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傳染病越來越猖狂,人類哪裡做錯了嗎?

2020-08-03 奇妙的本草

  最近,科學期刊《science》發表了一篇文章,文中,由美國聖地牙哥動物園研究員領導的國家團隊呼籲:對於潛在疾病熱點地區,科學家以及動物專家應該進行常規的病毒檢測,而具體的疾病熱點地區包括野生動物養殖場、出售新鮮肉類食物和農產品的露天市場等。

  為什麼研究者會發出這樣的呼籲?因為他們擔心,在未來,或許會有更有的病毒從動物跳躍到人類身上,而如果能實現常規病毒檢測,將病毒基因序列添加到資料庫中供科學家監測與學習,或有助於降低未來發生大流行的風險。

  目前,新冠疫情在全球肆虐已半年有餘,確診病例1200多萬人,已造成50多萬人死亡。美國科學家關於「病毒常規檢測」的想法,是一種未雨綢繆的行為,無疑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話說回來,為什麼近年來,新發傳染病似乎變得越來越多了?

由新冠疫情引發的思考:為什麼近年來,傳染病越來越多?

傳染病的恐怖程度,堪比世界大戰!

  縱觀歷史,影響人類生存的原因主要有三點,分別是饑荒、戰爭、瘟疫。所謂「瘟疫」,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傳染病。人類歷史上,較大規模的瘟疫有黑死病、天花、西班牙大流感、麻疹等。

  比如,發生在14世紀歐洲的黑死病,可以說是舊世界的「死神煉獄」,這種疾病以腺鼠疫、肺炎鼠疫和敗血鼠疫混合的形式傳播,死亡率高、傳染性強,在英國死亡率在45%以上,僅在倫敦就有10萬人因此喪生。

  再比如,西班牙大流感被人稱為「殺人大流感」,它發生在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當時,流感病毒鑽進戰壕裡,士兵們高燒不退、全身乏力,僅軍人就死了43000人。此後,流感橫掃北美、歐洲、亞洲、巴西等地區,引起世界大流行,患病人數估計在5億以上,比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傷亡總數還要多!

  而近年來,新發的傳染病越來越多,其中規模較大、影響較重的傳染病有愛滋病、伊波拉病毒、典型、中東呼吸症候群、禽流感,以及最近的新冠肺炎。

  細細琢磨,你會發現,以上這些傳染病無一不與野生動物有關,科學家普遍認為,愛滋病由黑猩猩傳染人類,伊波拉病毒可能來源於大猩猩、猴子、蝙蝠、森林羚羊、豪豬等野生物,流感、禽流感由禽畜生物引起,非典與新冠皆與蝙蝠有關,鼠蚤叮咬則是黑死病的主要傳播途徑。

由新冠疫情引發的思考:為什麼近年來,傳染病越來越多?

為什麼傳染病越來越多?或是人類「自作孽」!

  實際上,地球上大多數的動物體內都攜帶著病毒,但由於這些動物可以和病毒和平相處,所以被稱為自然宿主,比如禽流感病毒以野鳥為自然宿主。然而,病毒不是一成不變的,為了適應環境的變化,病毒會發生突變,以尋找更「優秀」的宿主,實現「搬家」,如只感染禽類的H7N9病毒經過變異後,可以感染人類。

  而人類為了自保,會與病毒捲入一場無休止的博弈中去,人們體內的免疫系統會分泌抗體來消滅病毒。然而,當人類感染了從未遇見過的病毒時,由於人體強大的免疫力會造成自我損傷,因此反而有可能會形成更嚴重的疾病,比如SARS、Convid-19就是這樣的結局。

  至於為什麼近現代傳染病越來越多,很多學者認為這與環境的改變有關,而環境的改變,又與人類社會活動有著莫大的關係。

  本來病毒在野生動物體內「高高興興」地生存著,但由於人類「貪吃」的本性,隨意抓捕、蠶食野生動物,這就容易導致病毒「趁機」感染人類,給人類造成致命的傷害。比如像今年的新冠疫情,一開始人們就認為與抓捕、食用蝙蝠有關。

  另外,人類肆意砍伐森林,破壞地球環境,也是導致傳染病急劇爆發的主要原因。比如,在1997年,人類將印度尼西亞上大片面積的熱帶雨林燒毀,改造成農田以促進農業的發展,由於棲息地被破壞,當地的果蝠只好「安家」在人類居住地,自此之後,整個東南亞地區不斷爆發疫情。科學家認為,砍伐森林可造成一系列連鎖反應,可令動物與人類接觸的機會越來越多,為各種傳染病在人類中散播創造有利條件。

