰場患上精神分裂,退伍後他去到英國療養,又錯手殺死了一名路人。

點擊播放 GIF 0.0M

事後的邁納雖然免於死刑,卻被關進了刑事精神病院。

在入院後,他並未得到有效治療,反因病情加重,弄得遍體鱗傷。直到後來,他才意外在繪畫和書籍中找到了新的精神寄託。

正因如此,邁納看到默裡的呼籲書後,就立即投身到了詞條的收集工作中。

而得知了一切原委的默裡,非但沒有遠離邁納,反而與他一見如故、相談甚歡。

就這樣,在兩人完美默契的合作中,詞典的編寫工作進展神速。

其實,說到編寫詞典,我想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都是一部日本電影——《編舟記》。

影片講的就是一幫詞典編輯用長達十五年的時間、以追求極致的國民精神和工作態度,編纂日語辭典《大渡海》的故事。

這部影片在當年的日本電影學院獎和亞洲電影獎上大放異彩,豆瓣評分高達8.6,讓無數影迷為之感動,通過它了解到邊緣職業工作者們的執著與匠心。

無獨有偶,今年韓國也出了一部類似題材的《詞典》,講的是在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幾位主角為對抗敵人的文化控制,秘密搜集朝鮮語而編纂詞典的故事。

從某種程度上說,詞典編纂者身上確實體現著「文字工作者」精神的極致。

其實早在四年之前,咱們的《新華字典》也有過將被改編成電影的傳聞。

只不過,當時正值「IP熱」,許多吃瓜群眾把這次改編看作影視行業追求噱頭的炒作。有人為之興奮,也有人提出質疑。

但可惜的是,熱度褪去之後,關於這部作品改編的後續,就這樣不了了之。

雖然將《新華字典》改編成電影,乍聽起來是非常困難的操作,但無論《編舟記》還是《詞典》,以及咱們今天聊的這部《教授與瘋子》都讓人看到——字典,作為人人都曾手頭必備的工具書也好、作為抵抗文化侵略的武器也罷,其誕生的過程背後,一定有許多人為其耗盡心血,一定有一段不為人知而又歷經曲折的故事。

就像《編舟記》裡的字典編纂者所說,他們要造出的,是一座「幫人擺渡文字海洋的大船」。

巧的是,在《教授與瘋子》中,默裡也曾把編寫詞典比作引領人類穿越海洋——

可想而知,這個過程是曲折而艱難的。

更別提在影片裡,和默裡一同工作的夥伴還是個飽受精神分裂困擾的殺人犯。

於是在影片的後半段,轉折也隨之而來——受害者的遺孀找到了邁納。

她本想上門找邁納復仇,但沒想到倆人竟然由恨生情,一發不可收拾地愛上了彼此。

因為強烈的負罪感,邁納的精神疾病不斷惡化,甚至出現了自殘行為。

在院方嚴酷的治療下,他更是變得精神萎靡,一度如同行屍走肉。

與此同時,缺少了邁納的相助,默裡也開始受到出版社的質疑。

他的編寫進展緩慢下來,更倒黴的是,有媒體發現了邁納參與編寫一事,他們引導輿論去攻擊默裡和出版社,批判其「縱容殺人犯玷汙詞典」。

至此,默裡一邊面臨著下崗的危機,一邊又隨時會失去邁納這個摯友。

在雙重危機之下,他開始了一系列「絕地反擊」——

又是說服受害者遺孀出庭,幫邁納打官司脫離精神病院的不合理治療;

又是求見英國內政大臣邱吉爾,極力促成他籤署一份「有條件的釋放令」,以驅逐為條件釋放了犯人邁納。

而有了邱吉爾的肯定,默裡也保住主編職位,得以續編《牛津英語詞典》。

直到1915年因胸膜炎去世前,他已完成字母T的詞典分冊,並被英國國王授予爵士爵位。

而第一版《牛津英語詞典》,終於在1928年全部完成,收錄414825字,共計12卷。

整體來講,這部影片藉由默裡與邁納的人物經歷,為觀眾揭開了《牛津英語詞典》誕生背後的真實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片中的雙男主之外,默裡還有位名叫託爾金的助手。相信大家對這個名字不會陌生,因為他就是近代奇幻文學鼻祖《魔戒》的作者。

