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會被人工智慧取代嗎?張文宏又說大實話:不能迷信數據,要發揮人...

2020-12-05 解放日報

人工智慧和大數據

在這次抗疫中到底發揮了多大的作用

在今天的2020世界人工智慧大會上

李蘭娟院士、張文宏、吳凡分別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人工智慧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

張文宏可以說是此次2020世界人工智慧大會上的紅人。

7月9日,在和前微軟高管沈向洋等科學家的論壇討論中,張文宏就曾感慨:「人工智慧如果在去年12月初就看到了大量肺部CT圖片,數據會提出警報。」

在今早戰「疫」雙俠高峰對話中,張文宏再一次提出,「要給人工智慧定邊界,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

對於大數據在疫情防控過程中起到的作用,張文宏表示贊同。

他坦言,對於傳染性疾病,其防控核心便是快。上海自新冠肺炎疫情早期就使用大數據,為疫情防控提供了一個可以操作的時間窗口,取得了良好效果。但他同時指出,要充分地利用技術,但是不能迷信技術。

「傳染病防控的核心就是快,在早期使用大數據進行防控時,效果很好。但病例一旦指數級上升,到了一個超平臺期,就像現在有些國家,每天新增那麼多感染者時,此時大數據即便追蹤到了,也沒有那麼多人可以做事了。因此通過大數據,給我們人類提供了一個可以操作的時間窗口。這次上海抗疫的成功也是中國的成功,就是源於運用了許多科技和大數據模型,在合適的窗口裡面利用了這些技術,我覺得這非常關鍵。」

當大數據和人工智慧不斷發展

醫生會不會被AI取代呢?

張文宏說出大實話,他認為醫生不會被取代,他說:「大家要充分運用技術,但不能迷信數據,其中要發揮人的作用。

大數據臨床應用還存在比較多的障礙,不像流行病學領域的應用。在臨床上,很多特殊案例都超出了人工智慧的算法邊界。AI在影像學領域發展很快,但面對新冠肺炎這一新發傳染病,當沒有足夠數據「餵」給AI,甚至無法正確讀片,最終還是只能依靠醫生的經驗判斷。

張文宏說出大實話。他指出,現在有不少醫院,醫生在正式接診前,已經有機器人對病人的基礎信息進行簡單問診,把電子病歷都列印了出來。

「但說句實話,我在臨床上,不太主張用大數據來替代簡單的問診。我寧可多一個工作崗位給我們的護士或者年輕人。你老是把所有的工作崗位都取代掉,你想幹什麼?

「所有的電子病例都是有價值的,比如從北京到上海可以拿到所有的病例,現在人可以被取代掉嗎?不可能。人不能什麼事都不做的,全讓機器做,這不是什麼好事,所以大數據將來的發展,我個人認為一定要精準,哪些東西能給我們做增量,不是取代我們,取代毫無意義。」他稱。

張文宏表示:「人吧,不能什麼事情都讓機器做,這不是什麼好事,我覺得取代毫無意義。到共產主義社會的時候,馬克思說過,勞動成為人的需要。你在剝奪一種需要你知不知道?所以我覺得大數據的產生不是剝奪人類的需要,而是要給我們人類做增量。所以現在的技術發展有點『歪』了。

張文宏同時強調:「大數據的發展必須跟人類的長遠發展方向一致,這樣是有盈利的;大數據把人取代掉,用機器取代人成本更低,這是錯的。大數據發展一定要跟人類使命、人類命運共同體保持一致,如果不一致,大數據只追逐利潤,我個人覺得會失敗。」

張爸的核心觀點就是,人工智慧要輔助人做事。

「人工智慧發展絕對是一把雙刃劍,我們要用好它,但千萬別傷了自己。人工智慧是新的科技革命,它究竟能走到哪裡,我們根本無法預測。現在已經有人開始做人機互動了,將來人都會有一個儲存器,未來你的軀體可能不在了,但你的思想將永存,而且這個思想永遠可以跟別人對話,我都很難想像為什麼要這樣。但至少提出一點,我們要保持敬畏之心。」

機器算得準源於人的經驗

「疾控女俠」吳凡也認為,雖然機器變得越來越聰明,但是人與機器、大數據應當是相互輔助的。

吳凡首先肯定人工智慧在此次戰「疫」中,在關聯分析、疊加其他大數據進行深度挖掘以及預警方面發揮重要作用,而且在不斷數據「餵料」之下,機器還有自學習功能,變得越來越聰明。