  還有,人類城市化進程加快,交通愈加發達,也是傳染病能實現全球化的催化劑。過去車馬很慢,從北京到山東需要幾個月時間,而如今從中國去一趟美國,也就一天時間。發達的交通,令人口的流動性大大提高,同時也讓病毒傳播得更快、更便捷。新冠病毒「坐上」飛機後,幾個小時就能到達另外一個國家,幾個月的功夫就能在全球實現「兒孫滿堂」的夢想。

  當然,傳染病越來越多,還與人類醫療水平的提高有關。科技的發展,讓傳染病的信息傳播變得更加公開透明,人們在各種關於傳染病的信息「轟炸」中,會產生「傳染病越來越多」錯覺,可實際上,在歷史的縱軸上,傳染病一直都存在。

由新冠疫情引發的思考:為什麼近年來,傳染病越來越多?

未來傳染病將於人類相伴,我們能做些什麼?

  傳染病是可怕的,而傳染病的可怕之處,除了它們帶來致命性的後果以外,還在於它可實現多途徑傳播。比如像流感病毒、SARS病毒、新冠病毒,可通過呼吸道、飛沫傳播;霍亂、瘧疾可通過蒼蠅、蚊子等蟲媒傳播;HIV病毒可通過血液、母嬰傳播;多種多樣的傳播路徑,讓人防不勝防。

  也正由於傳染病傳播模式的多樣化,因此它們的流行範圍可遍布全球,任何一個國家都不能獨善其身,都需要參與到這一場場無硝煙的戰爭中去。

那麼,對於傳染病,人類能做什麼呢?

  在此次新冠疫情中,世界各個國家都應當投入更多的資源、精力去進行疫情的防控,採取檢測、篩查、隔離等策略措施,嚴防嚴守,阻斷病毒蔓延發展。與此同時,為預防未來有更多的傳染病爆發,各個國家還應該積極開展疫情源頭的探尋工作,投入資金研發疾病疫苗,頒發野生動物買賣或食用禁令,整頓野生動物交易市場,對於進入城市的新物種要進行密切的追蹤觀察,落實環境保護政策等。

  而對於個人來說,則要愛護好我們居住的環境,改善衛生條件,加強垃圾處理和害蟲防治措施,不食用野生動物,對大自然心存一份敬畏之心。


  內容參考來源:

