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預測下一場大規模流行病在哪裡爆發,研究人員建了個資料庫

2020-12-04 好奇心日報

這個病毒資料庫由美國生態健康聯盟創始人 Peter Daszak 及他的團隊創建。

認為,目前人類社會中出現的新型傳染病大部分是人畜共患的病毒。因此他們著重關注野生哺乳動物身上攜帶的病毒,尤其是能跨物種傳染的病毒及它的傳播模式。Daszak 的研究團隊

感染伊波拉的病毒細胞圖 圖源: NIAID

他們創建的這個病毒資料庫中包含了近 及超過 750 種被傳染的哺乳動物宿主的相關數據。研究人員會通過對哺乳動物宿主的病毒關係進行分析,並從物種學的角度將這些哺乳動物與人類進行比對,最後預測出下一個可能會大規模在人類身上傳染的病毒是什麼,以及它會在哪裡爆發。600 種病毒數據

上周,他們剛把這份研究成果發表在雜誌上。《自然》

在這份研究論文中,Daszak 的研究團隊提到,他們目前已經證明了蝙蝠所攜帶的病毒比其他哺乳動物更有可能是人畜共患的病毒,這對未來的預測研究具有較高的價值。

在傳染病的傳播方面,目前的確已經有了一些明顯的地域及物種特徵。比如像老鼠這類地理上接近人類的動物和像猴子或猩猩這類基因上接近人類的動物,它們身上攜帶的病毒更有可能傳染給人類。

此外,蝙蝠和蚊子也是容易攜帶人畜共患病毒的物種。前者由於攜帶的病毒量種類多,因此它身上所攜帶的病毒傳染給人類的概率也更大。根據的數據,能夠傳染脊柱動物的病毒隸屬於 25 個科,其中有 10 個科就與蝙蝠有關。我們熟悉的狂犬病病毒它的宿主中就有蝙蝠。而蚊子通過叮咬的方式則更容易將病毒傳染給人類,並影響更大範圍的人群,比如瘧疾、登革熱等。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

利用這些特徵,目前已經有傳染病學家在做相關研究了。

在美國國際開發署、生態健康聯盟、HealthMap 等組織及個人的支持下,加尼福尼亞大學的 Jonna Mazet 帶頭做了名為 Global Virome Project 的疾病預測項目。2016 年

該項目的研究人員利用數學建模的方法發現,目前世界上大概有 130 萬個未被發現的病毒,其中有一半的病毒是人畜間可以相互傳染的。接下來他們計劃是花 340 億美元對這些病毒進行抽樣和遺傳排序,最終繪製一幅未來 10 年裡極有可能威脅到人類健康的傳染病地圖。

不過,目前也有學者對這種傳染病預測提出了質疑。

傳染病學者 大多數人畜共患的病毒並不容易大規模流行,預防大規模傳染病最重要的因素是要搞清楚這些病毒是怎麼傳播的,而大多數時候它們都是在人際之間傳播,而不是動物傳給人。

James Lloyd-Smith 稱,

世界衛生組織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的傳染病學者 Ronald Rosenberg 則認為,人畜共患的病毒並不能立刻在從動物傳染到人類身上後引發大規模的傳染病危機。事實上,這是個漫長的過程,有些病毒需要花上幾十年甚至幾個世紀的時間在人類和動物之間來回傳染,最後才可能出現能大規模在人類社會中傳播的病毒。

比如目前仍在全球蔓延的寨卡病毒,科學家在 1947 年就已經在烏幹達森林裡的猴子身上發現了這類病毒。直到 2007 年它才在西太平洋的雅浦島上第一次在人類社會中爆發大規模傳播的傳染病。目前對於這類疾病,人們仍然沒有有效的藥物和疫苗對其進行預防。

