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傳染病》:看見和看不見的真相

2020-12-04 人民網

新冠病毒疫情蔓延,不經意帶火了一部作品——美國影片《傳染病》。

影片自2011年上映以來一直不溫不火,在豆瓣、百度等平臺上的評分也不高;如果這場疫情沒有發生,也許很多人都像我一樣,不會意識到它的深刻。

我們可以從中看到什麼呢?

真相——關於人性的真相。

影片的敘事是「冷冰冰」的,不帶溫度。到澳門出差的美國女高管貝絲,回家後不到一天,突發怪病,死了;然後,她年幼的兒子克拉克,出現同樣症狀,死了;前來調查病情的疾控中心女醫生,也很快染病,死了;與此同時,相同的症狀在美國其他州,日本,中國香港、中國澳門……越來越多。疫情似從天而降,死亡可能突然降臨,不容分說。

這是一部恐怖片嗎?有點像。但瘟疫和死亡絕非片中最恐怖的部分。真正的恐怖是人自身的脆弱。對於這一點,如果沒有瘟疫,我們似乎永遠看不到,或視而不見,大多數人都更願意宣示強大。而影片最令人稱許的「冷酷」,就在於毫不留情、又極其準確地揭示了脆弱。

來看吧,面對瘟疫,人會怎麼樣?

最開始,是憤怒、不知所措、惶惶不安,隨著感染者越來越多,病毒性質撲朔迷離,疾控中心慌了:究竟是什麼病毒?感染源在哪?是否能夠預防和治癒?州政府和美國當局慌了:新型病毒的感染力到底有多大?是否構成公共衛生事件?應否採取緊急措施?一旦公布疫情,將導致怎樣的後果?市民們更加慌了:到底發生了什麼?我和家人會有危險嗎?

然後,懷疑鋪天蓋地而來。官方疾控中心質疑民間研究機構,強行暫停他們的研究,在後者宣稱成功培育病毒後,又懷疑他們要以此牟利。市民不信任政府,認為政府刻意隱瞞、疾控中心與商家聯手獲利;不安中的他們需要有人來承擔責任,以證明自己的懷疑。不僅如此,隔離病毒的措施,很快導致了市民之間的疏離,曾經的親密友善,似乎在幾日間消失殆盡,人們的目光中充滿了陌生和警惕。

還有人,在利用這種懷疑,煽動更多不安。這些人,原本就是沉迷於「博關注」的人,終於在災難裡找到機會。他們中的代表,是裘德·洛飾演的大V博主艾倫。此人不受主流媒體待見,疫情暴發後,開始扮演一名「戰士」:「揭發」政府,「揭露」疾控中心,甚至為吸引眼球,扮成感染者以證明連翹的功效。他成功了,成為意見領袖。在艾倫們的率領下,觀眾很快看到:社會疑雲遍布,市民人人自危、怒火中燒;超市橫遭洗劫,高速公路陷入癱瘓,出售連翹的藥店慘遭打砸……

劇中人物,林林總總。無論哪種角色,面對災難,每個人都是受害者,每個人自身的生活邏輯都可能發生錯亂。而人性的複雜多面性,恰恰在此時此刻一覽無餘地展現在觀眾眼中。無論善良,還是邪惡;無論卑微,還是崇高。

人何其脆弱?無論曾經偽裝得多麼堅強,到了危急關頭,都難免方寸大亂;且各懷心事,每個人都受自身欲望和判斷驅使。人啊,有時候真像一群橫渡馬拉河的角馬,看上去秩序井然,實則戰戰兢兢,一旦獅子現身,當即四散奔逃……當瘟疫來時,也許病毒可以殺死1%的人,但盲目的恐慌、無盡的欲望卻足以摧毀更多的人。正如電影《傳染病》編劇斯科特·伯恩斯所說的,「更為重要、更為準確的是社會反應、恐懼的蔓延以及由此帶來的連鎖反應。」在他看來,社會恐慌比傳染病更可怕。

顯然,電影《傳染病》無疑是深諳人性的,其洞察力令觀者嘆服。

拋開背景故事,影片還有一層洞見值得深味,即關於「因果」的思考。既有小循環,艾倫造假、吹噓連翹功效,他的一位朋友原本健康,卻在搶購連翹時被感染,影片安排了奄奄一息的她與艾倫在一片廢墟的街頭四目相對,艾倫惶恐而失語……一次惡行的危害,可能超出個人控制並完全背離初衷;凡有所因,必有結果。

也有大循環。影片最後「輕描淡寫」地揭示了病毒成因:在一片東南亞森林裡,伐木火熱進行,驚起一群蝙蝠,其中的一隻在飛行中將病菌落入小豬之口,小豬被屠宰送進後廚,廚師恰在操作時被打斷,未及洗手便與貝絲握手,於是貝絲成為病毒的第一位宿主;而細心的觀眾已然發現,之前伐木的機車,車身上的logo正屬於貝絲的公司……地球上,人類絕非萬物靈長,只是自然界的成員之一;全球經濟一體化格局中,沒有哪個國家可以肆無忌憚攫取資源,一旦災難來臨,誰也不能獨善其身。

