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宏:人類再也回不到新冠疫情流行前的世界了嗎?

2021-01-07 騰訊網

「2020年,一場襲遍全球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讓我們不得不再次審視人類自身應對新發傳染病的能力。當我們回首歷史,發現早在1918年那場致命的大流感中,人類已經遭遇了和現在相似的經歷。」在為英國學者馬克·霍尼斯鮑姆的新著《流感大歷史:一部瘟疫啟示錄》寫下的推薦序中,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如此起筆。

一場全球性傳染病帶來的不僅是成千上萬的死亡人數,還有難以磨滅的集體記憶與情感共鳴。傳染病不僅規訓了生活方式,也重構了社會文化。個體的敘述和集體的記憶交織呈現,只有親歷者才能明白這場大流行帶來的巨變。面對未知,人類要如何應對?如何警惕「科普」變傳謠?又如何避免從「傲慢」的陷阱中爬出,卻掉入「恐慌」的深淵?

馬克·霍尼斯鮑姆著有《與恩扎一起生活:被遺忘的英國故事和1918年的流感大流行》《人類大瘟疫——一個世紀以來的全球性流行病》等多部醫學史作品。在《流感大歷史:一部瘟疫啟示錄》中,他敘述了19世紀至20世紀的流感流行史,講述醫療部門如何為描述流感的臨床特徵而努力;鐵路和日益發達的交通如何加速病毒的傳播;電報的發明以及新的大眾媒體傳播如何放大恐懼,引發公眾的轟動反應;專利醫藥行業如何利用消費者的恐懼以及人類對疾病的恐懼如何滲透進社會文化。流感幾乎成了這一時期人類社會和文化焦慮的晴雨表,對經濟衰退、技術發展、城市化和社會退化產生了巨大影響。

《柳葉刀》評價,《流感大歷史》精彩地描述了流感的定義和分類,以及在塑造我們對流感的認知和反應方面,文化活動是如何發揮難以置信的強大作用。倫敦大學學院醫學史名譽教授、《耶魯極簡科學史》作者威廉·拜納姆提到,對大多數人來說,流感指的是西班牙大流感或更近一些的威脅,在《流感大歷史》中霍尼斯鮑姆進一步補充了19世紀90年代的俄國流感大流行這段重要的歷史。倫敦大學伯貝克學院歷史學教授、英國國家學術院院士喬安娜·伯克說,馬克·霍尼斯鮑姆試圖比較一個多世紀以來的一連串流感流行史,同時也通過醫藥史、情感態度和物質現實來探討這種疾病,切中要害。

《流感大歷史:一部瘟疫啟示錄》中文版由格致出版社推出,馬百亮譯,張文宏領銜華山醫院感染科團隊為本書審校。

延伸閱讀

《流感大歷史:一部瘟疫啟示錄》中文版推薦序

張文宏 王新宇

2020年,一場襲遍全球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讓我們不得不再次審視人類自身應對新發傳染病的能力。當我們回首歷史,發現早在1918年那場致命的大流感中,人類已經遭遇了和現在相似的經歷。

19世紀末,工業革命帶領人類進入全新時代,經濟文化空前發展,猶如凡爾納的《八十天環遊地球》中所描繪的場景,環球旅行也變得越來越普遍。醫學領域,隨著微生物學和免疫學的發展,人類逐漸揭開了一張又一張傳染病的神秘面紗。白喉、傷寒等危害人類的疾病被發現是由細菌引起的,繼而血清學療法和疫苗相繼出現。霍亂、鼠疫、結核,甚至是瘧疾等危害人類上千年的疾病的病原被人類發現,並且隨著公共衛生事業的發展逐步得到了控制。然而流感在全球的流行卻給充滿自信的人類當頭棒喝。

人們對於流感的流行感到束手無措。當時流感在科學技術最為先進的、城市化最為發達的歐美各國肆意流行。當時所有的衛生措施似乎對流感並不能起到阻止傳播的作用。直到國家的首腦和王室成員都發生感染,甚至病亡時,人們不得不接受無奈的現實——任何治療和防疫措施似乎都沒有作用。當時的科學家試圖從流感感染者的體內分離細菌,並且自認為分離到了導致流感的罪魁禍首。但很快被證明,從病人身上分離到的細菌並不是導致流感的元兇。

