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冰辰
前言
我們常說「上善若水」,水蘊含著寶貴得品質。老子在《道德經》中也常常寫水,弘揚水的高貴品質。「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水是無私奉獻、淡泊名利的。水是我們經常會看到用到的物質,水中呈無色透明狀。正常來說,水和空氣一樣都是透明,可是為何我們能看見水而看不見空氣呢?
我們為什麼看不見空氣?
當我們出生的那一刻就呼吸著新鮮的空氣,空氣對我們來說都不陌生。當一陣風颳過時我們能感受到空氣的存在,但卻看不見。空氣主要由氮氣、氧氣、二氧化碳、稀有氣體組成,其中供人類呼吸的氧氣只有五分之一。除了水蒸氣和二氧化碳是可變的之外,剩下的成分均是固定的。所以我們見到的空氣是無色無味的,在空氣中還漂浮著一些顆粒物、塵埃、臭氧、甲烷等物質。有人會問:竟然有顆粒物,為何我們還是看不到呢?
答案很簡單,空氣中的物質太小了,我們看不到。正常人的可視直徑為0.09mm,如果顆粒直徑小於0.09mm,我們無法看見;倘若大於0.09mm,我們可以分辨。而空氣中的元素都是遠遠小於這個直徑的,我們只能藉助顯微鏡才能看到。所以我們平常是看不到空氣的。但如果是液態的空氣,我就能看到呈淺黃色的液體空氣。
液態空氣
為何能看見水
水也是無色無味,水分子直徑也很小但為何我們又能真切感受到呢?其實這也不難理解,當然,水分子確實小,但除了這個因素之外,還與折射與反射有關。水與空氣都能夠折射和反射光線。我們之所以能看見水是因為水對光線進行的反射和折射,使光線的方向發生改變,讓我們的大腦產生了「能看到水」的錯覺。我並非真的能看到水,而是看到了水反射或折射的光,且與光原來的傳播途徑不同,大腦才判斷出這是水。而我們看不見空氣,是因為空氣對光的反射或折射太小了,我們根本無法察覺。
此外,還與介質有關,我們生活空氣中,空氣是我們主要的介質,光經過其他介質後就會發生反射或者折射。倘若我們潛入水中,我們沒有辦法看見水的,因為我們介質是水,光傳播的途徑並沒有發生變化,就比如下面的這幾張圖片,魚雖然處於水中,但我們只能看到魚,卻看不見水。
而當我們在水中看到魚吐泡泡,就能夠感知水是存在的,這是因為水和空氣之間有一個界面,準確的說是水和非水部分的見面。舉個例子:一瓶全新的啤酒,我們能夠看到裡面有啤酒存在,是因為我們看到了啤酒與最上方空氣的分界面;倘若將啤酒和空氣的分界面用黑色布條蓋起來,這時候是否還能感覺到啤酒呢?顯然就感覺不到了。我們就可以把這個看作是光折射後物體產生扭曲的影像,形成了對比。
綜上所述,我們之所以能看見水,是因為有了對比面,也就是分界面,能看到大海,是因為看到了水平面和空氣的分界面,有對比;看不見空氣是因為缺少對比。就比如會有撞上玻璃門一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