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預測:下一場疫情可能在哪裡出現

2020-11-27 參考消息

西班牙《阿貝賽報》網站11月26日刊發題為《下一場疫情將在哪裡出現?》的報導稱,一個國際研究團隊日前完成的一項研究首次揭示了世界上哪些地區更有可能出現新的疫情。全文摘編如下:

科學家在荷蘭科學指南網站上發表的一篇文章中列舉了全世界人類與野生生物關係更密切的地方,包括很多全球化程度很高的大型城市。倘若不採取預防措施,這些風險地區未來可能會面臨失控的疫情。

研究顯示,人類對野生生物施壓程度較高的地區涵蓋了全世界互聯程度最高的城市中超過40%的部分。由於衛生基礎設施條件不足,這些互聯程度較高的城市中約有14%至20%的城市可能在不經意間遭遇新型傳染病侵襲。風險較大的地區包括亞洲南部和東南部以及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研究人員稱,與新冠肺炎一樣,這些地區中任何未被檢測出來的疫情都具有轉變為全球性疫情的潛力。

澳大利亞雪梨大學的帶領以及英國、印度和衣索比亞專家的合作下,這項研究清晰地指出了世界上哪些城市面臨更高的風險,以及哪些地理區域需要更加重視這個問題。研究將不同城市的預警級別劃分為黃色、橙色和紅色。

研究主要作者麥可·沃爾什說,研究人員為確定全世界的關鍵地點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沃爾什說:「這項研究將野生生物和人類之間的關係與衛生系統和全球化聯繫起來,指出了哪些地方暴發的疫情可能不會被檢測出來,並因此蔓延至全世界。」

沃爾什認為,雖然貧窮國家(衛生系統更差)處於高風險地區(紅色)的城市數量更多,但富裕國家也有大量城市處於另外兩個級別(橙色和黃色)的地區,原因是這些國家在發展過程中對野生生物施加了極端壓力。

為得出結論,研究人員將重心放在三個階段上。首先確定了人類與野生生物空間交流更頻繁的地方,預計在這些地方感染事件會更加普遍。科學家將這類地區列為黃色或橙色預警。

其次,研究人員確定了在人類對野生生物施壓的地區中,哪些地區的衛生系統條件更薄弱。在這類地區,疾病的傳播鏈更容易在疫情暴發後斷裂。這類地區為紅色預警。

最後,研究人員確定了風險地區內部或與之毗鄰的城市。與世界空運網高度互聯的城市可能會助推疫情更快地傳播。這些城市的名字出現在研究附帶的高解析度地圖上。

沃爾什說:「當地政府可以利用我們的結果來確定薄弱地點。有了這樣的新信息,就可以研發囊括人類健康基礎設施、動物飼養、棲息地保護以及通過交通方式移動等方面的系統,用以預防未來的疫情。」(編譯/廖思維)