但吳凡話鋒一轉,「即便有了這些數據,機器是否就能解決所有問題了呢?那還要人幹嘛?」她認為,人和機器、大數據是一個互動關係。

她說,最典型案例,這次新冠疫情,大家都知道,英國帝國理工學院就給上海預測,說上海這個城市,按照人口密度和人員流量,新冠疫情應該是80萬感染者。但實際上,上海本土病例只有341個(截至6月27日24時,上海累計報告本地確診病例341例),預測和實際出現幾個數量級的差異。英國帝國理工學院為什麼會算錯?大家用的都是傳染病動力模型,為什麼能差這麼多?

吳凡說,差別就在於人,就在人的腦袋上。「模型雖是一樣的,但傳染病在不同地區,有不同的流行態勢和不同參數,而這些參數的估計是靠人來估計,要不然要專家幹什麼?」上海不僅用傳染病動力模型去預測,還加入了人的社會交往的神經網絡模型。同樣是2000萬人口的城市,你是在家裡各歸各種地,還是聚集性交往,人的行為模型決定了傳染病的傳播動力和模式的不同。「所以這些模式的設定和參數的給定、設置,都需要人基於科學和經驗,給出不同的參考值,機器才能算得準。」

大數據研判對高危人員排查起到重要作用

2020世界人工智慧健康雲峰會·AI+公共衛生專題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指出,AI在疫情防控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包括公共衛生、疫情研判、情緒管理、地圖服務、基因檢測、藥物研發、網際網路醫院等方面。

她提及疫情防控中的大數據研判,「這對高危人員的排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防控的模型、智慧抗疫APP工具來篩查高危人群,提出就醫指南,對於甄別、控制傳染病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李蘭娟還指出,在智能診斷方面,通過對病毒樣本自動化的基因組分析,能夠在短時間內把病毒的基因分析出來。

李蘭娟院士團隊基於機器學習技術的新冠肺炎早期自篩APP,僅通過10個專家制定的參數就能實現新冠智能篩查,準確率可達91%。

而AI對於肺部病灶快速識別、精準測量,準確率已達到79.3%,可以更好地助力病例篩查;智能社區防疫方面,通過採用語音識別、語義理解等隨訪系統,用AI設計疫情感染地圖查詢功能,提高了防控的效率。

而在藥物研發方面,通過人工智慧算法,151種上市的老的藥物中分析出了5種對病毒可能有效的藥物,再在實驗室裡用藥物抑制病毒,選擇一些較為有效的抗病毒藥物,這對病人減少重症的發生十分重要。

此外,李蘭娟還指出,疫情期間,通過遠程門診、遠程諮詢、遠程服務等方式,網際網路醫院得到了發展和推廣,這對今後的醫療改革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

