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顯示,截至13日14時,浙江省相關保險機構已完成查勘理賠案件近915件,已結案和預賠付案件68件,共計賠付424.63萬元。
多年來,保險業在持續探索巨災保險制度,積極建立更加完善的巨災保險機制,以發揮保險在損失補償中的積極作用,有效減輕財政壓力,同時減少受災群眾的損失,為受災群眾撐起經濟補償「保護傘」。
本報見習記者王笑
近日,颱風「利奇馬」先後登陸浙江、山東等地,給當地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帶來巨大損失。截至8月13日16時,颱風「利奇馬」已造成浙江、上海、江蘇等9省(市)1288.4萬人受災。針對災情,保險業快速行動,第一時間進行勘查理賠工作。寧波市保險業協會數據顯示,截至12日,僅寧波保險業已接到相關報案5.3萬餘件,報損金額達4.6億元。截至13日14時,浙江省相關保險機構已完成查勘理賠案件近915件,已結案和預賠付案件68件,共計賠付424.63萬元。
面對具有強大破壞力的自然災害,多年來,保險業在持續探索巨災保險制度,積極建立更加完善的巨災保險機制,以發揮保險在損失補償中的積極作用,有效減輕財政壓力,同時減少受災群眾的損失,為受災群眾撐起經濟補償「保護傘」。
從巨災保險發展沿革來看,我國自1998年開始探討構建巨災體系之後,巨災保險制度建設被提上日程。2014年保險業新「國十條」出臺後,巨災保險制度跨上快速發展的全新臺階,多個省份先後加入巨災保險試點,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巨災保險制度。經過數年發展,不僅深圳、四川、河北等地根據轄內自然災害特點,量身制定保障種類多、範圍廣的個性化巨災險產品,我國更是在2015年建立起中國城鄉居民住宅地震巨災保險共同體,使我國巨災保險制度實質性落地,之後巨災保險制度建設就在不斷推動中逐步得到完善。
巨災保險在近幾年應對地震、颱風等自然災害過程中已發揮出了明顯的作用。統計數據顯示,在應對颱風「利奇馬」過程中,僅寧波巨災保險、農業指數保險、政策性小微企業財產保險等創新型險種報案高達3.84萬件,報損金額達6872萬元,相關險種已預支和支付賠款500餘萬元,為當地受災群眾提供了經濟保障。據悉,颱風災害發生後,由寧波市設立的市巨災保險共保體共抽調47個查勘小組220名人員,緊急奔赴各鄉鎮、街道社區,確定重點理賠區域和工作重點。截至10日上午,案件數最多的車險已經完成過半查勘任務,查勘難度較大的企財險也完成近四成的查勘量,確保了第一時間為受災群眾提供理賠。
事實上,經過多年發展,不論是地方政府還是保險公司等經辦機構,均圍繞巨災保險形成了較為成熟的巨災應對方案。寧波銀保監局在此次災情中第一時間啟動巨災保險理賠。在颱風來臨前精心準備,積極應對,指導寧波市巨災保險共保體成員成立巨災保險理賠指揮部,對水災遠程定損系統進行全面維護,確保水災遠程定損系統發揮實效,把災前準備工作做到位。同時,為提升巨災險理賠效率,在每個區縣設立臨時報案電話,積極引導受災居民統一向村、社區進行報案,有效提高報案效率。另外,為提升群眾對巨災保險的認知,寧波銀保監局指導相關保險公司主動對接各縣(市)區及受災鄉鎮街道政府,確保理賠結果公開透明、受災民眾應賠盡賠。通過報紙、電視臺等主流媒體和網絡自媒體,及時準確向社會公開巨災保險的理賠標準、方式和流程,進一步提高全社會對於巨災保險的認識和保險意識。
數次自然災害來臨之時,更加體現出巨災保險防災減災、災後恢復生產的價值。去年「溫比亞」颱風給山東壽光造成巨大打擊,大棚蔬菜受損嚴重,一度導致全國性蔬菜價格產生波動。這也直接促使了山東省進一步建立和完善應對自然災害的保險制度。今年3月,山東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於開展全省災害民生綜合保險工作的通知》,提出建立災害民生綜合保險制度,充分發揮保險機制在減災救災工作中的作用,轉變傳統單一的政府救災救助模式,完善政府救助、保險保障、社會救濟、自救互救「四位一體」的自然災害救助機制。而在此次「利奇馬」颱風過後,巨災保險也發揮了其經濟補償的作用。截至10日17點,在風雨還未停息之時,寧波市巨災保險共保體已接到出險報案2.4萬戶,完成查勘500餘戶,定損金額25.45萬元。截至12日上午9時,僅人保財險就查勘出符合巨災賠款標準178戶,定損金額10.1萬元。
儘管我國巨災保險發展較快,但整體來看,我國巨災保險投保率及普及率仍然較低,保險推廣仍需要擴大覆蓋面。事實上,從全球範圍內來看,巨災保險的投保率均不高。在實際生活中,因災害發生頻率低,且一旦發生即會造成巨額損失,無論是保險公司還是消費者,推動該類保險發展的動因皆不足。因此,在建立巨災保險制度的過程中,需要政府相關部門給予充分重視,採取多種鼓勵手段,提高巨災保險的投保率。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保險系教授庹國柱對《金融時報》記者表示,目前,我國沒有明確定義「巨災」的標準,但是現在已有地震保險條例先行,未來也可能會針對洪水、颱風等自然災害設計和推行其他巨災保險。值得注意的是,建立和完善巨災保險制度離不開再保險;國際上的再保險大公司同樣會進行分保,責任進一步分攤也會緩解保險公司的現金流壓力。
(責任編輯: HN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