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5月15日電題:有本書印了5億冊,你肯定看過
新華社記者白旭、魏夢佳
中國每個識字的人都看過此書,有沒有?
自從第一版1953年問世以來直到去年7月,《新華字典》全球發行量共達5.67億本。
上個月,金氏世界紀錄機構宣布,《新華字典》獲得「最受歡迎的字典」和「最暢銷的書(定期修訂)」兩項金氏世界紀錄。
「有中文書的地方,就有新華字典」
《新華字典》是新中國第一部以白話釋義、白話舉例的字典,至今出了11版。中國人和世界各地學習中文的人幾乎都用過這本和手一般大小的工具書。
「有中文書的地方,就有《新華字典》。」商務印書館漢語中心主任餘桂林說。
建國之初,為了規範漢語的使用和消除文盲,中國出版了這本字典。「那個時候字典裡面有很多插圖,方便識字不多的人理解其中的內容。」餘桂林說。
時代變遷,經濟飛速發展,社會不斷進步中,新華字典也不斷嬗變,而且大約五到七年就要修訂一次。
《新華字典》收字變化折射中國社會變遷
十一版中,不斷有新的字和詞被加進來。
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時字典收錄了8000多個漢字,而到了第十一版,收錄漢字的數量增加到了13000個。2011年第十一版就增加了「拜拜」的「拜」、「啫喱」的「啫」等新的字頭。一些網絡用語也逐漸被吸納進來。第十一版中出現了「曬」、「奴」和「門」等字在網絡上的用法。比如「曬」的解釋是「展示,多指在網絡上公開透露自己的信息」,例如「曬工資」;「奴」的解釋是「為了支付貸款等而不得不拼命工作的人」,例如「房奴」;「門」的解釋是「事件,多指負面的事件」,例如「學歷門」。
每次修訂不僅要反覆推敲,甚至會引發爭議。
2008年出版的《品牌之道:商務印書館》一書中寫道,1971年的版本在修訂時正逢中國文革「破四舊」,修訂小組的第一稿中刪去了被認為有「封建色彩」的「陛下」、「太監」等詞。周恩來總理看到送審稿時表示,這些詞不應該被刪去。
書中說,周恩來總理提出,不能認為『陛下』等都不能進字典。「字典是工具書,有它的特點,要從群眾的需求出發,不能主觀,有些知識還是需要的;人民要了解歷史,歷史上的一些事物應該介紹的,不要迴避。」他說。
例詞的添加和刪除,都免不了有爭議。比如有時代特色的「人民公社」等。雖然《新華字典》已不見其蹤,但一部分人認為「人民公社」客觀存在,是歷史的表徵,這個詞條有存在的必要。在2005年版的《現代漢語詞典》中,此前被刪除的「人民公社」一詞再次被收錄。
為了準確解釋一些新出現的事物,編輯還需要做很多調研。
1998年修訂本新增加的字頭中,有一個「焗」字。當時百姓由於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加注意自己的形象,因此為頭髮做焗油成了一種時尚。
「可是怎麼解釋這個字大家沒有把握。」餘桂林告訴記者,當時有一位叫賈採珠的編輯先後兩次到理髮店去請教,自己還體驗了兩次焗油,才算把這事兒弄清楚。
在現在字典的254頁,「焗油」是這樣定義的:「一種染髮、養發、護髮方法。在頭髮上抹油後,用特製機具蒸汽加熱,待冷卻後用清水衝洗乾淨。」
社會經濟和文化的不斷發展中,中國的環保力度不斷加大,動物保護意識深入人心。有讀者建議,關於動物的詞條中要對體現保護意識。
在第十版的修訂中,一些動物名稱比如「狍」在用字解釋中,「肉可以吃,毛皮可做褥、墊或製革」這樣的字眼被刪去了,增加了這些動物作為「國家保護動物」的說法。
「舉全民之力編撰的字典」
