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從空氣中提取水?

2021-01-08 百家號

2013年,英國工業設計大獎詹姆斯·戴森獎頒給了27歲的澳洲設計師Edward Linacr。他憑藉一個簡易高效的集水器擊敗了許多科學發明家作品,斬獲了1萬英鎊的獎金。這個名為「Airdrop」的集水器,靈感來自於納米比沙漠甲蟲的仿生設計,不僅能為撒哈拉這樣極度乾旱地區的人們帶來福音,甚至能應用於醫療、軍事等領域。Airdrop能從最乾澀的空氣中汲取到實實在在的水,這種「無中生有」的技術是之前的澆灌方法所不具備的。那麼,這種從空氣中提取水分的技術是如何實現的?

空氣中到底有沒有水?   

我們在夏天的時候,經常看到很多人家家裡的空調會朝地上滴水。那麼,空調裡的水是從哪裡來的呢?當然就是從空氣中來的,這說明空氣中確實含有水,而且數量還不少。  一個立方米的空氣中大約含有多少水?   

溼度一般在氣象學中指的是空氣溼度,它是空氣中水蒸氣的含量。空氣中液態或固態的水不算在溼度中。不含水蒸氣的空氣被稱為幹空氣。由於大氣中的水蒸氣可以佔空氣體積的0%到4%,一般在列出空氣中各種氣體的成分的時候是指這些成分在幹空氣中所佔的成分。所以我們可以估計出1立方米的空氣中到底還有多少克的水。因為1立方米的空氣大約是1000/22.4摩爾 ,也就是差不多就是4.5摩爾。 那麼假設空氣中含有4%的水蒸氣,那就是4.5X4%=0.18摩爾。水的分子量是18,也就是一摩爾的水的質量是18克,0.18摩爾水的質量就是大約是2.56克。   

因此,要從空氣中提取水,必須先收集空氣,這一個過程實際上就是對水進行富集。

怎樣才能把水蒸氣變成水後從空氣中提取出來?

水蒸氣是氣體,所以在寫字的時候,很多人因為不知道這一點,把水蒸氣寫成「水蒸汽」,這是不規範的寫法。但在很多地方謬傳,三點水的「汽」一般不表示氣體。水蒸氣從氣體變成液體的水,這一個物態變化的過程,稱為液化。從空調滴水的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到,空氣被壓縮以後,很容易讓這裡面的水蒸氣快速液化。而在蒸飯的時候,我們也可以看到水蒸氣冒出來後液化,這一個過程則說明,在空氣中水蒸氣有一定的飽和濃度,這個飽和濃度對應一個氣體壓強就叫做飽和氣壓。  

1.對於水,在任意溫度下,都有不同的飽和蒸汽壓(即水蒸氣在空氣中的分壓,通常情況下隨溫度升高而升高,在0K時為0)。   

2.水是否會發生相變(液化等),取決於空氣中水蒸氣的分壓與該溫度下的飽和蒸汽壓的關係:如果此刻空氣中水蒸氣的分壓大於飽和蒸汽壓,則發生液化;反之,則發生氣化。   

因此,冷庫中即使溫度再低,飽和蒸汽壓也不會為0,因此始終會有水蒸氣存在;高溫水蒸氣是否液化,還要看它的壓強,只有兩個狀態參數(從溫度、壓強、焓、熵等熱力學量中任意選擇兩個物理量來描述)才能完整的表達水蒸氣的狀態,另外,由於溫度越低,飽和蒸汽壓越低,則更有利於液化。

液化的過程用什麼物理方程來描述?  

 

我們知道,物質一般有氣態,液態與固態這三種基本的物理狀態,當然更複雜物態還包括等離子狀態以及超導狀態,甚至玻色愛因斯坦凝聚狀態。這些狀態背後的物理知識是非常龐雜的。但從氣態變成液態來說,就有很複雜的一套物理理論。大家可能都知道理想氣體,所謂理想氣體就是氣體分子與分子之間除了碰撞以外沒有其他相互作用,而碰撞是瞬間發生的,碰撞時間小於10的-20次方秒,基本可以認為在一瞬間。這就是所謂的硬球碰撞模型,在這個模型中,因為氣體分子之間不存在長程的相互作用,所以氣體的熱力學參數是永遠滿足方程PV=NKT,這個方程名叫克拉伯龍方程,有時候也被稱為理想氣體狀態方程。這個方程中p表示氣體的壓強,v表示氣體的體積,N是氣體的分子個數,是一個天文數字,K被稱為玻爾茲曼常數,是一個非常非常小的數,象徵了氣體的熵的微觀起源,這個常數具有熵的量綱。T表示氣體的溫度。

