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年IP熱潮正盛的時候,傳聞《新華字典》要被改編成影視劇,可惜之後再沒有聽到後續消息。而現在我們看到了一部也許可以為未來的《新華字典》大電影提供借鑑、揭秘《牛津詞典》編纂傳奇的懸疑傳記電影。不過,《教授與瘋子》並非根據《牛津詞典》改編,而改編自英國作家西蒙·溫切斯特的同名原著。
1879年,詹姆斯·默裡教授(梅爾·吉勃遜飾)受牛津大學的學者們委託,計劃編撰整理出英語中的每一個單詞。他一直埋頭苦幹,直到收到威廉·切斯特·邁納醫生(西恩·潘飾)的來信才出現了新轉機,後者不僅徹底改變了他的工作流程,而且幫助他解決了更為困擾的情緒問題。然而,默裡並不知道,邁納醫生被關在精神病院裡,因為參加美國內戰而深受創傷後應激障礙的折磨。
這部電影確實不乏緊張刺激的時刻,但主要問題在於其中真正的反派其實是英國人的偏見。他們不信任默裡,因為他是蘇格蘭人,當發現他的搭檔竟然在精神病院裡後,更加懷疑他、排擠他。但除此之外,缺乏其他的重要衝突來保證影片持續引人入勝。
明明那部同樣根據文學作品改編、講述詞典編輯部宅男愛情故事的日本電影《編舟記》那麼讓人共鳴。誰會想到這部由兩大實力男星主演、揭秘牛津英語詞典如何誕生的歷史傳記片會這麼讓人乏味呢?
圍繞著娜塔莉·多默爾的角色伊莉莎·梅雷特本可以製造更多的戲劇衝突,但影片迫不及待地讓這個角色很快發生了逆轉。也可以說,劇本對角色的塑造很粗糙,但演員們的表演都很出色,尤其是資深英國演員史蒂夫·庫根,一如既往地讓人無可挑剔。
《教授與瘋子》的歷史背景和宣傳語「榮耀牛津,璀璨生命」也許會讓你陡生敬意,但這部電影並不會如你預期的帶給你醍醐灌頂的心靈洗禮。它的故事概念確實令人感興趣,但感覺更適合製作成一集電視紀錄片,而非2個多小時的電影長片。
貝爾·麥奎瑞的配樂偏愛大提琴旋律,很有《權力的遊戲》的感覺。這本身並不是壞事,奈何《權力的遊戲》最終季人神共憤,現在聯想到《權力的遊戲》大概只會引起大家的負面情緒。
不管怎樣,看過這部電影之後,至少你多少了解到了一點這部詞典的誕生歷史。考慮到梅爾·吉勃遜在20多年前就開始著手推動該項目,結果最終影片卻如此乏善可陳,不免讓人失望。但其實梅爾·吉勃遜也是受害者,早在兩年前電影基本拍攝完成後,他就跟製片公司鬧上了法庭。最終他和導演都拒絕承認這部電影,聲稱製片公司發行的版本「令人失望」,誠不我欺。
通常,隨著這類由圖書改編的電影的上映,原著的銷量往往會大幅增長,但我相信應該不會有人在看過這部電影之後會去趕緊去買一本英語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