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冷所交叉學科研究成果在《德國應用化學》上發表,提出太陽能...

2020-11-24 上海交通大學新聞網

近日,上海交大製冷與低溫工程研究所王如竹教授和李廷賢副教授等組成的能源-空氣-水ITEWA創新團隊在化學領域期刊《德國應用化學》(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發表了題目為「Efficient Solar-driven Water Harvesting from Arid Air with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Modified by Hygroscopic Salt」的熱點研究論文,針對乾旱地區缺水難題,開發了基於金屬有機骨架材料(MOFs)的新型複合吸附材料,應用在空氣取水裝置中,實現了從空氣中吸附收集液態飲用水,具有效率高、零耗能、循環穩定性好等優勢。本文第一作者是製冷所博士研究生許嘉興和李廷賢副教授,通訊作者是李廷賢副教授和王如竹教授。

圖1. 基於LiCl@MIL-101(Cr)複合吸附材料的太陽能驅動空氣取水原理及性能比較

空氣取水技術是解決乾旱地區水資源匱乏問題的重要思路和方法,其原理是採用吸附材料吸附夜間空氣中的水蒸汽,並在白天太陽能驅動作用下實現水蒸汽脫附冷凝得到液態飲用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合作率先報導了採用MOF-801實現乾旱空氣取水的方法,吸附量為0.25kg水每千克MOF(Science 2017, 356, 430-434)。然而受限於目前吸附材料在低相對溼度下吸附量少的瓶頸問題,現有報導的空氣取水裝置取水量大多低於0.3kg水每千克吸附劑,難以進行大規模商業化應用。

 

圖2. LiCl@MIL-101(Cr)複合吸附材料的製備與表徵

本論文篩選了適合乾旱條件下空氣取水應用的最佳吸溼性無機鹽材料,為解決吸溼性鹽材料的吸附速率緩慢及熱穩定性差的問題,提出了通過離子溶液滲透法將高吸溼性鹽氯化鋰封裝在多孔MOFs材料中製備複合吸附材料的新思路,成功製備了含鹽量高達51%的LiCl@MIL-101(Cr)複合吸附材料,具有水蒸汽吸附量大、吸附速率高、穩定性好的優點,在30%相對溼度條件下的水蒸汽吸附量高達0.77kg/kg,高於目前報導的MOF材料和MOF基質複合材料在乾燥空氣中水蒸汽的吸附量。

 

圖3. 空氣取水裝置的構建及其在一個太陽光照條件下的空氣取水性能

研究團隊將製備的複合吸附材料應用在空氣取水裝置中,實現了在低相對溼度條件下,從乾燥空氣中快速吸附捕捉水蒸汽與自然光照下的加熱脫附收集。該裝置單次循環的空氣取水量高達0.45~0.70 kg/kg,高於目前國際頂級期刊的報導數據,該方法有望推動基於吸附材料的空氣取水技術的發展與商業化應用。

該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No.51876117)、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2018YFE0100300)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項目(51521004)的資助。王如竹教授領銜的ITEWA(Innovative Team for Energy, Water & Air)團隊曾在Joule、Advance Materials等高水平期刊上發表多篇論文,致力於解決能源、水、空氣交叉領域的前沿基礎性科學問題和關鍵技術,旨在通過學科交叉實現材料-器件-系統層面的整體解決方案,推動相關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

附:期刊簡介 

《德國應用化學》(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創刊於1888年,由德國化學會和John Wiley & Sons, Inc.聯合出版發行(IF: 12.257),是德國化學學會的官方期刊,報導化學學科原創性研究成果。

