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海島以及沿海城市等地,雖然空氣溼度較大,但大多仍是缺水地區。那麼能不能通過冷凝空氣中的水分來解決當地的缺水問題呢?我的科技成果」海島地區淡水製備方法及系統』便是基於這個想法研製出來的。」
高中生的自製高效空氣集水器
今天,在南開區科普日主場活動現場的青少年科技成果展示區,本市南開中學高三一班的曹可欣自製的高效空氣集水器吸引了全場師生與科技評委的矚目。
為了儘可能高效,她的空氣集水器採用了大量的仿生學與材料學的技術。
曹可欣介紹:「研製這個冷凝器用了我兩年的時間。我非常喜歡生物,仿生學的知識主要來自於一個叫ask nature的全英文網站。集水器採取了仙人掌的形狀來擴大冷凝器與空氣的接觸面積;應用了白蟻巢的構造來提高空氣通透性;冷凝器上最關鍵的疏水基親水塗層是來自步甲蟲,採用納米技術塗上;而防蒸發系統的構造則是來自蜱蟲口器。我的父母都是河北工大的教授,研製過程中,他們和南開的老師給了我非常大的幫助。」
給學生可以動手的舞臺
據了解,本市目前採用的海水淡化系統生產一噸淡水的成本為4~5元,而曹可欣的集水器則需要5~6元,其集水效率為常規凝水裝置的3-4倍,這對一個高中生來說實屬難得。這也讓她獲得了全國僅有三名的中國科協主席獎第一名以及第三十一屆中國青少年創新大賽一等獎,並且該項目還申請成功了外觀、整體結構、局部結構三項科研專利。
現場,市科協副主席段志強讚不絕口:「這個項目非常優秀!她有科研思路,能結合實際形式,從興趣入手,查閱文獻資料,研製出這種具有實際效用的成果;已經非常接近目前科學家們的科研過程了,這正是我們最希望看見的。」
南開中學的教師徐廣玉說:「為提高學生們對科技的興趣,我們開設了南開公能講壇,邀請了自然、人文、社科等方面的專家來演講;與北大、中科大、上交大等高校合作建立了自然科學實驗室;還成立了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10幾個科學類社團;引導學生們參加科技活動。可以說只要學生們有興趣想動手,我們就有足夠的舞臺和資源供其利用,這樣才能給他們呈現最廣闊的科研天空。」
(問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