疫情終將被戰勝。但我們關於疫情的反思,不能停止。

相關焦點

  • 別只知道《看不見的客人》燒腦,這5部神結局電影看過沒?
    你有聽過某部西班牙電影叫《看不見的客人》,沒有明星沒有大導,左打《新木乃伊》,右挑《巴霍巴利王:開端》!上映後票房口碑贏得盆滿缽滿   《看不見的客人》前後不到兩個小時,各種轉折心計逼得觀眾抱頭燒,最後順便再來一記神展開結局,既KO某主角,也KO觀眾的抵抗力。
  • 看見我們看不見的悲傷
    最大的顛覆在於,你原本以為這是一個時尚的潮流群體,他們是城市裡特立獨行的先鋒群體,最後卻發現這是一撥被時代拋棄和傷害的人,所謂的殺馬特身份、行為和做派,包括那些五彩繽紛的絢爛的誇張髮型,不過是他們貧瘠的無望的生命在尋找最後一點存在感,在掙扎著去贏得最後一點生命的尊嚴。  紀錄片是在殺馬特們連綿不絕的敘述中完成群像塑造的。
  • 空氣和水都是透明的,為何我們看不見空氣卻能看見水呢?
    正常來說,水和空氣一樣都是透明,可是為何我們能看見水而看不見空氣呢?我們為什麼看不見空氣?當我們出生的那一刻就呼吸著新鮮的空氣,空氣對我們來說都不陌生。當一陣風颳過時我們能感受到空氣的存在,但卻看不見。空氣主要由氮氣、氧氣、二氧化碳、稀有氣體組成,其中供人類呼吸的氧氣只有五分之一。除了水蒸氣和二氧化碳是可變的之外,剩下的成分均是固定的。
  • 還原傳染病的真相 | 天花:人類唯一戰勝的傳染病
    還原傳染病的真相 | 天花:人類唯一戰勝的傳染病 2020-10-21 15: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揭秘:眼見為實可能不是真相,生活中我們能看見的大多是假象
    原創:子正先生來源:文教在線公眾號研究發現,我們眼睛看到的很多都是假象,看不到的可能才是真相。因為我們的眼睛能看到的所謂「實像」其實只是真相表現出來的假象。1、人天學研究者:虛空中有無數我們看不見的生靈和物質。在《薛丁格的貓》中有個讓人難以理解的奇怪實驗。
  • 《傳染病》:一部被低估了九年的電影
    1《傳染病》是一部外國的電影,在2011年9月9日在美國上映。它的分數並不高,很久以來一直是6.6。奇怪的是,這一次冠狀病毒疫情爆發之前,這部片子在網上得到的評價並不高,有不少人吐槽,而現在呢,很多人甚至覺得這部電影很神奇。
  • 既然人類看不見空氣,那麼魚兒能看見水嗎?
    既然人類看不見空氣,那麼魚兒能看見水嗎?我們知道,人類是可以看見水的,那麼魚類是否也能像我們一樣看見水呢?其實魚類像其他脊椎動物和許多其他無脊椎動物一樣,已經發展出能夠感知光線的機制,光線隨著深度的增加而迅速消失,讓我們看看魚的視覺。海洋之光的界限視覺就是對我們周圍環境的光的感知,因為魚生活在水生環境中,光線很快就會熄滅。
  • 水和空氣均無色透明,為何我們能夠看見水,卻看不見空氣?
    純淨的水是無色透明的,乾淨的空氣也是無色透明的,人眼看不見空氣,卻為何能夠看見水?同樣是無色透明的物質,為啥存在這樣的差異?什麼是無色透明?通常所說的透明是對可見光而言的。反射又分為鏡面反射和漫反射。之所以能看見這個世界,就是因為漫反射的存在。即使烏雲遮天蔽日,仍有部分陽光能夠透過烏雲照射到地面上。地面上的人接收到了物體反射過來的陽光,便看見了該物體的存在。顏色的本質是光的頻率或者波長不同,物體能夠反射何種色光,我們便認為該物體是何種顏色的。
  • 待在家的第N天,這15部關於傳染病的電影都被我當恐怖片看了!
    畢竟現在我們知道了,這個世界上,有更需要我們謹記和防範的存在,為了好好活著,一定要做到嚴格自律。直到現在,還有一些人的假期依舊在延長,小編也自我閉關很久,找了很多關於傳染病的電影來看,不得不說,在這樣的10個人中都處於緊張情緒的情景下,這15部電影都被是我當成恐怖片看的!
  • 還原傳染病的真相 | ​伊波拉病毒:飄忽的死神
    原創 還原傳染病的真相 上海交通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卷首語貝爾納「風險社會」(Risk Society)理論提到:科技的好奇心首先是要對生產力有用,而與之相聯繫的危險總是被推後考慮或者完全不考慮,風險是人類活動和疏忽的反映,是生產力高度發展的表現
  • 美國電影《傳染病》未刪節版展現全球性的恐慌,一場瘟疫席捲全球
    《傳染病》是美國華納兄弟影業公司的一部災難片,於2011年9月9日在北美上演。美女貝絲要求和大廚合影,廚師沒有洗手就匆匆趕來——二人握手後,貝絲成為第一個感染者。貝絲從香港回到美國家中,一路上,將病毒傳染給所有接觸過她的人。