本文綜合自上觀新聞、澎湃新聞 等

相關作者:李曄

微信編輯:胡雨松

相關焦點

  • 張文宏:大數據給人類錦上添花,而不是剝奪人類工作
    圖說:吳凡、張文宏就「AI如何應對全球性公共衛生突發事件」這一話題展開對話 來源/採訪對象提供人工智慧和大數據分析對大規模的疫情監測十分有意義,在應對新發傳染病的過程中如何發揮作用?「通過深度挖掘,建立數據模型,並不斷『餵料』,來構建人類需要的模型,讓它更加聰明更精準,從而幫助人類進行一些監測、預警。」吳凡說,但這種模型在不同地區由於參數不同,傳染病模式不同,傳播動力不同,是存在差異的,這就需要經驗和科學發揮作用。
  • 揭秘人工智慧AI取代醫生線路圖 | 醫生成為AI的助手 vs AI成為醫生...
    人工智慧(AI)會取代醫生嗎?看好的人會說YES,因為用不了幾年AI真的會取代那些普通的醫生,會取代低水平的醫生,但是暫時取代不了高水平的醫生。不看好的會說NO,因為機器沒有感情,沒有交流,沒有互動,需要人的照顧,等等。
  • 依圖朱瓏答《經濟學人》:人工智慧是為醫生服務,而非取代
    會上,依圖科技聯合創始人、CEO朱瓏受邀對話《經濟學人》美國商業編輯Vijay Vaitheeswaran(範思傑),二人對於技術如何解決中國醫療痛點、算法的公正性、中美人工智慧發展等諸多焦點議題進行了探討。  人工智慧有助改善醫療資源分配的不平衡  「好的醫生都集中在大城市是嗎?人工智慧如何改善這種狀況?」
  • 人工智慧將來會取代人工翻譯嗎
    打開APP 人工智慧將來會取代人工翻譯嗎 人工智慧實驗室 發表於 2021-01-05 09:58:02   法國科學家蘇埃爾說
  • 人工智慧蓬勃發展,未來人類會被機器人取代嗎?
    最近有粉絲留言問追蹤君:人類會被人工智慧所取代嗎? 對此,追蹤君認為,未來的某一天,人類有可能真的被人工智慧所取代。 根據美國未來生命研究所創始人邁克斯·泰格馬克關於生命形態的論述,生命可以分為三種形態。
  • 人工智慧是讓機器人取代人類嗎?
    《人工智慧是讓機器人取代人類嗎?》考慮到賽事的權威性,在不少行外人眼中——在人工智慧疾風驟雨般滲?人工智慧打破醫藥新零售格局,叮噹快藥要做健康領域的盒馬鮮生!近來,以盒馬鮮生為代表的新零售線下體驗店受到了廣泛的追捧,其本質都是在圍繞「人、貨、場」當中的商業元素作文章,能否將這些元素有機整合,煥發出全新的活力,將成為新零售模式成功與否的關鍵。
  • 我們要相信「科學」,但絕對不能迷信「科學」
    有人說,這是妖孽作怪;有人說,這是風神發怒了;有人說是不通氣壓導致空氣流動,使風鈴振動,發出了聲音。大家理解了嗎?這三種都是用來解釋現象的,「科學」的解釋,只是其中的一種。現在大家普遍認為第三種是比較符合「科學」而已。我們再來看下「科學」是怎麼來的。「科學」一詞源於歐洲的文藝復興,在此之前,歐洲都受著基督教思想的統治,大家也是迷信上帝,那個時候對於現象的解釋,就是屬於「上帝云云了」。
  • 張文宏教授年收入184萬,是真的嗎?
    別看這些人現在捧鍾南山踩張文宏。之前沒有張文宏的時候,他們抓著鍾南山兒子的愛馬仕腰帶做文章,你們知道嗎?之前鍾南山院士的兒子鍾幃德,在接受採訪的時候表示自己從小愛逃學,沒少被父親訓誡。三部分加起來年收入共有184萬元之多,最後作者還一本正經地來了一句,「錢多了,會讓人喪失醫德的」。隨後張文宏出面闢謠,澄清傳言並不屬實。張文宏表示,發表言論的人不是自己也不是了解他的人,他本人對此非常失望,本來自己不想回應的,但是謠言對關心自己的人造成了很大的困擾。
  • LEAD 立德人物|優秀學科帶頭人張文宏,網民心中的「硬核」醫生
    每日壁紙▲想聽想讀想寫壁紙上的英文金句嗎?報名《張萌萌姐英語課》,萌姐教你打造英語硬本領!距離2021年還有288天「 LEAD人物,告訴你榜樣的力量 」張文宏,浙江溫州人,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黨支部書記、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復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員。1987年,張文宏考入上海醫科大學醫學系醫學專業。
  • 哪些工作會最先被人工智慧取代?
    不是「機器換人」,而是「機器擴人」,「機器化人」。智能機將產生更多的工作,就像計算機一樣。哪些工作會最先被人工智慧和機器人取代?規則明確但繁雜費神的知識工作,比如一些管理工作,從現在開始可以逐漸交給機器來做。知識自動化一定先於一般人工智慧技術的應用。
  • 張文宏:如果一半人接種疫苗 疫情在六七月會迎來拐點
