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業內專家共話保險:如何在疫情中發揮好風險損失補償作用 來源:上海證券報
上證報中國證券網訊 隨著疫情逐步得到防控,社會開始思考,面對新冠肺炎疫情這類突發事件,保險業該如何發揮好風險損失補償作用?近日,清華大學經管學院中國保險與風險管理研究中心在線舉辦「新冠疫情與保險業創新發展專題研討會」,圍繞新冠疫情發生以來中國保險業的應對、國際疫情發展趨勢預判及等進行了研討。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中國保險與風險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陳秉正表示,疫情給人民的生命財產和經濟發展都造成了巨大損失,對整個保險行業也產生了巨大影響。保險行業應當充分總結和分析疫情帶來的影響,共同探討應對策略與未來的發展之道。
人保財險原執行副總裁王和從風險管理的三個基本要素出發,對保險行業的風險管理進行了反思與提問。「從風險識別上看,此次疫情讓我們意識到現有風險識別技術的有限性和局限性,在未來風險管理的技術發展中,應注重數據、算法和算力三大能力的提升;從風險評估上看,要加強對『損失冰山』理論以及風險全球相關性的重視,可保利益的灰度理論和鏈化視角或許更加適應現實需求;從風險處置上看,必須打造風險韌性,讓社會具有一定的風險自愈能力,保險業要做好業務可持續管理(BCM)。」
瑞士再保險中國總裁陳東輝認為,目前進行流行病保險的創新面臨一定的困難。首先,流行病風險的經濟損失難以估計,因為這裡包含了很多人為因素,建模難度非常大,並且當發生全球流行的疾病時,其所帶來的經濟損失是系統性的,難以通過正常的保險體系進行轉移。其次,在低利率環境下,保險公司面臨的首要問題是財務的穩健性,預計往後很長一段時間內,國際市場都不會有很高的熱情進行流行病保險的創新。
在陳東輝看來,此次疫情極大地激發了公眾的保險意識,保險公司應當藉此機會發展相對簡單的巨災保險,為日後流行病的巨災保險打好基礎。比如可以提取一定比例的商業健康保險保費建立專項基金,用以解決流行病發生時醫療資源彈性不足的問題。同時,此次疫情也是推動保險業數位化轉型的良好契機,應當大力推動醫療健康保險覆蓋面,提高家庭的風險韌性。
對於備受的關注的海外疫情影響,美國風險管理與保險協會董事會董事邱碩透露,此次疫情對於美國保險業本身而言,總體上損失是可控的,行業有充分的資本進行合理賠付。短期內保費不會受太大影響,長期行業總體保費可能會減少,但單位風險的費率可能會增加。他認為,未來保險公司設計保單可能會更加保守,以減少未來的不確定性。(韓宋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