  [1]science:在未來會有更多的病毒從動物跳躍到人類身上.生物谷.2020-07-20

  [2]李晶.非典、伊波拉、新冠……為什麼近年來傳染病越來越多?.格致論道講壇.2020-04-26

  [3]林敏.新冠肺炎深思:人類從動物身上傳染的疾病為何越來越多?.健康界.2020-05-28

  [4] KATARINA ZIMMER.森林砍伐導致更多的人類傳染病爆發.國家地理中文網.2020-01-21

  [5]陳海波.專家解讀為何傳染病「越來越多」.光明日報.2013-10-24

相關焦點

  • 《傳染病》:災難背後對人類的警示意義和現實思考
    看了《傳染病》這部電影我才知道原來災難早有預言。一場災難來臨,恐懼和死亡帶給我們怎樣的現實意義和思考?這部電影給了我很多啟示。影片《傳染病》是由美國著名導演史蒂文•索德伯格執導。影片上映於2011年,豆瓣評分6.4分。當時觀眾一度認為影片內容荒謬無比,頓時差評無數。就在武漢疫情爆發後,我們再次看電影《傳染病》,它成了預示災難的神片。
  • 傳染病背後的科學與科學家——戰勝恐懼的力量從哪裡來?
    ——無人不在反思:我們做錯了什麼?我們現在應該怎麼做?我們今後應該怎麼做?文 | 陳代傑作為一名長期工作在科研和教學一線的「老兵」,總想利用自己的學術專長,在抗擊疫情的「人民戰爭」中做些什麼。「宅」在家裡備課《通識核心課程:細菌與人》的第10天,終於想起了要好好寫一寫有關「傳染病背後的科學與科學家」的著作。
  • 傳染病,將永伴人類
    天花是一種病毒引起的傳染病,這種病,正是歐洲人帶到美洲大陸的。美洲人對這種疾病完全沒有抵抗力,他們的勇士沒有在戰場上被擊敗,卻病死在病床上。他們難道真的不是天神下凡嗎?疾病,槍炮和鋼鐵摧毀了美洲文明。但為什麼,天花只奪走美洲人的生命,卻對歐洲人無動於衷?其實,歐洲人並不是不得天花,只是他們對天花的免疫力更強。沒能把人類擊敗的,終將令人類變得更強大,困難如是,病毒也如是。
  • 還原傳染病的真相 | 天花:人類唯一戰勝的傳染病
    還原傳染病的真相 | 天花:人類唯一戰勝的傳染病 2020-10-21 15: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5種早餐,請列入「黑名單」,若貪嘴,壞細胞也許越來越「猖狂」
    5種早餐,請列入「黑名單」,若貪嘴,壞細胞也許越來越「猖狂」油炸食物。可能很多人在平時往往喜歡吃一些油炸食物,但是像這種食物,雖然香脆可口,但是其中的脂肪以及熱量是相對較高的。大量食用,不僅會造成肥胖的情況,而且人體早起各項器官沒有完全甦醒,大量食用油炸食物,也會加重身體的負擔,反而會導致腸胃受損,誘發腸胃疾病、同時也會導致壞細胞越來越猖狂,不利於身體健康,所以像這種食物,也是勸你儘早列入黑名單,切莫貪嘴。發黴饅頭。
  • 傳染病仍然是人類的大敵
    從傳染病和人類歷史角度看,人類發展史就是一部與傳染病做鬥爭的歷史。疫病與社會緊密相聯,社會和人的生活導致疫病,疫病又重新塑造社會。這種互為因果和表裡的關係在人們應對疫病的理念和行動上體現出來。  1980年5月28日,世界衛生組織宣布,嚴重威脅人類生命健康的天花已在世界範圍內消滅。
  • 張文宏:傳染病不能消除,人類要與其長期共存
    武漢晚報10月29日訊 傳染病到底能不能消除?人類要通過怎樣的技術支撐來解決?10月29日,張文宏在2020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學術會暨「青促會講堂」上稱,包括新冠疫情,如今世界範圍內並未有效消除病毒,人類將和微生物永遠共生共存。
  • 人類的善於思考是人類進化中最大的bug
    人類以前靠血緣關係維護聯繫,處理紛爭,每個部落一個酋長就能解決所有問題,後來人越來越多,就需要一個組織來維護運轉,於是開始設置各級官僚政府,不僅成本大大增加,腐敗也從此滋生。沒有路的時候,哪都是路過去人類沒有路的概念,哪裡都是路。也就沒有什麼車,紅綠燈的,人行道,所有的生物都能平等相處。有了路,人類權利一下凌駕於其他動物之上,可是人類也陷入更大的麻煩之中。
  • 病毒是人類「敵人」嗎?傳染病專家解讀「病毒迷思」
    在人類文明史中,病毒一直以敵人的身份登場。如今,在科技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中,人類對付病毒的辦法依舊寥寥可數。病毒這種結構簡單的生物,靠著不斷演化、變異,快速地適應著這個世界。未來,人類究竟有沒有可能完全戰勝病毒?
  • 張文宏:了解傳染病,跑在病毒前面,人類才能走得更遠
    日前,張文宏受抖音和中信出版集團之邀,作為「都來讀書」全民閱讀計劃的領讀人,攜新書《張文宏說傳染》來到抖音直播間,與主持人張泉靈發起「未來會好嗎」公益直播,向網友介紹新常態下的抗疫防控知識,暢談作為醫者對人類命運的思考。
  • 人類一直在與傳染病博弈
