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災保險積極發揮經濟補償作用

2021-01-07 和訊網

數據顯示,截至13日14時,浙江省相關保險機構已完成查勘理賠案件近915件,已結案和預賠付案件68件,共計賠付424.63萬元。

多年來,保險業在持續探索巨災保險制度,積極建立更加完善的巨災保險機制,以發揮保險在損失補償中的積極作用,有效減輕財政壓力,同時減少受災群眾的損失,為受災群眾撐起經濟補償「保護傘」。

本報見習記者王笑

近日,颱風「利奇馬」先後登陸浙江、山東等地,給當地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帶來巨大損失。截至8月13日16時,颱風「利奇馬」已造成浙江、上海、江蘇等9省(市)1288.4萬人受災。針對災情,保險業快速行動,第一時間進行勘查理賠工作。寧波市保險業協會數據顯示,截至12日,僅寧波保險業已接到相關報案5.3萬餘件,報損金額達4.6億元。截至13日14時,浙江省相關保險機構已完成查勘理賠案件近915件,已結案和預賠付案件68件,共計賠付424.63萬元。

面對具有強大破壞力的自然災害,多年來,保險業在持續探索巨災保險制度,積極建立更加完善的巨災保險機制,以發揮保險在損失補償中的積極作用,有效減輕財政壓力,同時減少受災群眾的損失,為受災群眾撐起經濟補償「保護傘」。

從巨災保險發展沿革來看,我國自1998年開始探討構建巨災體系之後,巨災保險制度建設被提上日程。2014年保險業新「國十條」出臺後,巨災保險制度跨上快速發展的全新臺階,多個省份先後加入巨災保險試點,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巨災保險制度。經過數年發展,不僅深圳、四川、河北等地根據轄內自然災害特點,量身制定保障種類多、範圍廣的個性化巨災險產品,我國更是在2015年建立起中國城鄉居民住宅地震巨災保險共同體,使我國巨災保險制度實質性落地,之後巨災保險制度建設就在不斷推動中逐步得到完善。

巨災保險在近幾年應對地震、颱風等自然災害過程中已發揮出了明顯的作用。統計數據顯示,在應對颱風「利奇馬」過程中,僅寧波巨災保險、農業指數保險、政策性小微企業財產保險等創新型險種報案高達3.84萬件,報損金額達6872萬元,相關險種已預支和支付賠款500餘萬元,為當地受災群眾提供了經濟保障。據悉,颱風災害發生後,由寧波市設立的市巨災保險共保體共抽調47個查勘小組220名人員,緊急奔赴各鄉鎮、街道社區,確定重點理賠區域和工作重點。截至10日上午,案件數最多的車險已經完成過半查勘任務,查勘難度較大的企財險也完成近四成的查勘量,確保了第一時間為受災群眾提供理賠。

事實上,經過多年發展,不論是地方政府還是保險公司等經辦機構,均圍繞巨災保險形成了較為成熟的巨災應對方案。寧波銀保監局在此次災情中第一時間啟動巨災保險理賠。在颱風來臨前精心準備,積極應對,指導寧波市巨災保險共保體成員成立巨災保險理賠指揮部,對水災遠程定損系統進行全面維護,確保水災遠程定損系統發揮實效,把災前準備工作做到位。同時,為提升巨災險理賠效率,在每個區縣設立臨時報案電話,積極引導受災居民統一向村、社區進行報案,有效提高報案效率。另外,為提升群眾對巨災保險的認知,寧波銀保監局指導相關保險公司主動對接各縣(市)區及受災鄉鎮街道政府,確保理賠結果公開透明、受災民眾應賠盡賠。通過報紙、電視臺等主流媒體和網絡自媒體,及時準確向社會公開巨災保險的理賠標準、方式和流程,進一步提高全社會對於巨災保險的認識和保險意識。

數次自然災害來臨之時,更加體現出巨災保險防災減災、災後恢復生產的價值。去年「溫比亞」颱風給山東壽光造成巨大打擊,大棚蔬菜受損嚴重,一度導致全國性蔬菜價格產生波動。這也直接促使了山東省進一步建立和完善應對自然災害的保險制度。今年3月,山東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於開展全省災害民生綜合保險工作的通知》,提出建立災害民生綜合保險制度,充分發揮保險機制在減災救災工作中的作用,轉變傳統單一的政府救災救助模式,完善政府救助、保險保障、社會救濟、自救互救「四位一體」的自然災害救助機制。而在此次「利奇馬」颱風過後,巨災保險也發揮了其經濟補償的作用。截至10日17點,在風雨還未停息之時,寧波市巨災保險共保體已接到出險報案2.4萬戶,完成查勘500餘戶,定損金額25.45萬元。截至12日上午9時,僅人保財險就查勘出符合巨災賠款標準178戶,定損金額10.1萬元。