談起那段編寫詞典的時光,託爾金曾說過「在那兩年裡所學到的東西,比我一生中其他同樣長的時間裡學到的東西都要多。」

另一方面,這部影片通過《牛津英語詞典》的編纂過程,也讓我們看到了人類文明之所以得以延續和發展,就是建立在不同身份、背景的人們共同的努力和探索之上。

在數位化的今天,字典已經變成了古董般的存在,越來越不受到重視。但工具可以變換,我們對於文字與知識的敬畏卻不能丟棄。它們既是我們認識世界的方式,也是我們記憶歷史的方式。不是每個人都能參與到編寫字典這樣的工作中,但是尊重與傳承自己的語言和文明,卻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

相關焦點

  • 天堂在左,瘋子在右,5部關於天才的電影
    導語天堂在左,瘋子在右,5部關於天才的電影今天給大家整理了5部關於天才的電影,天堂在左,瘋子在右,天才往往都是最孤獨的。一起來看看都有哪幾部吧!NO.1——《心之全蝕》41539人評價,豆瓣評分:8.1主演: 萊昂納多·迪卡普裡奧 / 大衛·休裡斯 / 羅曼娜·波琳熱/ 多米尼克·布隆 這部小李子顏值巔峰時期的作品,絕對能彌補你的遺憾。
  • 天才與瘋子比鄰
    身體周刊記者 羅燕倩 英國詩人約翰·德萊頓說:「天才與瘋子比鄰。從天才到瘋子,僅有一步之遙。」另一位古希臘哲學大師亞里斯多德也持相似的看法:「沒有任何天才人物不帶有瘋狂的特徵。」
  •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是天才還是瘋子,測了就知道!
    左半球是管人的右邊的一切活動的,一般左腦具有語言、概念、數字、分析、邏輯推理等功能;右半球是管人的左邊的一切活動的,右腦具有音樂、繪畫、空間幾何、想像、綜合等功能。想知道你是左腦更發達還是右腦更發達,你是適合做科學家還是藝術家。那就做一做,下面的測試吧!是天才還是瘋子,測了就知道!
  • 電影狂人+科學怪咖,能拍出什麼樣的大片?
    在相遇10年後,這兩人合作拍出了一部探訪世界各地活火山的紀錄片:如果對方能拍出部電影,湊成他們倆合作的紀錄片「三部曲」。——Apple TV+,它可以說是眼光精準地看到了這部「獨特之作」的潛力。,找到自己的科學合作夥伴,把不為人知的知識以流媒體電影的方式拍出來、被更多人看到。
  • 7部高分天才電影,天才與瘋子只在一線之間
    8部高分天才電影,天才與瘋子只在一線之間 第一部:貓鼠遊戲 豆瓣:8.8 弗蘭克(萊昂納多·迪卡普裡奧 Leonardo DiCaprio飾)是FBI有史以來年齡最小的通緝犯。他的犯罪手段神通廣大,偽裝身份的能力超乎常人,全美各地幾乎都留下他的犯罪足跡。
  •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
    但思特裡克蘭德的獨特就在於他沒有受過正規繪畫教育,在窮困潦倒行為乖張近乎瘋子的狀態下,卻畫出了許多超越時代的天才作品。這不得不讓人深思:難道真是「不成魔、不成活」?難道瘋子與天才真的只是一步之遙?我查閱資料,結果是目瞪口呆,因為大量的事實表明,天才與瘋子確實只有一步之差,所謂「天才在左,瘋子在右」毫不過分。
  • 天才和瘋子一步之遙
    到底是什麼讓「天才」和「瘋子」之間聯繫這麼緊密?首先,天才和瘋子同樣有更多的右腦活動諸如拿破崙、叔本華、畢卡索這些奇才,他們都有常人無法企及的創造力和直覺,思維可以脫離條條框框的限制。根據左右腦分工理論,我們已知掌管邏輯思維、分析和語言的是左側腦區,而掌握靈感、直覺和創造性思維的是右腦。顯然,天才們更多使用右腦。精神病人,同樣是右腦活動最頻繁的一批人。
