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病毒資料庫由美國生態健康聯盟創始人 Peter Daszak 及他的團隊創建。
認為,目前人類社會中出現的新型傳染病大部分是人畜共患的病毒。因此他們著重關注野生哺乳動物身上攜帶的病毒,尤其是能跨物種傳染的病毒及它的傳播模式。Daszak 的研究團隊
感染伊波拉的病毒細胞圖 圖源: NIAID
他們創建的這個病毒資料庫中包含了近 及超過 750 種被傳染的哺乳動物宿主的相關數據。研究人員會通過對哺乳動物宿主的病毒關係進行分析,並從物種學的角度將這些哺乳動物與人類進行比對,最後預測出下一個可能會大規模在人類身上傳染的病毒是什麼,以及它會在哪裡爆發。600 種病毒數據
上周,他們剛把這份研究成果發表在雜誌上。《自然》
在這份研究論文中,Daszak 的研究團隊提到,他們目前已經證明了蝙蝠所攜帶的病毒比其他哺乳動物更有可能是人畜共患的病毒,這對未來的預測研究具有較高的價值。
在傳染病的傳播方面,目前的確已經有了一些明顯的地域及物種特徵。比如像老鼠這類地理上接近人類的動物和像猴子或猩猩這類基因上接近人類的動物,它們身上攜帶的病毒更有可能傳染給人類。
此外,蝙蝠和蚊子也是容易攜帶人畜共患病毒的物種。前者由於攜帶的病毒量種類多,因此它身上所攜帶的病毒傳染給人類的概率也更大。根據的數據,能夠傳染脊柱動物的病毒隸屬於 25 個科,其中有 10 個科就與蝙蝠有關。我們熟悉的狂犬病病毒它的宿主中就有蝙蝠。而蚊子通過叮咬的方式則更容易將病毒傳染給人類,並影響更大範圍的人群,比如瘧疾、登革熱等。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
利用這些特徵,目前已經有傳染病學家在做相關研究了。
在美國國際開發署、生態健康聯盟、HealthMap 等組織及個人的支持下,加尼福尼亞大學的 Jonna Mazet 帶頭做了名為 Global Virome Project 的疾病預測項目。2016 年
該項目的研究人員利用數學建模的方法發現,目前世界上大概有 130 萬個未被發現的病毒,其中有一半的病毒是人畜間可以相互傳染的。接下來他們計劃是花 340 億美元對這些病毒進行抽樣和遺傳排序,最終繪製一幅未來 10 年裡極有可能威脅到人類健康的傳染病地圖。
不過,目前也有學者對這種傳染病預測提出了質疑。
傳染病學者 大多數人畜共患的病毒並不容易大規模流行,預防大規模傳染病最重要的因素是要搞清楚這些病毒是怎麼傳播的,而大多數時候它們都是在人際之間傳播,而不是動物傳給人。
James Lloyd-Smith 稱,
世界衛生組織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的傳染病學者 Ronald Rosenberg 則認為,人畜共患的病毒並不能立刻在從動物傳染到人類身上後引發大規模的傳染病危機。事實上,這是個漫長的過程,有些病毒需要花上幾十年甚至幾個世紀的時間在人類和動物之間來回傳染,最後才可能出現能大規模在人類社會中傳播的病毒。
比如目前仍在全球蔓延的寨卡病毒,科學家在 1947 年就已經在烏幹達森林裡的猴子身上發現了這類病毒。直到 2007 年它才在西太平洋的雅浦島上第一次在人類社會中爆發大規模傳播的傳染病。目前對於這類疾病,人們仍然沒有有效的藥物和疫苗對其進行預防。
「我們是否能從動物身上找到早期的傳染病病毒,這並不是個問題。我們需要的是當它們被發現在人類身上傳播後,更仔細地研究它們。」 。 Rosenberg 這麼說
題圖 《我是傳奇》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