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回報40倍對衝基金:太多人關注風險的表面而非本質

2020-11-24 和訊

 

  導讀:2020年最火爆的對衝基金是專注於尾部風險的Universa,在市場暴跌的3月中獲得了3612%的回報率。這隻基金的創始人Mark Spitznagel也是《黑天鵝》一書作者塔勒布的前同事。今天我們分享的是Universa對衝基金近期的致股東信,由研究總監Ronald Lagnado撰寫。在這篇文章中,他們詳細探討了什麼是「風險緩釋」(Risk Mitigation),為什麼必須要防範尾部風險,而且他們的尾部風險做法是比傳統60/40股債混合更好的方式。當然,在本文中作者也吐槽了全美最大的退休養老金。我們做了全文翻譯,希望給大家帶來幫助!

  譯者:戴國晨

  加入UNIVERSA基金之前,我曾在CalPERS基金(註:CalPERS加州公務員退休基金,是美國資產規模最大的公共退休基金)擔任過五年的高管職位,因此可以從大型退休基金的角度給大家分享一些投資經驗和觀點。在CalPERS內部,我主要負責基金的尾部風險對衝項目,UNIVERSA基金就是我們當時的核心配置之一。我們投資UNIVERSA主要考慮在傳統的風險管理之外,為投資組合提供額外的非線性尾部風險保護。在過去十年牛市中,CalPERS一直沒有恢復到巔峰時期的資本充足水平,由此CalPERS前首席投資官非常重視我們的尾部風險項目,將此作為基金的重點發展項目之一。

  後來新的CalPERS首席投資官上任後,公開對外宣布他們應用的常規風險緩釋策略比UNIVERSA基於期權的風險緩釋策略表現更好,成本更低,很多其他人也這樣認為。在這裡我不得不提出反駁,並且有必要對此進一步展開解釋,來避免大家的一些認知誤區。

  CalPERS對UNIVERSA的投資情況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極具教育意義的真實案例,同時也展現出聰明的投資者在對風險緩釋的認知上一樣可能存在偏差。如馬克吐溫所言:「沒有什麼比一個好榜樣的煩惱更難忍受的了「,在這裡我希望能對市面上的錯誤觀點做一些糾正。

  從定義上說,「風險緩釋「一詞的含義非常寬泛,人們往往更注重其概念而非實質。在UNIVERSA基金內部,我們會對風險緩釋策略進行精確計算,並進一步論證這樣的保護是否有價值。我們的首席投資官Mark Spitznagel曾經多次表示,風險緩釋策略的有效性必須從投資組合的複合增長率出發,綜合考慮組合效應,UNIVERSA基金過去12年的歷史正是該策略應用的一個良好案例。

  另外,本文中的分析沒有採用任何花哨、可疑的指標,前提或假設回報率。所謂的「假設」投資組合僅僅是將UNIVERSA,SPX和巴克萊債券指數不同的回報率放在一起進行混合和比較,過程中沒有採用任何內在變量。在研究中我們採取的步驟是(1)根據特定的風險緩釋策略構建投資組合(2)基於實際損失客觀評價投資組合的相對風險,以及(3)分析各個組合的複合年增長率。

  有效的風險緩釋策略可以降低投資組合損失,同時有效提高複合年化收益率,或者說提高投資組合最終淨值(組合效應)。如果降低投資組合損失的同時限制了收益,說明為保護風險所花的代價太高了,這樣的風險緩釋顯得毫無意義。對於像CalPERS這樣養老基金來說,由於勞動力導致資產負債錯配,為達到預期回報率(CalPERS為7%)進行風險控制則顯得非常重要。養老基金持有人的權益完全取決於最終基金的淨值,而獲得良好的基金淨值和回報率則完全取決於基金對於超大回撤的敏感性,而非其波動率或者夏普比率。

  這裡我們假設UNIVERSA的風險緩釋組合由3.33%的UNIVERSA尾部風險對衝基金(採用月度回報率數據)和96.67%的SPX構成(充分保護系統性風險),這也是UNIVERSA基金12年以來一直倡導的配置權重,可以完全對衝投資組合的尾部風險。