儘管我國巨災保險發展較快,但整體來看,我國巨災保險投保率及普及率仍然較低,保險推廣仍需要擴大覆蓋面。事實上,從全球範圍內來看,巨災保險的投保率均不高。在實際生活中,因災害發生頻率低,且一旦發生即會造成巨額損失,無論是保險公司還是消費者,推動該類保險發展的動因皆不足。因此,在建立巨災保險制度的過程中,需要政府相關部門給予充分重視,採取多種鼓勵手段,提高巨災保險的投保率。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保險系教授庹國柱對《金融時報》記者表示,目前,我國沒有明確定義「巨災」的標準,但是現在已有地震保險條例先行,未來也可能會針對洪水、颱風等自然災害設計和推行其他巨災保險。值得注意的是,建立和完善巨災保險制度離不開再保險;國際上的再保險大公司同樣會進行分保,責任進一步分攤也會緩解保險公司的現金流壓力。

(責任編輯: HN666)

相關焦點

  • 四川銀保監局局長陳育林:巨災保險制度服務實體經濟發展
    通過建立巨災保險制度,發揮商業保險的風險轉移作用,加強政府資源和市場資源的協調互補,對於完善社會治理、增強應對風險能力、減少因災致貧返貧現象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四川省作為全國率先探索試點地震巨災保險的地區,為我國建立並完善巨災保險制度提供了較好的實踐經驗。
  • 業內專家共話保險:如何在疫情中發揮好風險損失補償作用
    原標題:業內專家共話保險:如何在疫情中發揮好風險損失補償作用 來源:上海證券報上證報中國證券網訊 隨著疫情逐步得到防控,社會開始思考,面對新冠肺炎疫情這類突發事件,保險業該如何發揮好風險損失補償作用?近日,清華大學經管學院中國保險與風險管理研究中心在線舉辦「新冠疫情與保險業創新發展專題研討會」,圍繞新冠疫情發生以來中國保險業的應對、國際疫情發展趨勢預判及等進行了研討。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中國保險與風險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陳秉正表示,疫情給人民的生命財產和經濟發展都造成了巨大損失,對整個保險行業也產生了巨大影響。
  • 如何發揮農業收入保險在穩定農業生產中的重要作用
    其中,政策性農業保險作為農業風險管理的重要金融手段,在提高農業防災減災能力、維護國家糧食安全、促進農民增收和農業轉型升級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然而,與農業生產者不斷升級的風險保障需求相比,我國農業保險在對農戶收入的保障及生產積極性的調動等方面,還有不少提升空間。
  • 中研報告 | 從國際趨勢探索我國巨災債券發展
    由於資本市場發達程度的差異,各國巨災債券各具特點,這主要體現在巨災風險的承擔方和觸發機制的選擇上。美國由於有發達的資本市場,主要是由(再)保險公司和市場承擔巨災風險。日本則由保險公司和政府共同分擔巨災損失,這與其經濟形勢以及資本市場發達程度相適應,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日本巨災債券的發展。
  • 發揮保險「減震器」作用 華夏保險保費同比增長35%
    截至2020年12月31日,總保費84億元,同比增長35%……近日,華夏保險雲南分公司發布「戰報」,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公司充分發揮保險在經濟「減震器」和社會「穩定器」方面的積極作用,交出了一份滿意的成績單。
  • 海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 2011年海南省農業保險試點方案的通知
    4.各共保體應按照財政部及保險監管部門的有關規定計提巨災風險準備金,逐步建立應對巨災風險的長效機制。5.主承保人應當按月向省農業保險試點領導小組報送承保理賠情況,按季度向省財政廳、海南保監局報送農業保險統計報表和財務報表,每半年向所有共保人通報共保體經營情況,年度終了後向省農業保險試點領導小組報送年度總結及試點情況。同時建立農業保險理賠情況報告制度。
  • 氣象指數保險如何突破發展瓶頸
    」「建立巨災保險制度」等,從保障社會民生的戰略高度確定了巨災保險和氣象指數保險的地位。2010年,福建省長汀縣試點菸草種植霜凍和暴雨洪澇等不同的指數保險,曾為受災菸農補償了55.6%的損失;2013年7月,安徽省蕪湖市南陵縣、無為縣承保了12萬畝雜交水稻天氣指數保險,此後試點地區持續高溫,根據保險合同每畝水稻得到39.6元賠償,共計賠付477萬元;同樣在2013年,安徽省滁州市和宿州市承保的2.5萬畝水稻也得到了16.51萬元的賠付。
  • 探索破解重補償、輕預防和康復問題——湖北推動工傷保險制度「三...
    近日獲悉,湖北省工傷保險「三位一體」制度體系建設已初見成效。其中,工傷康復已初步完成全省區域布點工作,在全國處於領先地位,工傷預防也在多地積極開展。「實際工作中,三者發展不均衡,仍然存在重補償、輕預防和康復的狀況。」
  • RMS總裁Mike Pritula:巨災模型將推動亞洲保險業滲透率的提高