    近期,人民日報大江東工作室對張文宏醫生進行了將近2小時的採訪,以下截取幾個典型的問答。問:被視為「解決之道」的疫苗已出現。縱觀世界疫情發展,我們的防控常態化還要堅持多久?如果計劃成功,加上已感染的2000萬人,就是7000萬人……如果有一半的人接種,疫情就會在2021年六七月份出現拐點,到年底可能會發揮作用,世界就有機會互通。一旦世界互通,航班增加,內外交流增多,即便上飛機的人都持有核酸報告或者疫苗注射報告,也不代表輸入病例會急劇下降,我們的輸入風險仍會增加。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 張文宏醫生烏鴉嘴?
    張文宏針對一些過度管控將產生的後果曾不無憂心說道「社會停滯造成的人口死亡將遠大於新冠肺炎」。偶然看到近半個來月幾例令人嘆惋的兒童不幸事件,這時候他們本來應該坐在教室裡朗朗書聲,那麼就不會遭遇這些致命的意外。這些大約僅僅是見諸於網絡的,不為人知的還不知幾何。
  • 張文宏曾光他們這麼說
    上海市副市長宗明在論壇上指出,近年來來,隨著數字科技和生物材料等領域前沿科技的不斷融合,以人工智慧為代表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正在開啟人類發展的新紀元。當前數字賦能正在引領醫學醫療研發、遠程在線問診、臨床數據採集、保險產品設計、異地結算費用等創新舉措落地。在中國抗擊疫情、深化醫改、健全公共衛生體系等方面,數字科技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關鍵作用。
  • 專訪張文宏:一半人接種疫苗,六七月會迎來拐點
    疫苗接種到底有多急、哪些人必須接種?春運在即,會不會面臨新一波的傳播危機?……為此,大江東工作室歲末專訪張文宏醫生。在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會議室,當天上午在上海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完成專家會診、下午參加了一次視頻網絡會議和醫院會議、即將出差做結核病防治現場考察的張文宏,用近兩個小時接受連環追問,給出有關疫情研判與防控注意事項的真心話「大放送」。
  • 張文宏:傳染病不能消除,人類要與其長期共存
    武漢晚報10月29日訊 傳染病到底能不能消除?人類要通過怎樣的技術支撐來解決?10月29日,張文宏在2020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學術會暨「青促會講堂」上稱,包括新冠疫情,如今世界範圍內並未有效消除病毒,人類將和微生物永遠共生共存。
  • 未來的人們工作會被人工智慧取代嗎?
    會,不過這個過程是循序漸進的。不像是很多人想的那樣,瞬間取代,搞的和災難片似得。要讓你理解這個過程,需要講一個故事:原始社會,天給人類吃什麼、人類就吃什麼。隨著人們可以做的事情越來越多,他們發現人和人是不一樣的,有的人做的衣服穿著就是舒服、有的人種的糧食就是高產,所以專業的人搞專業的事,這就是工作的雛形。
  • 專家激辯:機器人會取代人嗎?
    很多人心中都有一個疑問:機器人會取代人類嗎?在昨天下午舉行的2020世界智能製造大會分論壇上,多位行業大咖圍繞這一話題展開圓桌對話。   清華大學智能技術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人工智慧研究院視覺智能研究中心主任鄧志東說,人類的感知、認知和行為,是在研發機器人過程中的重要參考,如何才能移動得像人一樣快、一樣敏捷,「每當人工智慧領域遇到解決不了的問題,我就思考人是怎麼去幹的。」
  • 張文宏:了解傳染病,跑在病毒前面,人類才能走得更遠
    日前,張文宏受抖音和中信出版集團之邀,作為「都來讀書」全民閱讀計劃的領讀人,攜新書《張文宏說傳染》來到抖音直播間,與主持人張泉靈發起「未來會好嗎」公益直播,向網友介紹新常態下的抗疫防控知識,暢談作為醫者對人類命運的思考。
  • 張文宏醫生說疫苗瓶難產,其實難的是玻璃!|張文宏|玻璃瓶|注射器|...
    4個月前,正當COVID-19疫情全球肆虐之際,公眾對於疫苗報有極大的期望,然而張文宏醫生卻稱:疫苗瓶的產量比疫苗還困難!在接種疫苗前,按規定接種醫生也要嚴格執行「三查七對」,其中就包括了要仔細核對疫苗的包裝和注射器。如果發現某支疫苗的玻璃瓶有裂痕、漏液的情況,均應採取報廢處理。 可以明確地說,在我國因玻璃瓶材質而產生的預防接種不良反應少之又少,絕大多數疫苗的問題並不是由於玻璃瓶產生的。 但是,我們希望精益求精,錦上添花。
  • 張文宏接種新冠疫苗,面對鏡頭還「皮」了一下!他預測疫情拐點了
    近日,在接受人民日報大江東工作室採訪時,張文宏表示,如果有一半的人接種,疫情就會在2021年六七月份出現拐點,到年底可能會發揮作用,世界就有機會互通。拜登當選後,美國有個百日接種計劃,對高危人群進行一億劑疫苗接種,這意味著在100天內成功調動5000萬人接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