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文宏:人類要學習如何與微生物共存
張文宏介紹,大量微生物繼續停留在動物界,另外一些會隨著人類進化進入人類世界,還有一些介於兩者之間。他講了一個臨床案例。一位非洲務工人員被昆蟲叮咬後出現發熱頭痛等症狀,回國後輾轉來到華山醫院感染科時,已全身布滿瘀斑,奄奄一息。
-
張文宏:了解傳染病,跑在病毒前面,人類才能走得更遠
只有對自然保持謙卑,人類才能走得更遠「我們和病毒之間,只隔了一個航班的距離。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的傳染病,都有可能在很短的時間內來到我們身邊。」張文宏在開場的這句話令許多網友心有餘悸。張文宏強調,我們必須清楚,我們和病毒是共同生存在這個世界上的,誰跑得更快,誰就能生存,「就像非洲草原上的獵豹和羚羊」。今天有新冠,明天可能還會有其他病毒,病原體永遠不會離我們而去。在漫長的後疫情時代,想要與病毒長期「和平相處」下去,唯一的辦法就是去認識它。張文宏表示,人類只有更加了解傳染病知識,更加尊重自然規律,才能在病原體肆虐的時候永遠跑在前面,繼續生存下去。
-
人類如何應對環境與健康問題?張文宏等專家建言獻策
中新社昆明12月3日電 (李曉琳)人類健康與環境有多大關係?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世界人口25%的疾病和死亡是環境因素造成的。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進一步引發人們對健康、環保問題的重視。在此背景下,「第二屆雲南環境與健康論壇」3日在昆明舉行。
-
人類真的要與新冠病毒共存嗎?
以天花為例,其是一種傳染性很強的疾病,也是人類唯一消滅過的病毒。與COVID-19不同的是,感染天花病毒的患者總是會出現症狀,所以其能被有效發現並被隔離起來,而且沒有死亡的人群都會得到終生保護。但我們只有通過互相協作的疫苗運動才能夠徹底擺脫病毒的侵襲,也只有這樣才能在全球範圍內達到足夠高的保護性水平,而這也是群體免疫的門檻。
-
張文宏又說大實話:不能迷信數據,要發揮人...
對於大數據在疫情防控過程中起到的作用,張文宏表示贊同。他坦言,對於傳染性疾病,其防控核心便是快。上海自新冠肺炎疫情早期就使用大數據,為疫情防控提供了一個可以操作的時間窗口,取得了良好效果。但他同時指出,要充分地利用技術,但是不能迷信技術。
-
新冠病毒會不會與人類長期共存
新冠病毒會不會與人類長期共存,專家給出的答案是很可能。專家認為:新冠病毒的發展趨勢可能有兩種情況:第一就是像2003年的SARS病毒,自動消失;第二就是像流感一樣,與人類長期共存,最後通過疫苗控制。並且他們認為第二種可能更大。
-
張文宏:大數據給人類錦上添花,而不是剝奪人類工作
圖說:吳凡、張文宏就「AI如何應對全球性公共衛生突發事件」這一話題展開對話 來源/採訪對象提供人工智慧和大數據分析對大規模的疫情監測十分有意義,在應對新發傳染病的過程中如何發揮作用?「通過深度挖掘,建立數據模型,並不斷『餵料』,來構建人類需要的模型,讓它更加聰明更精準,從而幫助人類進行一些監測、預警。」吳凡說,但這種模型在不同地區由於參數不同,傳染病模式不同,傳播動力不同,是存在差異的,這就需要經驗和科學發揮作用。
-
張文宏:人類再也回不到新冠疫情流行前的世界了嗎?
