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6日,經濟學人創新峰會(The Economist Innovation Summit 2018 Asia)在香港舉辦。本次會議主題為「建立智能新公司」(Building the intelligent company),超過180個來自亞洲及世界各地的高級管理層、初創企業家和思想領袖分享了他們在業務內外如何促進創新發展,並探討人工智慧為企業、社會和經濟帶來的價值。
會上,依圖科技聯合創始人、CEO朱瓏受邀對話《經濟學人》美國商業編輯Vijay Vaitheeswaran(範思傑),二人對於技術如何解決中國醫療痛點、算法的公正性、中美人工智慧發展等諸多焦點議題進行了探討。
人工智慧有助改善醫療資源分配的不平衡
「好的醫生都集中在大城市是嗎?人工智慧如何改善這種狀況?」在中國工作過五年的Vijay Vaitheeswaran頗為關注中國醫療資源分配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
「大數據和經驗豐富的執業醫生能很好地幫助訓練機器學習算法,應用了這些算法的人工智慧系統就能有效幫助各級醫院的醫生進行診斷。」朱瓏表示,以胸部CT診斷為例,每一位患者做檢測將產生200-300張圖像,傳統方式通常要花醫生將近10分鐘,而如今依圖的人工智慧輔助診斷系統可以在3-5秒內給出檢測報告。就算是一個實習醫生,看過報告就能快速掌握各種結節的尺寸、形狀等。
人工智慧起初的發展是用於評估人類表現和人類智能,那麼今後機器評估是否能夠取代人類評估?
朱瓏表示,人工智慧技術更多是為醫生服務而非取代,基於深度學習的人工智慧並沒有被證明能夠擊敗人類。醫療領域目前非常重要的是要讓人工智慧成為數據的基礎,對大數據進行挖掘和洞察,不然海量數據只是一大堆讓人頭疼的垃圾。
目前,中國很多醫院同時使用近百套IT軟體,軟體系統之間無法自動同步和融合信息,每項數據至少有3種不同的形式,這個領域的優化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沒有偏見是對算法的基本要求
在進軍醫療之前,依圖耕耘智能安防行業多年,以軟體形式向公安客戶提供算法,利用人臉識別技術破獲了諸多十年二十年的陳年要案。不過,這一新興科技也引起了包括Vijay Vaitheeswaran在內不少人士的疑慮:科技應用的道德界限應該在哪裡?又會給人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什麼影響?
朱瓏認為,我們首先需要弄清楚算法是否能做到公正透明,科技成果的發明者能否一直很好地掌握這些技術。2017、2018連續兩年,依圖參與了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NIST)主辦的人臉識別測試(FRVT)並奪冠,該比賽設立了一套規模龐大的資料庫,目的就是測試這些算法和代碼能否做到準確無偏見的識別。
「沒有偏見是最基本的要求。」朱瓏說,第一步必須做到算法的透明化,就算不了解具體如何設計,人們也可以理解算法的運作原理,哪些情況下算法會表現優秀,哪些情況下還有提升的可能。下一步就是更加專業化,數據會發生變化,因此獲取數據時需要備加注意。
人工智慧發展的中國力量
中國適合人工智慧的發展嗎?中美在未來的人工智慧發展中誰會更具有優勢?中國科技力量的興起近年來備受《經濟學人》關注。
在中美往返工作十餘年,朱瓏認為,美國有許多頂尖的科學家,他們對人工智慧的未來發展充滿著各種想像,自己的導師就花了30多年時間深入其中。這種深刻和敏銳使得美國能一直走在人工智慧研發的前沿,仍然遠遠領先於其他國家。
中國則更注重技術產業化,人們更多地思考如何將科技與商業結合,如何將科技的創新與商業模式的創新結合。在科技商業化的氛圍中,依圖獲得了不少實踐技術的機會,安防領域現已落地近30省150地市公安部門,在醫療領域已經落地國內百餘家頂級三甲醫院。
「世界級的課題造就世界級的算法,而中國有世界級的課題。初創企業一定要有這種精神,雖然規模還小,但我們能夠做到世界級的品質。」朱瓏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