  • 再次證明,只有瘋子才配拍豆瓣250
    你會發現,回首百年,每一次創新,每一場變革,都是固執與固執,瘋子與瘋子,傲慢與傲慢的偉大交鋒。自1895年盧米埃兄弟把電影帶到觀眾面前,電影的創新就從未停止。一開始的電影,由於技術有限,都是無聲的。卓別林甚至公開發表《反「對白片」宣言》來diss有聲片——默片是一種世界性的表達方式,而對話電影則必定會局限於某種特定的語言和種族……默劇是一切戲劇的基礎。影劇的無聲形式則至關重要。如果不考慮其限制,我認為有聲影片對於戲劇藝術來說的確是有價值,但只是附加品。
  • 書籍推薦|《天才在左,瘋子在右》:天才也是瘋子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也是一樣,如果不是突然想看《夢的解析》,搜索到高銘的《人人都能夢的解析》,算法又一併推薦了這本書,我都不知道原來幾年前大火的這書是他寫的。矜持地看完《人人都能夢的解析》,愛屋及烏地把天才瘋子也買來一併看了。
  • 中法文化交流新橋梁!這部紀錄電影揭秘「北京人」的史前故事
    6月13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中法聯合出品的紀錄電影《北京人:人類最後的秘密》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舉行「雲啟動」儀式。中宣部副部長、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臺長、總編輯慎海雄與法國文化部部長弗蘭克•裡斯特通過視頻出席會議,並在「雲端」共同宣布該片正式啟動。
  • 天才與瘋子比鄰|症候群_網易財經
    身體周刊記者 羅燕倩 英國詩人約翰·德萊頓說:「天才與瘋子比鄰。從天才到瘋子,僅有一步之遙。」另一位古希臘哲學大師亞里斯多德也持相似的看法:「沒有任何天才人物不帶有瘋狂的特徵。」
  • 電影與文學:親密無間的合作又互為鏡像
    庫布裡克隱約聽過這位作家的名字:「據我所知,他是一位隱士,一個住在印度某個地方樹上的瘋子。」工作人員向他保證,克拉克只不過在斯裡蘭卡過著平靜的生活,不是傳言中的瘋子。隨後給克拉克發了一封電報:「斯坦利·庫布裡克——《奇愛博士》、《光榮之路》等影片的導演——有意與你合作外星人電影,你有無興趣?他認為你是一位隱士。」稍後克拉克回覆說:「非常高興和怪傑合作,勿再讓庫布裡克認為我是隱士。」
  • 副刊|天才在左 瘋子在右
    從2004年至2008年的4年間,高銘通過各種渠道,利用所有閒暇時間,探訪精神病院、公安部等機構,對一百多名「非正常人群」進行近距離接觸2010年2月出版國內第一本精神病人訪談手記――《天才在左瘋子在右》,內容引起劍橋物理研究院等機構的關注。這個世界,究竟是什麼樣的呢?這是一個看似很簡單的問題.不過必須注意的是:看似簡單,實則複雜。
  • 科學新星鋃鐺入獄:天才與瘋子相互為鄰
    如果任由這種技術發展下去,那麼科幻電影中因為基因改造而誕生的各種怪物終究會出現在現實生活中。憑藉自己在化學方面的天賦,高中文化水平的劉招華以一己之力改進了冰毒製造方法,使他的冰毒工廠在製毒水平上處於世界領先水平。當時福建省公安廳的一位領導就說:「劉招華是一個真正的化學天才,如果他不製毒而是搞化學研究,那麼一定前途無量。」
  • 天才遇上瘋子,科學遇上幻欲,專業又邪性的神秘天使!