  同時假設CalPERS的風險緩釋組合由60/40的方式構建,60%的資產配置SPX,40%配置巴克萊債券指數。60/40的資產配置模型是很多美國養老基金採用的業績基準,也是綜合了組合成長性和收益穩定性的典型平衡配置,。實際上60/40組合策略還是在最低7.5%預期回報率(一般養老基金的預期回報率)限制條件下,所能求解出的最優均值-方差資產組合。因此我們可以認為60/40配置為風險緩釋投資組合中最常規的一種。

  所有的投資組合每年都進行一次調倉(再平衡),結果如下:

  為公平起見,這裡我們要提一下CalPERS的實際組合會和60/40有細微的不同,基金會在股票市場進行基於因子的權重調整,比如被動投資低波動率的股票等,權重計算的核心邏輯並不公開。同時基金也會有一二級市場的交叉配置(這裡我只採用了二級市場的數據)在本研究中我們用60/40組合作為近似,同時我們在圖中也附上了CalPERS的實際回報數據(CalPERS官網數據)。直觀的看,CalPERS並沒有比我們選用的60/40基準表現更好。(註:CalPERS從UNIVERSA撤資後,作者對老東家長期的平庸表現加以諷刺)

  從上圖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常規的60/40組合併沒有給投資者提供明顯的風險緩釋,實際上在過去的12年中,該常規組合打著風險緩釋的旗號損毀了一些價值。在2020年組合確實緩解了一定的風險,下跌10.5%,戰勝了同期下跌19.6%的SPX。2008年的情況也類似,組合下跌了17.1%,同期SPX下跌30.7%(CalPERS所宣傳的給客戶規避了110億損失正是來自類似上述這種算法,如果讓基金公布該數字的計算過程,這種說法就站不住腳了。事實上基金宣稱給客戶避免的損失少於基金管理資產峰值的3%,如果不進行進一步證明,基金所謂給投資者提供的保護就如同市場短期盈利一樣飄忽)。

  對某個危機時點進行風險緩釋只是投資組合的一種衡量維度,另一個很重要的維度是:組合為此付出了多少成本?

  在過去12年間,60/40組合的複合年化增長率落後SPX 1%(還是在利率走低,債券價格上漲的大背景下),在最終的基金淨值上和SPX相差11.3%。這完全不能算是有效的風險緩釋。典型的現代組合投資理論正是如此:通過多樣化的方式降低組合的風險,同時限制組合的複合增長率,以此實現了對組合的管理。相信大家會對大多數養老基金這樣的管理結果感到震驚。

  而另一方面,UNIVERSA的尾部風險對衝為組合提供了非常好的風險緩解作用,在2008和2020年至今投資組合的回報分別為+9.9%和-6.3%。從UNIVERSA的歷史收益率上可以看出,該組合面臨的風險顯著低於其他組合。

  同時很重要的是,UNIVERSA的組合有著更低的保護成本,並且所獲得的收益顯著高於成本。12年間UNIVERSA風險緩釋組合的複合年化增長率超過SPX 3.6%,在最終淨值上超過SPX 47.9%。毋庸置疑該組合提供了遠超我們所能了解到的任何風險緩釋策略的價值。

  如果從短期表現來看,比如2019年以來的回報結果(在小圖中顯示)。60/40組合確實通過降低回撤增加了對風險的保護(上漲9.5%而同期SPX上漲5.7%),而UNIVERSA基於期權的風險緩釋組合表現遠遠超出兩者 - 同期上漲20.6%。值得注意的是,單看2019年的表現UNIVERSA風險緩釋組合也勝過60/40組合 - 上漲了28.8%(只跑輸SPX 2.7%,同期60/40組合上漲22.4%,跑輸SPX 9.1%)。單看60/40組合在2019年跑輸SPX並不能說明什麼,整體上還是取得了正回報。但是這樣的組合為風險緩釋付出了過高的成本。也正因為其巨大的成本,60/40組合所提供的風險緩釋只對短期的市場崩盤有價值,長期來看則毫無意義,成為了時間的敵人。