在這個方程中,隨著溫度T的降低,體積可以不斷變小,壓強也可以不段變小,但是氣體不會液化,這是與我們日常見到的水蒸氣液化成水的現象不符合的。後來,一個叫範德瓦爾斯的年輕博士生在1873年修改了這個理想氣體狀態方程,範德瓦爾斯氣體模型裡,氣體分子被看作半徑為r0的不能發生形變的剛球,儘管這樣做同時也忽略了分子間的斥力,但氣體就不能像理想氣體一樣可以被無限壓縮了,每個氣體分子是剛性的小球——就好象很多網球在空中飛舞,每個小球至少會佔據4/3·πr0^3的球體體積。所以範德瓦爾斯在氣體的體積項裡引進了的修正項b——V被修正為(V-Nb)。

另一方面,在分子間距r大於等於2r0時,範德瓦爾斯模型考慮分子間的引力,假定引力正比於分子間距r的負數次方。這樣,相對於理想氣體,範德瓦爾斯氣體的壓強會減小,這樣又引入了壓強的修正項a——p被修正為(p+ N^2·a/V^2)。

綜合以上兩方面,範德瓦爾斯狀態方程為(p+N^2·a/V^2)(V-Nb)=NRT。他的文章在《自然》雜誌上發表以後,得到了著名物理學家麥克斯維的肯定,因此被廣泛傳播。在這個方程中,隨著T的降低,氣體就會變成液體。這就是水蒸氣能夠液化所依據的物理方程——範德瓦爾斯方程。下面來看看在實際中的應用:在沙漠中,通過空氣提取水分。

身居澳洲多年的Edward Linacr和很多人一樣,並不喜歡這裡的乾燥,因而對乾旱氣候的成因和應對措施也做了許多調查研究。憑藉專業的直覺,他從沙漠甲殼蟲身上獲得了靈感。生活在沙漠邊緣的人都知道納米比沙漠甲蟲的聰明之處,它沒有駱駝的儲水駝峰,也不必像沙狐一樣挖深深的洞,卻能在一夜之間集滿一天所需的水分。它的做法很簡單:找到一個空氣流通性好的高坡,抬起後腿和翅殼,讓水分子一點點凝聚。當天光微啟的時候,它就能收集相當可觀的露水量。Edward的仿生設計正是緣於此。Airdrop系統的根部深植在地表以下,通過地下的自供電水泵將外部空氣吸入地下並加以冷凝。當溫度降到冷凝點以下時,管道內層就會有露珠出現,而獲得的水分會被迅速地送入地底,直接灌溉到植物的根部。

即便是在乾旱沙漠地帶,它也能從1立方米的空氣中汲取11.5毫升的水量,一天內的集水量可達到1公升。而到了夜晚,集水器的效率會變得更高。即便是出現了百年一遇的大旱,都不必擔心莊稼乾渴致死,因為Airdrop能從最乾澀的空氣中汲取到實實在在的水,這種「無中生有」的技術是之前的澆灌方法所不具備的。

