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與文學:親密無間的合作又互為鏡像

2020-11-25 騰訊網

[導讀]一流的文學已經深入人心,轉換成影像之後可能出力不討好,固化了人們心目中美好的幻想,惹惱了觀眾的對原始文本的忠貞。總體而言,文學與電影之間就是這樣松松垮垮的關係。

《「天空漫遊」四部曲》

無論是電影史上,還是文學史上,這都是一次獨一無二的合作。文學與電影之間的距離從來沒有如此貼近過,是文學成就了電影的史詩,還是電影促成了文學的偉大,已經無法分辨。我們見過各種從文學改編為電影的成功模式,也見過電影成功之後,把電影劇本變成文學的,電影文學也由此而生。但是文學與電影之間的關係也不過如此,互相參照,互相影響,卻各自獨立完成,有時候這兩種不同的門類還互相敵視。希區柯克有個狡猾的理論,只有二流的文學才能改編為一流的電影。

一流的文學已經深入人心,轉換成影像之後可能出力不討好,固化了人們心目中美好的幻想,惹惱了觀眾的對原始文本的忠貞。總體而言,文學與電影之間就是這樣松松垮垮的關係,它們也許互相成就了對方,但卻很少承認這種借鑑。當然,凡事總有例外,《2001:太空漫遊》就是一個完美的例外:文學與電影打破了借鑑,成就了一次親密無間的合作,文學與電影互為鏡像。

1964年,斯坦利·庫布裡克有了製作一部外星人電影的念頭時,他的工作人員向他推薦了英國著名科幻作家阿瑟·卡拉克。庫布裡克隱約聽過這位作家的名字:「據我所知,他是一位隱士,一個住在印度某個地方樹上的瘋子。」工作人員向他保證,克拉克只不過在斯裡蘭卡過著平靜的生活,不是傳言中的瘋子。隨後給克拉克發了一封電報:「斯坦利·庫布裡克——《奇愛博士》、《光榮之路》等影片的導演——有意與你合作外星人電影,你有無興趣?他認為你是一位隱士。」稍後克拉克回覆說:「非常高興和怪傑合作,勿再讓庫布裡克認為我是隱士。」

克拉克從紐約搬到了斯裡蘭卡,1956年之後就一直居住在那裡:一種說法是因為他喜歡潛水,喜歡那裡的平靜生活;另外一種說法是因為他的同性戀傾向,移居到這個島國可以不受美國法律的約束。他沒見過庫布裡克,但是他很喜歡庫布裡克的《洛麗塔》。此時的克拉克已經是與美國科幻作家羅伯特·海因萊因以及艾薩克·阿西莫夫齊名的當代著名的科幻作家,他的小說《童年的終結》是同類中的經典,他睿智的寫作風格以及看待宇宙未來的獨特視角,無論從實用角度還是哲學角度,都激勵了一代人。但是接到庫布裡克的邀請後,他還是有些猶豫,他認為好萊塢科幻電影大多數嗜好探險,而不是追求藝術上的成功。他的作品中還沒有一部被改變成電影,他也從未寫過劇本,他當時認為電影劇本是非文學作品,不值得關注。

隨後的日子,庫布裡克給克拉克寫了一封信。在信中,他邀請這位著名的科幻作家與他合作,開始一項新的冒險旅程。關於他想製作的電影,庫布裡克只透露說,他很想製作一部真正精彩的科幻電影,他將自己對此類電影的痴迷表述為「他相信外太空有生命的存在,以及這一發現將對不久後的地球產生影響。」庫布裡克建議他們兩人應該進一步討論這部科幻電影的想法。當時這部電影還沒有名字,也沒有手稿,可供電影改編的小說也沒找到,只是一個初步的構思,但是這個構思一旦受到新的信息的刺激,就會不斷地生長,產生無數新的創意。

儘管抱有一絲疑慮,經過了慎重考慮,克拉克還是接受了庫布裡克進一步討論這個機會的建議。他寫了一封回信,表示對此事很有興趣。他不太清楚庫布裡克是想和他合作寫一篇原創的劇本,亦或是想將他出版的作品改編成劇本。為了做好準備,克拉克認真地閱讀了很多他以前寫的小說。他覺得一部構思巧妙的小說很適合被改編成電影長片,因為在改編成電影過程中,小說的內容會被刪減很多。這篇小說就是我們後來熟知的《前哨》。這部小說是為了參加英國廣播公司劇本的比賽而創作的,雖然並沒有獲獎,但仍然在1951年出版。