論文連結: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02/anie.201915170

相關焦點

  • 上海交大製冷所團隊在ACS Central Science期刊發表封面論文,提出...
    近日,上海交大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製冷與低溫工程研究所(以下簡稱「製冷所」)王如竹教授和李廷賢副教授領銜的能源-空氣-水ITEWA創新團隊(Innovative Team for Energy, Water & Air)在能源化學領域期刊ACS Central Science上發表了題為「Near-Zero-Energy Smart
  • 韓啟德:漫談學科交叉
    如果採用大家都在用的現成的實驗方法,要取得獨創性的研究成果非常不容易,因為一般來說你能想到的,別人也能想到,憑什麼你能做得比人家好呢?本領域的老大難問題往往是受制於方法上的限制,跨界從別的學科獲取研究方法和技術,就容易取得研究的突破。三是精益求精,還是見異思遷?有人擔心自己去跨學科,結果別的學科沒學到,本學科也耽擱了。
  • 上海交大製冷所ITEWA團隊在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發表超...
    近日,能源領域期刊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IF=33.250)發表了有關超高效太陽能海水淡化研究成果Ultrahigh-efficiency desalination via a thermally-localized multistage solar still,該論文由上海交大製冷與低溫工程研究所
  • 第42期上海交叉學科論壇在上海交叉學科研究中心召開
    4月27日至28日,由中國科學院上海交叉科學研究中心主辦,上海技物所所承辦的第42期交叉學科論壇「太陽能光熱技術應用的發展與玻璃產業的新機遇」在上海交叉學科研究中心召開。本次論壇由技物所陸衛研究員擔任執行主席,上海交叉學科研究中心副主任章文峻首先介紹了上海交叉學科研究中心及歷屆論壇的基本情況,武漢長利玻璃有限責任公司王桂榮總工程師、金晶集團工程玻璃事業部季亞林博士分別介紹了在宏觀調控下玻璃產業的現狀與前景和滿足高性能建築節能幕牆發展趨勢的玻璃,中科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的柏勝強高工和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的王少偉研究員分別介紹了溫差電池技術與市場前景、光熱產業化關鍵技術及應用前景
  • ...於《德國應用化學》發表綜述:提出「蛋白質-高分子精準偶聯」概念
    《德國應用化學》(Angewandte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在線發表了題為《精準偶聯:製備蛋白質-高分子偶聯物的新興策略》(「Precision Conjugation: An Emerging Tool for Generating Protein- Polymer Conjugates」)的綜述論文。
  • 韓啟德:學科交叉成功的幾個要素 | 科學的擔當
    隨後也是由於化學的進步,到1828年後的十年間,德國、義大利和法國化學家先後從柳樹皮當中分離出具有退熱作用的水楊苷和水楊酸。1853年,德國化學家科爾貝 (Hermann Kolbe) 從煤焦油中提煉出水楊酸,並於1874年實現產業化生產。但由於水楊酸對胃腸道的腐蝕性太強,會產生胃腸道出血、腹瀉等嚴重副作用,從而妨礙了其臨床應用。
  • 二氧化碳光催化研究裡的那些學科交叉
    Ozin課題組在多相光催化二氧化碳(CO2)加氫領域有著近十年的研究經驗。此綜述是由化學、理論計算和工程系三個專業的研究者共同完成,旨在以氧化銦系列催化劑為例,從催化劑修飾、理論計算設計、反應器優化和催化反應效率評估四個方面完整地展現多相光催化CO2加氫反應將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的研究思路。
  • 上海交大舉行心理學高峰論壇 聚焦交叉學科研究應用
    他說,上海交通大學心理學科的建設時間並不長,但近年來獲得了長足的進步,尤其自2011年附屬精神衛生中心承擔學科點的建設以來,無論從科學研究、轉化應用,還是研究生培養方面均呈現出較好的發展態勢。目前已形成臨床心理學、社會心理與心理健康、認知神經心理等三個主要方向,並將不斷推進神經科學與心理學、理工學科和醫學及人文學科的交叉合作。
  • 海洋一所海洋化學專業研究生的研究成果在國際TOP期刊上連續發表
    中國網5月15日訊 近期,海洋一所2017級海洋化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吳丹妮同學,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國際TOP期刊上連續發表兩篇研究論文,推動海洋一所研究生科研創新工作再結碩果。在導師陳軍輝研究員和何秀平副研究員的指導下,吳丹妮同學聚焦海洋藻毒素檢測及環境行為研究,通過不懈努力、刻苦鑽研,在近海養殖環境海洋藻毒素賦存特徵、時空變化規律和溯源,以及貝類養殖區海洋藻毒素汙染監測和風險預警技術領域取得了創新性研究成果。
  • 哈工大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研究取得新進展
    日前從城市水資源與水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獲悉,哈爾濱工業大學理學院化學系李欣教授課題組與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利昂·斯皮西亞教授合作開展了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的研究,相關工作近期取得重要進展,最新研究成果《十八烷基三氯矽烷表面改性調控基於水系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的電子複合》於近日發表在國際著名期刊
