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光啟技術發布公告稱,其旗下子公司光啟尖端於2020年10月11日與瀋陽某重要客戶籤訂基於超材料的先進多功能機載產品獨家研製任務等相關協議。其中,部分產品的首筆啟動研製經費撥付協議6500萬元。協議所含產品總重量佔整機機體結構重量近10%。一些分析人士指出,近一年來由於周邊局勢動蕩,外部不穩定因素持續增加,軍工市場的潛力正逐步被激發出來。光啟技術此次成為瀋陽某重要客戶的研發供應商,意味著光啟超材料已經進入國產裝備頂尖技術的核心圈,並即將迎來大規模全面應用。在未來國內"大循環"的經濟格局下,光啟技術作為軍工領域擁有核心技術的領頭羊,有望率先搭上國內經濟轉型的快車。
獨家研製 打造核心技術壁壘
近年來,光啟技術在超材料領域飛速發展,產業應用落地不斷加快,產能得到快速釋放。從2017年~
2019年間,光啟技術的超材料營收佔比分別為8.20%, 28.93%和45. 56%,今年上半年的更是達到了61.09%,成幾何式增長。
此次協議的籤訂,是我國超材料技術發展的又一次歷史性時刻,不僅進一步加強我國航空領域自主產業化優勢,縮短與國際大國在超高尖端裝備領域的差距,同時也將為我國超材料技術在尖端裝備領域大面積、大規模的應用打下堅實基礎。
更重要的是,該協議的籤訂還將對光啟技術在未來業績以及市場領導力上有明顯的提升。
公告明確指出,雙方籤訂的為「獨家研製任務」等相關協議,其所有超材料結構件均由光啟技術獨家完成,進一步表明了光啟技術在超材料領域的核心技術能力,以及樹立的強大技術壁壘。
其次,光啟技術此次收到瀋陽某重要客戶部分產品的首筆研製啟動經費6500萬元,一般前期啟動研製經費只佔總額的)10%~15%,那麼該項目的研製經費總額就將達到5~6億元,如果再算上這些在型號未來可能產生持續數年甚至數十年的服務期,那麼該研製任務還有望帶來數以百倍的持續性批產訂單。這無疑進一步增強了批產收入未來幾年業績的確定性。
第三,公告中提到「協議所含產品總重量佔整機機體結構重量近10%"。如果以該瀋陽客戶在研主力機型對標的潛在對手F35作為參考, F35除去彈藥、燃料、人員等純空載整機重量約為6噸,那麼一架戰機就將會將需要600公斤左右光啟超材料產品,無疑超材料結構件已經成為了該新一代航空裝備最為核心的部件之一。
另外,據公開資料顯示,超材料屬於尖端工業領域,市場需求主要集中在超高性能的超尖端超材料上,整體市場需求呈現倒三角分布,即產品越尖端,價格越高,市場需求也越大。相關數據顯示,價格最高的"超尖端超材料"在市場應用中佔比高達44%。這意味著一架戰機將為光啟技術帶來數千萬元的批產業務營收。
局勢不穩 新一代武器換裝需求明顯
今年以來,美國政府不斷從科技、金融、政治等多方向對我國進行持續打壓。而近期,南海、中印邊界矛盾逐漸激化,臺獨實力躍躍欲試,周邊局勢動蕩加劇,大國博弈很可能成為新常態。在這種情況下,只有強大的軍事實力才是保障和平的唯一籌碼。
不僅如此,在今年外部的強壓之下,作為國家的核心戰略產業,尖端裝備國產自主化迫在眉睫。新科技、新裝備、新體系將成為我國尖端裝備在當前乃至未來的長期方向。
作為全球超材料領域的龍頭企業,光啟技術成功的將超材料科學的基礎研究發展成為超材料工業體系,並應用於我國重大尖端裝備的產品設計、製造與交付,廣泛應用在先進飛機、大型無人機、海洋航空裝備、電子通信系統、單兵AI裝備等多個尖端裝備領域,成為當前我國高科技領域當之無愧的「大國重器」。而該協議的籤訂,也進一步體現了在超高尖端裝備領域,光啟超材料技術的重要性和不可或缺性。
隨著十四五規劃的即將到來,我國在尖端裝備方面的更新換代將會延續,也將會成為國家的強需求,尤其是在「內循環」大方向提出後,國產化的核心裝備以及高端裝備的生產數量將會呈現大規模的增加,繼續帶動尖端裝備行業訂單釋放。而光啟超材料憑藉獨有的核心技術,將率先受益於這一宏觀趨勢,未來幾年的爆發式增長將毫無懸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