  不管從什麼周期看,UNIVERSA的風險緩釋策略絕對有著更低的成本和比60/40傳統組合更有效的風險控制能力。

  以上所有內容都清晰的展示了衡量風險緩釋策略是否有效的標準:在糟糕的市場環境中可以提供多少保護,以及在好的市場環境中會耗費多少成本。典型的分散化策略如60/40組合在糟糕的市場環境中提供的保護過小,以至於需要大量配置該策略進行來實現有效的整體保護。也正是因為如此,這種保護在好的市場環境中對組合收益造成了很大的負面影響。Mark Spitznagel將此稱為「分散化保護的夢魘」,這一成本也正對應著所謂的組合效應。

  從這個分析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對於資本充足程度不足的養老基金來說,常規的風險緩釋策略無助於幫助基金實現長期目標。有人可能會說UNIVERSA的優異表現不過是運氣好,受益於過去12年來發生的市場多次崩盤,而常規的風險緩釋策略在日後可能會表現更好,這樣的理論非常沒有說服力(特別是在當今的利率環境中)(註:市場普遍認為08年金融危機後美聯儲長期的低利率政策加劇了資產泡沫,股票下行風險高企)。還有一些反對者會質疑UNIVERSA是否可以對衝掉整個基金的風險,這其實並不重要,因為UNIVERSA提供的是高度非線性的對衝手段,少量的配置就可以達到很大的對衝效果,基金沒有必要在完全對衝和零對衝之間做兩難選擇。

  我希望能通過以上這個簡短的案例研究,糾正市面上一些關於風險緩釋策略的錯誤看法,並清晰的回答關於常規風險緩釋策略是否能給投資組合提供足夠的價值的問題,從歷史數據來看,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 end -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點拾投資。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責任編輯:王治強 HF013)