為了進一步提高冷凝的速率,Airdrop的上部分搭載了渦旋銅管系統,能輕鬆過濾掉空氣中的塵埃和熱量。而銅管內部也附有羊毛狀的銅絲,使之與空氣的接觸面積最大化。

相關焦點

  • 新型集水系統:從乾燥的空氣中提取飲用水
    techxplore.com網站報導,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Evelyn Wang領導的研究團隊在此前的設計基礎上開發了一種兩級式空氣集水系統。該系統能夠依靠太陽能或其他低熱源供熱,從乾燥的空氣中提取水分,因此適合在乾旱和缺乏電能的偏遠地區使用。
  • 新型集水系統:從乾燥的空氣中提取飲用水
    techxplore.com網站報導,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Evelyn Wang領導的研究團隊在此前的設計基礎上開發了一種兩級式空氣集水系統。 該系統能夠依靠太陽能或其他低熱源供熱,從乾燥的空氣中提取水分,因此適合在乾旱和缺乏電能的偏遠地區使用。相關研究成果於當地時間10月14日刊登在《Joule》雜誌中。
  • MIT改進其三年前發明的從空氣中提取水的機器 提高產量到0.8升每日
    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宣布,他們改進了之前創造的一種能夠直接從空氣中提取飲用水的機器,即使是在乾燥地區也大大提升了產量,該設備在其過程中使用來自太陽或其他來源的熱量。這臺機器是三年前由麻省理工學院的同一個團隊首次開發的。
  • 水底生物是如何在水裡提取氧氣呼吸的
    數億年前,人類、以及一切長有脊椎和四肢的陸生動物的先人曾一度具有這種在水中呼吸的才能,但在第一批呼吸空氣的生物開端全天候待在陸地上之後,這種才能就不復存在了。現在,人類有必要運用特別設備才能在水中呼吸,或許像電影《海王》中描繪的那樣、具有共同的超才能。
  • 巧妙材料使從空氣中提取乾淨水變得更加容易,中國技術,牛!
    在一些國家,一半以上的人口無法獲得乾淨的水。全球三分之一的人沒有基本的衛生設施,很大原因在於水。這是腹瀉和總體健康狀況不佳的一個重要原因。據估計,每天有5000多名兒童死於與腹瀉有關的疾病。因此,找到生產潔淨水的方法是一個重要目標。問題是,對於貧困地區來說,大多數技術的成本都高得令人望而卻步。
  • 一種新方法:可以把水從相對乾燥的沙漠空氣中抽出來
    這是一種能夠利用陽光熱量,從幾乎乾燥的空氣中提取水的裝置,可以幫助在偏遠地區且電力供應有限的人們提供可持續的水源。麻省理工學院的阿麗娜·拉波汀描述稱,在缺水的地區,重要的是要考慮提供水的不同技術該裝置由拉波汀和她的同事開發,其中含有一種被稱為沸石的吸附劑材料,在夜間收集空氣中的水蒸氣。而白天,來自太陽的熱量收集在「太陽能吸收器」面板,以驅動水從材料中釋放,所以它是適合使用的。拉波汀表示,因為沸石是非常多孔的,並且有很大的內部表面積,它可以吸附幾乎乾燥的空氣中的少量水。基於對她的團隊設備的初步測試,該模型預測從空氣中產生水相對溼度低至20%(沙漠中的溼度)。
  • 新型集水系統可從乾燥空氣中「隔空取水」
    techxplore.com網站報導,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Evelyn Wang領導的研究團隊在此前的設計基礎上開發了一種兩級式空氣集水系統。該系統能夠依靠太陽能或其他低熱源供熱,從乾燥的空氣中提取水分,因此適合在乾旱和缺乏電能的偏遠地區使用。相關研究成果於當地時間10月14日刊登在《Joule》雜誌中。
  • 月球上的水冰分布圖出現了!未來將用於提取月球水資源!
    例如,在月球南極-艾特肯盆地周圍的一系列永久性陰影環形山中,探測器證實了大量水冰的存在。根據月球南極區域LRO獲得的溫度數據,歐洲航天局最近發布了一張月球水冰地圖,供未來的任務使用,包括歐洲航天局的一攬子資源觀測和勘探、商業開發和運輸的現場勘探,這些將在2025年由俄羅斯的月球27號著陸器飛向月球。
  • 麻省理工學院研發太陽能系統,有效地從空氣中直接提取飲用水
    麻省理工學院和合作夥伴的研究人員已經顯著提高了一個系統的產量,這個系統可以利用太陽或其他來源的熱量直接從空氣中提取飲用水,即使在乾旱地區也是如此。早期的設備證明了Evelyn Wang教授和她的同事們提供了一個概念驗證的系統,就是利用設備內的溫差讓一種吸附劑材料——收集液體表面畫在空氣中的水分第二天晚上和釋放它。當材料被陽光加熱時,被加熱的頂部和被遮蔽的底部之間的溫差使得水從吸附劑材料中釋放出來。然後水在收集板上凝結。
  • 「空氣制水」大討論
    「空氣制水」這一原本只出現在科幻電影中的場景,如今也成為現實。那麼,目前市面上「空氣制水」都有哪些設備?應用場景有哪些?又會給人們的生活和水行業的發展帶來什麼樣的影響?1不久前在進博會上,以色列Watergen公司帶來的一項「黑科技」吸引了眾人的目光,它通過抽取空氣就可以獲得飲用水。先來看看視頻。