這是一部只有九頁的小說,講述的是外星訪客在人類出現前就探索過地球的故事,小說結尾處的結論是,地球總有一天會被外星人佔據。在小說中,外形訪客在地球上留下了印記,克拉克將它描述為「一個閃閃發光的,金字塔的建築物,有兩個人那麼高,嵌在一塊巖石裡,像一個巨大多面的鑽石」。《崗哨》是一部富於智慧和推理的小說,對電影來說,它是一種能引起思考的意象。

1964年4月,他們第一次見面就天馬行空地討論了很多話題,幾次交鋒與試探後,最終決定兩人一起創作一個電影劇本。劇本使用了克拉克的短篇《前哨》為開端,對其進行改編和擴展。但是庫布裡克對這部「眾所周知最好的科幻電影」有層出不窮的新想法,他不想寫傳統的電影劇本,他覺得傳統的劇本不能傳達導演的創意。他向克拉克提議說,他們先共同創作一篇有可能改編成電影的長篇小說,然後他在從小說中發展出一個可供拍攝的劇本。當時他們誰也沒有想到,這種奇特而新穎,充滿創意的合作方式會產生多麼深遠的意義,也沒有想到這次合作有多持久。克拉克在後來的回憶中說:「他想製作一部有關人與宇宙關係的電影——這一主題以前在電影史上從未有人嘗試過,更不用說有所成就。斯坦利決心創作一部藝術作品,希望能引起人們的震驚、敬畏——甚至可以說恐懼。」

為了這部2小時40分鐘的電影,克拉克從1964年5月底開始寫作,一直到12月24日聖誕節前夕交稿,從他後來的日記中我們能夠了解他當時緊迫的工作狀態,一直處在精神崩潰的邊緣,摻雜著噩夢與失眠,他總擔心寫不出合適的情節。但是當年年底交稿後,庫布裡克欣喜若狂,他甚至對克拉克說:「我們拓展了科幻小說的邊界。」小說以主人公戴維·鮑曼進入「星際之門」結束,但卻沒有給讀者一個明確的結局。對庫布裡克來說,小說已經基本符合了他的預期,而對卡拉克來說,這部小說還意味著更多的東西。

有了小說初稿,克拉克開始了他更為繁重的工作,對小說進行修改和補充。這部小說將成為電影劇本的基礎。在修改過程中,庫布裡克否定了他之前曾經認可的某些章節。沒有什麼是最終定稿,因為庫布裡克為了滿足電影拍攝也的需要,想法也不斷地改變。克拉克全程參與了電影劇本的改編工作,對於庫布裡克來說,只要電影沒有拍完,小說與劇本永遠沒有臻至完美,他會一直有新的想法冒出來,要求克拉克改寫小說和電影劇本。

1965年12月,當克拉克終於把終稿交給庫布裡克。庫布裡克打電話給克拉克,說他不喜歡裡面的對話——他覺得初稿太過於囉嗦。庫布裡克希望這部電影更多地通過影像和聲音來表現內容,而不是語言。最終,在這部長達139分鐘的影片中,只留下了46分鐘的對話。後來庫布裡克對這部電影進行了解釋:「因為它本質上是一場非語言的體驗,它試圖更多與潛意識及感覺交流,而不是智力。我認為,那些不會用眼睛觀察的人有一個共同的問題,即他們只會聽,但這部影片中他們聽不到什麼。那些不相信他們眼睛的人不會欣賞這部電影的。」

這本小說的出版工作一拖再拖。1966年6月份,克拉克就試圖說服庫布裡克同意出版小說的手稿,庫布裡克沒有同意,他希望接著修改小說,但是拍攝電影的壓力使他沒法再繼續這樣做。克拉克堅持他是小說的作者,有權利宣布小說已經完成。克拉克因為不斷地修改這部小說的手稿而損失了1500萬美元的佣金,這讓他背負了很大的債務,壓力很大。最後庫布裡克讓步了,宣布小說定稿,但是提出了下面的條件,接下來的幾周裡,他還是有權修改小說,並做出記錄。事已至此,克拉克滿懷信心認為已經拿到了最終的修改版本,於是讓經紀人安排出版事宜。