這本字典的使用非常廣泛,讀者遍布中國各地。他們有時候也會對字典的修訂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
「我們有個口號,叫做『舉全民之力編撰的字典』。」餘桂林說。
由於人們文化水平的提高,字典中的圖片已經很少了,但是還有幾張保留著,其中包括「蓮」字頭下面一個蓮藕的圖片。
餘桂林記得,他們曾經收到過一封讀者來信。住在江西省廣昌縣的彭雲在信裡針對1998年版本中的圖片提出質疑。他寫道:「本人認為在蓮藕的一個環節上不會長出三根莖,正常的最多只能長兩根莖:一根是長葉的莖,一根是長果實的莖……白蓮是我們家鄉最主要的農副產品。經過自己十來年的實地觀察,還問過許多前輩種蓮老人,從未有人發現如字典中所畫插圖那樣的蓮。」
修訂者查了大量資料,還進行了實地考察,最終對字典中的圖片做了更正。
還曾經有過讀者來信,表示「鵝」最初的定義「雄的頭部有黃色突起」是有問題的。他由於不知道如何分辨鵝的雌雄,曾經查閱了《新華字典》,於是把「頭部有黃色突起」的鵝殺了,但是發現鵝的腹中有卵,於是特地寫信到商務印書館。
後來編輯們討論後,把那句話改成了「頭部有黃色或黑褐色的肉質突起,雄的突起較大」。
價格相當於一斤豬肉
半個多世紀以來,《新華字典》的封面從最初的紙皮到後來的皮面,後來又因為皮面在北方開裂而變成了硬皮,然而定價一直比較低。
曾經有傳言說,《新華字典》的定價標準是一斤豬肉。採訪中,餘桂林表示聽說過這樣的說法。但是這些年來不管是否巧合,字典的價格真的差不多是一斤豬肉。
在商務印書館旁邊的涵芬樓書店中,2015年印刷的第十一版《新華字典》售價是19.9元。而一斤豬肉在沃爾瑪網上商城裡賣18元。
字典現在已經出版過蒙文、朝鮮語和維吾爾語的雙語版,還有英文和日文版。出版社接下來打算開發更多的語種,《新華字典》的手機版也在研發和籌備中。
「字典影響了幾代中國人。」餘桂林說。
習近平總書記曾經在2013年和青年座談時講過他在農村插隊的經歷:「上山放羊,我揣著書,把羊拴到山坡上,就開始看書。鋤地到田頭,開始休息一會兒時,我就拿出新華字典記一個字的多種含義,一點一滴積累。」
「《新華字典》是中華民族文化創造的結晶,走進了千家萬戶、億萬人民的心中。《新華字典》是我很好的朋友和老師,四十多年沒有離開過。」原中國新聞出版總署署長柳斌杰說。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作家莫言也和《新華字典》有著不解之緣。他早年在村子裡生活的時候書非常少,一個村子裡有幾本書他都了如指掌。為了看書他想盡一切辦法,後來附近十幾個村莊的書都看完了。「最後實在沒書看了,就看《新華字典》。」他說,他看得實在太熟悉了,「甚至都能記得很多字在哪一頁」。
著名主持人白巖松說:「很多人問過我,到現在的生命歷程中,哪本書或哪個人對你影響最大?我的標準答案,書是《新華字典》,人就是我媽。沒有我媽,沒我;沒有《新華字典》,我走不進浩如煙海的中國文化,它的博大精深,讓我從文化的意義上開始一步一步成為一個真正的中國人。」
「從受啟蒙教育的中小學生到專業的主持人、作家和各領域的從業人員,其實都在使用《新華字典》。」餘桂林表示,他們曾討論過一個想法,就是給《新華字典》建一個博物館,但是苦於沒有合適的地方。
「時代在變遷。」他說,「但是只要人們對知識的渴求存在,作為只是基礎的工具書就會一直存在並發展下去,我們對《新華字典》的編纂和修訂也會一直繼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