相關焦點

  • 中泰金融:疫情之下 美國對衝基金的「槓桿」風險有多大?
    高槓桿的資管產品傳導到居民,居民承擔較大損失,通過影響「財富效應」傳導至實體經濟,最終影響金融機構的信用風險。3、投資者更應關注美國經濟的中長期風險,美國金融體系的短期風險總體可控。風險提示:市場信心持續受挫;海外經濟下滑超預期;尾部風險發生。一、美國資本市場的風險點:對衝基金美國資管產品結構。
  • |對衝基金|美股|斯坦利·德魯肯米勒|美聯儲
    6月10日凌晨,納斯達克指數首次突破10000點大關,自3月中旬以來累計漲幅達到約40%。然而,這也讓不少大牌對衝基金經理相當鬱悶,因為他們的「謹慎」,錯失了絕佳的「撈金」機會。值得注意的是,與斯坦利·德魯肯米勒處境類似的知名對衝基金經理不在少數。知名對衝基金Fasanara Capital負責人Francesco Filia表示,自己將70%基金資產轉化成現金資產,利用看跌期權與其它衍生品工具對衝持倉風險。但這導致他同樣錯過美股反彈收益。
  • 定量定性相結合篩選量化對衝基金
    量化對衝是「量化」和「對衝」兩個概念的結合。「量化」指藉助統計方法、數學模型來指導投資,其本質是定性投資的數量化實踐;「對衝」指用對衝手段將風險剝離,力爭獲取絕對收益的產品。量化投資包含多種策略,如阿爾法對衝策略、套利策略、衍生品交易策略等。國內公募量化對衝基金採用比較多的策略是市場中性策略,即阿爾法對衝策略。
  • 境外對衝基金是怎麼操作的
    李亦非:過去五年的業績來看,此基金年化收益率為10.7%。過去五年我們的複合收益率是64%。對衝基金的特點就是在減少波動率的情況下儘量提高收益率,所謂風險調整後的回報,正是此意。對衝基金會儘量減少投資收益與市場的相關性。
  • 當對衝基金刺入一級市場:投資喜茶的Coatue是什麼物種?
    在這場預計還將延宕很久的中概股公司醜聞中,作為傳說中做空方的雪湖資本瞬間聲名鵲起,人們也空前地意識到了對衝基金在商業世界中的不可忽視。所謂對衝(Hedge),字面意思是「風險對衝過」的基金,通常會以多空等多維策略來降低交易風險。但如今「對衝」的語義已然泛化:執行複雜交易策略的二級私募基金,一般都可稱為對衝基金。
  • 對衝基金潘興廣場半年報:讓比爾·阿克曼起死回生的新冠疫情
    今天我們翻譯了阿克曼對衝基金Pershing Square的半年報,有幾個亮點:1)Pershing Square自從2004年成立以來的複合回報率是16%,這個收益率已經是美國頂級對衝基金的水平;2)今年通過CDS做空美股期權的投資,在美股熔斷中大賺特賺,幫助阿克曼起死回生,今年業績亮眼;3)公司買入公司的內在價值大幅低於價格,阿克曼相信均值回歸的投資策略;4)新冠疫情的出現加速了供給側出清,龍頭公司的競爭優勢更為明顯
  • 對衝基金經理在2020年正面臨「適者生存」的考驗
    來源:新浪財經多年來,對衝基金一直將他們乏善可陳的業績歸咎於市場的平靜。這個藉口今年就不管用了。一個走勢動蕩且並非齊漲共跌的市場本應成為對衝基金賺錢的好機會。但是整個行業仍在掙扎,客戶也失去耐心。投資於對衝基金的Clearbrook Global Advisors首席投資官Tim Ng表示,「今年是一個能分辨良莠的年份。如果你是一位基本面驅動投資於所有資產類別並且自下而上選擇投資品種的基金經理,那應該是你表現出色的一年。你多年來想要的一切都已經具備。」但根據彭博對衝基金指數,這個規模3.3萬億美元的行業截至10月底業績僅上漲0.4%,表現落後於股票和債券。
  • 尾部對衝:價值創造還是價值毀滅?
    今天分享的這篇,又是來自尾部對衝基金,塔勒布合伙人,Universa基金的Mark Spitznagl,希望給大家帶來收穫!戴國晨導讀:尾部對衝策略在今年3月份的股市崩盤中大放異彩,中間還一度引起AQR掌門人阿斯內斯和《黑天鵝》作者塔勒布的爭戰。通過對比AQR和Universa的研究,我們可以看到兩者思路的差異。
  • 惠理基金餘小波:構建深度研究與風險定價的科學體系
    許多投資者關注景氣度和定性方向偏多,對於定量分析關注度較少。我們所有的研究員進公司第一天就要做模型,這也是有歷史原因的。我們是做港股投資開始,港股這個市場很殘酷,市場裡面都是機構,沒什麼散戶,也沒有A股那麼好的流動性。我們之前做過統計,歐美市場的一年平均換手率是2倍,A股是7-8倍,而港股僅60%。
  • 泰達宏利劉欣談量化投資:雙重風險模型對衝波動風險