  • 學科交叉是建設世界一流學科的重要途徑
    如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在植物、生物、化學等學科交叉研究的基礎上,產生了分子細胞生物學的研究方向,進一步發展了生物學科;華中科技大學通過新聞傳播學與信息學科的大跨度交叉,開闢了網絡新聞傳播方向,發展了新聞學科[6]。學科發展是一流學科生成的前提條件,隨著社會各界對一流學科建設的重視,未來需要更多學科之間進行交叉發展。
  • 海洋一所研究生研究成果連續發表
    近期,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2017級海洋化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吳丹妮同學,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國際TOP期刊上連續發表兩篇研究論文,推動一所研究生科研創新工作再結碩果。
  • 我校在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哈工大報訊(肖克/文)記者日前從城市水資源與水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獲悉,我校理學院化學系李欣教授課題組與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利昂• 斯皮西亞教授合作開展了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的研究,相關工作近期取得重要進展,最新研究成果《十八烷基三氯矽烷表面改性調控基於水系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的電子複合》於近日發表在國際著名期刊《德國應用化學》(Angew.Chem.Int.Ed.2014
  • 「學科交叉的魅力」名師系列講座第三講:饒毅演繹腦的學科交叉研究
    講座主題為「腦:物理、化學、生物、心理認知的交叉研究」,由北京大學講席教授、北大麥戈文研究所創始所長、北京腦科學中心創始主任、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主講,北京大學博雅教授、研究生院副院長、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副院長陳鵬主持。講座在學習強國、北京大學央視頻、抖音、快手、微視、B站、百度平臺以及知識分子平臺播出,在線收看人數超過150萬。
  • 大連化物所發表柔性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綜述文章
    大連化物所發表柔性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綜述文章 2018-10-24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德國應用化學》(Angew.
  • Chem.》發表最新研究成果
    》(德國應用化學,影響因子11.7)上發表最新研究成果「Tandem Coupling of Azide with Isonitrile and Boronic Acid: Facile Access to Functionalized Amidines」,這一研究首次實現了催化條件下
  • ...上發表有機聯硼化合物在半導體氧化物改性及能源轉換方面的新應用
    Sci., 2018, 9, 2711-2722)等的研究成果表明,聯硼化合物受到含氧或氮親核試劑的進攻後得到的Lewis酸鹼加合物,具有較強的給電子傾向和能力。受這些研究的啟發,近日北京大學工學院能源與資源工程系莫凡洋課題組,創新性地將以上兩個研究領域進行交叉與結合,採用有機聯硼化合物對無機半導體氧化物材料進行改性,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
  • 超聲醫學科邱邐教授醫工交叉學科研究團隊在Advanced Materials上發表綜述論文
    近日,我院超聲醫學科邱邐教授醫工交叉學科研究團隊在材料領域知名期刊Advanced Materials(IF:27.398)上發表了題為「Metal–Organic‐Framework‐Engineered Enzyme‐Mimetic Catalysts」的綜述論文,報導了金屬有機框架基仿酶製劑聯合光/聲動力療法在生物醫學領域中的應用。
  • 學校召開醫學交叉學科培育項目工作座談會
    土木建築學院、納米材料工程中心、化學化工學院、計信學院、特種功能實驗室、生命科學學院等校內研究團隊負責人參加會議。會議伊始,孫君健就設立醫學交叉學科培育項目的情況進行了說明。他指出,為促進我校醫學學科與工科、理科、管理學科等的交叉融合,提高我校醫學交叉領域技術創新能力,特設立本項目,依照中期檢查結果來看,取得了較好成績,達到了理想效果。
  • 德國《應用化學》封面報導化學所光催化機理研究方面進展
    分子氧參與的半導體光催化反應在環境汙染物降解、化學品綠色合成等領域顯示出廣泛的應用前景,但其微觀機理很不清楚,尤其是分子氧的作用及其歸屬一直存在爭議,這就限制了半導體光催化反應量子效率偏低和反應選擇性難控制等瓶頸問題的解決。  近日,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和中科院的大力支持下,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在光催化機理研究方面有了新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