  • 《真相漩渦》上半年不可錯過的高分懸疑電影
    近兩年懸疑電影進入了高創和高口碑的爆發期,《看不見的客人》、《密室逃脫》、《調音師》等贏得了中國觀眾一眾好評。蓋·皮爾斯與皮爾斯·布魯斯南聯袂主演的燒腦神作《真相漩渦》再度來襲,影片無論是陣容、劇情還是畫質都稱得上好萊塢標準的高分之作,影片製作費用為8500萬美金,對於一部懸疑電影來說已經算是高成本了,加上老戲骨的加持,這部今年上半年最後一部懸疑電影,喜歡看懸疑類電影的人,相信不會讓大家失望的。
  • 《傳染病》啟示錄,當現實與電影故事重合,好的電影會讓人反思
    2020年的第一部影片居然是這部2011年的《傳染病 Contagion》。此片現在看,有著極強的現實性,影片講述一種蝙蝠但豬再到人的病毒,極短的時間內,蔓延全球,摧毀幾千萬人類。3、病毒學家研發解藥4、馬特達蒙和他的家人遭遇病毒襲擊,自己和女兒倖存並艱難生活5、裘德洛演的網紅博客主借著病毒流行散發謠言從中獲利。這幾條線幾乎涵蓋了一場傳染病災難的一切,但敘事清晰不繁複難得可貴。片中最讓人不寒而慄的是裘德洛飾演的無良記者,這也展現了在危機面前謠言的可怕。
  • 十大傳染病災難電影,你看過幾部?它們又帶給我們哪些啟示?
    第三,表現人類為戰勝災難而付出的努力和犧牲。 為什麼災難給人們帶來如此巨大的損失,但人們還是喜歡看災難片呢?實際上,人們看災難片恰恰是想超越對災難的恐懼。 盧梭說過這樣一句話:人生來自由,但無往不在枷鎖之中。實際上,人無論是面對大自然還是面對人類自己時,都有許多無法戰勝的困境。
  • 電影《傳染病》編劇談抗疫:社會恐慌比傳染病更可怕
    參考消息網2月14日報導美國《財富》雜誌網站2月13日刊登了題為《電影<傳染病>編劇、科學顧問反思該片在冠狀病毒危機中的新關聯性》的文章,作者是伊薩克·費爾德伯格,文章摘編如下:在史蒂文·索德伯格執導的流行病學題材驚悚片《傳染病》發行9年之後,中國武漢暴發的一場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對世界經濟產生衝擊
  • 看不見的東西?如何對待看不見的東西?看不見的等於不存在嗎?
    於是有的同學可能就會問:難道看不見的就等於不存在嗎?,他不相信自己看不見的東西,並傲慢地認為這就是科學,其實是對科學最大的誤解。因為我們能看到的大多只是事物的表面現象,就像置身於黑暗中看不見周圍的物體,並不等於這些物體不存在。科學的看與眼睛的看不一樣首先,什麼是看不見的?科學家的定義與一般人的定義並不一樣,很多有超自然體驗的人堅持自己真的感受到了一些「確實存在」但是眼睛看不見的東西。
  • 青蛙看不見靜止的物體 謠言還是真的?
    青蛙看不見靜止的物體 謠言還是真的?時間:2017-06-21 13:08   來源:真相問答機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青蛙看不見靜止的物體 謠言還是真的? 這是假的! 蛙類是一類兩棲動物,身體比例多少有點像人,也是前肢短、後肢長,還有手指和腳趾。
  • 肉眼只能看見這個世界上的事情,只有心眼才能看見屬靈的奧秘!
    太20:34【耶穌就動了慈心、把他們的眼睛一摸、他們立刻看見、就跟從了耶穌。】真實的觸摸,帶來真實的看見;真實的看見,才會產生真實的跟隨。瞎眼的人因為不認識主的寶貴,就會斤斤計較工錢和地位;但如果心眼被打開真正看見主,必然就會以主為至寶,並為祂丟棄萬事,甘心跟從主走十字架的道路。
  • 《艾爾酒吧》:發生在眾目睽睽之下的慘案,目睹的人卻都視而不見
    《艾爾酒吧》又名《酒吧》,會看這部電影,只是無聊之下為了打發時間才看的。因為之前看過的觀眾對這部電影的評價並不高,而且評分也有點低,所以在看的時候並沒抱太大希望。這部電影的題目是喜劇加驚悚片,只是很遺憾,整部電影看下來,也沒發現一個能稱為喜劇的點。
  • 老人常說「小孩子能看見大人看不見的東西」不是迷信,有科學依據
    但女兒就說是看見了,嚇得孩子姥姥急忙把女兒抱回了家。 難道真如老人所說,小孩子能看到大人看不見的東西嗎 其實,除去民間迷信的說法,小孩子看見大人看不見的事物也是有科學依據的。 很多事情其實是小孩子以為他看到了,並不是真的看到了,只是頭腦中想像出來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