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下一次流行病爆發,這可能是成本最低的抗疫方法

2020-08-28 京中有善鞭炮炸魚者

我們目前的流行病可能起源於蝙蝠。其中一隻蝙蝠與人類有過密切接觸,或者感染了另一種動物,而這種動物又將疾病傳播給人類。但這並不是病原體第一次或最後一次從動物身上蔓延到人類身上。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估計,每10種新疾病中有6種源於動物,在美國引起關注的疾病包括冠狀病毒、西尼羅病毒、狂犬病和萊姆病。其他所謂的人畜共患病毒包括MERS、SARS、H1N1和HIV。

由於野生動物貿易和森林砍伐,人類和野生動物日益混雜,這些類型的病毒只會有更多的機會感染智人宿主。普林斯頓大學的傳染病生態學家安德魯·多布森說:「我們知道還有另一種病毒。」「做好準備,在它們越境之前阻止它們,是防止此類事件再次發生的最經濟有效的方法。」

多布森和一個包括生物學家、經濟學家和流行病學家在內的跨學科團隊最近在《科學》雜誌上發表了一篇政策論文,論證了為潛伏在野生動物體內的所有邪惡微生物做好準備的必要性。投資保護野生動物和規範野生動物貿易不僅能阻止病原體的傳播,而且比在流行病襲擊人類後處理它們要划算1000倍。

人獸共患病是人在與野生動物密切接觸時感染的,牲畜有時是中間媒介。森林砍伐增加了這種風險。當我們越來越多地用道路和定居點切割森林時,我們也就減少了野生動物的棲息地,使人類和動物之間的接觸增加了。大約一半的人畜共患疾病與森林砍伐有關,伊波拉只是一個例子。

與此同時,從食品到藥品再到外來寵物的野生動物貿易也助長了新疾病的出現。在全球範圍內,無數動物在沒有經過健康檢查的情況下被捕獲和運輸,並被保存在不衛生的條件下,這是這個價值數十億美元的產業的一部分。雖然一些野生動物的消費是文化傳統的一部分,但多布森說,這在很大程度上也與對豪華餐飲的渴望有關。不斷擴張的外來寵物產業,美國是其中的一個大玩家,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隨著COVID-19疫情的肆虐,科學家團隊準備了一份經濟分析報告,以了解從源頭上遏制人畜共患病可能需要多少成本。他們利用專業知識來解決森林砍伐和野生動物貿易問題,研究人類對防止大流行病可能付出的代價進行了一項全球估算。為了進行比較,他們以美元計算了當前疫情可能造成的損失。

總的來說,通過戰略保護森林和管制野生動物貿易來預防未來的大流行病每年將花費220億至310億美元。這看起來似乎很多,但與抗擊全球疾病爆發的成本相比,這只是小錢。研究人員報告說,2020年由大流行造成的經濟損失將至少達到5萬億美元。如果算上死亡人數,預計2019冠狀病毒病的影響將高達8萬億至15萬億美元。因此,科學家所提出的預算相比於這次疫情帶來的損失不值一提。「美元,」Amy Ando說,她是伊利諾斯大學的環境經濟學家,也是這項研究的合著者。「或許將幫助決策者和立法者有更好的方法來比較盈虧。」

沒有參與這項研究的傳染病生態學家Christina Faust補充說,預防工作的一個組成部分需要減少在疫情爆發國開展研究的障礙。她在一封電子郵件中說:「我們需要做得更好,促進受影響國家正在進行的研究,並幫助使開展這項重要的研究更加實惠。」「減少森林砍伐和限制野生動物貿易將大大降低新出現疾病的風險,如果利益相關的一方在整個過程中參與進來,可能會產生超越全球健康的連鎖效益。」

預防工作需要在各級政府中進行。第一步或許是增加對《瀕危動植物種國際公約》(CITES)的資助,該公約旨在規範野生動物貿易。「CITES的資金嚴重不足,」多布森說。「因此,授權CITES或引進額外的專業技術,以監測這些被交易物種的健康和病原體,是一個至關重要的途徑。」

多布森還設想為擴大新病毒的「遺傳庫」提供資金。參與監測動物健康的研究人員可以保存致病DNA樣本,這樣我們就有工具在這些細菌感染人類時快速開發測試和疫苗。

為了幫助減少與森林砍伐相關的風險,生態學家可以將高危物種——包括蝙蝠、齧齒動物、靈長類動物和穿山甲——與人類生活在一起的區域作為目標,決策者也可以將保護目標放在這些區域。有無數的政策選擇,比如直接支付給農民和伐木工以補償失去的收入,以及森林管理和分區以避免幹擾最有可能藏匿潛在有害微生物的地區。