    》、《權力的遊戲》、《西部世界》、《真探》、《兄弟連》、《矽谷》、《幻世浮生》還是《黑道家族》,不論是史詩級劇集、迷你劇、系列劇還是小格局劇,HBO總是能在不同領域中打造出不同的神劇。CBS ALL Access的新劇《神秘天使》,由雷德利斯科特的ScottFree製作公司製作,曾經在奧斯卡頒獎舞臺上大放異彩的《黑天鵝》的編劇Mark Heyman打造,改編自同名書籍,講述這位美國航空史上的著名的天才與瘋子的結合體那「天才與瘋子,科學和科學幻想的一線之隔」的故事。
  • 電影《教授與瘋子》揭秘《牛津英語字典》幕後奇人奇事
    原標題:電影《教授與瘋子》定檔12月24日 揭秘《牛津英語字典》幕後奇人奇事由梅爾·吉勃遜、西恩·潘領銜主演的電影《教授與瘋子》日前宣布定檔,將於12月24日全國上映。影片由新銳導演法爾哈德·撒夫尼亞執導,取材自真人真事,講述一位教授和一個瘋子編纂出人類歷史上最早的英語大詞典《牛津英語字典》的奇人奇事。《教授與瘋子》在海外上映後就收穫無數好評,很多觀眾稱讚該片「即是藝術的享受,又是知識的擴展」、「在黑暗之中,找到光照進來的感覺」。電影《教授與瘋子》將《牛津英語字典》誕生的歷史娓娓道來。
  • 天才和瘋子僅一線之隔?愛因斯坦是天才,為何他兩個孩子是瘋子?
    數據顯示,在全球76億人口中,智商能夠達到130的人不足0.01%,更不用說達到160了,我們普通人的智商平均只有100,根據科學界定義,智商如果能夠達到140以上就算是天才,而擁有160智商的愛因斯坦簡直是超級天才了,問題來了,智商高達160的愛因斯坦卻生出兩個不正常的孩子,他的兩個孩子都是「瘋子」,是什麼原因導致這種情況的呢,難道天才和瘋子只有一線之隔?
  • 俄羅斯都拍出了《太空救援》,中國為什麼還沒有太空電影?
    與此同時,嚴蓬認為商業化影響了俄羅斯電影的文化表達:「商業化道路讓俄羅斯電影之前比較宏大的、反思性的內容受到了一些影響。《太空救援》發生在蘇聯赫魯雪夫時代,很多情節和政治、國情都有關。比如說空間站出了問題,當局要求要不就修好,要不就把它打下來,絕對不能讓美國人碰。這樣的內容都提到了,但也比較輕易地就過去了。
  • 無愧豆瓣9.0,把傳記片拍出了懸疑感,幾乎包攬當年電影界大獎
    前陣子有一部高分臺灣電視劇《想見你》非常火,很多人說愛情劇拍出了懸疑劇的感覺,本身講述的是一段刻骨銘心的愛,卻用非常燒腦的形式呈現出來。也因為本身非常優秀的內容吸引了不少觀眾!不過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這部傳記片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它雖然是人物傳記,卻拍得很燒腦,甚至給人一種懸疑片的感覺。
  • 瘋子or天才?盤點動漫中的那些科學怪人!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瘋子與天才往往只有一線之隔,科學家們曾發現有力證據證明天才可能同時是瘋子,比如梵谷、普拉斯和弗雷,而人若是在瘋癲的狀態下,會有「非凡的耐力和持續集中的注意力」。他們的思維也總是不被常人所理解,或發明奇怪的東西,或有著奇怪的癖好,人格的缺陷也屢見不鮮,而動漫中就有很多這種瘋狂科學家,下面就列舉幾個:Frankenstein《科學怪人》不知道大家知道恐怖漫畫家伊藤潤二不,每次看他的作品,都是充滿了震驚,而這部《科學怪人》,雖然並不是他最出彩最優秀的作品,但也帶給我很大的震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