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和大數據
在這次抗疫中到底發揮了多大的作用
在今天的2020世界人工智慧大會上
李蘭娟院士、張文宏、吳凡分別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人工智慧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
張文宏可以說是此次2020世界人工智慧大會上的紅人。
7月9日,在和前微軟高管沈向洋等科學家的論壇討論中,張文宏就曾感慨:「人工智慧如果在去年12月初就看到了大量肺部CT圖片,數據會提出警報。」
在今早戰「疫」雙俠高峰對話中,張文宏再一次提出,「要給人工智慧定邊界,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
對於大數據在疫情防控過程中起到的作用,張文宏表示贊同。
他坦言,對於傳染性疾病,其防控核心便是快。上海自新冠肺炎疫情早期就使用大數據,為疫情防控提供了一個可以操作的時間窗口,取得了良好效果。但他同時指出,要充分地利用技術,但是不能迷信技術。
「傳染病防控的核心就是快,在早期使用大數據進行防控時,效果很好。但病例一旦指數級上升,到了一個超平臺期,就像現在有些國家,每天新增那麼多感染者時,此時大數據即便追蹤到了,也沒有那麼多人可以做事了。因此通過大數據,給我們人類提供了一個可以操作的時間窗口。這次上海抗疫的成功也是中國的成功,就是源於運用了許多科技和大數據模型,在合適的窗口裡面利用了這些技術,我覺得這非常關鍵。」
當大數據和人工智慧不斷發展
醫生會不會被AI取代呢?
張文宏說出大實話,他認為醫生不會被取代,他說:「大家要充分運用技術,但不能迷信數據,其中要發揮人的作用。」
大數據臨床應用還存在比較多的障礙,不像流行病學領域的應用。在臨床上,很多特殊案例都超出了人工智慧的算法邊界。AI在影像學領域發展很快,但面對新冠肺炎這一新發傳染病,當沒有足夠數據「餵」給AI,甚至無法正確讀片,最終還是只能依靠醫生的經驗判斷。
張文宏說出大實話。他指出,現在有不少醫院,醫生在正式接診前,已經有機器人對病人的基礎信息進行簡單問診,把電子病歷都列印了出來。
「但說句實話,我在臨床上,不太主張用大數據來替代簡單的問診。我寧可多一個工作崗位給我們的護士或者年輕人。你老是把所有的工作崗位都取代掉,你想幹什麼?」
「所有的電子病例都是有價值的,比如從北京到上海可以拿到所有的病例,現在人可以被取代掉嗎?不可能。人不能什麼事都不做的,全讓機器做,這不是什麼好事,所以大數據將來的發展,我個人認為一定要精準,哪些東西能給我們做增量,不是取代我們,取代毫無意義。」他稱。
張文宏表示:「人吧,不能什麼事情都讓機器做,這不是什麼好事,我覺得取代毫無意義。到共產主義社會的時候,馬克思說過,勞動成為人的需要。你在剝奪一種需要你知不知道?所以我覺得大數據的產生不是剝奪人類的需要,而是要給我們人類做增量。所以現在的技術發展有點『歪』了。」
張文宏同時強調:「大數據的發展必須跟人類的長遠發展方向一致,這樣是有盈利的;大數據把人取代掉,用機器取代人成本更低,這是錯的。大數據發展一定要跟人類使命、人類命運共同體保持一致,如果不一致,大數據只追逐利潤,我個人覺得會失敗。」
張爸的核心觀點就是,人工智慧要輔助人做事。
「人工智慧發展絕對是一把雙刃劍,我們要用好它,但千萬別傷了自己。人工智慧是新的科技革命,它究竟能走到哪裡,我們根本無法預測。現在已經有人開始做人機互動了,將來人都會有一個儲存器,未來你的軀體可能不在了,但你的思想將永存,而且這個思想永遠可以跟別人對話,我都很難想像為什麼要這樣。但至少提出一點,我們要保持敬畏之心。」
機器算得準源於人的經驗
「疾控女俠」吳凡也認為,雖然機器變得越來越聰明,但是人與機器、大數據應當是相互輔助的。
吳凡首先肯定人工智慧在此次戰「疫」中,在關聯分析、疊加其他大數據進行深度挖掘以及預警方面發揮重要作用,而且在不斷數據「餵料」之下,機器還有自學習功能,變得越來越聰明。
但吳凡話鋒一轉,「即便有了這些數據,機器是否就能解決所有問題了呢?那還要人幹嘛?」她認為,人和機器、大數據是一個互動關係。
她說,最典型案例,這次新冠疫情,大家都知道,英國帝國理工學院就給上海預測,說上海這個城市,按照人口密度和人員流量,新冠疫情應該是80萬感染者。但實際上,上海本土病例只有341個(截至6月27日24時,上海累計報告本地確診病例341例),預測和實際出現幾個數量級的差異。英國帝國理工學院為什麼會算錯?大家用的都是傳染病動力模型,為什麼能差這麼多?
吳凡說,差別就在於人,就在人的腦袋上。「模型雖是一樣的,但傳染病在不同地區,有不同的流行態勢和不同參數,而這些參數的估計是靠人來估計,要不然要專家幹什麼?」上海不僅用傳染病動力模型去預測,還加入了人的社會交往的神經網絡模型。同樣是2000萬人口的城市,你是在家裡各歸各種地,還是聚集性交往,人的行為模型決定了傳染病的傳播動力和模式的不同。「所以這些模式的設定和參數的給定、設置,都需要人基於科學和經驗,給出不同的參考值,機器才能算得準。」
大數據研判對高危人員排查起到重要作用
2020世界人工智慧健康雲峰會·AI+公共衛生專題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指出,AI在疫情防控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包括公共衛生、疫情研判、情緒管理、地圖服務、基因檢測、藥物研發、網際網路醫院等方面。
她提及疫情防控中的大數據研判,「這對高危人員的排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防控的模型、智慧抗疫APP工具來篩查高危人群,提出就醫指南,對於甄別、控制傳染病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李蘭娟還指出,在智能診斷方面,通過對病毒樣本自動化的基因組分析,能夠在短時間內把病毒的基因分析出來。
李蘭娟院士團隊基於機器學習技術的新冠肺炎早期自篩APP,僅通過10個專家制定的參數就能實現新冠智能篩查,準確率可達91%。
而AI對於肺部病灶快速識別、精準測量,準確率已達到79.3%,可以更好地助力病例篩查;智能社區防疫方面,通過採用語音識別、語義理解等隨訪系統,用AI設計疫情感染地圖查詢功能,提高了防控的效率。
而在藥物研發方面,通過人工智慧算法,151種上市的老的藥物中分析出了5種對病毒可能有效的藥物,再在實驗室裡用藥物抑制病毒,選擇一些較為有效的抗病毒藥物,這對病人減少重症的發生十分重要。
此外,李蘭娟還指出,疫情期間,通過遠程門診、遠程諮詢、遠程服務等方式,網際網路醫院得到了發展和推廣,這對今後的醫療改革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
本文綜合自上觀新聞、澎湃新聞 等
相關作者:李曄
微信編輯:胡雨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