1967年四月底,克拉克籤訂了交易合同:條件是在電影放映前出版這本書。但是庫布裡克還是不願意在這個合同上簽字。庫布裡克對完美的嗜好以及這種固執的做法完全粉碎克拉克早日結束手稿的希望,也不再寄希望於庫布裡克在出版合同上簽字。他意識到,除非這部電影完成了製作,否則他不要想出版這本小說。可是這時,完成電影的拍攝仍然是遙遙無期。直到1968年2月,他們合作的第四個年頭,電影上映前夕,小說版《2001:太空漫遊》才終於出版問世。克拉克在上面題詞說「獻給斯坦利·庫布裡克」。這本書不是電影的改編,而電影也不是對這本小說的直接改編,因此庫布裡克用「變化中的小說」這一新的形式稱呼它。

美國電影研究專家文森特·羅布倫託曾經這樣分析這部小說與電影中的不同:「這部電影主要還是一種視覺上體驗;,而小說中有很多細節充滿了敘述性的結構。小說可以作為讀者對這部電影的嚮導,為他們解密其抽象和象徵性的本質。對很多讀者來說,它是理解巨石的意義和鮑曼星際之旅的鑰匙。電影和小說互為補充,影迷們看了小說發現新的信息後會一遍又一遍地重新觀看這部電影。」

克拉克也經常說:「想要看明白電影,我給你們開個藥方:先讀小說,再看電影,再重複操作。」自從1968年《2001:太空漫遊》出版後,它已經被重印了上百次,銷售出了千萬冊。克拉克隨後又續寫了這個系列的故事:1982年出版了《2010:太空漫遊》、1987年出版了《2061:太空漫遊》、1997年出版了《3001:太空漫遊》,他們與《2001:太空漫遊》構成了一個相對完整的「太空漫遊」四部曲。但是誰都知道,如果沒有《2001》的成功——用克拉克的說法,電影與文學「相互激蕩」的成功——這部科幻文學史與電影史上都將缺憾一部經典之作。

庫布裡克同克拉克的這種奇特的合作模式創造出了他們生命中最偉大的「藝術作品」。庫布裡克曾經評價克拉克說:「阿瑟有一種獨特的能力,能賦予一片死海以深刻的含義。他的想法創意無限,對這個世界來說多多益善。他想像力豐富,聰明睿智,知識廣博,還有一種不同尋常的好奇心。這種好奇心的特質揭示出了他生命中更多的東西。」克拉克始終保持著這種對外在世界敏銳的好奇心,他總是認為在他卷軼浩繁的科幻小說裡,他不是在預測未來,而僅僅是在推理。科幻小說的意義永遠不在於去談論什麼一定會發生,而在於去追問什麼可能發生。

