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保險報/中保網訊【記者 李忠獻】近日,由國際著名巨災建模公司RMS主辦的巨災風險建模論壇在北京舉行。在論壇上,RMS總裁Mike Pritula分享了對亞洲及中國保險市場的看法。Mike Pritula指出,未來亞洲地區財險的保費收入在全球中的佔比將會達到25%-30%。而就在數年前,這個比例還非常低。亞洲地區財險保費收入增長主要來自中國。未來北京將會是保險業的中心。
五大動力助推中國保險業發展
在接受《中國保險報》記者採訪時,Mike Pritula表示,推動中國保險業發展的主要動力來自以下五個方面:一是中國的GDP增速比較高,中國保險滲透率(保費收入與GDP的比值)也隨著GDP的增長而不斷提高,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從發達國家的發展經驗來看,保險滲透率也是從小的比例開始不斷增大。尤其是保險產品的發展也經歷了初期、中期和後期幾個階段慢慢走向成熟,從而更加符合消費者的需求。
第二,保險公司在風險評估和建模上不斷走向成熟,在提供產品時會更有信心。第三,很多公司的客戶、消費者會聽到誰買了保險產品,得到了很好的理賠,這樣的消息不斷傳播開去,也會使得人們願意購買保險。第四,政府有時認為在某些領域推出強制性保險對於整個社會福利的提升都是有利的,因而有時候政府會對某些險種推出強制性保險,如機動車輛險。第五,有些第三方機構在為客戶提供如融資、財務安排等服務時會特別強調客戶對保險的購買。比如,企業在向銀行貸款修建工廠之前,銀行會要求企業先購買保險。這樣的事情在以後的中國經濟發展中會越來越常見。
「歷史會重演」
「在亞洲,財險滲透率低於其他國家,這並不是因為亞洲地區的風險比其他地區的風險低,事實上,世界各地區的風險水平基本上是一樣的。亞洲的風險被保險保障的範圍還比較少,當然這也意味著機會,可以讓數據、巨災模型和分析師去為保險產品擬定一個消費者願意支付的價格。」Mike Pritula表示,數據和模型將會推動保險滲透率的提升。很難想像,30年前世界上沒有巨災模型,在過去的30多年裡,巨災模型在幫助發達國家應對巨災風險、促進巨災保險業發展以及提升保險滲透率方面提供了很大的幫助。Mike Pritula相信,這樣的歷史會在亞洲地區重演。
數位化正在橫掃多個產業,特別是在金融服務業,不管喜歡還是不喜歡,數位化的變革將會減少金融服務業對於人員的需求。RMS除了提供模型外,也在關注著數位化變革,自動化、軟體平臺的升級以及人工智慧。當然,RMS的模型並不是完美的,但它每年會進行改進,這也是很多保險和再保險公司願意與RMS合作的原因。模型都是有科學作基礎的,以地震為例,RMS會關注每年的地震研究成果,然後優化他們的方案,很多用戶不需要購買他們的模型,只需付一部分授權使用費就行。
「我們與中國的保險公司建立了非常良好的合作關係,我們以前的業務重點關注再保險市場,因為再保險公司需要我們去幫助他們評估風險、校驗他們對於風險的認知。所有的保險公司都會或多或少的有自己的模型和評估方法。他們會拿自己的模型和方法與RMS的進行比較,來確認他們的算法是否準確。RMS有數百專業人士去開發這種模型,而保險公司有的只有幾個人去開發,因此,RMS的模型更豐富、更成熟。」Mike Pritula告訴記者。
Mike Pritula做過很多關於規模化的研究,結果顯示,全球化的規模對於保險公司而言並不會使其具有比較優勢。並沒有哪一家外資險企的業務在中國開展得比較好。同樣,在美國,也沒有一家非美險企的業務在美國發展得比較好。國際保險公司並不比本土的保險公司更有競爭力。
此外,Mike Pritula還談到,對於保險行業而言,監管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對保單持有者的保護、償付能力的監管,對保險公司的準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