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突破!MIT「空氣取水」系統產量倍增 大規模應用指日可待

2020-10-15 科創板日報

財聯社(上海,編輯 黃君芝)訊,三年前,為解決乾旱地區的水資源短缺問題,麻省理工學院(MIT)研發了一種「空氣取水」的系統,該系統可以利用金屬有機框架材料(MOFs)從乾燥地區的空氣中提取水資源,而且能源來源是太陽能。當地時間10月14日,MIT宣布其終於解決了該系統的產量問題,大規模應用指日可待。

雖然從空氣中提取水資源的技術早就有了,但這些設備的表現取決於空氣的溼度,或者說取決於大氣中水分的含量。傳統的空氣取水裝置要求空氣溼度須在50%以上,還需要製冷、抽水機和壓縮機等設備,這些設備還需要消耗額外的能源並進行維護。而此前麻省理工的發明可以從溼度在20%左右的乾燥空氣中提取水分,而且是依靠太陽能電池板的被動供電。

在此前MIT提出的概念中,空氣會在夜間進入一層MOF材料,而第二天早上,來自太陽的熱量就會將水分以水蒸氣的形式從MOF材料中釋放出來,隨後就是壓縮和收集的過程了。但這種材料價格昂貴且供應有限,而且該系統的水輸出量不足以滿足實際系統的需要。

經過3年時間的不懈努力,研究人員現在表示,如今通過採用解吸和冷凝的「雙層設計」,再加之新吸附材料的使用,該設備的產量已經顯著提高,其可擴展性也得到了極大的提高。據悉,新設計使用了一種叫沸石的吸附材料,取代了MOF。這種材料易於獲得,穩定性好,而且也具有合適的吸附劑性能。

具體而言,新的「雙層設計」巧妙地利用了水在相變時產生的熱量。盒子狀系統頂部的太陽能吸收板收集太陽的熱量,加熱沸石,釋放出該材料在夜間捕獲的水分。蒸汽在集熱板上凝結,這個過程也會釋放熱量。集熱板是一塊銅板,直接位於第二層沸石層的正上方並與之接觸,在該層中,冷凝熱被用來從下一層釋放蒸汽。從這兩層中收集的水滴最終匯集到一個收集槽中。

據悉,新系統的整體生產能力較三年前的早期版本翻了一倍,儘管準確的速率還要取決於當地的溫度變化、太陽通量和溼度水平。此外相比之下,新系統可以在溼度低至20%的情況下工作,除了陽光或其他可用的低等級熱源外,不需要任何能源輸入。

研究人員還表示,關鍵是雙層架構的設計,它的有效性已經被證明,人們可以通過尋找更好的吸附材料,以進一步提高生產率。目前每平方米每天約0.8升水的產量在某些應用中可能已經足夠,但如果通過進一步的微調和材料替換,產量還將進一步提高,這可能會成為大規模的實際應用。