    中國保險報/中保網訊【記者 李忠獻】近日,由國際著名巨災建模公司RMS主辦的巨災風險建模論壇在北京舉行。在論壇上,RMS總裁Mike Pritula分享了對亞洲及中國保險市場的看法。Mike Pritula指出,未來亞洲地區財險的保費收入在全球中的佔比將會達到25%-30%。而就在數年前,這個比例還非常低。亞洲地區財險保費收入增長主要來自中國。
  • 卡特裡娜颶風十年:巨災管理的教訓和建議
    特別是8月初第13號颱風「蘇迪羅」,生命周期長,深入內陸影響範圍廣,造成多條河流出現超警洪水,人員傷亡及經濟損失嚴重。  今年是卡特裡娜颶風發生10周年。安聯全球企業及特殊風險發布了《颶風卡特裡娜10年記:巨災管理和全球風暴危害回顧》,分析風暴的風險和造成的損失,總結卡特裡娜事件的教訓,幫助人們今後做好風暴損失防控。
  • 我州三項保險業務助力脫貧攻堅
    一是農業保險助產業扶貧。指導轄內人保財險、中華聯合財險、平安財險、中航安盟、太平洋財險等5家公司不斷探索農業保險服務,發揮保險保障功能,助推全州脫貧攻堅。全州農業保險覆蓋範圍不斷擴大,政策性農業保險險種達12種,開展了犛牛、藏系羊、藏豬、青稞、木耳等地方特色種養植業保險。截至目前,農業保費收入0.49億元,提供約128.3 億元的農業風險保障。二是「扶貧保」、「住宅地震巨災保險」為脫貧攻堅保駕護航。督促各保險機構落實金融扶貧要求,充分發揮保險在助力脫貧攻堅的保障作用,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了有力支持。
  • 國有企業在技術創新中要發揮積極作用
    國有企業在技術創新中要發揮積極作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關於國企科技創新論述的解讀作者/李錦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增強國有經濟競爭力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加快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發揮國有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積極作用,表明中央對國有企業特別是中央企業科技創新的主體地位的高度重視。隨著中國經濟經濟結構不斷優化,經濟增長也面臨著嚴峻的下行壓力。中國經濟到了由大變強的關鍵期,最重要的支撐是科技創新。國有經濟五種能力提升的標準是第一次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所在。
  • ...環境預報中心與中再巨災管理公司共商颱風風暴潮巨災模型合作研發
    8月12日,自然資源部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以下簡稱:預報中心)黨委書記、主任於福江研究員一行來到中再巨災管理公司,與公司領導及颱風巨災模型項目組共同研討如何將颱風風暴潮模擬方法及風暴潮模擬技術在保險行業中進行應用。
  • 瑞士再保險:2011年將是地震保險損失最高一年
    2011年已經是巨災保險損失第二慘重的一年。瑞士再保險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上半年,全球保險業自然災害與人為災難保險損失總額估計達到700億美元。這個數字是2010年前6個月損失額290億美元的兩倍多。2011年上半年,僅自然災害理賠額就達到670億美元,而去年同期只有270億美元。
  • 生態補償財稅政策
    以銷售價格為計稅依據,使資源課稅的稅額隨著資源的價格的變動而變動,價格槓桿和稅收槓桿相互協調,發揮調節作用。   (二)調整消費稅 為了增強消費稅的環境保護效應,籌措生態補償資金,應對現行的消費稅進行改革。
  • 三部門:鼓勵銀行保險機構積極開展小微外貿企業金融服務
    銀行保險機構應充分認識穩外貿對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落實「一帶一路」倡議、實現我國與重點國家和地區雙邊貿易平衡增長的重要作用,深化改革、優化結構、回歸本源、專注主業,將支持外貿發展作為服務實體經濟的重要著力點,加強對有訂單、有市場、有信用企業的金融支持。(二)突出服務重點。
  • 自然資源部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與中再巨災管理公司共商颱風風暴潮巨災模型合作研發
    8月12日,自然資源部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以下簡稱:預報中心)黨委書記、主任於福江研究員一行來到中再巨災管理公司,與公司領導及颱風巨災模型項目組共同研討如何將颱風風暴潮模擬方法及風暴潮模擬技術在保險行業中進行應用。
  • 泰康在線五周年理賠報告:商業醫療險正發揮醫療費用補償作用
    來源:證券時報近日,網際網路保險公司泰康在線發布五周年理賠大數據報告,借健康險理賠數據,從險種、年齡、性別等維度解析風險。報告指出,在重疾險方面,惡性腫瘤、腦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良性腫瘤、腎病等分別位列出險率前五,治療花銷也比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