  • 如何從詩經中提取帶木字旁的寶寶名字呢?
    如何從詩經中提取帶木字旁的寶寶名字呢寶寶取名大全缺木樺昊樺:木名。樺木屬植物的泛稱。本義為廣大無邊,指天。在人名用字中主要有博大、寬廣、浩瀚等含義。如何從詩經中提取帶木字旁的寶寶名字呢柯雲柯:斧柄。草木的枝莖。云:五行為水,本義為雲彩。在人名中引申為盛多、長久、高遠、寬廣、遠大等含義。寓意:指品風格高尚,做事遵循一定的原則之義。
  • 如何預測太空飛行器飛行中的空氣密度
    ▲太空飛行器著陸/by 百度圖片 德爾夫特理工大學的本科生哈姆扎·艾爾·凱比爾說:「我們提出的算法可以在飛行中、在飛行器上運行,它能估算出太空飛行器外面的大氣狀況。你可以利用有關太空飛行器運動的先驗知識來估計空氣密度,它能指導你在航線上做一些小的改變。」
  • 空氣中氧氣含量 空氣中氧氣的濃度是多少
    氧氣是空氣的成分之一,也是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氣體,那麼你知道空氣中氧氣含量是怎樣的嗎?它佔空氣的百分之多少呢?  空氣中氧氣含量  氧氣在空氣中的含量約佔21%,這個是在大氣層比較穩定的情況下的佔比。
  • 如何提取樣品中總RNA(含microRNA)?
    今天小艾給大家帶來的是:艾學習之樣本RNA提取系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哦!走著~1.如何提取樣品中總RNA(含microRNA)?RNA是以DNA的一條鏈為模板,以鹼基互補配對原則,轉錄而形成的一條單鏈,主要功能是實現遺傳信息在蛋白質上的表達,是遺傳信息向表型轉化過程中的橋梁。
  • 從糞便中提取的水,你敢喝嗎?
    每天喝著乾淨水和各種飲料的我們,也許完全想像不到,雖然世界上江河湖海如此之多,但有的地區居然連喝到乾淨的水都是一件困難的事,為了幫助這些地區的人,工程師們設想從海水和糞便中尋找水源。水源危機就在眼前地球71%的面積覆蓋著海洋,怎麼就無法為人類供應足夠多的水呢?
  • 科普:土壤汙染是如何影響空氣和水的?
    土壤滋養萬物生長孕育人類文明是我們生產和生活的基礎你知道嗎土壤不僅僅關係到我們的菜籃子更是會影響周邊的空氣和水最後還會影響我們的身體健康土壤汙染會不會汙染空氣和水?生活中,我們常聽人說「我們井水不犯河水」其實怎麼可能犯不上呢?
  • 我軍高工獨創空氣取水技術 一天可制水30公斤
    資料圖:法國埃歐樂水公司研製的風力發電取水設備,既能發電又能取水,每小時從空氣中提取數十公升水。在阿聯阿布達比的一個原型機已經可以做到每小時生產62升的水。因為喜歡新事物,所以總能不斷地創新進入新世紀,中國的建築領域在悄然中發生著巨變,既有建築的節能改造作為一個新課題,高調進入人們的視野,節能減排成為一個熱點話題。越來越多的設計師開始更多地從節能、環保、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從生活質量需求的更高層次來思考如何讓建築既好看又好用的問題。羅繼傑就是較早應用了創新理念,研發的供暖產品和設計系統一直保持國內領先的地位。
  • 如何從身份證號碼中提取出生年月日及性別
    在工作單位有許多的員工需要填寫身份證,到辦公室又要一個一個的輸入,太麻煩了,我們如何用一個簡單的方法填寫呢,下面就介紹一下, 打開excel表格,如圖,輸入身份證號碼, 如果想提取全部的 ****年**月**日,只要在身份證的後面框內輸入=MID(A1,7,8),
  • 考古科普文:科學家是如何從幾十萬年前的化石中提取DNA的?
    眾所周知,DNA是遺傳信息的載體,通過對古代人類化石中DNA的提取可以有效地研究人類的演化和遷徙過程,是現代考古學中至關重要的一環。然而,很多讀者經常會產生疑問,距離現在幾十萬前的人類化石為何仍然存在可以被提取的DNA?
  • 水和空氣均無色透明,為何我們能夠看見水,卻看不見空氣?
    人是如何看見水的,又為何看不見空氣?通過上面的介紹,相信大家對透明以及我們是如何看見這個世界的,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那麼就讓我們回到主題,先來說一說光在水和空氣中的傳播。水看起來是透明的,這是因為光在水中的衰減率小。空氣也是同樣的道理,但光在空氣中的衰減率更小,從光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與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差不多就可以知曉。如果光在水中的傳播距離足夠遠,水就不是透明的了,比如深海看起來就不是透明的,水對光的吸收就是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