「目前已經有一種材料正在開發中,這種材料的吸附力比這種特殊的沸石大5倍,可能會導致相應的水產量增加。」研究人員補充道。

相關焦點

  • 《Angew》空氣取水!基於MOFs的新型吸附材料!
    Harvesting from Arid Air with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Modified by Hygroscopic Salt」的熱點研究論文,針對乾旱地區缺水難題,開發了基於金屬有機骨架材料(MOFs)的新型複合吸附材料,應用在空氣取水裝置中,實現了從空氣中吸附收集液態飲用水,具有效率高、零耗能、循環穩定性好等優勢。
  • 【見識】從空氣中取水的裝置
    而在Indiegogo上出現了一個名為WaterSeer的項目,可以有助於緩解目前這種狀況,可以為當地缺乏飲用水的地區提供清潔的飲用水,而WaterSeer主要採取的方式就是從空氣中提取水資源。  WaterSeer來自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而WaterSeer每天的飲用水產量可以達到37升,是其它同類取水設備的十倍。
  • 我軍高工獨創空氣取水技術 一天可制水30公斤
    資料圖:法國埃歐樂水公司研製的風力發電取水設備,既能發電又能取水,每小時從空氣中提取數十公升水。在阿聯阿布達比的一個原型機已經可以做到每小時生產62升的水。羅繼傑帶領他的團隊,啟動了「空直駐南苑機場部隊燃煤鍋爐改造清潔能源工程」課題,這也是軍隊重大專項的首個試點。作為技術總負責人,沒有參考圖樣,他就自己動手反覆勾畫圖紙,在閱讀了4門新學科300多萬字的科技著作,設計了2000多張圖紙,經歷了無數次的試驗、論證和修改之後,他帶領設計團隊研究確定了集成應用氣候補償、煙氣冷凝熱回收、鍋爐集控等先進技術的設計方案。
  • 上海交大王如竹教授團隊在Joule期刊上發表「空氣取水技術進展與...
    空氣中蘊含著總量巨大的水分,將溼空氣中的水分捕獲,冷凝得到液態水便是空氣取水的工作原理。空氣取水技術包括直接取水(收集霧水或露水)、水蒸氣濃縮取水(膜分離或乾燥劑吸附)以及集成系統取水(吸附熱泵的水蒸氣濃縮過程或冷卻過程取水)三種方式。文章指出,太陽能驅動的基於吸附的主動式冷凝取水技術是未來最具潛力的取水技術,具有系統緊湊、效率高和適應性廣泛的特點。
  • 科學家們如何在沙漠中憑空取水?
    今天我就和大家一起讀一讀論文,看看科學家們怎樣在沙漠中憑空取水。 一個偶然的機會我看到了一篇文章,怎麼在沙漠空氣中取水。 文章的第一作者是美國加利福利亞大學的Farhad Fathieh,他和他的團隊先後製備了兩種能夠捕集空氣中水蒸氣的材料
  • 如何自學MIT的應用數學課程?這裡有個參照給你
    MIT應用數學課程地址:http://math.mit.edu/academics/undergrad/major/course18/applied.phpOCW課程地址:http://math.mit.edu/academics/undergrad/major/course18/applied.php在本文中,我將介紹自己的背景
  • 科學家們如何在沙漠中憑空取水?是科學不是魔術。
    今天我就和大家一起讀一讀論文,看看科學家們怎樣在沙漠中憑空取水。一個偶然的機會我看到了一篇文章,怎麼在沙漠空氣中取水文章的第一作者是美國加利福利亞大學的Farhad Fathieh,他和他的團隊先後製備了兩種能夠捕集空氣中水蒸氣的材料
  • 東南大學毫米波CMOS晶片研發取得重大突破!
    東南大學毫米波CMOS晶片研發取得重大突破!,多項關鍵技術屬首創;在矽基CMOS毫米波技術路線取得重大突破,在大規模相控陣天線集成度方面國際領先;成果在5G/6G毫米波和寬帶衛星通信等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在該領域「卡脖子」技術上取得關鍵突破,已在相關應用部門得以成功推廣應用。
  • 氫氣提取技術有重大突破,大規模推廣,廉價氫能源將取代化石能源
    在我國,山東在制氫、儲氫運輸、裝備製造、氫能推廣應用等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相關部署包括優先發展工業副產氫技術路線;有序發展可再生能源制氫;發展高壓氣態氫儲存、低溫液氫和長管拖車運輸,合理配套加氫建設和布局站場;協調發展制氫、儲氫、加氫設備等配套產業;優先在物流運輸、城市公交、特種車輛等領域取得突破;促進氫能在發電中的應用。
  • 東南大學毫米波CMOS晶片研發取得重大突破
    近日東南大學毫米波CMOS晶片研發取得重大突破現在,就跟小編一起了解詳細內容吧!,成功研製了Ka頻段CMOS相控陣晶片,並探索出了一套有效的毫米波大規模集成陣列天線低成本解決方案,多項關鍵技術屬首創;在矽基CMOS毫米波技術路線取得重大突破,在大規模相控陣天線集成度方面國際領先;成果在5G/6G毫米波和寬帶衛星通信等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 氫燃料電池步入發展快車道 大規模存儲技術仍有待進一步突破