當人們認識到流感是由一種病毒引起的,並且成功從豬身上分離出第一株流感病毒時,已經是1930年了。1935年,隨著世界上首支流感疫苗誕生,流感才開始有了真正有效的預防手段。此後,雖然流感病毒依舊通過其極強的傳染性和變異性在全球流行,但是再也沒有造成過形如1918年大流感一般的殺傷力,流感疫苗和抗病毒藥物成為人們手中的有力武器。全球的傳染病學家和公共衛生專家總在不同場合告訴大家:新的流感大流行遲早會降臨人間,然而人們發現即使是2009年的H1N1流感也不過是「虎頭蛇尾」,真正可以堪比1918年大流感的大流行並沒有到來。

直到2019年末,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才讓大家意識到,「狼」終於來了。只不過等來的並不是計劃中的流感病毒,而是一種全新的冠狀病毒。因此,人類之前為流感大流行所做出的種種準備似乎都不再有效。一開始不少人低估了它的傳播能力,認為它會像2003年SARS流行一樣,自動消失。也有人寄希望於短時間內開發出特效的藥物和疫苗,迅速控制疫情在世界範圍的傳播。然而事實並非如此,短短不到1年時間,全球新冠疫情感染人數已經超過7800萬人,死亡人數超過170萬人。無論是傳播速度、感染人數和致死人數均成為一個世紀以來傳染病之最。此時,我們開始擔憂人類的命運和未來,人類再也回不到新冠疫情流行前的世界了嗎?

而此時,英國作家馬克·霍尼斯鮑姆的《流感大歷史:一部瘟疫啟示錄》放到了我們的書桌前。馬克·霍尼斯鮑姆是一位以記錄傳染病歷史題材而獲得業內好評的作家,他的作品《人類大瘟疫——一個世紀以來的全球性流行病》記錄了從流感到寨卡病毒流行近一個世紀人類與不同傳染病的鬥爭歷史,可以說是一部通史。而這本《流感大歷史:一部瘟疫啟示錄》記錄了更早的一百年,1830—1920年間,流感在西方流行的情況。本書和《人類大瘟疫》相比,從歷史記錄中尋找到了更加多的細節,描述了流感最為猖狂的時期,同時對於人類來說也是最為黑暗的時期。

回顧這段歷史,或許可以讓我們認識到人類的發展歷史始終是和傳染病糾纏在一起的。人類雖為地球上的特殊生物種群,但也不可能離開微生物而獨立存在,而微生物作為絕大多數傳染病的致病原也不可能被人類徹底消滅。一部傳染病史,就是人類和微生物的相互依存和相互鬥爭史,人類的生存與進化離不開微生物,但是也數次遭受險被消滅的命運。傳染病的大流行時期是病原微生物在一定階段佔據了優勢。這個階段,大量人口死亡,人類會恐懼,甚至變得歇斯底裡。但恐懼過後,人類會通過主動和被動的行為來抑制病原體的傳播。這樣的場景在人類的歷史上總是一再上演。

我們既不應該過於自信,認為人類已經具有征服所有傳染病的能力,也不應該過於悲觀,認為新的傳染病會徵服人類。面對傳染病,多了解一點傳染病的歷史,我們將站在更高的角度來看待現在正在流行的這場傳染病。雖然歷史總是如此雷同,但微生物在進化,人類也在進化,每次流行都各有特點。人類必須保持謙卑之心,依靠科學,既要跑得比微生物更快,也要學會和微生物共生共存。

