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德國應用化學》發表綜述:提出「蛋白質-高分子精準偶聯」概念

2020-12-15 北大新聞網

日前,北京大學跨學部生物醫學工程系高衛平課題組受邀在化學及材料領域國際頂級期刊《德國應用化學》(Angewandte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在線發表了題為《精準偶聯:製備蛋白質-高分子偶聯物的新興策略》(「Precision Conjugation: An Emerging Tool for Generating Protein- Polymer Conjugates」)的綜述論文。

蛋白質-高分子偶聯物的精準偶聯模型示意圖

近年來,蛋白質藥物因為高活性和高特異性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如2018年最暢銷的前十個藥物中8個是蛋白質藥物。但是,蛋白質作為藥物仍然存在亟需解決的問題,例如:(1)蛋白質的穩定性較差,在儲存、運輸及使用過程中易發生團聚、降解或變性;(2)蛋白質體內循環半衰期短,需要頻繁給藥,副作用大,患者依從性差;(3)蛋白質存在潛在的免疫原性,導致療效降低和副作用;(4)目前的蛋白質藥物無法作用於胞內靶點。這些問題導致蛋白質成藥性較差,從而制約蛋白質作為藥物在臨床上廣泛使用。

蛋白質-高分子偶聯物(Protein-polymer conjugates)是解決蛋白質成藥性這一關鍵科學問題的常用技術,它同時具有蛋白質的生物活性與高分子的多功能性和靈活性,因此,它在包括從藥物遞送到疾病診斷等一系列的生物醫學領域中的應用日益廣泛,目前,已有16個高分子偶聯的蛋白質藥物被批准用於治療多種重大疾病。然而,傳統的蛋白質-高分子偶聯技術例如聚乙二醇化,仍然存在著一些難以避免的缺陷,例如:(1)蛋白質表面有許多無規分布的氨基、羧基、羥基以及其它反應性基團,難以位點特異性(定點)修飾,導致聚乙二醇化的產物為位點異構體混合物,蛋白質生物活性降低;(2)蛋白質與聚乙二醇之間的空間位阻效應導致聚乙二醇化效率低;(3)聚乙二醇是一種結構與功能簡單的惰性的水溶性高分子,難以滿足複雜的生物醫藥需求,如生物可降解性、刺激響應性和自組裝性;(4)聚乙二醇存在潛在的免疫原性可能會影響其臨床療效;(5)聚乙二醇無法生物降解,可能導致體內生物蓄積。

兩種精準偶聯方法的主要流程:(a)定點原位生長方法;(b)固有無序聚多肽融合方法

基於高衛平課題組在該領域近十年的研究積澱,在這篇綜述中,他們提出了「蛋白質-高分子精準偶聯」這一新興概念,用以描繪下一代蛋白質-高分子偶聯物的發展前景:即更可控、更高效和可定製化。在闡述這一概念時,文章著重介紹了兩種常用的方法,即定點原位生長(SIG)和固有無序多肽融合(IPF),從科學原理出發,對其發展歷史、製備路徑和具體應用等方面進行歸納和總結,並且就兩者之間的優勢和差異進行了橫向和縱向的比較和探討。最後,文章還進一步討論了這一新興概念所面臨的挑戰,並且指出未來的廣闊前景和發展方向。

高衛平為本文的通訊作者,博士後劉欣宇為第一作者。相關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和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的資助。

高衛平,現任北京大學跨學部生物醫學工程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是生物材料與生物偶聯物,目前研究重點是蛋白質-高分子偶聯物的設計合成及生物醫藥應用。作為第一或通訊作者在PNAS、JACS、AngewandteChemie、Advanced Materials、Advanced Science、Nano Letters、Biomaterials等國際知名期刊上發表論文30餘篇,多項研究成果被Nature、SciBX、Sci. China Mater.、Genetic Engineering & Biotechnology News等學術期刊以及新聞媒體作為亮點報導;申請國內外發明專利11項。

