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張文宏
編者按
「作為一名醫務人員,這是我第一次有機會跟大家進行科普方面的交流。」在近日舉行的中國科普作家協會2020年會現場,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作了一場題為《從新冠疫情應對看科普》的視頻報告。報告中,他復盤了新冠疫情發生以來他的團隊做科普的過程,並分享了自己由科普實踐引發的思考。以下為報告內容。
張文宏作視頻報告
新冠疫情的到來非常突然。2019年12月底,一些醫生開始在臨床上看到新冠病毒所引起的一些病毒性肺炎的臨床表現。隨即,公眾產生了嚴重的恐慌。
網絡上到處充斥著各種各樣的謠言,大家都在猜測到底發生了什麼。而這個時候,我們對所有的事情也並不清楚,所以還談不上做什麼科普。但是顯然,在當時,科普的需求已經存在了。
那麼,我們是在什麼時候進入到科普的時間節點呢?
抓住恰當時機,回應公眾需求
回到新冠疫情發生之初,2020年1月初,媒體開始有一些報導。1月10日,中國政府向國際公布了新冠病毒的全基因序列。然而此時,我們對於這個病毒是否存在非常嚴重的人傳人仍不清楚。
如果在這個時候做科普,說實話,我們缺乏非常明顯的科學證據,一旦信息有偏差,就可能會把公眾導向錯誤的方向。
我們一直在尋找一個好的科普著力點,也就是找到確切的科學證據作為科普的基礎。這個著力點在1月16日被我們抓住了。
1月16日,央視等媒體不斷報導來自武漢的消息,當時的病例數似乎不多,只有幾十例,所有的情況仍是未明的。此時,上海輸入了第一例病例,而這個病例正好被我們「抓住」了。
我們團隊針對新冠病毒,協助疾控部門做了一個全基因組的測序,對病毒的來龍去脈和特點有了初步的把握。但即便如此,我們的科普也很難抓住一個核心,因為掌握了基因序列,並不代表就可以告訴公眾應該怎樣做、不能怎麼做了,我們掌握的證據還不夠多。
但就在此時,世界衛生組織開始發聲,公布了對這次疫情的第一個指南。
世衛組織始終與中國政府站在同一立場,對全球抗疫持有類似的意見,認為全球是一個抗疫共同體。所以,對這一抗疫思想進行科普,我們認為是非常重要的。
1月16日,我們團隊連夜把世衛組織的指南翻譯成中文,在1月17日零點22分發在了微信公眾號上。這個時間,我把它視為我們在新冠疫情中科普的第一個時間節點。
這篇題為《最新指南!WHO 2019 新型冠狀病毒指南(中文首譯版)新鮮出爐!》的文章發布8小時後,閱讀量突破了300萬。
緊接著,1月18日,我們發布了《WHO:大眾如何預防新型冠狀病毒》,6小時後閱讀量超過了1550萬。
從這兩個數據可以看出,抓住適當時機,第一時間回應公眾需求,發布大家關心的科學數據,非常重要。
科普是一套組合拳
1月20日,鍾南山院士宣布新冠病毒人傳人,全民的情緒開始調動起來,針對新冠疫情的科普也進入了一個高潮期。
除夕之夜,一位網友的話引起了大家的共鳴:「除夕之夜,電視上放著春晚,而我只想知道武漢怎麼樣。」這時,科普已經成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需求。
這個階段,我們要做的就是回應公眾關心的事件。我們在微信公眾號發布了一系列支援武漢的消息,明確地告訴公眾,支援武漢,我們到底要做什麼。
我們給公眾科普什麼叫封城,根據中國政府對武漢封城、方艙醫院的建立等決策不折不扣的執行,我給出了一個預測——中國有可能會在2~4個月內結束這場戰鬥。事實上,武漢戰「疫」的結束只花了兩個月不到的時間。
我們的科普還在持續跟進。1 月 31 日,世衛組織宣布,中國本次新冠疫情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PHEIC)。
我們就給大家科普,什麼叫做PHEIC、世衛組織為什麼宣布新冠疫情是PHEIC、此舉對我們有何影響等。我們還通過出版書籍等形式,與公眾進行快速充分的溝通。
4月,國內進入復工復產階段,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時間節點,武漢戰「疫」已經結束,但大家對復工復產仍存在較大的恐懼。在復工復產的新常態下如何防疫,我們又進行了一系列的科普。
到了8月,中國疫情總體得到很好的控制,這又把科普引向了一個新的方向。這時,我們把科普重點放在了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公眾傳染病科學素養培訓等方面。
從最早的預警到戰「疫」進入深水區,再到取得初步勝利、復工復產,我們的科普是一套組合拳。
科普在疫情中的作用超出預期
很多人認為,科普無非是把科學事實用比較淺顯的語言說出來,好像很簡單。但事實上,科普並不簡單,做好科普必須要深入到科學最深處,真正能回應公眾的需求。
我們的科普要及時回應公眾熱議的話題,比如當糞口傳播開始掛上熱搜時,我們馬上進行科普,包括不宜過度解讀新冠病毒的糞口傳播、如果糞便檢測是陽性怎麼辦、新冠病毒會不會通過糞口傳播等問題。
而回答這些問題,我們依據的是最新的科學報告。
科普不僅是國內的需求,也是一個全球性的需求。
當新冠疫情向全球蔓延,大家都把目光投向了中國。所以,我們把當時在國內最暢銷的科普書翻譯成18國語言,分別在18個國家進行傳播,產生了很好的宣傳效果。
作為上海市新冠肺炎臨床救治專家組組長,我也把我們在救治過程中積累的經驗、實踐的生命至上的理念,通過科普傳遞到國內外公眾中。
我還與其他國家進行了一系列連線,包括美國、德國、義大利、法國、印度等。其中,參加中國駐美大使館的科普活動話題閱讀量達3.6億,參與人民日報兩會雲直播的話題閱讀量達4億。基於多個平臺的統計,我們所做的有關新冠疫情的科普話題閱讀量超過了60億。
去年年底,我還只是一個臨床一線的醫生,而今年的很多時候,我是以科普人的身份站在公眾面前的。科普實踐也讓我有了一些體會。
首先,科普必須要從科學的角度來闡明世界的本質,我們所做的所有事情都是把科學的本質闡述給公眾。
第二,科普具有很大的新聞性,但科普不是新聞。除了反映事實外,實際上,我們在每一次科普時都會提供相應的解決方案,給公眾防控疫情帶來希望和信心。
最後,實踐告訴我們,科普的作用不可低估。同時,我們也應該去探索科普傳播形式的多樣性。
現在可以說,在世界各國家的公眾中,對新冠疫情了解最深的可能就是中國的百姓。這與中國政府不遺餘力地進行科普宣講有著很大的關係。疫情中,科普起到的作用往往超出了我們自己的預期。
這次新冠疫情的科普,為科普工作者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範例。希望我們做的工作可以供大家參考,也希望大家的經驗能夠幫助我們在今後的傳染性疾病科普方面,做出更好的工作。
內容來源:中國科學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