相關焦點

  • 張文宏:面對新冠疫情要打「科普組合拳」
    作者 |張文宏編者按「作為一名醫務人員,這是我第一次有機會跟大家進行科普方面的交流。」在近日舉行的中國科普作家協會2020年會現場,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作了一場題為《從新冠疫情應對看科普》的視頻報告。報告中,他復盤了新冠疫情發生以來他的團隊做科普的過程,並分享了自己由科普實踐引發的思考。以下為報告內容。張文宏作視頻報告新冠疫情的到來非常突然。
  • 今日迎白露,天津兩個區發布大霧預警 | 新冠病毒會滅絕嗎?張文宏...
    這些疑問有回應新冠病毒會滅絕嗎?張文宏最新判斷人類與新冠病毒戰鬥的結局究竟會是什麼?消除還是共存,你選哪個?在4日—6日召開的中國醫師協會感染科醫師大會上,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教授給出明確答案。
  • 教皇方濟各稱,新冠疫情大流行證明了市場資本主義,已經失敗
    全球新冠肺炎病例數字在城市之間、農村之間以及不同群體之間各不相同,但這最終意味著「世界絕大多數人口仍然處於危險之中」。新冠病毒大流行將繼續發展,但是存在抑制傳播和挽救生命的途徑。瑞安警告稱,世界正在進入一個困難時期。
  • 醫生會被人工智慧取代嗎?張文宏又說大實話:不能迷信數據,要發揮人...
    >張文宏可以說是此次2020世界人工智慧大會上的紅人。7月9日,在和前微軟高管沈向洋等科學家的論壇討論中,張文宏就曾感慨:「人工智慧如果在去年12月初就看到了大量肺部CT圖片,數據會提出警報。」在今早戰「疫」雙俠高峰對話中,張文宏再一次提出,「要給人工智慧定邊界,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
  • 華大基因尹燁:新冠疫情其實是生命科學的「文藝復興」|生命科學
    原標題:21健談丨專訪華大基因CEO尹燁:新冠疫情其實是生命科學的「文藝復興」  講述他對基因領域科學普及的見解以及對華大基因的未來規劃。  疫情給全球經濟帶來了巨大負面影響,但無疑也促進了醫療行業的大發展。
  • ...官員早前已經通知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委員會,由於新冠疫情,2020...
    威斯康星州衛生官員早前已經通知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委員會,由於新冠疫情,2020年民主黨全國代 文/夏洛特2020-08-06 01:34:47來源:FX168 【拜登將不親自出席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周三,三名官員向CNN證實,美國民主黨候選人拜登將不會親自前往在威斯康星州密爾沃基舉行的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
  • 華大基因尹燁:新冠疫情其實是生命科學的「文藝復興」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原標題:21健談丨專訪華大基因CEO尹燁:新冠疫情其實是生命科學的「文藝復興」講述他對基因領域科學普及的見解以及對華大基因的未來規劃。疫情給全球經濟帶來了巨大負面影響,但無疑也促進了醫療行業的大發展。
  • 清華大學地學系劉竹研究組揭示新冠疫情對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的影響
    應對氣候變化和抗擊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以下簡稱新冠疫情)是當前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重大挑戰。人類燃燒化石能源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是氣候變化的最主要驅動因素,而隨著新冠疫情的全球爆發,人類活動呈現大規模縮減的趨勢,一些國家和地區的工業生產和能源消費下降了近30%,對全球能源使用和二氧化碳排放造成影響。
  • 張文宏今冬非常嚴峻!哈佛大學驚人發現:新冠對人類未來影響巨大
    關於第二波疫情,一起來看看張文宏在上海交通大學時的發言。那麼,2025年以後人類能擺脫新冠病毒嗎?不!世界衛生組織也發表科學簡報,稱「沒有證據」能證明感染新冠後產生的抗體能保護人體免於第二次感染。能給這個簡報做佐證的是,近日,全球出現了第一個因為二次感染新冠病毒而去世的人。
  • 直播:張文宏談新冠疫情科普是一套組合拳 科普持續跟進