安藤還說,避免砍伐森林有許多附帶好處。當研究人員考慮到不砍伐樹木所帶來的碳封存價值時,預防大流行病的成本每年減少了40億美元。大流行病預防還可以在保護、研究和獸醫領域創造新的就業機會。

這個問題和氣候變化沒什麼兩樣。安藤說,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推遲了這種流行病預防措施的實施,因為「我們傾向於關注眼前的問題」。研究人員希望,展示我們可以避免的巨大成本,或許能說服政策制定者著眼長遠

相關焦點

  • 由於全球貿易和旅行,新型流行病的再三爆發已不可避免
    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期間,科學家們拘泥於19世紀末提出的「細菌理論」,花了很長時間才意識到流感不是細菌導致的,而是一種病毒導致的,而僅僅識別出一種病原體、了解病因,仍不足以控制流行病的蔓延。全新病原體的出現可以迅速推翻既有的醫學常識,挫傷人類的盲目自信——這在20世紀一次又一次發生——而這也意味著在流行病爆發初期,缺乏有效信息和治療手段會造成巨大的恐慌。
  • 追女人「成本最低」的方法:蔡格尼克效應
    不過,這不是關鍵。 最重要的是,在你們看來,追女人的成本如果太高了,自己也沒太大把握,那麼不能一直追下去,因為時間也是成本。 當然,我現在有解決方案,也就是追女人「成本最低」的方法:蔡格尼克效應。
  • 如何像天氣預報一樣預測流行病?
    本文關鍵詞 預測流行病 前哨人群 動物死亡 大數據 我們常說,以史為鑑,而在一次次的流行病後人們總會想各種方法,避免世界性流行病再次發生。
  • 為了避免「流行病時代」,我們必須保護自然
    他們說,大流行病對人類構成了「生存威脅」。這篇關於生物多樣性和流行病的特別報告的作者說,棲息地的破壞和貪得無厭的消費使得動物傳播的疾病更有可能在未來傳染給人類。「COVID-19大流行的原因——或任何現代大流行的原因都不是很神秘,」生態健康聯盟主席、起草報告的IPBES研討會主席Peter Daszak說。
  • 國際SOS 建議企業在甲型 H1N1 流感爆發期間啟動流行病預防計劃
    -- 全球流行病預防專家協助企業減少風險及損失 北京2009年5月8日電 /美通社亞洲/ -- 由於世界衛生組織將甲型 H1N1 預警級別提升至5級,全球領先的醫療救援、國際醫療健康管理機構國際 SOS 建議企業在目前流感爆發期間啟動流行病預防計劃。
  • 大數據分析與應用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助力科學抗疫
    這一方法通過可觀察的離開武漢時間到發病時間,即可以得到不可觀測的潛伏期的分布。在「浙江大學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應急科研專項」資金資助下,周曉華團隊聯合靈迅醫藥科技搭建了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分析監測平臺,並可在線展示。目前,他們已經收集湖北省外上萬餘名確診患者信息及部分國外病例信息,主要包括基本人口學特徵、臨床診療經過和流行病學接觸史等三方面共計25項信息。
  • 國外也開始用機器人抗疫了?網友:作業抄得不到位!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機器人實驗室主任和DexNet(一個深度學習系統)的創造者Ken Goldberg曾預測,如果COVID-19真的成為全球性流行病,那將可能導致更多機器人在更多環境中工作。而事實也是如此,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在3月9號表示,「一場全球性流行病的威脅已成為現實」,而每天也能看到更多的關於機器人應用於倉庫、配送、製造業等新聞。
  • 新冠肺炎還不算「大流行病」嗎?
    由於義大利威尼斯爆發了新型冠狀病毒,狂歡節最後兩天及周日晚上慶祝活動都被取消。攝影:KYODO VIA AP IMAGES比如在疫情爆發初期,中國大多數病例都有武漢接觸史。但隨著疫情的不斷發展,這種接觸追蹤會中斷,這是一種令人苦惱的轉折點,因為這樣一來,就代表控制新冠的難度加大。
  • 國外怎麼看待中國抗疫?機器人+人工智慧如何展現硬實力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機器人實驗室主任和DexNet(一個深度學習系統)的創造者Ken Goldberg曾預測,如果COVID-19真的成為全球性流行病,那將可能導致更多機器人在更多環境中工作。而事實也是如此,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在3月9號表示,「一場全球性流行病的威脅已成為現實」,而每天也能看到更多的關於機器人應用於倉庫、配送、製造業等新聞。