來源:參考消息網

相關焦點

  • 科學家預測:下一場疫情可能在哪裡出現
    參考消息網11月27日報導 西班牙《阿貝賽報》網站11月26日刊發題為《下一場疫情將在哪裡出現?》
  • 2.3億年前下了一場持續200萬年的暴雨,科學家預測或再現
    導語:2.3億年前下了一場持續200萬年的暴雨,科學家預測或再次出現!可以說是氣溫環境的影響才導致了這樣的情況出現。人們所說的卡尼期下雨下了200萬年,並不是說連續不斷的下雨這麼長時間,這是間歇性的。不過下雨這麼長的時間還是很可怕的。
  • 為了預測下一場大規模流行病在哪裡爆發,研究人員建了個資料庫
    研究人員會通過對哺乳動物宿主的病毒關係進行分析,並從物種學的角度將這些哺乳動物與人類進行比對,最後預測出下一個可能會大規模在人類身上傳染的病毒是什麼,以及它會在哪裡爆發。600 種病毒數據上周,他們剛把這份研究成果發表在雜誌上。
  • 獨家專訪諾貝爾獎得主萊維特:疫情發展軌跡可預測,願意接受批評
    這是萊維特第一次在預印本平臺首發自己的研究成果,他希望在疫情這樣的大背景下,能夠儘可能快速地推動研究成果的公開,並促進科學的交流和合作。他願意享受「被批評和質疑」,而科學就是應該互相交流的。他通過Twitter不斷發聲,分享自己對各地疫情的研究報告,他甚至認為「Twitter比其他國家科學院或者科學家交流平臺更有價值,因為可以實時進行互動,並收到批評。」
  • 北極冰封的病毒即將甦醒,人類如何阻止下一場疫情?
    放眼全球,隨著全球變暖,冰緣環境逐漸變得難以預測。在過去的十年中,北極圈的氣候變暖速度遠超科學家們的估計。發表於《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的一篇論文顯示[3],極地的變暖速度是全球其它地區的四倍,冰川及永久凍土(permafrost)如今的融化水平比科學家預測的快了至少 30 年。
  • 一場新冠疫情,讓科學家從地震波裡看見人類「安靜下來」的成果
    在新冠肺炎疫情來襲後,人類史無前例的一起「安靜」了下來,而這一切變化都清清楚楚地呈現在地震學家們的眼前。當人類終於安靜下來不只地球會產生地震波,人類的各種活動也會,大至飛機起降、採礦活動、鑽探;小至一場美式足球賽、搖滾演唱會,都能在地震儀的協助之下觀測到。
  • 疫情下的日本真的地震了,專家預測未來會出現9.1級大地震海嘯
    本2020年開始以來,全世界各國幾乎都遭遇著疫情的感染之痛,並且相伴的各種災難也接踵而至,地震,龍捲風,森林大火,蝗災等紛紛登場,真的讓地球人不安。畢竟在2011年的大地震發生之前,這些地震魚就出現在了周邊海域。據說,皇帶魚是日本非常有名的一種「災難魚」,上一次看到這種魚的時候,沒過多久就發生了日本史上最嚴重的一場地震,這就讓大家都將這種魚視為「不祥之兆」。而不久前,皇帶魚再次出現,瞬間引發了民眾的恐慌,專家也趕緊開始勘測地殼的活動軌跡,當時確實沒有發現什麼異常狀況,等到那個熱度過去,民眾們的恐慌自然也就逐漸淡化了。
  • 科學家預測:地球下一次冰河時期可能出現在1.5萬年以後
    據科學家推測,恐龍很可能就是在那個時代滅絕的。在極端低溫的環境下,許多物種面臨滅亡,被迫遷移到適合生存的地區,在大自然優勝劣汰的法則下,也只有能適應環境的物種,才得以生存下來。>我們不禁會思考,地球在太陽系中得天獨厚的環境,為什麼會出現冰河時期這樣反常的極端氣候呢?
  • Nat Med:新冠疫情下城市危機預測出爐!城市密度越大,疫情可能越久
    在任何給定的地點,較高的病例時間集中度可能要求公共衛生系統有更大的快速應對能力,特別是對於新出現的呼吸道病原體,比如SARS-CoV-2。中國和義大利詳細提供了廣泛地理背景下的COVID-19流行病學時間序列(time series)數據。因此,這兩個國家的疫情提供了一個機會來評估當地因素在影響流行病行為方面的作用。
  • 新型冠狀病毒源頭在哪裡?看了本文後你可能知曉
    2019年底開始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傳播,讓全世界進入了一場可怕的疫情之中。科學家們說,沒有任何證據表明中國或美國政府有意將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傳染給公眾。 迄今為止,有一件事似乎是可能的:它來自蝙蝠。這是&34;,哥倫比亞大學公共衛生研究院教授、聯邦資助的全球病毒預測項目(PREDICT)的關鍵成員西蒙·安東尼博士說,PREDICT是一個研究動物宿主病毒的全球性項目,具有大流行的潛力。PREDICT十年來發現了180種冠狀病毒。
  • 盤點:美國新冠疫情預測數據總結,預測很骨感,現實更豐滿!