    在近日舉行的中國科普作家協會2020年會現場,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作了一場題為《從新冠疫情應對看科普》的視頻報告。報告中,他復盤了新冠疫情發生以來他的團隊做科普的過程,並分享了自己由科普實踐引發的思考。以下為報告內容。
  • ...世界衛生組織最新發布的新冠疫情數據顯示,截至歐洲中部時間17...
    2020-10-18 09:53:13來源:FX168 【世衛組織:全球日增新冠確診病例數連創新高】世界衛生組織最新發布的新冠疫情數據顯示
  • 【中疾控公布北京新發地新冠疫情及病毒基因組序列數據】記者從...
    2020-06-19 09:05:16來源:FX168 【中疾控公布北京新發地新冠疫情及病毒基因組序列數據】記者從中國疾控中心獲悉,6月18日晚,該中心已通過「新型冠狀病毒國家科技資源服務系統」正式發布2020年6月北京新發地新冠疫情及病毒基因組序列數據。
  • ...Bank)對全球貧困情況所作的兩年一度的估算報告,新冠疫情已經令...
    【世界銀行估計新冠疫情已令約1億人陷入極端貧困】根據世界銀行(World Bank)對全球貧困情況所作的兩年一度的估算報告,新冠疫情已經令8,800萬至1.14億人陷入極端貧困。這是自1990年開始編制該數據以來,極端貧困人口數量增加幅度最大的一次,這一逆轉標誌著20多年來極端貧困人口數量持續下降的趨勢結束。
  • 第75屆聯合國大會決定12月初召開新冠疫情特別會議
    新華社聯合國11月5日消息,第75屆聯合國大會當日通過決議,決定於12月3日至4日召開聯大特別會議,以加強全球合作共同應對新冠疫情。第75屆聯大主席博茲克爾在決議表決前致辭說:「聯大新冠疫情特別會議對於多邊主義而言,既是一個歷史性時刻,也是一次考驗。」
  • 慈孝堂中草藥能量香囊|慈孝堂|張惠珺|塞爾維亞_社會|新冠疫情|...
    在聽取了張惠珺介紹中國將傳統中醫與現代醫學結合進行防治新冠疫情後,大使表示:「中國不僅給塞爾維亞輸送大量的醫療用品,而且派遣了經驗豐富的抗疫醫療專家組。我們對此深表感謝。」目前全球抗擊新冠疫情的鬥爭還在持續,中國的中醫醫學方案目前防治的效果良好,塞爾維亞將會學習效仿中國的方案措施來抗擊疫情。
  • 瑞典被列為歐洲抗擊新冠疫情最糟糕國家 推出「前所未有」嚴厲措施
    來源:參考消息原標題:「佛系抗疫」宣告失敗 瑞典推出「前所未有」嚴厲措施參考消息網11月26日報導 據外媒報導,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將瑞典列為歐洲抗擊新冠疫情最糟糕的國家,新增新冠重症監護患者有增無減。瑞典從11月24日起將公開聚會的人數限制在8人內。
  • 張文宏:人類要學習如何與微生物共存
    長江日報-長江網10月29日訊 29日,趕到武漢參加第十五屆國際基因組學大會的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研究員,以鮮活的臨床案例詮釋「基因組學」:「今年,中國新冠肺炎病毒的數據快速釋放到世界資料庫,對世界作出巨大貢獻,用的就是『基因組學』的技術。」
  • 張文宏:傳染病不能消除,人類要與其長期共存
    人類要通過怎樣的技術支撐來解決?10月29日,張文宏在2020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學術會暨「青促會講堂」上稱,包括新冠疫情,如今世界範圍內並未有效消除病毒,人類將和微生物永遠共生共存。SARS、天花都滅絕了,新冠能嗎?
  • 一天內,多國傳出不幸消息,張文宏發聲,警鐘長鳴
    剛剛過去的2020年裡,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多國肆虐,給全人類造成了極大的危機。而在今年開年之初,世界多國又迎來了極為嚴峻的挑戰,疫情警報已再次拉響!針對世界多地疫情反彈情況,英國《衛報》稱,與世界上大多數國家不同,中國有通過嚴格封鎖和旅行限制控制疫情的成功經驗。在這一關鍵時刻,上海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也給我們所有人敲響了警鐘。
  • 張文宏:了解傳染病,跑在病毒前面,人類才能走得更遠
    日前,張文宏受抖音和中信出版集團之邀,作為「都來讀書」全民閱讀計劃的領讀人,攜新書《張文宏說傳染》來到抖音直播間,與主持人張泉靈發起「未來會好嗎」公益直播,向網友介紹新常態下的抗疫防控知識,暢談作為醫者對人類命運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