「2020年,一場襲遍全球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讓我們不得不再次審視人類自身應對新發傳染病的能力。當我們回首歷史,發現早在1918年那場致命的大流感中,人類已經遭遇了和現在相似的經歷。」在為英國學者馬克·霍尼斯鮑姆的新著《流感大歷史:一部瘟疫啟示錄》寫下的推薦序中,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如此起筆。
-
一天內,多國傳出不幸消息,張文宏發聲,警鐘長鳴
剛剛過去的2020年裡,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多國肆虐,給全人類造成了極大的危機。而在今年開年之初,世界多國又迎來了極為嚴峻的挑戰,疫情警報已再次拉響!在這一關鍵時刻,上海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也給我們所有人敲響了警鐘。據上觀新聞日前報導,在為英國學者馬克·霍尼斯鮑姆的新著《流感大歷史:一部瘟疫啟示錄》寫下的推薦序中,張文宏表示,2020年,一場襲遍全球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讓我們不得不再次審視人類自身應對新發傳染病的能力。當我們回首歷史,發現早在1918年那場致命的大流感中,人類已經遭遇了和現在相似的經歷。
-
...抗疫與健康生活科普:復旦大學張文宏團隊出版一系列防控科普圖書
除了新冠,還有大量的其他的傳染病事實上一直在,只不過你不注意而已。」令人恐懼的其實不是病毒,而是未知。如何抵禦這種未知?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教授用行動給出了答案:寫一本人人都看得懂、信得過、用得上的科普書。當防控傳染病已成為一種生活新常態,我們要做的就是要理性地、科學地補上這堂「健康常識課」。
-
張文宏又有了新任務,與傳染病有關
11月30日,上海市重大傳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以下簡稱「研究院」)、上海市傳染病與生物安全應急響應重點實驗室(以下簡稱「重點實驗室」)在復旦大學揭牌成立。上海市人民政府與復旦大學籤署協議,共建上海市重大傳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研究院院長由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副院長吳凡擔任,重點實驗室主任由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擔任。
-
張文宏來雲南了,關於今冬新冠和流感預防,他這麼說→
「反矯情達人」每次發言都能出人意料地頻爆金句圖源:人民日報客戶端12月1日,中國醫師協會內科醫師分會副會長、復旦大學臨床醫學院內科學系主任、全國抗疫先進工作者張文宏一行到昭通市第一人民醫院開展耐多藥結核病消除公益幫扶項目調研,並召開座談會。
-
張文宏發聲,所有人注意
在這一關鍵時刻,上海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再次發聲,所有人注意。據上觀新聞報導,在為英國學者馬克·霍尼斯鮑姆的新著《流感大歷史:一部瘟疫啟示錄》寫下的推薦序中,張文宏指出,一開始不少人都低估了新冠病毒的傳播能力,認為它會像2003年SARS流行一樣,自動消失。也有人寄希望於短時間內開發出特效的藥物和疫苗,迅速控制疫情在世界範圍的傳播。
-
張文宏:新冠病毒已是常駐病毒,不大可能在全世界範圍消除
張文宏表示,擁有向全世界拓展力量的病毒有很多,流感也是其中之一,何以人類不懼怕流感?因為針對流感,人類已經擁有了很好的藥物和疫苗。「全球科學家一直在討論,我們是否已經不得不重新打開這個世界了。張文宏解釋道,新冠病毒已經成為一種常駐病毒了。「這個病毒在中國蔓延的時候,我們用了兩到四個月的時間把這個病毒消除掉,事實上,這個病毒發展到今天這個樣子,在世界範圍內已經不大可能再去消除掉。消除病毒最好的時間窗口,是中國武漢的1月份到4月份,中國做到了。在這個過程中,中國科技展現出了非常顯著的力量。」
-
或要具備三個基本條件,缺一不可
新冠病毒出現的時間不算太長,但此前不少專家預測新冠病毒會像流感那樣長期存在,只不過致命性和致病性大大將降低。難道新冠病毒真的完全沒辦法消除掉嗎?針對這個問題,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認為,想要讓新冠病毒徹底消失,需要同時滿足3個條件,缺一不可。
-
張文宏做客「七彩雲」時這樣說...
12月3日上午,復旦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長江學者張文宏做客雲南廣播電視臺新聞演播廳,介紹他此次雲南之行考察調研邊疆地區結核病防治工作的情況,並就秋冬季節疫情防控以及雲南建設「健康生活目的地」等話題,與網友展開交流。訪談節目在「七彩雲端」APP和FM91.8交通之聲同步直播,有58萬人觀看並參與了討論。
-
人類該如何與新冠病毒「共存」?
不過,經濟學給了我們一個理性的視角,探討大疫之下國家治理的邏輯以及如何與病毒風險共存。一、還有哪些「看不見的」死亡?3月初,上海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張文宏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如不儘快復工,這個死亡的人數將遠遠高於冠狀病毒。當所有人都恐懼於新冠病毒的死亡威脅時,張文宏看到了另一種「死亡」——社會秩序中斷的危險。
-
張文宏:「中國的抗疫經驗將被記錄」
面對媒體,張文宏說了一番話:「(我)把科室所有崗位的醫生全部換下來,全部換成共產黨員。」他自己也是一名黨員,帶著科室黨員一起衝上去。他說:「我們華山醫院的病房不需要我查房,我去查房的主要原因有一點,要消除我們醫生的恐懼,主任老是在後面指手畫腳,不進去跟病人親密接觸,讓我們老是在危險的第一線,我們怎麼可以接受呢?」
-
「病毒獵手」張文宏解讀諾獎
「C肝病毒實現醫學上的治癒,也讓它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慢性病毒感染獲治癒的疾病。慢性病毒感染還有HIV、HPV。」張文宏同時在電話中向記者欣喜透露:這不是人類歷史上關於病原體的重要發現首獲諾獎了,此前B肝病毒的發現、愛滋病毒的發現也獲得了諾獎。
-
張文宏回應
在常態化疫情防控中,她認為要對發熱患者進行常態化監測,設置發熱門診非常重要,讓新發突發傳染病「前哨」更響。同時要加大對冷鏈載體、物流貨物、交通工具等的檢測力度。 李蘭娟表示,我國國內疫情基本得到控制,但不能麻痺大意,因為境外疫情還在大規模流行,一旦有境外輸入病例不加嚴控,還有可能傳播流行,所以「外防輸入、內防反彈」不能放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