    來源:證券日報 原標題:氫燃料電池步入發展快車道 專家表示氫能源大規模存儲技術仍有待進一步突破  本報記者 劉會玲日前,由世界鉑金投資協會和英美資源集團主辦的新能源、新材料、新生態—2020國際鉑族金屬科技創新及發展峰會在蘇州召開。
  • 東南大學毫米波CMOS晶片研發取得重大突破!
    近日東南大學毫米波CMOS晶片研發取得重大突破現在,就跟小編一起了解詳細內容吧!,成功研製了Ka頻段CMOS相控陣晶片,並探索出了一套有效的毫米波大規模集成陣列天線低成本解決方案,多項關鍵技術屬首創;在矽基CMOS毫米波技術路線取得重大突破,在大規模相控陣天線集成度方面國際領先;成果在5G/6G毫米波和寬帶衛星通信等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 港中大研發出新型空氣電池 可用於大規模儲電系統
    本報香港電 (記者陳然)香港中文大學近日宣布,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教授盧怡君及研究團隊已研發出安全、高效、長壽的空氣電池,分別以有機材料鉀聯苯作負極、氧氣作正極,為可再生能源的儲存系統揭開新的一頁。
  • 重大突破!超材料獲大規模全面應用 光啟技術有望再創業績新高
    光啟技術此次成為瀋陽某重要客戶的研發供應商,意味著光啟超材料已經進入國產裝備頂尖技術的核心圈,並即將迎來大規模全面應用。在未來國內"大循環"的經濟格局下,光啟技術作為軍工領域擁有核心技術的領頭羊,有望率先搭上國內經濟轉型的快車。  獨家研製 打造核心技術壁壘  近年來,光啟技術在超材料領域飛速發展,產業應用落地不斷加快,產能得到快速釋放。
  • 高德紅外製冷型大規模探測器獲突破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經濟觀察網 記者 程久龍 作為A股市場軍民融合的「樣本」上市企業,高德紅外(002414)在紅外探測器的研發領域再度獲得突破。根據高德紅外公告顯示,公司研製的該製冷型紅外焦平面陣列探測器晶片項目的評審通過,是公司繼掌握非製冷 1280×1024@12μ m 探測器晶片研製技術後,在製冷型大規模探測器晶片領域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據經濟觀察網記者了解,製冷型紅外焦平面陣列探測器是各種紅外熱成像系統(軍用為主)的核心部件。可廣泛應用在各類光電吊艙、光電雷達、多光譜光電偵查、瞄具等尖端武器系統中。
  • 意義重大!中國人造太陽1億度新紀錄 大規模應用或還需數十年
    意義重大!中國人造太陽1億度新紀錄 大規模應用或還需數十年  Evelyn Zhang • 2018-11-12 18:06:52 來源:前瞻網
  • 世園會打造科技盛宴 空氣取水牆能呼吸
    (本版撰稿 記者 於順 攝影 記者 王建亮)    空氣取水牆能呼吸 青島園玻璃幕牆能隨光線、溫度等自動開啟或閉合    作為世園會的東道主,在打造青島園時,青島的設計人員採用太陽能風能發電、空氣取水、呼吸牆體等園藝與科技的手段,塑造了一個生態節約、富有生命力的展園,既形象地契合了「讓生活走進自然」的展會主題,又體現了本屆世園會「花開青島」的寓意。
  • 無處不在的光電倍增管
    各類光電倍增管(日本濱松公司)(圖片來自網絡) 光電倍增管在各個領域都有著極為廣泛的應用,它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它對社會的科技及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讓我們看看它無處不在的身影。每個探測器的內壁裝有196個8英寸光電倍增管,用來探測中微子在液體閃爍體中發出的閃爍光。2012年大亞灣實驗發現中微子振蕩的新模式,獲得美國基礎物理學突破獎和2016年中國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 ...製冷所交叉學科研究成果在《德國應用化學》上發表,提出太陽能...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Modified by Hygroscopic Salt」的熱點研究論文,針對乾旱地區缺水難題,開發了基於金屬有機骨架材料(MOFs)的新型複合吸附材料,應用在空氣取水裝置中,實現了從空氣中吸附收集液態飲用水,具有效率高、零耗能、循環穩定性好等優勢。
  • 超材料大規模應用於航空裝備 光啟技術籤訂重大任務協議
    原標題:超材料大規模應用於航空裝備 光啟技術籤訂重大任務協議   近日,光啟籤訂「基於超材料的先進多功能機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