「我們是否能從動物身上找到早期的傳染病病毒,這並不是個問題。我們需要的是當它們被發現在人類身上傳播後,更仔細地研究它們。」 。 Rosenberg 這麼說

題圖 《我是傳奇》劇照

相關焦點

  • 如何像天氣預報一樣預測流行病?
    在這裡不得不提到一個新興的學科——流行病預防學,它主要有三個目的: 1.早點識別地方性流行病; 2.. 評估地方性流行病演變成全球性流行病的概率; 3. 在致命的地方性流行病演變成全球性流行病之前遏制它們。
  • 從網絡科學視角看大規模流行病傳播
    人類行為往往具有流動性和不確定性,這導致大規模流行病傳播難以準確預測。美國東北大學 Barabási 教授團隊[8]分析發現,人類通訊行為、出行行為具體較強的陣發性和記憶性,這也為大規模流行病預測奠定了一定的可能性。Hufnagel 等人[9]考慮全球航空網絡數據對全球大規模流行病傳播所帶來的影響。
  • 由於全球貿易和旅行,新型流行病的再三爆發已不可避免
    瑞典人還成功地在接觸過無症狀患者分泌物的猴子身上培養出了這種病毒,這加劇了科學家對「健康攜帶者」在兩次流行病暴發之間充當病毒儲存者的懷疑。然而,美國著名的脊髓灰質炎專家們忽視了這些見解。直到1938年,耶魯大學的研究人員們才拾起瑞典科學家的研究,證實無症狀攜帶者的糞便中頻繁檢出脊髓灰質炎病毒,這些病毒可以在未經處理的汙水中存活長達10周。
  • 對於下一次流行病爆發,這可能是成本最低的抗疫方法
    他們利用專業知識來解決森林砍伐和野生動物貿易問題,研究人類對防止大流行病可能付出的代價進行了一項全球估算。為了進行比較,他們以美元計算了當前疫情可能造成的損失。總的來說,通過戰略保護森林和管制野生動物貿易來預防未來的大流行病每年將花費220億至310億美元。這看起來似乎很多,但與抗擊全球疾病爆發的成本相比,這只是小錢。
  • 二十年流行病模擬,科學家預見了新冠疫情,卻沒料到這樣的川普
    所以他想迫使他們面對全球爆發可能造成的巨大人員和經濟損失。莫哈德說:「我們之所以將其稱為201事件,是因為我們每年會看到多達200例流行病,而且我們知道最終會導致大流行。」時機和冠狀病毒的選擇證明是有先見之明的。僅僅兩個月後,新冠疫情爆發,迄今為止已造成約77萬人死亡。
  • 統計模型可以預測未來的疾病爆發
    喬治亞州雅典 - 喬治亞州的幾位研究人員聯手創建了一種統計方法,可以讓公共衛生和傳染病預報員更好地預測疾病重新出現,特別是對於可預防的兒童感染,如麻疹和百日咳。「我們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將能夠監測和跟蹤該模型所識別的新發疾病的預警信號,」生態學傑出研究教授兼傳染病生態中心主任John Drake說。生物流行病的動態。他目前的項目包括研究西非的伊波拉病毒和非洲之角的中東呼吸症候群相關的冠狀病毒。近年來,麻疹,腮腺炎,脊髓灰質炎,百日咳和其他疫苗可預防疾病的重新出現引發了對應急準備的重新關注。
  • 科學家預測:下一場疫情可能在哪裡出現
    西班牙《阿貝賽報》網站11月26日刊發題為《下一場疫情將在哪裡出現?》的報導稱,一個國際研究團隊日前完成的一項研究首次揭示了世界上哪些地區更有可能出現新的疫情。研究顯示,人類對野生生物施壓程度較高的地區涵蓋了全世界互聯程度最高的城市中超過40%的部分。由於衛生基礎設施條件不足,這些互聯程度較高的城市中約有14%至20%的城市可能在不經意間遭遇新型傳染病侵襲。風險較大的地區包括亞洲南部和東南部以及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研究人員稱,與新冠肺炎一樣,這些地區中任何未被檢測出來的疫情都具有轉變為全球性疫情的潛力。
  • 科學家預測:下一場疫情可能在哪裡出現
    參考消息網11月27日報導 西班牙《阿貝賽報》網站11月26日刊發題為《下一場疫情將在哪裡出現?》
  • Nucleic Acids Res:利用新的引物資料庫快速檢測和識別RNA病毒
    2017年1月3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韓國大邱慶北科學技術院(Daegu Gyeongbuk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GIST)的研究人員編制出一種綜合性的新的遺傳信息公共資料庫,從而能夠利用聚合酶鏈式反應(PCR)方法檢測和識別RNA病毒。
  • 新研究通過預測模型成功模擬歐洲二次疫情...
    然而,如果想要預測一場大流行的未來演變,以及解釋它在世界不同地區的傳播動態,這將是一個十分艱巨的任務。 在此項研究中,研究團隊表明流行病重正化組(eRG)是一種簡單而高效的方法,它是由一階微分方程組成用以描述一個特定孤立區域內感染病例的時間演化。同時,它已經被擴展到包括世界多個地區之間的相互作用,而不需要強大的數值模擬。
  • 國際SOS 建議企業在甲型 H1N1 流感爆發期間啟動流行病預防計劃
