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話故事中的俄狄浦斯
鏡像是一個很有魅力的「詞兒」,它在很多領域被神一般地運用:在電影後結構主義理論中,電影的銀幕就是另一面鏡子,它是一個名副其實的精神替代物,這裡呈現著人類欲望的「鏡像」,體現人類複雜的精神世界。我們這個系列標題中的「鏡像世界」就是指電影世界,而作為觀眾的我們,同樣也可以從電影這個「鏡像世界」中尋找到很多個「鏡像自我」。電影所承載著不僅僅是娛樂——這個鏡像世界,還給我們帶來更多的思考空間:從生命到宇宙;從微觀到宏觀...
這個系列將從坎城電影節近30年的獲獎(金棕櫚)影片中挑出7部個人比較喜歡的影片來解讀並結構這個「鏡像世界」,希望能帶你走進一個不一樣的電影世界、走進一個和真實世界平行的鏡像世界。
近來聽到這麼一種言論:人類文明史就是一部故事史,人們從有所謂的文明開始就生活在故事裡——上帝的故事讓我們有了宗教信仰;天降大任的故事讓我們有了統治階級和制度;俄狄浦斯王的故事讓我們有了倫理...雖然不完全苟同,但覺得這種言論有著一定的道理,我們稱為歷史的文字、文獻或許早已在無法考證事實面前成了故事,而我們還自欺欺人說那叫歷史...既然都只是故事,那麼支撐人類文明發展的故事,是不是應該有它的時代局限性和它反哺給人類社會的有局限性的價值觀呢?今天我們借著這個有局限的價值觀來聊聊「倫理」。
電影是一個很好的承載故事的載體,在承載了故事的同時,它也承載了時代的主流社會意識形態,所以我們在電影的鏡像世界裡、在這個具有鮮明特點的時代坐標中來看「倫理」,這讓很多文明的現代人會用相對偏面的「文明視角」來審視故事中(電影裡)的「倫理觀」:「只有XX民族才能拍出那麼重口味、那麼噁心、那麼變態且毫無倫理節操的電影...」。其實很多時候,我們自己所唾棄的倫理行為,只不過是脫去了現代社會用所謂的「文明」重新包裝的外衣罷了,而我們好像是在時代的坐標裡,因為社會的進步甚至是科技的發展讓我們真正進入了文明,從而洗禮了我們的倫理價值觀,仿佛人類進步了...但可悲的現實告訴我們的是我們並沒有因此而改變我們的倫理行為,我們的倫理價值觀只是被重新包裝過的「皇帝的新裝」而已。這聽起來應該很讓人不適。好,下面讓我們用更加違背倫理的倫理故事和倫理價值觀(就如現代人的倫理價值觀裡不能理解荒蠻時代裡「戀母弒父」的倫理價值觀一樣),來完全擊碎你內心虛構的人設及其構建出的價值觀大廈。
在物質資源還很匱乏的時代,過著群居生活的人類其實和其他物種一樣時刻面臨著生存的挑戰,生存壓力讓人類社會在初始就有著自己獨到的倫理價值觀:沒有資源供養的的孩子,一出生就會被親生父母直接拋棄荒野,而不會遭到社會的譴責;家中只有長子可以成婚,其餘的男丁一輩子打光棍,並且在家庭中毫無地位;失去勞動力的老人,因為無法給整個家庭帶來更多的生存資源,一樣會被親生的子嗣們遺棄荒野。同樣老人的子嗣們不僅不會被世人譴責,而且整個社會為了達到「文明目的平衡」,每個民族都會以反人性同時又是很人性的智慧行為,設計出很多看似符合文明人類的文明儀式(後來成為了各民族、各地的風俗),這些美麗故事背後的符碼其實就是善意的文明謊言,比如:年老者如果不以生命去祭拜神靈,還留在家裡和年輕的子嗣們一同生活(消耗生存資源),就是大逆不道,整個家族就會因此遭到天譴,而給後代帶來無窮無盡的惡果循環。