  • A2N科普 | 飽受爭議的PEF:流行病債券真的能「拯救世界」嗎?
    疫情之下,各國忙於抗疫。是否好奇過各國的抗疫資金來源呢?本文試圖說明其中的一種可能性。流行病是一項「確定性的不確定性」。據世界銀行估算,中重度大流行病每年造成的全球經濟損失約為5,700億美元,佔全球收入的0.7%[1]。如果能夠在早期投入資金,流行病將更可能得到有效控制,帶來的經濟損失也可能大大減少。
  • 《人類簡史》作者尤瓦爾·赫拉利:每一次危機也是一次機遇
    尤瓦爾·赫拉利提到中國可以和美國交流在抗疫過程中的寶貴經驗及應對方法,同時也提到曾在2014年伊波拉疫情和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擔任起全球領頭羊的美國已經放棄了這一(堅定的全球引導者)責任。本次重大健康危機與過往的危機有何不同?我們可以從中得到什麼經驗教訓?
  • 最低成本的肥水方式
    對於水產養殖戶來說,肥水的重要性想必不用我再贅述。肥水的辦法沒有100種也有80種,但是怎麼樣肥水成本最低,想必是大家都比較關心的,今天我就拋磚引玉一番,如果大家有成本更低的肥水方式,歡迎留言交流。今天我所提供的肥水方式就是使用發酵魚露肥水。
  • 科學家警告:85萬種未知病毒可能感染人類。大流行病還將到來?
    對於人類來說,毀滅我們的,除了戰爭之外,可能性最大的就是災難性的生物風險,包括細菌,真菌,原生生物,蠕蟲,朊病毒和病毒。從古猿時期,人類就開始了和這些微生物的抗爭,人類更是差點因為微生物引發的大流行病而消亡。
  • 從網絡科學視角看大規模流行病傳播
    他們進一步在 Nature 發文指出,高影響力節點也可能是網絡中的部分小度節點,這類節點往往是橋節點[6]。如圖1所示,研究者指出,具有低度的弱節點,其影響力在傳統啟發式算法中可能被低估。Holme教授團隊[7]通過分析流行病在50185人所構成的時序性關係網絡上的傳播過程,發現真實網絡的時變性會促進性疾病傳播,在傳播初期尤為突出。
  • Nature:21 世紀病毒爆發大追蹤
    新型病毒的爆發給人類帶來巨大的經濟負擔和高死亡率、發病率。根據新型病毒人傳人的特點,可能導致局部大爆發,甚至可能發展成全球大規模流行病。因此,新型傳染病是 21 世紀最大的健康挑戰。 過去二十年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數不勝數。
  • 為了預測下一場大規模流行病在哪裡爆發,研究人員建了個資料庫
    研究人員會通過對哺乳動物宿主的病毒關係進行分析,並從物種學的角度將這些哺乳動物與人類進行比對,最後預測出下一個可能會大規模在人類身上傳染的病毒是什麼,以及它會在哪裡爆發。600 種病毒數據上周,他們剛把這份研究成果發表在雜誌上。
  • 讀基辛格抗疫文章有感 我也想開啟大預言術
    理由我想大家都能看的很清晰:美國在抗疫中的表現十分糟糕。而其盟友各自的疫情局面都很嚴峻。用學術的話來說也就是:維持現有的國際秩序與全球治理的領導力在全球疫情大爆發下急速下降,而美國從目前看既沒有意願,也沒有餘力來達成基辛格對於美國的期望:為過渡到新冠疫情後的新秩序建立一個平行機制。
  • 5年前預言病毒大流行,比爾蓋茨再發警告:病毒每20年會爆發一次
    據英國《金融時報》報導,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警告說,新冠病毒是很多人一生中經歷過的最大事件,但人們現在已經意識到,未來,很可能這樣的病毒大暴發每隔20年左右就會發生一次,因此世界各國需要建立健全的機制來預防病毒大流行。蓋茨在採訪中說,全世界的領導人和政策制定者們已經因病毒大暴發多花了數萬億美元,而如果我們準備得當的話,成本不會這麼大。
  • 火爆網絡的「南京抗疫現場」英文版上線!這日本導演震驚世界!
    這部10分鐘的短片,直觀呈現了疫情防控下南京人的生活與工作日常,一經發布即成為日本社會的關注熱點,引起廣泛討論。該條視頻的轉發量達到了五萬,點讚量十四萬,視頻得到了「共青團中央」等多個微博大V帳號的轉發。該條視頻更是拿到微博視頻社區全站日榜第一名,播放量過千萬。
  • 靜候下一次超新星爆發
    超新星爆發 圖片來源:NASA/CXC/Rutgers/J.Warren & J.Hughes et al> 天文學家所知道的最近一次銀河系超新星爆炸發生在1604年,當時伽利略還沒有把望遠鏡對準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