    -- 全球流行病預防專家協助企業減少風險及損失 北京2009年5月8日電 /美通社亞洲/ -- 由於世界衛生組織將甲型 H1N1 預警級別提升至5級,全球領先的醫療救援、國際醫療健康管理機構國際 SOS 建議企業在目前流感爆發期間啟動流行病預防計劃。
  •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預測流行病應「以變應變」
    當科學家們試圖預測某樣東西(從冠狀病毒到「謠言」)在人群中的傳播速度時,他們都會使用複雜的數學模型。通常,他們會研究該對象傳播的前幾個步驟,並使用該速率來預測未來傳播的距離和範圍。3月3日,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的一項新研究中,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的一個研究團隊強調了這些可變因素的重要性。該研究通訊作者、電子與計算機工程助理教授、CyLab研究員Osman Yagan說:「這些進化過程中的變化會產生巨大的影響。
  • 胡泳:如何紓解大規模信息恐慌?
    01全球首次大規模信息恐慌2020年2月2日,世界衛生組織稱,新的冠狀病毒的爆發與反應,伴隨著一場大規模的「信息流行病」(infodemic),該詞系information(信息)與epidemic(流行病)組合而成,特指「信息過多——有些準確而有些不準確——這使得人們在需要時難以找到可信賴的來源和可靠的指南
  • 春節將至,疫情還會爆發嗎?在外人員還能回家過年嗎?
    截止至2021年1月5日,疫情中風險地區已上升為48個,高風險地區有1個。另外,面對從國外傳進來的變異病毒,人們又開始提心弔膽了起來。 元旦春節假期將至,屆時人員流動會增加,民眾最關心的話題就是:今年春節還會爆發大規模的疫情嗎?廣大打工的人們可不可以正常回家過年呢?我們一起來看下專家怎麼說! 2021疫情還會二次爆發嗎?
  • 《自然》發表人類遺傳變異體大型資料庫研究成果
    新華社倫敦5月27日電(記者張家偉)英國《自然》雜誌及其子刊27日在線發表了基因組聚集資料庫(gnomAD)團隊的系列研究論文,介紹了研究人員對這個大型資料庫的多方面分析,其結果有助人們深入認識人類基因功能,提升對罕見和常見遺傳病的理解。基因組聚集資料庫(gnomAD)是一個大規模的人類遺傳變異體資料庫,匯集了來自不同人群的外顯子組數據和全基因組數據,全球多國研究人員參與分析。
  • 新冠肺炎還不算「大流行病」嗎?
    一個全球衛生危機往往呈階段性增長趨勢,這種危機通常始於一場沒緣由的「爆發」:確診病例陡增、但暫時被控制在一個相對小型地理區域(如武漢);由於義大利威尼斯爆發了新型冠狀病毒,狂歡節最後兩天及周日晚上慶祝活動都被取消。
  • 菲律賓或面臨大規模火山噴發
    據《自然》雜誌報導,科學家說,自塔阿爾火山一周多前開始噴發濃煙和火山灰以來,其活動已經有所緩和,但人們仍面臨火山大規模噴發的威脅。研究人員正在密切監視塔阿爾火山,尋找其可能出現大噴發的蛛絲馬跡。菲律賓火山地震研究所(PHIVOLCS)火山學家Mariton Bornas是負責監測和預測火山噴發部門的負責人,他表示,目前塔阿爾火山活動暫停,但這並不意味著最壞的時候已經過去。這座火山的危險等級仍然處於4級(是該國火山警報系統危險性第二的級別),意味著在數小時或數天內,一場十分危險的噴發隨時可能發生。
  • 大流行病還將到來?
    一種傳染病爆發的嚴重程度和四個因子有關:致命性、是否容易傳染、感染多久出現症狀、是否有疫苗和有效的治療手段。即使疾病只有一部分特徵符合嚴重傳染病的標準,也能在人群中肆虐。,且存在於某種人類日常接觸或食用的飼養動物身上,那麼它很可能就是製造下一場全球災難性生物風險事件的嫌疑犯。
  • 獨家專訪諾貝爾獎得主萊維特:疫情發展軌跡可預測,願意接受批評
    這是萊維特第一次在預印本平臺首發自己的研究成果,他希望在疫情這樣的大背景下,能夠儘可能快速地推動研究成果的公開,並促進科學的交流和合作。他願意享受「被批評和質疑」,而科學就是應該互相交流的。因為對自己數據的公開,以及言辭大膽的對各地疫情的預測,萊維特「如他所願」,接受到了來自各方的批評,尤其來自流行病學專家。北京時間今天晚上,萊維特就其最新發表的科研成果,接受了WLF獨家專訪。WLF:您認為該研究最大的價值和意義以及未來給到傳染病防治的啟示在哪裡?
  • 移動醫療大數據的幾個偽命題:大數據的陷阱與小數據的重要性
    歐美各國都在計劃編制患者信息的整體資料庫,不僅是為了統計分析,也是為開發新藥物、新技術和新方法,更好地服務整個人群。集成大量的在線資料庫也可以指導個性化用藥(如計算安全性的概率),減輕他們的痛苦。它完全符合統計方法的嚴格要求,但兩者之間是個什麼關係呢?只要我們對著一堆足夠多的數據進行反覆研究,進行不同模型的嘗試,上千次後,一定會找到統計學意義上成立的相關性。這就是常見的大數據分析所犯的另一個人為的錯誤——由相關性去論證因果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