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上海,編輯 黃君芝)訊,三年前,為解決乾旱地區的水資源短缺問題,麻省理工學院(MIT)研發了一種「空氣取水」的系統,該系統可以利用金屬有機框架材料(MOFs)從乾燥地區的空氣中提取水資源,而且能源來源是太陽能。當地時間10月14日,MIT宣布其終於解決了該系統的產量問題,大規模應用指日可待。
雖然從空氣中提取水資源的技術早就有了,但這些設備的表現取決於空氣的溼度,或者說取決於大氣中水分的含量。傳統的空氣取水裝置要求空氣溼度須在50%以上,還需要製冷、抽水機和壓縮機等設備,這些設備還需要消耗額外的能源並進行維護。而此前麻省理工的發明可以從溼度在20%左右的乾燥空氣中提取水分,而且是依靠太陽能電池板的被動供電。
在此前MIT提出的概念中,空氣會在夜間進入一層MOF材料,而第二天早上,來自太陽的熱量就會將水分以水蒸氣的形式從MOF材料中釋放出來,隨後就是壓縮和收集的過程了。但這種材料價格昂貴且供應有限,而且該系統的水輸出量不足以滿足實際系統的需要。
經過3年時間的不懈努力,研究人員現在表示,如今通過採用解吸和冷凝的「雙層設計」,再加之新吸附材料的使用,該設備的產量已經顯著提高,其可擴展性也得到了極大的提高。據悉,新設計使用了一種叫沸石的吸附材料,取代了MOF。這種材料易於獲得,穩定性好,而且也具有合適的吸附劑性能。
具體而言,新的「雙層設計」巧妙地利用了水在相變時產生的熱量。盒子狀系統頂部的太陽能吸收板收集太陽的熱量,加熱沸石,釋放出該材料在夜間捕獲的水分。蒸汽在集熱板上凝結,這個過程也會釋放熱量。集熱板是一塊銅板,直接位於第二層沸石層的正上方並與之接觸,在該層中,冷凝熱被用來從下一層釋放蒸汽。從這兩層中收集的水滴最終匯集到一個收集槽中。
據悉,新系統的整體生產能力較三年前的早期版本翻了一倍,儘管準確的速率還要取決於當地的溫度變化、太陽通量和溼度水平。此外相比之下,新系統可以在溼度低至20%的情況下工作,除了陽光或其他可用的低等級熱源外,不需要任何能源輸入。
研究人員還表示,關鍵是雙層架構的設計,它的有效性已經被證明,人們可以通過尋找更好的吸附材料,以進一步提高生產率。目前每平方米每天約0.8升水的產量在某些應用中可能已經足夠,但如果通過進一步的微調和材料替換,產量還將進一步提高,這可能會成為大規模的實際應用。
「目前已經有一種材料正在開發中,這種材料的吸附力比這種特殊的沸石大5倍,可能會導致相應的水產量增加。」研究人員補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