    「人類與傳染病的博弈」科普展覽現場。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提供近期,由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舉辦的「人類與傳染病的博弈」展覽備受關注,自9月底開展以來已經迎接了兩萬餘參觀者,線上宣傳內容的點擊量超過2500萬人次。該展覽講述了科技發展在人類傳染病抗爭史中的重要作用,為普通人理性認識傳染病和防疫提供了一個具有縱深感的視角。與此同時,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席捲全球。
  • 「油耗子」為什麼越來越猖狂?報警都抓不到,這兩點是最大的問題
    「油耗子」為什麼越來越猖狂?報警都抓不到,這兩點是最大的問題提到「油耗子」,相信很多卡車司機應該都遇到過吧?簡直讓人防不勝防,通過網上朋友們的吐槽,也能看出,油耗子就是無孔不入。那麼真的是警察不作為嗎?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首先來說卡車司機,一般都是長途跋涉,開車也是非常辛苦的。好不容易能夠休息了吧,居然還要防著油耗子,無疑讓人十分心疼。卡車司機一般都是休息的時候被偷走柴油,人生地不熟的,更何況還要準時的交付貨物。這就導致很多卡車司機自認倒黴,即使柴油被偷了,也不會有下一步的動作。
  • 張文宏:人類再也回不到新冠疫情流行前的世界了嗎?
    當我們回首歷史,發現早在1918年那場致命的大流感中,人類已經遭遇了和現在相似的經歷。19世紀末,工業革命帶領人類進入全新時代,經濟文化空前發展,猶如凡爾納的《八十天環遊地球》中所描繪的場景,環球旅行也變得越來越普遍。醫學領域,隨著微生物學和免疫學的發展,人類逐漸揭開了一張又一張傳染病的神秘面紗。白喉、傷寒等危害人類的疾病被發現是由細菌引起的,繼而血清學療法和疫苗相繼出現。
  • 人是由原子組成的,人類會思考,那麼原子會思考嗎?
    也許這個宇宙中除了黑洞和中子星物質,其他都是有原子構成的,無論是沒有生命的無機物質還是具有生命特徵的各類生物,但如果要說起會思考的物種,那首選肯定是人類,或許也有其他高智商的物種也會進行簡單的思考,但複雜思考的唯有人類!
  • 十大傳染病災難電影,你看過幾部?它們又帶給我們哪些啟示?
    還有後人類的災難電影,內容主要是展望人工智慧、機器人的未來,人類創造了機器人,但最後機器人反過來控制人類的世界,這樣的災難電影也越來越多。 今天,我們著重關注的是傳染病災難片。傳染病災難片為什麼會成為六大災難片之一?因為人類永遠在與疾病做鬥爭。疾病和死亡,是任何人都擺脫不了的宿命。
  • 「人類與傳染病的博弈」主題展開展
    9月19日,第十屆北京科學嘉年華期間,「人類與傳染病的博弈」——2020年首都科技創新成果展第四期主題展正式亮相。本期主題展由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主辦,北京科學中心、北京科普發展中心、北京青少年科技中心承辦。
  • 電影《傳染病》:看見和看不見的真相
    新冠病毒疫情蔓延,不經意帶火了一部作品——美國影片《傳染病》。影片自2011年上映以來一直不溫不火,在豆瓣、百度等平臺上的評分也不高;如果這場疫情沒有發生,也許很多人都像我一樣,不會意識到它的深刻。到澳門出差的美國女高管貝絲,回家後不到一天,突發怪病,死了;然後,她年幼的兒子克拉克,出現同樣症狀,死了;前來調查病情的疾控中心女醫生,也很快染病,死了;與此同時,相同的症狀在美國其他州,日本,中國香港、中國澳門……越來越多。疫情似從天而降,死亡可能突然降臨,不容分說。這是一部恐怖片嗎?有點像。但瘟疫和死亡絕非片中最恐怖的部分。真正的恐怖是人自身的脆弱。
  • 張大慶:大型傳染病有可能像天花一樣被消滅嗎?
    編者按:10月8日,美國本土首例伊波拉患者託馬斯·鄧肯不治身亡,再次引發人們對傳染病診治的質疑和思考。1976年蘇丹和剛果幾乎同時出現伊波拉病毒,時至2014年,伊波拉病毒肆虐,一度牽動人心。人類徵服傳染病的前途,仍是長路漫漫。回想1977年10月25日,在非洲的索馬利亞發現一個天花病人,之後再也沒有天花病人,天花從此在全球絕跡。
  • 全球氣候變暖對傳染病的發生有影響嗎?
    為此,2009年12月,世界氣候大會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召開,討論如何對應全球氣候變暖給人類帶來的危機。那麼,這種全球氣候變暖現象會影響到傳染病流行嗎?  以蟲媒傳染病為例,溫度升高有利於媒介昆蟲的孳生繁殖。傳播疾病蚊子由卵到成蟲一般需2周,水溫高可1周;氣溫低於16℃時,蚊子基本不叮咬吸血,20℃才活動,25℃以上活動顯著增多。
  • 過去的五萬年間,人類的平均腦容量越來越小,是在退化嗎?
    人類大腦概念圖那麼自過去的五萬年到現在,人類的平均腦容量越來越小,是在退化嗎?哈哈,小編想問一句,你覺得你變笨了嗎?自然不是退化,而是依舊在保持的進化的姿態,不過已經不是向以往那種簡單粗暴的宏觀方面的進化了,而是向著更加細緻的細節方面在進化。小編跟大家簡單的舉兩個例子,就以人類的祖先智人和尼安德特人這兩個人種來給大家分析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