相關焦點

  • 正反宇宙互為鏡像?
    有反宇宙就有時間反演(時間倒流)科學家根據反粒子推導出了一個「鏡像宇宙」砰的一聲 ,宇宙大爆炸同時產生了兩個宇宙。宇宙和鏡像宇宙。兩個宇宙沿著完全相反的時間軌跡運行。而兩個宇宙的高智慧生命都能意識到,有另一個宇宙與自己背道而馳。
  • 電影與文學背後的故事
    無論是電影史上,還是文學史上,這都是一次獨一無二的合作。文學與電影之間的距離從來沒有如此貼近過,是文學成就了電影的史詩,還是電影促成了文學的偉大,已經無法分辨。我們見過各種從文學改編為電影的成功模式,也見過電影成功之後,把電影劇本變成文學的,電影文學也由此而生。但是文學與電影之間的關係也不過如此,互相參照,互相影響,卻各自獨立完成,有時候這兩種不同的門類還互相敵視。
  • 《霸王別姬》和《海上鋼琴師》,影史互為鏡像的2部經典電影
    有的電影是純粹給人感官刺激的,就是看著爽;有的電影就是給你啟迪思考的,《霸王別姬》顯然就是這種電影。如何更好理解《霸王別姬》這部電影講了些什麼呢?我覺得看完《海上鋼琴師》,然後把這2個電影結合起來思考,會有不錯的效果。因為這2個電影簡直就是鏡子裡的兩面,互相成為彼此的鏡像存在。為什麼這麼說呢?且聽我細細說來。
  • 中國電影文學創作基金在京啟動
    由北京國際和平文化發展基金會、中小企業合作發展促進中心、ZHHZ文創藝術影視機構聯盟、中國電影文學學會等多家單位發起的中國電影文學創作基金,於2020年1月15日在北京和苑博物館正式啟動。中國電影文學創作基金旨在促進我國影視文學發展、重點助力新生代影視劇本和鼓勵影視創作評論的多元化。有關領導、編劇、導演、影視劇演員及企業和社會組織代表,百餘人出席了啟動儀式,並見證了機構揭牌。 中國世界和平基金會主席、北京國際和平文化基金會理事長李若弘先生為基金管理委員會主任、副主任、監事長、首席監事、秘書長、副秘書長以及海外影視合作創投中心主任、常務副主任頒發了聘書。
  • RAID 1又稱鏡像陣列,Windows Server 2008 R2系統如何創建鏡像卷
    今天介紹RAID 1又稱鏡像陣列,Windows Server 2008 R2系統如何創建鏡像卷。小夥伴們可能知道RAID 1又稱鏡像陣列,是一種由兩塊磁碟實現的冗餘磁碟陣列。RAID 1將同樣的數據寫入兩塊硬碟,在兩塊硬碟上存儲完全相同的數據,兩塊硬碟互為鏡像盤。
  • 白鏡子:我是無限夢境的反射,擁有通往鏡像宇宙的鑰匙
    白鏡子:我是無限夢境的反射,擁有通往鏡像宇宙的鑰匙《逆世界》影片又名《翻天尋愛》,是2012年出品的一部科幻愛情片。電影講述互為顛倒的兩個世界僅靠一座巨塔進行有限的溝通。在這個雙生世界裡,人們像在平行世界裡一般各自生活工作,互不幹涉。
  • 《鏡像世界》這部電影講述的故事是什麼
    小夫妻發現新家有扇隱形門,兩人進去一探究竟,卻被嚇了一跳《鏡像世界》這部電影講述的故事。今天給大家講一個短篇《鏡像世界》,如果家裡忽然出現一扇通往其他世界的隱形門,那麼你會選擇穿過它,進去探險嗎?這個故事的男女主是一對剛搬了新家的新婚夫婦。
  • 《鏡像追蹤》昨日開機 打造超熱血科幻懸疑劇
    (圖:《鏡像追蹤》開機儀式)熱血動作+科幻懸疑 電影級製作籌備《鏡像追蹤》講述一個自稱「絕世神偷」的少年沈晨,在一次行動中突遭意外穿越到平行空間,失去記憶後,以新的身份被捲入兩個世界的危機和情感抉擇中的故事。
  • 分享 | 探索鏡像神經元
    ——LESLIE BROTHERS鏡像神經元 (mirror neurons) 是大腦皮層中的一種特殊感覺—運動神經元。鏡像神經元的最主要功能是他人動作意圖的理解。這一結論主要來自於恆河猴的研究。
  • NASA科學家發現「鏡像宇宙」存在的證據!
    ;鏡像宇宙",和我們自己的宇宙沿著完全相反的時間軌跡運行。鏡像宇宙對我們來說是一個鏡像世界,在鏡像宇宙中正的是負的,左的是右的,時間也是倒流的。此外,那個鏡像宇宙是在收縮而不是在擴張,它由反物質構成,而非物質。
  • 鏡像神經元讓「天使」變「惡魔」?
    就在這一事件被人們瘋狂議論的同時,一個嶄新的名詞——鏡像神經元也走進了人們的視野。有研究表明,在人類的大腦神經中,鏡像神經元是一個特殊的家庭成員。當人們看到同類做出一個行為時,其就會被激發,這令我們人類有共情同理心。如果鏡像神經元缺失,實施暴力者就根本不能感知被害者的痛苦,因此,其更容易施暴。鏡像神經元究竟為何物,此種說法是否科學?就這些問題,本報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