相關焦點

  • 高衛平課題組受邀於《德國應用化學》發表綜述
    日前,北京大學跨學部生物醫學工程系高衛平課題組受邀在化學及材料領域國際頂級期刊《德國應用化學》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在線發表了題為《精準偶聯:製備蛋白質-高分子偶聯物的新興策略》 (Precision Conjugation:
  • 北京大學跨學部生物醫學工程系高衛平課題組受邀於《德國應用化學...
    日前,北京大學跨學部生物醫學工程系高衛平課題組受邀在化學及材料領域國際頂級期刊《德國應用化學》(Angewandte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在線發表了題為《精準偶聯:製備蛋白質-高分子偶聯物的新興策略》(「Precision Conjugation: An Emerging Tool for Generating Protein
  • 復旦大學教授發表19頁綜述文章:G蛋白偶聯受體超家族的化學多樣性
    該論文長達19頁,耗時一年完成,對目前所有已知G蛋白偶聯受體(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GPCR)小分子配體的化學結構和藥理活性進行了整合分析
  • 【高分子】電化學引發固相迭代聚合
    ‍高分子的功能和性質與其本身的化學結構息息相關,例如其化學結構、組成、構型及單體序列結構等。
  • 《綠色化學·綜述》生物催化微凝膠酶:合成,概念和新興應用
    微凝膠是交聯的亞微米級膠體聚合物網絡,最近德國亞琛工業大學Ulrich SchwanebergIslam, El-Awaad和Andrij Pich教授團隊在《Green Chemistry》上發表題為Biocatalytic microgels (μ-Gelzymes): synthesis, concepts, and emerging applications的綜述,他們總結了微凝膠酶(μ-Gelzymes
  • 施陶丁格:不隨波逐流的高分子化學之父
    高分子材料、金屬材料和無機非金屬材料是當今材料世界的三大支柱,它們以各自的特點滿足著人類多方面的需要。現如今,高分子材料廣泛應用在生活中的各個領域。說起高分子材料的開創性研究,不得不說起德國化學家赫爾曼·施陶丁格。
  • 【封面故事】理學院青年教師閆毅在化學領域權威期刊發表綜述文章
    西工大新聞網8月26日電(理學院)近日,理學院應用化學系閆毅教授以第一作者兼通訊作者與其合作者美國南卡羅萊納大學Chuanbing Tang教授(同為通訊作者)在化學領域權威綜述期刊Chemical Society Reviews (影響因子33.38)上發表題為「Metal-containing and
  • 由大腸桿菌環狀DNA到環狀高分子!《Nat. Chem》綜述: 環狀聚合物的合成、性能及應用前景
    Grayson教授在《Nature Chemistry》發表了題為「The synthesis, properties and potential applications of cyclic polymers」 (DOI: 10.1038/s41557-020-0440-5 ) 的綜述論文,系統地綜述了環狀聚合物的主要製備方法和基本物理性質,並對環狀聚合物未來應用前景的關鍵做了展望
  • 看了《德國應用化學》的封面圖,又一次被中國風美到了!
    這奧特曼大戰葫蘆娃(目測這是葫蘆娃中的老四:水娃)的「邪典」漫畫風可是《德國應用化學》(Angewandte Chemie)未來某期的封面圖因為這個封面已經被收錄進「Early View」中而且文章已經被刊用(因為已經被First
  • 方磊《Chem》綜述:多孔網絡梯狀聚合物
    「Porous Ladder Polymer Networks」的研究綜述論文。此類材料通常擁有高比表面積,化學和熱穩定性,低密度,孔結構易於調控和功能化等一系列突出優勢,並已經被廣泛應用於氣體存儲分離,異相催化等諸多領域。與此同時,共軛梯狀高分子受到了研究者的廣泛關注,在各類應用中顯示出其獨特的光學和電學性質,以及優越的高溫及化學穩定性。近十年來,將兩種材料相結合催生了對多孔網絡梯狀聚合物的研究熱潮,該類新型材料理論上可同時具有多孔網絡聚合物和梯狀高分子的特有優勢。