    與此同時,經過股市大幅調整的洗禮,具備追求絕對收益和規避指數漲跌風險雙重優勢的量化對衝投資策略受到關注,如泰達宏利基金就正在發行旗下首隻採取量化對衝投資方式的發起式基金——泰達宏利絕對收益策略定期開放式混合基金。  為此,記者專門採訪了該基金擬任基金經理劉欣,以該基金為例,從多樣性的絕對收益策略和獨設的雙重風險模型角度,為投資者解疑量化投資。
  • 獨角獸的暗面 | 75%交易由對衝基金完成 VC卻反遭LP施壓
    今年以來我感覺業內對於「獨角獸」公司不再那麼盲目追捧了,所以我很樂意看到這個問題。當非上市公司的估值乘數(甚至是總體估值)超過了那些業績遠比它們優秀的上市公司,並且投資往往在預計未來投資者進入的可能性的時候,我似乎感覺到這份投資工作和我之前預想的相差很大。對於獨角獸公司的追逐似乎讓人們忘記了一個事實——獲得更高的風投回報是有很多方法的。我的一個合伙人更喜歡這麼說:「剝貓皮(這裡指解決問題)的方法不止一種。」我非常喜歡貓,所以我不會用這個比喻。
  • 對衝基金大佬艾克曼清倉伯克希爾
    來源:金融界網站北京時間28日消息,潘興廣場資本管理公司CEO比爾-艾克曼周三表示,他已退出了在巴菲特旗下伯克希爾哈撒韋的大約10億美元頭寸,試圖在疫情衝擊美國金融市場之際尋求更高的回報。這意味著其在伯克希爾的投資只持續了大約一年。
  • 連續兩年高回報 比爾·阿克曼旗下基金2020年取得年化70%收益率
    財聯社(上海,編輯 史正丞)訊,作為華爾街最知名的主動型投資人,比爾·阿克曼旗下的潘興廣場資本在2020年累積取得年化70.2%的回報,顯著跑贏大盤。更為重要的是,這也是阿克曼繼去年取得58%的收益率後,連續第二年刷新該基金歷史最佳戰績。
  • 母基金周刊:解密資產配置邏輯——風險投資中的冪律曲線分布規律...
    如果構建的資產組合足夠大而且充分多元化,上述公式中的非系統性風險(unsystematic risk)是可以無限接近甚至等於0的。所以,在構建足夠大的投資組合時,投資經理只需要關心單個資產類別對資產組合風險的貢獻度,單個資產類別的非系統性風險會被「對衝」或者「分散」。
  • 母基金周刊:LP超額回報的秘密:構建投資組合的四大要點
    然而歷史數據顯示,PE投資的收益率並不一定好看,論基金管理人也好,論投資組合也罷,頭部25%和尾部25%之間都存在巨大的收益差異。此外,PE投資期長、流動性相對較差,前期回報率可能為負,中後期才能轉正,承受了這些風險的PE投資者更加希望以實現超額回報的形式獲得補償。
  • 馬爾可夫與鞅&布朗運動與現代金融&複製與對衝&孿生風險中性
    來用通俗的語言來解釋這個定義吧: 好比你是一個賭徒,擲硬幣猜正反,輸的人要付給贏的人10塊錢,玩了20局之後,你一共贏了40塊錢,此後你又多玩了一局,在這一局,你仍然有50%的概率贏或輸,但你的期望的收益仍然是40元,乃至於你玩了22局,23局,不管後面有多少局,你的預期收益都是40元,賭本將不再變化。
  • 錢太多了,空氣裡都是貪婪的味道
    投資者所持股票幾乎是有記錄以來的最高水平以對衝基金HFRX股票做空指數來看,2020年1至11月底回報為-47.59%,2019年11月至2020年11月的回報將近為-50%,意味著不少基金業績腰斬。近40年市場價格泡沫,在通貨膨脹階段,每個人都以為「這次不同」。每個泡沫都有兩個組成部分:1、現實中普遍存在的潛在趨勢;2、與這種趨勢有關的誤解。
  • 好風險與壞風險:保險產品預期回報為何是負的
    一般而言,我們每個人都有很多「壞風險」,除了車禍外,還可能生病、失業、創業失敗、親人發生意外、房子起火、旱災水災等等,如果有一些金融產品,不管是保險還是其它金融產品,只要這些金融產品未來的支付結構正好跟我的「壞風險」是負相關的,我就願意花錢去買這種產品,即使這些產品的預期回報為負,我也願意,因為這些產品所包含的風險對我來說,是「好風險」。
  • 2013Ira Sohn年度對衝基金大會回顧
    站在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曾經表演過的費雪大廳(Avery Fisher Hall)舞臺中央的是一群特殊的表演者:對衝基金世界的億萬富翁。Ira Sohn大會聚在這裡的是那些通過大膽的想法賺取大錢的投資者。
  • 爆紅的「固收+」基金怎麼選? 基金經理支招關注兩個維度
    爆紅的「固收+」基金怎麼選? 基金經理支招關注兩個維度   隨著利率走低、剛兌打破,理財市場難尋高收益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