  • NASA科學家發現「鏡像宇宙」存在的證據
    >鏡像宇宙鏡像宇宙對我們來說是一個鏡像世界,在鏡像宇宙中正的是負的,左的是右的,時間也是倒流的。此外,那個鏡像宇宙是在收縮而不是在擴張,它由反物質構成,而非物質。據《紐約郵報》5月19日報導,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一組科學家在南極發現了疑似平行世界存在的證據,這可能是同在宇宙大爆炸之時形成的、物理規則正好同我們相反的一個鏡像世界。
  • 鏡像世界的故事竟是如此
    你有沒有想過,世界上還存在一個鏡像世界,哪裡的一切都和你的生活一樣,就像我們熟知的平行時空那樣,它們同樣深受電影導演的歡迎,今天小編要和大家分享的就是講述鏡像世界故事的電影——《末日重啟》電影講述了,在未來的世界中,奧特普能源公司研發出一種利用平行宇宙獲取新能源的方法,並盛情邀請飛行員兼物理學家威廉
  • 漫威電影中鏡像一樣的幾對角色,第一之間的鬥爭已有幾十年
    在漫威的漫畫中,美國超級英雄幾乎都會有一個和自己有著類似能力鏡像一般的反派對手,這些對手大多成為了他們的終身宿敵。但是到了電影中,就很少有這些角色,下面咱們就來看看電影中有哪些英雄擁有這樣的鏡像宿敵。電影中二人起初關係十分要好,但是劍齒虎在史崔克將軍的策劃下殺死了金剛狼的未婚妻銀狐,導致二人徹底決裂。漫畫中他倆也算是終身對手,二人只要見面必定會打上一架。
  • 電影《奇門遁甲》和新冠病毒的鏡像
    電影《奇門遁甲》和新冠病毒的鏡像     近來宅家無事,就讀讀古書,其中有一部清人矯晨熺先生著的《遁甲括囊集》很有意思,專門講奇門遁甲的,很燒腦。突然想起了前幾年有部電影叫《奇門遁甲》,是徐克監製,袁和平導演的,於是放鬆心神時,遂找出來看了看。誰知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這部電影裡面的一些情節,居然暗合了近來發生的疫情。
  • 《人民文學》雜誌英文版與澳大利亞學界合作
    《人民文學》雜誌英文版《路燈》出版暨中澳文學交流報告會日前在京舉行。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吉狄馬加發表致辭說,《人民文學》外文版創建了與優秀譯者和漢學家的良好合作模式,用最快捷的方式把中國當代很多重要作家和批評家的一些作品翻譯成不同文字,讓不同國家能比較全面、整體地了解中國當代作家的當下寫作。
  • 北美華文文學的世界視野
    作為世界華文文學版圖中的重鎮,北美華文文學創作極為興盛。 北美華人作家隊伍,前期主要由來自臺灣的留學生和移民組成,現今則以上世紀80年代以來的中國大陸新移民為主。耕耘多年的作家,有嚴歌苓、張翎、劉荒田、張鳳、黃宗之、葉周、江嵐、薛海翔等,新生代作家如伍綺詩、二湘等,他們的創作同樣值得期待。
  • 鏡像世界/弒父讓男人成為了男人
    神話故事中的俄狄浦斯鏡像是一個很有魅力的「詞兒」,它在很多領域被神一般地運用:在電影後結構主義理論中,電影的銀幕就是另一面鏡子,它是一個名副其實的精神替代物,這裡呈現著人類欲望的「鏡像」,體現人類複雜的精神世界。
  • 鏡像神經元讓我們感同身受
    研究最後證實,猴子的大腦中有一種被稱為鏡像神經元的神奇細胞:當動物看到或聽到一個動作,或者當它們執行同樣的動作時,鏡像神經元就會被點亮。可是,鏡像神經元既會在執行動作時產生活動,也會在觀察到別人/別的動物執行同樣動作時放電,就像一面鏡子。而且在嬰兒出生時鏡像神經元就開始工作了。例如,看到媽媽伸出舌頭後,嬰兒會學著吐舌頭便是鏡像神經元在起作用。
  • 什麼是鏡像宇宙?科幻片《末日重啟》給出了一種理解
    當他走出實驗室,發現所有的字都是反著的,他這才明白過來,他已經進入了鏡像宇宙,而在鏡像宇宙中所有的東西都和原來的宇宙是鏡像的關係。他發現電視中播放著新聞,新聞上說有惡勢力恐怖分子對奧特普能源公司進行了武裝攻擊,並且已經劃定了撤離區。威廉突然意識到,鏡像宇宙和原來的宇宙是不一樣的,發生的事件都是相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