  • 綜述:生物大分子納米結構界面工程
    圖1展示了物理吸附或化學共價偶聯的生物器件界面,其中,生物分子通常表現為取向無序、均一性差、空間位阻大,從而影響了生物探針分子的識別效率和傳感器件性能。近年來,融合蛋白骨架和框架核酸結構的發展為提升界面生物分子的取向性、有序性和均一性提供了新思路。通過精確組裝不同尺寸的融合蛋白骨架和框架核酸探針可程序化調控傳感器的檢測靈敏度,實現超靈敏的標誌物分子檢測,用於臨床疾病的精準診斷。
  • 方磊《Chem》綜述:多孔網絡梯狀聚合物
    近日,美國德州A&M大學化學系方磊課題組在《Chem》期刊上發表題為「Porous Ladder Polymer Networks」的研究綜述論文。德州A&M大學化學系博士生車賽為該論文第一作者。
  • ...製冷所交叉學科研究成果在《德國應用化學》上發表,提出太陽能...
    近日,上海交大製冷與低溫工程研究所王如竹教授和李廷賢副教授等組成的能源-空氣-水ITEWA創新團隊在化學領域期刊《德國應用化學》(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發表了題目為「Efficient Solar-driven Water Harvesting from Arid Air with
  • 科學家發表石墨烯和孔石墨烯材料的化學和應用前景研究進展綜述文章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二維材料與能源器件研究組研究員吳忠帥和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清華-伯克利深圳學院成會明合作,應邀發表題為《石墨烯和孔石墨烯材料的化學和應用前景》(The Chemistry and Promising Applications of Graphene and Porous Graphene Materials
  • 福建物構所等發表超分子分析化學研究綜述
    將超分子化學和分析化學完美結合起來的超分子分析化學近年來備受關注。該領域研究受體和分析物的作用、組裝以及分析物誘導的信號傳導和調控,在環境監測、疾病診斷、藥物篩選、手性分析分離等方面具有重要應用前景。
  • 藥劑學系陳華兵教授課題組受邀在J Control Release發表綜述文章
    來自人體的生物高分子如蛋白質具有天然的安全性優勢。發展具有臨床應用前景及靶向性的生物高分子載體,對腫瘤治療具有重要科學意義和臨床應用價值。
  • 饒毅等提出腦研究的「化學連接組」新概念
    2019年2月21日,重要國際學術期刊《神經元》發表北京大學饒毅教授實驗室的論文「化學連接組學:繪製果蠅的化學傳遞圖譜」。其摘要明確提出「化學連接組(chemoconnectome,簡稱CCT)是一個新概念,化學連接組學是一個新途徑,應用於果蠅的相關工具是強有力的資源」。
  • 清華徐弢教授首次提出活體噴墨生物3D列印中「生物像素」概念
    噴墨列印技術首先在細胞3D列印中應用並逐步發展,湧現出大量革新性成果,對基礎研究、產業轉化等方面產生重大影響,現已成為生物3D列印的三大代表性技術之一。日前,清華大學機械系生物製造中心、清華-伯克利深圳學院(TBSI)精準醫學與公共健康研究中心徐弢教授首次提出活體噴墨列印中「生物像素」的概念。
  • 他開拓了中國高分子化學研究
    王葆仁用兩年時間完成並通過了論文答辯,是化學方面獲得英國博士學位的第一個中國留學生。1935年秋,他應德國慕尼黑高等工業大學教授、諾貝爾獎獲得者費歇爾的邀請,赴該校任客籍研究員。  1936年王葆仁回國任同濟大學化學教授,並籌建理學院,兼任理學院院長與化學系主任,成為當時同濟大學首次擔任高級職務的中國教授。
  • 德國頂級化學期刊發表種族歧視文章,中國化學會譴責
    中國化學會微信公眾號6日發布聲明,稱《德國應用化學》(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雜誌於6月4日在線發表(just accepted)作者Tomas Hudlicky的觀點文章。