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還原傳染病的真相 上海交通大學公共衛生學院
卷首語
貝爾納「風險社會」(Risk Society)理論提到:科技的好奇心首先是要對生產力有用,而與之相聯繫的危險總是被推後考慮或者完全不考慮,風險是人類活動和疏忽的反映,是生產力高度發展的表現。從國際社會整體發展規律來看,當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達到1000美元到3000美元這個區間,是該國公共安全事件的高發期[1]。按照這一規律,中國已經進入風險社會,如何有效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以及帶來的嚴重後果,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任務。
而在人類歷史上經歷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又以傳染病發生次數最多,危害最大。從天花、西班牙流感、SARS、甲型H1N1 流感(豬流感)、H7N9 流感(禽流感),MERS(中東呼吸窘迫症候群),2003年非典、乃至最近發生的新冠病毒突發疫情,可以說人類社會歷史從某種角度而言是一部傳染病鬥爭史。
無論是2003年的非典,還是2020年發生的新冠病毒疫情,對於傳染病規律認識的缺失,使得公眾在疫情初期產生恐慌心理,並讓謠言獲得生長的土壤。所以在疫情預防階段、預警應對階段、擴散應對階段、疫情緩和平息階段以及總結反思階段,為公眾還原傳染病的科學真相,梳理重大傳染病的有關知識,提升公眾健康應急科普技能,補全這門有關生命教育的公共衛生必修課亟需而必要。
2020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還原傳染病的真相》系列跳出新冠肺炎單一傳染病的介紹,著眼「傳染病與人類社會」的這一宏觀視角,從人類歷史上的傳染病流行實例切入,憑藉公共衛生領域權威專家集群,向您展現有關傳染病的全貌和思考。
注:[1] 烏爾裡希·貝克著.何博聞譯.風險社會[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4.
伊波拉病毒:飄忽的死神
專家介紹
邱紅玲,博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高級實驗師。
所獲榮譽:
2020年上海市「勞動模範」
2020年「上海市教育系統獻出特別之愛比翼雙飛模範佳侶」
2015年「首屆中國(濟南)藥谷創新創業大賽三等獎」等榮譽
研究領域:
致病微生物的檢測與防控。
研究成果:
作為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在eLife,journal of virology, virus research 等雜誌發表多篇文章。
作為課題負責人或子課題負責人獲得上海市自然科學基金、中央引導地方科技發展專項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上海市重點科技攻關項目、浙江省海產品健康危害因素關鍵技術研究重點實驗室開發基金等7項基金資助。
伊波拉病毒最早爆發於1976年的非洲中部的剛果金,伊波拉病毒感染人體後極其暴虐,能攻擊除骨骼肌和骨組織之外的所有內臟和組織,使之壞死,引起多發性出血,導致感染者多器官衰竭而死。由於其感染致死率非常高,令人聞風喪膽,伊波拉病毒被稱為「人類命運的黑板擦」。
伊波拉病毒和它的5種亞型都是以首次爆發地來命名的,伊波拉病毒它本身是最早在伊波拉河流流域發現的,所以被命名為為伊波拉病毒,它的5種亞型分別為薩伊型、蘇丹型、塔伊森林型,本迪布焦型和萊斯頓型,在這5種亞型中,只有萊斯頓型的伊波拉病毒感染人後不引起疾病,其他4種病毒都會引起疾病,甚至致死,而其中又以薩伊型的伊波拉病毒的致死率和爆發感染率是最高的,它早期感染後的致死率甚至高達90%。
迄今為止,非洲地區共發生25次伊波拉病毒疫情,其中集中爆發21次,散發4次。令人恐懼的是病毒每次爆發都無時間規律可循,都是忽然而至,肆虐多個村莊後又悠然而去,伊波拉病毒就像一個飄忽不定的死神懸掛在非洲的上空。
伊波拉的自然宿主和SARS一樣也是蝙蝠。2005年科學家在果蝠體內發現了伊波拉病毒的核酸,並且發現果蝠攜帶之後也不致病,它就是伊波拉的自然宿主,此外伊波拉病毒還有一些中間宿主,比如黑猩猩、大猩猩、豪豬、羚羊等,都會充當從動物到人的傳播媒介,充當中間宿主的作用。非洲居民由於貧窮,為了生存,不斷的擴展捕獵、砍伐、採礦等活動範圍,經常接觸大猩猩、猴子、蝙蝠等野生動物,增加了暴露於伊波拉病毒的風險,同時檢測技術的缺乏,導致潛伏期的患者漏診而成為新的感染源,這也是非洲伊波拉病毒疫情,呈以小區為中心和以醫院為中心特徵的原因。
伊波拉病毒藥物和疫苗的開發的工作都進行了很多。在藥物方面,比如中和抗體藥物和小分子RNA幹擾藥物,在動物模型上都顯示了比較好的保護效果,都已經進入了臨床試驗。在疫苗方面,伊波拉病毒的重組疫苗、滅活疫苗、重組載體疫苗和DNA疫苗等等都有研究,截至2018年,有36種病毒疫苗已經完成了臨床試驗,並發現水皰性口炎病毒重組疫苗已經在人群中顯示了非常好的保護效果和安全性,疫苗目前已經在剛果開始試驗性應用,此外還有一些其他的疫苗還在臨床試驗中。
儘管伊波拉病毒的疫源地截止目前為止還局限在非洲大地,但隨著全球一體化經濟的發展,非洲與多個國家在勞務、生物、教育、旅遊等領域都有廣泛的合作,加之伊波拉病毒的強傳染性和最長可達21天的潛伏期,使得伊波拉病毒疫情輸出的風險增高。因此只有全球一起緊密合作,加快伊波拉病毒藥物開發和防控體系建設,才有可能在疫情再次爆發時,儘可能減少人員和經濟損失。
版面編輯 | 張舒嫻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上海交通大學公共衛生學院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