設計這些故事(謊言、民俗)的古代「智囊團」,這樣煞費苦心去設計一個可以自圓其說的故事,其實就是為了給當時的社會形態下所形成的人類社會心理模型與「生存資源匱乏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尋找的「一劑良藥」,這些智慧的、年輕的「智囊團」可能一開始並沒想過「這劑良藥」也是一種因果循環,他們老去後一樣也要遵循這個「以毀滅自身來節餘更多的生存資源」的規則,而且「這劑良藥」從一開始「劑量」就下得過猛,導致全人類「中毒上癮」,一直到今天,人類社會依舊用這種「講故事」的套路來平衡很多人性和社會文明發展現實狀況之間的矛盾;而且「這劑良藥」從一開始就是被所有人(能掌握頭部生存資源的年輕人)接受的(因為人也僅僅是生命物質中的一種,天性也是求生)。慢慢的,人們忘記了這僅僅是個故事,並視「這劑良藥」為寶典,一個可以延續生命(物種繁衍)的寶典:年老者,忘記了死亡的恐懼(或許只是用這個美麗的謊言來掩蓋恐懼),爭著要在適合的年紀去祭拜神靈;當兒子背著年老的父母去祭拜神靈時,兒子對於親手要將生自己的父母拋棄荒野任憑他/她自生自滅(等於弒父)的行為也麻木到是為了父母好,為了整個家好。
讓今天的人們來審視這種倫理觀,可能我們當中很多人依舊不能接受,但大多數人知道這種倫理觀和我們今天的倫理觀是一脈相承的;我也相信很多人不僅接受,而且更加知道,今天的倫理觀其實和這種倫理觀並無太大區別(本質都是爭奪更多更好的生存資源),我們只是換了個器皿將這個「同樣的故事」裝了進去而已。我們所慶幸僅僅是:我們已經度過了物質匱乏的「人吃人」時代,但我們同樣繞不開面臨生存資源爭奪之戰,只不過我們僅僅是換了種形式而已,只不過僅僅是換了種形式而已!!!
不知不覺中,我們已經把一部優質的藝術電影推薦完了,它是1983年坎城電影節獲得金棕櫚大獎的影片《楢山節考》,一個來自很多國人口中變態民族拍的電影。日本電影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以「黑澤明」為代表的一幫電影人開始在國際電影節中頻頻嶄露頭角。電影《楢山節考》是日本導演今村昌平「第一座」金棕櫚;1997年今村昌平,憑藉電影《鰻魚》再次捧得「金棕櫚」大獎而歸,我想說的不是這個日本導演有多牛X,而是他的影片敢於血淋淋指向對現實世界的質問:大家真的活在一個自己明白的真實世界中嗎?你是那個甘願上山去祭拜神靈的老者,還是那幫年輕的、設計「倫理故事」的資源爭奪者們?
我們不要用所謂的現代文明「倫理觀」來審視不同民族在電影中呈現出的,時而符合又時而不符合你價值觀的客觀存在的所指,而是應該從不同的視角來汲取你以前不曾認知的其他維度的營養。當你覺得哪部電影顛覆了你的三觀時,相信我,這個電影就再變態、再病態、再噁心...一定是你可以汲取更多維度營養的電影!
最後用一句極度不符合主流倫理觀的文字來結束這章節:不要恐懼蛆蟲將啃噬你的軀體,因為只有腐爛成泥的身軀,才真正明白什麼叫大自然;正如唯有「弒父」才能讓男人成為真正的男人。
◎影片信息
《楢山節考》海報
片名:楢山節考導演: 今村昌平編劇: 今村昌平 / 深澤七郎主演: 緒形拳 / 清川虹子 / 倍賞美津子 / 坂本澄子 / 左頓平 類型: 劇情製片國家/地區: 日本語言: 日語上映日期: 1983-04-29(日本)片長: 130分鐘又名: Ballad of Naray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