    疫情以來,已有無數科研機構,分別在不同階段,做出不同的疫情數字預測,問題來了,究竟哪家的預測,更為精確?以下數據,均來自本人一手查詢相關官方渠道信息,可供收藏、查閱與摘引。【2020年1月】31日,《自然》雜誌刊文:最好估計是,中國嚴防死守的相關防控措施開始發揮作用,因此感染人數將減少;最壞的估計是,在各種糟糕情況疊加下,此次疫情有可能最高感染至19萬人。
  • 拐點何時出現?這是北大面向新冠疫情的數據可視化分析與模擬預測
    不同省市疫情的發展呈現怎樣的差別?封城、社區化隔離等一系列措施對減緩疾病傳播起到了多大的作用;更為重要的是,拐點何時出現?我們的報告首先從已有數據的可視化來展示疫情傳播特點,然後通過建立傳染病動力學模型,評估疫情防控措施,提出建議並預警,同時預測疫情疾病走勢,給疫情防控決策和大眾行為作為參考。1.
  • 疫情拐點何時出現——基於數學模型的新冠病毒傳播預測
    2)當前新增確診病例數大幅攀升(日新增病例超2500)可能與檢測確診效率提高有關,預計將很快回落(模型中性假設下預測值是1700左右)。1月25日之前,公布新增確診數大幅低於模型預測值,26日之後則大幅高於模型預測值,可能是因為確診檢測試劑盒供應充分了,將之前已經發病而沒有確診的病例確診了。
  • 據科學家預測將進入冰河時代,「極寒」可能快來了
    似乎在人們眼中全球變暖已經是大勢所趨,夏日炎炎的天氣哪裡會想到可能有「極寒」?這就不得不說這「相反」效應真實存在,還引起了不少人的關注,這一會變熱,一會變冷的奇怪天氣需要我們探究探究。澳大利亞對南極的氣溫偵查對比幾十年間,計算出這樣的結果,不禁讓我們探究降溫的原因,也在南極地高層大氣之中原來出現了新的循環現象,雖然沒有整體改變全球變暖的氣候模式,但是多多少少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有科學家預測將來可能進入冰河時代,提出「極寒地球」的依據。
  • 世衛發出大膽預測,下一場更可怕危機即將出現?中國早已做好準備
    謝謝新冠疫情已經讓世界各國頭疼不已了,但是人類社會面臨的危機還遠遠不止這一個,就在新冠疫情尚未解決之際,世衛組織又發出警告,下一場更可怕的危機即將出現,中國已經做好準備。地球是我們人類唯一的家園,不論來自哪個國家哪個地區,我們都應當極力保護我們的地球。
  • 諾獎科學家:通用模型預測任何地區新冠疫情走勢,歡迎挑戰
    導讀每個人都想知道,這場百年一遇的新冠疫情,將何時結束;科學家們為此徹夜攻關、「捻斷數莖須」。來自世界各國的眾多科研小組都在嘗試設計出可靠的疫情預測工具,他們的方法通常都是基於一系列數學和統計模型、綜合不同類型的數據,如疾病數據、人口的流動細節和信息以及幹預措施的影響(社會疏遠、口罩使用以及衛生狀況)等。但這些變量可能因國家而異,即使在同一國家的不同地區,在檢測新冠病例的確診和死亡時候的標準都有可能不一樣。
  • 科學家慎言:今年可能出現流星暴雨
    新華社北京十一月十日消息:北京天文臺的專家今天透露,今年將有可能出現比去年規模更大的獅子座流星雨甚至流星暴雨,但在中國不一定能觀測到。  北京天文臺副臺長趙剛說,十一月十七、十八日在獅子座附近將可能有每小時五百顆以上的流星出現,但如果流星雨發生在北京時間中午十二點左右,中國的科學家和天文愛好者將失去觀測這個天文奇觀的機會。
  • 科學家預測將有大太陽黑子出現:如期而至
    上上周,國家太陽天文臺的科學家們預測一個大黑子將在感恩節前出現。你知道太陽黑子能提前預測嗎?上周,2020年11月18日,國家太陽天文臺(NSO)——總部設在博爾德——的科學家們預測一個新的大型太陽黑子群將於這周出現,在美國正好出現在一年一度的感恩節。上圖顯示了黑子,正如所料,它現世了,名為AR2786。
  • 科學家預測將有大太陽黑子出現:如期而至
    上周,國家太陽天文臺的科學家們預測一個大黑子將在感恩節前出現。現在這個黑子——AR2786——被發現了。下面解釋他們是怎麼做到的。你知道太陽黑子能提前預測嗎?上周,2020年11月18日,國家太陽天文臺(NSO)——總部設在博爾德——的科學家們預測一個新的大型太陽黑子群將於這周出現,在美國正好出現在一年一度的感恩節。上圖顯示了黑子,正如所料,它現世了,名為AR2786。
  • 二十年流行病模擬,科學家預見了新冠疫情,卻沒料到這樣的川普
    科學家預測在世界在對付新冠疫情時可能會出現幾項失敗,包括旅行禁令失敗,醫療設備短缺,大規模混亂,信息錯誤和疫苗爭奪。但是並沒有預料到新冠疫情中出現的一些問題,例如診斷檢測的不足,以及世界領導人拒絕了公共衛生專家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