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法國埃歐樂水公司研製的風力發電取水設備,既能發電又能取水,每小時從空氣中提取數十公升水。在阿聯阿布達比的一個原型機已經可以做到每小時生產62升的水。
東經129.40度,北緯44.20度,長白山脈和完達山脈相交處,大雪鎖山。
通往空軍某雷達站的山路一片寂寥,空軍工程設計研究局高級工程師、我國國防工程環境保障領域專家、軍隊暖通空調工程學科帶頭人羅繼傑,像雪人一樣,一手抓著行李,一手緊摳著巖石,在零下32攝氏度的極寒雪地裡艱難前行。此時,雷達站的官兵們限時用電,靠蓄電池和油燈看書。
羅繼傑必須儘快上山,給這個偏遠地區的連隊設計出最佳供電供暖方案。
這樣的跋涉,羅繼傑經歷了37年。他將自己的智慧融入座座營盤,以一名科研戰士的衝鋒姿態執著地奮戰在科研最前線,助推現代空軍後勤建設實現一次次精彩飛躍。
「科研工作必須嚴謹,來不得半點馬虎」
羅繼傑一直珍藏著一本暗紅色的筆記本。他告訴記者,這是他第一次完成課題的全部資料,這些珍貴的數據曾解決了一個重大難題。
1976年9月,正在清華大學建築工程系攻讀供熱與通風專業的羅繼傑,跟著導師張定武在準備畢業課題。當月,毛主席病逝,主席遺體保護組的工作人員四處尋找防止遺體變形的辦法。後來,北京市委的同志得知清華大學有人正在研究半導體製冷,就找到羅繼傑的課題組,讓他們帶著儀器連夜趕到中南海做匯報。
通過嚴密的論證和反覆試驗,課題組確定了最終方案。他們設計在毛主席遺體的頭部、腰和腳等幾個部位下面安上製冷電堆,再通過變壓器冷熱交換原理,把水晶棺內的熱量排放出來,達到降溫效果。可是毛主席的靈堂安保十分嚴密,課題組只能進去1人,大家一致同意由課題組組長羅繼傑操作。導師特意叮囑:「把所有的操作步驟和演算過程都要認真記錄下來,每一遍都馬虎不得。」
凌晨3點,25歲的羅繼傑深深地吸了口氣,開始調試儀器。他在心裡暗暗告誡自己:千萬別著急,千萬要謹慎。一夜不眠的調整,中午過後,水晶棺內的溫度終於降下來。經過一周的觀察,水晶棺內的溫度一直控制在衛生部要求的標準範圍內,最終確認順利解決了遺體保護的難題,羅繼傑個人也受到了中央政治局常委的集體接見。
從此,嚴謹這兩個字融入羅繼傑的每一個數字、每一張圖紙、每一篇論文。
試驗室可以做科研,工廠營房照樣行
羅繼傑一年有大半時間在路上。他說,這些年取得的科研成果不是研究出來的,而是幹出來的。試驗室可以做科研,工廠營房照樣行,關鍵要實幹。
2008年奧運會,北京市開展了藍天計劃,要對南苑機場100萬平方米的鍋爐房進行改造。設計局局長姚煥忠問羅繼傑:「這個工程千頭萬緒,你敢不敢幹?」
「幹!」羅繼傑帶領他的團隊,啟動了「空直駐南苑機場部隊燃煤鍋爐改造清潔能源工程」課題,這也是軍隊重大專項的首個試點。
作為技術總負責人,沒有參考圖樣,他就自己動手反覆勾畫圖紙,在閱讀了4門新學科300多萬字的科技著作,設計了2000多張圖紙,經歷了無數次的試驗、論證和修改之後,他帶領設計團隊研究確定了集成應用氣候補償、煙氣冷凝熱回收、鍋爐集控等先進技術的設計方案。將原來的30個鍋爐房,改造為現在的2個,由原來分散供暖變為集中供暖,使得原來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從190噸減少到21噸,氮的排放量從150噸下降到69噸,環境效益顯著。在組織驗收時,不光軍內專家讚嘆,北京市對這一項目評價也很高,被評為全國工程勘察設計行業優秀設計一等獎,已經在全國和全軍40多個單位推廣應用。
因為喜歡新事物,所以總能不斷地創新
進入新世紀,中國的建築領域在悄然中發生著巨變,既有建築的節能改造作為一個新課題,高調進入人們的視野,節能減排成為一個熱點話題。越來越多的設計師開始更多地從節能、環保、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從生活質量需求的更高層次來思考如何讓建築既好看又好用的問題。羅繼傑就是較早應用了創新理念,研發的供暖產品和設計系統一直保持國內領先的地位。
說起新概念營房,羅繼傑驕傲地說:「我是60歲的年齡,20歲的心臟。因為喜歡新事物,所以總能不斷地創新。」
羅繼傑的想像力非常豐富,名噪一時的「空氣取水機」就是他「想像」出來的。
羅繼傑在調研中看到很多部隊用水困難,尤其是邊防哨所,一些雷達站到了冬天就很難通過水泵把水送上去,吃水只能靠水車往上拉,條件非常艱苦。站在營區的山峰上,羅繼傑開始思考:能不能從空氣中取水?
2001年,在羅繼傑的主持下,「戰場生存保障空氣取水設備」研製工程立項,他和同事們開始研究如何從空氣中取水。經過兩年多的努力,羅繼傑和研究組成員終於成功研製出兼具制水與除溼功能、模塊化體系結構的空氣制水設備。這種設備體積小、便於攜帶、符合野外機動要求。在一定溫度條件下,每天可從空氣中提取30多公斤純淨水,足以滿足一個班的飲用水需求,有效解決了高山、海島部隊的飲水問題,提高了生存保障體系的完備性與可靠性,已經在駐地偏遠的邊防部隊大顯神威了。
因此,他被譽為「空氣取水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