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觀察報
【金融其實很簡單】
小王結婚不久,買了車。頭三年,他們老老實實買了汽車保險,但沒有發生過車禍,所以,一直沒有從保險公司得到任何賠付。小王心裡不爽:「怎麼光付錢,沒回報呢?」就決定不再買保險了。他妻子知道後,也沒說什麼,因為感覺確實不合算。可是,從此她開車格外緊張,一看到周圍車多就緊張得神經質似的,開車也時常亂套,就怕撞了別人賠不起。有一天,她還真的撞了別人,車壞不說,兩方人也都住院搶救,不僅家裡錢賠光,還差點坐牢。
保險的預期回報通常為負
小王的故事很典型,也提出一個問題,就是為什麼要買保險?到底該如何評估保險的價值?
我們仔細看保險是怎麼運作的。你之所以想買汽車保險,就是擔心開車時可能發生車禍,因為一旦發生車禍,你可能會損壞自己的車、讓自己受傷,也可能給別人帶來損失和傷害,所以說,買保險買的是「安心」,讓你不用開車時總是緊張、不能正常判斷。也就是,你開車面對的「壞風險」是:一旦發生車禍,你可能要遭遇很大損失,你希望把這種「壞風險」規避掉。
而你買的汽車保險本身也是一種金融產品,它的支付結構包含不確定性或者說包含風險,因為如果你不發生車禍,保險公司就不會給你任何賠付,所以,保單是否會給你賠付是不確定的;只是對你來說,保險產品包含的風險是「好風險」:你現在付保費買下保單,將來如果發生車禍,就可以得到賠付,等於用現在的錢換未來不確定的賠付。也就是說,保單給你的賠付和你可能遭遇的損失,正好是反過來的,是100%負相關的。所以,通過買保險,把保險所包含的「好風險」跟你承擔的「壞風險」加在一起,使你的總體風險為零。只是這種「好風險」不是免費的,保費就是它的成本。
一般而言,我們每個人都有很多「壞風險」,除了車禍外,還可能生病、失業、創業失敗、親人發生意外、房子起火、旱災水災等等,如果有一些金融產品,不管是保險還是其它金融產品,只要這些金融產品未來的支付結構正好跟我的「壞風險」是負相關的,我就願意花錢去買這種產品,即使這些產品的預期回報為負,我也願意,因為這些產品所包含的風險對我來說,是「好風險」。通過買這些保險產品,讓別人幫我承擔我的「壞風險」。
金融產品的避險屬性與投資屬性
任何金融產品跟我的「壞風險」越是負相關,我要求的回報就越低,甚至是虧本(負回報)也願意,因為越是負相關,這個金融產品帶來的「避險性」就越強、投資屬性就越弱,給我提供的「安心」就越多!小王的故事就證明了「買保險,買的是安心」這個道理。
根據這個道理進一步延伸,即使一種金融產品本身有風險,就像保單一樣,但,如果它帶來的回報跟我的「壞風險」的相關性低,它對於降低我的「壞風險」的價值就大,所要求的預期回報就越低。
這個金融邏輯似乎跟我們以往講的「回報跟風險正相關」的結論相矛盾,但其實不是。因為保險產品很特殊,是針對具體個人的「壞風險」精準設計的,是個人化的,而一般性金融產品,比如,股票、基金、債券等等證券,不是針對你個人而來的,它們所包含的風險相對於你的就業風險、創業風險而言是疊加性的,是「雪上加霜」性質的風險。
所以,對你來說,股票等這些金融品種的風險也是「壞風險」,如果要你承擔這些「壞風險」,你當然要求額外的高回報、高補償。也就是,對於疊加性的「壞風險」而言,回報應該跟風險正相關。
那麼,除了保險以外,對於普通投資者,其他有哪些金融產品具備負相關或低相關度的特徵呢?
黃金算是一種,因為人類自古以來就把黃金看成避險資產,即使到了今天,在一定程度上還是如此,以至於任何時候世界經濟或者主要經濟體發生危機、出現社會動蕩,股市、債市可能都大跌,但黃金、白銀價格可能猛漲,原因在於,這種時候許多人會把財產往貴金屬轉移,用貴金屬來避險保值。所以,在過去幾十年、上百年的資本市場歷史中,黃金價格總體上跟股市、債市呈負相關性。
也因為這個原因,黃金在很多時候不是真正的投資品,而是半保險品,其預期回報不應該高,甚至有的時候黃金預期回報應該是負的。比如,在經濟平穩、社會穩定、股市欣欣向榮的時候,黃金可能無人問津,價格呈趨勢性下跌或不動,那麼,那種時候,黃金的回報不會有吸引力。但即使是那樣,你也不應該失望,因為黃金本來就不應該只作為投資品來看待,你不應該忘記黃金的保險屬性。
同樣的道理,許多金融衍生品也更多是避險性產品,就像商品看跌期權、股票看跌期權等等,我們不能用這些衍生品是否帶來很高的投資回報,來評估它們的社會價值。這些金融衍生品留到今後再細談。
農產品、肉食品等大宗商品的價格跟「壞風險」的相關性也很低,原因是不管經濟、社會發生什麼波動,人們還是要吃飯的。尤其是經濟出現危機、社會出現動亂、或者自然災害導致災荒的時候,這些食物類價格反而會大漲。所以,很多投資者和職業基金管理人喜歡持有一些農產品、肉食品等大宗商品期貨,目的不是追求這些東西的高回報,而是看重其低相關性所帶來的避險價值。
所以,並非所有的風險都是壞的,有的風險可能跟你自己承擔的風險正好負相關或低相關,那麼,這些風險是「好風險」,保險產品就是這樣,對這些金融產品,低回報甚至虧本也有市場。
我們今天講的第一個要點是,保險產品的價值是避險,帶來的是「安心」,所以,預期回報可以是負的。「好風險」可以用來對衝「壞風險」,其溢價為負。第二,黃金被習慣看成穩定的價值載體,不受經濟波動、社會動蕩的影響,也不因國界而不同,所以,黃金價格與多類投資市場逆向而行,呈負相關性。由此,黃金是半保險性產品,預期回報偏低甚至也可以有負回報。同樣地,農產品、肉食品價格跟其他風險的相關性比較低,具有降低投資風險的作用。第三,一項金融產品的回報跟投資者自身風險的相關度越低,其避險價值越高,所要求的回報會越低。比如,如果你在金融行業工作,你的投資應該淡化金融股票,而應該多一些跟金融不相關行業的股票,即使其他行業的投資回報低一些也值得。「壞風險」對應高的回報要求,「好風險」對應低回報甚至負回報。
(本文為喜馬拉雅《陳志武教授的金融課講座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